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探討
時間:2022-06-05 08:36:55
導語: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著重于節約資源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研究,首先將從兩個角度分析節約資源和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需求,其次是針對具體需求提出建議:創新業務發展模式,落實環保生產問題,提出新想法,創新環保道路,樹立節約資源理念,創造環境友好型文化環境,促進新型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資源節約;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和諧社會
在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提出了要加快制定資源節約措施的方針計劃。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推進與我國國情緊密結合,這一重要的戰略決策需要學習國際的先進理念,集中解決我國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是保證我國“十一五”期間和諧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建設節約資源和環境的社會要運用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從而保護資源和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環境以及改善經濟發展環境。
1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必要性
1.1可持續發展政策要求
可持續發展政策和全球環境危機的出現對可持續生態發展有著重大影響,導致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異常的溫度和溫室效應威脅人類的生存環境。解決持續升級的環境問題需要堅持執行可持續發展政策。轉變社會建設方式,弘揚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理念,保護人們的生存環境,時刻關注環境變化,制定基于有效保障措施的科學發展政策[1]。
1.2和諧社會構建指導
構建和諧社會中,人們非常重視環境問題,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是與自然和諧相處,利用資源建設理性社會,改善生態環境,指導社會與自然,促進共贏發展。為了建設和諧社會,必須做到這一點,人與自然的和諧也反映了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特別是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生態環境的改善對于大自然整體環境至關重要。我們將積極開發回收材料,以減少對環境資源的使用以及對環境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壓力。
2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與任務
在“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將逐步實現由“環境促進增長”向“綠色增長”改變,重大變化基于結構優化,有著更高效率和更低能耗的。數據顯示,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了一番,環境的整體素質可以穩定和提高,資源效率也得到了顯著提高,與第十個五年計劃期末相比,GDP的能源消耗率下降了約20%;到2020年,經濟結構將在2000年經濟總量的四倍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生態效率進一步的改進,資源強度和能耗大大減少,環境得到極大改善。這基本上是節省資源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框架基礎。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就有必要確定生產計劃的“三個主要體系”等相關方面問題[2]。
2.1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國民經濟體系
首先,我們需要有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工業領域的高消耗,主要是基于各種生產和資源消耗的因素,從高污染的發展模型到低消耗,低污染或環境友好的集約化發展模型,所有這些都基于各種生產要素和對于資源的消耗。在地方一級,通過工業生產和多種產品的聯合生產,我們將提高資源效率,環境效率和生產率,并減少廢物產生和資源浪費。它促進了傳統技術和產品的提升改善,化學轉化以減少生產區域對環境的影響。在農業領域,我們將技術用于經濟農業,播種,施肥和農藥施用,通過改進配方和集約化生態種植,來提高生態農業農業投入物的使用效率,并著重促進和增加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城市規劃等領域,加快新型建筑材料和綠色建筑的推廣和建設,節約土地和能源,使城市垃圾的回收做到有效的生態恢復,促進環境與經濟的互利發展,建立廢物回收處理系統,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行業奠定基礎[3]。
2.2建立與可持續生產互動的可持續消費體系
為了建立可持續生產和消費模式下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在不同地方和不同程度地實踐了可持續生產做法,重點是有機農業,但是,缺乏專業的,有效的可持續消費法律,法規,準則和程序,這種“一手硬,一手軟”現象值得關注。確實是生產與消費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買方市場中的消費者行為和消費者的取向會影響生產和內容的決策過程,資源節約和使用環保產品的選擇取決于生產部門的價格和效果。促進在生產過程中使用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技術以及產品生產。當前,需要在四個領域促進適當的消費,即公平消費和環境友好消費:一是非營利部門,它不響應市場價格,資源利用效率低下;二是由于我國市場機制不完善而導致大量機構管理能力不足的地區;三是“形象過度消費”和“炫耀性消費”領域;四是,它是關系到國家經濟穩定的關鍵資源。建立可持續消費體系的起點是基于當前背景:首先,我們將實施一種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品和服務的認證體系,包括通過綠色采購和政府綠色采購的天然標簽產品和有機食品,這將對消費市場和消費者產生巨大影響。其次,經過國際互認等有效的方法建立國際標準的國際貿易渠道[]。
2.3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價值理念體系
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政策高度發達的象征,物質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進步。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新形式,自然與人類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和諧相處。為了方便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需要用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和方法促進社會的發展。去創造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首先,我們必須創建一個新型的工業生態系統,以和諧環保的價值觀和道德規范以及符合生態法律法規的情況下,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進行綠色改革。同時從資源節約和社會主義新文明的角度出發,我們正在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培養公民環境危機和環境參與是整個社會追求保存和保護資源的價值觀,關心環境,成為主流社會,營造濃郁的生態文化氛圍[5]。
3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有效措施
