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居民在勞動力轉移的社會心態分析

時間:2022-06-04 03:05:41

導語:農村居民在勞動力轉移的社會心態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居民在勞動力轉移的社會心態分析

1、調查農村居民在農村勞動力轉移背景下的社會心態的原因

農村居民社會心態是在農村勞動力轉移背景下,不僅關系到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速度,而且影響著我國整體的長治久安。

2、農村居民在農村勞動力轉移背景下的社會心態表現

2.1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調研發現,農村居民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整體上是基本滿意的。針對“對當前國家經濟發展是否滿意”,有45%的農村居民表示“非常滿意”或“滿意”,有40%的表示“一般”,另有15%的表示“不滿意”或“十分不滿意”,表現出農村居民對當前國家經濟發展總體上還是認可的,值得關注。而在面對“當前社會分配過程是否公平”時,有45%的農村居民表示“不公平”,只有8%的被調研者表示“公平”或“比較公平”,反映出絕大多數農村居民對當前的社會分配狀況十分不滿意。

2.2社會文化精神生活層面。通過調查問卷得到的統計數據顯示農村居民對現實文化生活的滿意度傾向問題不容樂觀。農村居民在工作閑暇之余,所從事的活動依次是上網(58%),看電視(38%),聊天(32%),逛街(26%)等。這些統計數據證明農村居民對當前文化生活精神層面的滿意度不是很高。關于“當你遇到文化生活不滿意時,你會如何選擇解決方式?”的問答中,選擇“甘于默默承受”的為29%,另有“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的有40%。顯示出部分農村居民對文化生活的雖然有強烈的愿望而又毫無辦法的復雜心態。

2.3個人情感心理方面。在個人情感心理方面,農村居民社會心態主流是積極向上的,通過調研發現,有一半以上的農村居民表示“孤單”,針對具體問題“在生活中您是否有過不安的情緒?”回答“經常有”的大約占所調研農村居民的30%,“有時會有”的人約占65.5%。反映出部分農村居民在“感情寂寞”時,他們要求思想交流和情感互動的要求明顯增強。通過數據顯示,當農村居民遇到問題的時候,絕大多數農村居民選擇相對理性的方式解決問題,但是也有少數農村居民選擇極端反社會的方式去解決。(本文來自于《華章》雜志。《華章》雜志簡介詳見.)

2.4農村居民在農村勞動力轉移背景下的社會心態產生的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期往往是矛盾的凸顯期,許多社會矛盾的表現方式也呈現出許多復雜的變化,“在我國社會急劇變革的進程中,由于社會利益格局、社會結構、社會階層的深刻變化,特別是社會貧富差距的拉大,使部分社會成員產生了相對剝奪感,心理公平感失衡?!盵2]農村居民生活在城市中,肩負著沉重而復雜的體力勞動而收入不高,目睹了充滿誘惑的城市生活而自身卻無法真正融入其中,親身經歷了貧富差距的現狀,加之受到許多不良社會風氣的不良影響,內心難免會產生感到明顯的心理失衡。正因為受到如此強烈的影響,“強烈的被排斥感加劇了農村居民在城市生活中的焦慮心理,促使他們更加自卑和敏感,個別甚至產生了強烈的被剝奪感以及仇視社會的心態”。[3]農村居民的思想價值觀念也呈現明顯的不確定性,“處于社會變革中的中國,由于新舊體制的交替,造成了人生標準與價值標準的不確定性。在這樣大環境的影響下,農村居民群體的價值觀也呈現出不確定性”[4]。不同于他們的祖輩父輩,農村居民的個體權利意識明顯增強,市民化意識不斷提高,加之受當前整個社會大環境背景下農村勞動力轉移,使部分社會成員產生了急功近利、過于浮躁的不良社會心態,在價值觀上呈現出強烈的要求突出自我的表現性,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價值觀,使得他們的價值觀與其他社會階層的價值觀迥然不同,從而“使得農村居民新舊價值觀念發生沖突,而這些沖突必然影響其行為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5]。在這種沖突面前,年輕農村居民易陷入苦悶彷徨之中,會表現出更加復雜多樣、喪失理性的心態,部分人由于情緒失控可能甚至會選擇反社會反政府的極端行為。農村居民心態和諧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基礎,十六屆六中全會就對此有明確的界定。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要“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詢網絡,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鞭r村居民社會心態是在農村勞動力轉移背景下社會適應性的重要體現,所以通過對農村居民在農村勞動力轉移背景下的社會的研究必然對于國家發展各個方面有著理論和實踐的指導意義。

本文作者:張辰琛李麗華王艷斌工作單位:石家莊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