創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我們必須集中精力貫徹環境保護的理念,特別是在對現有發展模式進行初步調整的情況下,我們需要適應和改變高投資,高能耗的格局。爭取達到效率高,功耗低的最終目的。我們也認識到在建設社會中保護環境的重要性。3.1創新企業發展模式,落實環保生產主題企業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司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創新業務發展模式,解決環境生產問題并加強公司的環境問題研究。監督環境生產問題,堅持資源節約,創新公司的高科技制造,研發更多的新產品,將有助于更好地堅持公司的生產經濟發展模式,適應生態社會的總體發展。特別要注意的是,在許多公司的發展中,高排放量和高排放量的公司必須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積極的發展碳補償,排放量和能源節約,同時放棄或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公司產品的節能改造有助于改變生態系統的結構和環境保護的發展,成為真正的節能公司[6]。
3.2解放社會建設思想,創新環保建設道路
解決創建節約資源和環境的社會的問題,思維應該激發行動,釋放社會建設思想,整合環境保護的理念,著手建立環境保護激勵機制,我們將積極應對環境保護問題,納入主要管理者和社會結構的評估體系,并為實施資源節約型社會創建激勵措施。特別是在將環境保護作為創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核心,建立重大經濟社會發展決策環境風險評估體系,客觀分析環境建設情況。例如大型河流流域的廢水處理被納入基于定量評估標準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中,并被用作高管人員績效評估的標準。這可以改善環境的質量和促進生態社會的發展,并能夠體現管理者的獨特潛力。建立資源節約型生態系統,建立環境安全體系,對社會建設機制的安全性進行投資,并增加環保支出[7]。建立生態建設普查基金,促進社會上節約資源和環境的杰出項目的發展,增加社會建設的重要性。
3.3建設資源節約模式,營造保護環境文化氛圍
建立資源節約模型需要公眾資源的參與,目前人們的環保意識正在逐步提高,我們還認識到保護環境對建設和發展未來社會的重要性。借此機會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并建立節約資源的模式,同時,營造一種保護環境的文化氛圍,進一步在人們中間推廣綠色消費的概念。加大生態文化氛圍的營造,運用節約資源的模式,建立以人口為基礎的經濟,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尊重自然與經濟生活,認真落實消費觀念。鼓勵人們參與到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當中去,并在建設社會中發揮自己的相應作用,促進和諧社會的進一步發展[8]。
3.4積極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模式
循環經濟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有效策略,也是建立節約資源和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途徑。循環經濟發展的總體定義是“減少,再利用,再利用和安全”的原則,以促進資源再利用,促進公司的再利用,并促進行業和社會的再利用。在基礎設施和完善循環經濟發展體系的基礎上,每個地區都必須根據該地區的特點,在管理水平上不斷研究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中西部地區已率先獲得批準開展循環經濟模式,產業結構必須適應規定的模式,這有利于實現循環經濟的發展。第一,將零散,混亂的公司整合到產業鏈中,形成區域集中,集中分工,有序聯系的產業集群;第二,清潔生產發生在生產過程中,在工業園區和工業園區的生態設計和重新設計中,在廢物產生和處置的綜合控制以及實現積極的資源循環中進行提升和改造;第三,我們需要考慮在山區和丘陵地區推行有效的生態養殖模式,讓廣大農村地區同步發展循環經濟。“豬—沼—果”、“豬—沼—茶”等有效的生態園林經濟模式在平原和湖泊地區已經進行了廣泛的推廣和普及,并因此創造了許多綠色產品,同時也改善了農村產品和生活垃圾的回收再利用。新模式的建立,促進了社會主義生產建設,切實有效的生態種植和育種模板,為相關地區創建了綠色食品基地產業,推動當地經濟的和諧發展[9]。
3.5大力發展和應用綠色科技
首先我們打破傳統科學技術進步方法和觀念。基于繁榮,清潔和可持續利用的資源導向,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不是在沖突或征服中生活,因此我們應該集中精力共同生活。沒有跡象表明在工業文明時代稀有,污染或不可持續資源的程度?;诠緫⒉铆h境友好,技術獨立的創新體系,資源節約型和環境科學技術,除了與我們的生態系統和環境,除了與重要技術相關的重要主題外,例如資源的回收和利用,環境政策和環境保護以及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我們還在大力開發環境友好型技術。工業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基礎設施鏈的整合,工農業的整合與展示,生產與消費的整合[10]。
3.6不斷激發市場主體的積極作為
首先是繼續加強綠色公共關系和教育,以便公司,個人等等微型市場公司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們國家的現在和未來的資源和環境狀況,強烈的關懷和責任感,自覺地經營和保護經濟生產生活環境,養成好習慣。二是深化城市發展,進一步的環境保護模式和生態示范區等多種形式的環境活動生態?。ㄊ小⒖h)、開展各種創意活動,例如美麗的綠色城市,綠色企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在各個領域實施各級可持續發展,創造和創造資源建設環境。
結語
綜上所述,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樹立生態環境保護思想是社會合理發展、資源穩定供應的關鍵。因此,實現和諧社會的發展就必須處理好社會與自然、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社會建設,是生態環境治理工作開展的源頭,同時也是解決好氣候變化問題的最終導向,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日益受到人民的重視,建設全新型資源節約、生態環保社會,是造福子孫、實現長治久安發展的重要路徑。
參考文獻
[1]葉金育.資源稅的改革與立法———從主導目的到稅制協調[J].法學,2020(03):142-162.
[2]張茂鑫,吳次芳,李光宇,施昊坤.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再認識: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視角[J].中國土地科學,2020,34(08):98-106.
[3]王吉亞.關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思考[J].環境經濟,2007(04):47-50.
[4]陽中良,周雪敏.論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構建[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08(04):75-80.
[5]王建明,鄭冉冉.消費者資源節約行為的影響因素———基于購買、消費過程的考察[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5(04):121-124.
[6]代麗娜,賴雪梅,朱曉嵐.淺談土地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及應用[J].當代經濟,2016(11):55-57.
[7]匡遠配,曾福生.論兩型社會:基于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互動的解釋[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5(03):32-37.
[8]黃愛寶.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政府的制度安排[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02):88-95.
[9]顧煥章.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產業體系的新探索—————評周曙東著《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產業體系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6(03):92.
[10]韓茜,阿斯甫江·阿不都熱義木.新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的成效、問題與建議[J].中國經貿導刊,2014(15):50-52.
作者:齊卓澤 單位:天津環科環境咨詢有限公司
- 上一篇:資產證券化對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的實證
- 下一篇:鑄造企業英語網站翻譯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