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現代高校學生憲政意識程度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30 11:29:00
導語:剖析現代高校學生憲政意識程度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加強大學生憲政意識的培養,提高大學生的憲政素養,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對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的要求,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高等院校一項重要而迫切的任務。目前高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主要是單純地對法治教育、法律基礎課進行探討,對大學生憲政意識培養工作的深入研究比較少。所以,做好對大學生憲政意識的培養工作,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論文關鍵詞:法制意識;憲政意識;民主意識
實現憲政,關鍵是培育社會主體的憲政意識,因為憲政意識是憲政制度得以產生、運行和發展的必要的精神條件,憲政意識是推動憲法實施和國家民主、法治進程的重要精神力量,是衡量國家法治成就的重要標準。目前我國的憲政教育還處在開創階段,當代大學生將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中堅力量,大學生憲政意識的培養,不僅關系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且關系到我國現代化事業的進程。加強大學生憲政意識的培養,提高大學生的憲政素養,增強他們的民主意識、法治意識、人權意識是高等院校一項重要而迫切的任務,也是全社會的一項系統教育工程。
一、大學生憲政意識的現狀
1.大學生的民主意識。民主自由是人類最高的追求,大學生也是心向往之,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資本主義民主缺乏具體、深刻的了解,對“西方民主”存在模糊的認識,往往只做形式上的簡單對比,甚至簡單地認為民主就是可以自由言論,隨便批評政府,隨便上街游行。在真正需要他們行使民主權利的時候,卻又不屑一顧,潦草行事。例如在選舉活動中,大學生表現冷漠,參與選舉的熱情明顯滯后于選舉的需要和發展水平。不少大學生對選舉或是不參與,或是象征性參與,在某種程度上講,這是對自己民主權利的敷衍。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大學生的自主擇業,自由、平等、競爭觀念深入到大學生的內心深處,從對自己人格尊嚴的強烈維護到自己民主權利的行使,無一不顯示出民主意識的增強。大學生的民主意識有幾個特點:一是強烈的平等、競爭意識。當代大學生隨著自主意識、獨立意識的增強,其當家作主的意識也日益增強。他們既關注政治民主,也關注管理方面的民主權利。他們敢于大膽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直言抨擊社會的腐敗現象及社會治安秩序問題。二是主流正確,參與意識強烈,認識更加成熟。多數大學生的民主意識是正確的、健康的,他們能夠立足于國情,正確認識“法治”的重要性,懂得民主必須有法律作保證。他們懂得如何正確行使民主權利,對社會中存在的不合理現象敢于講真話,對黨內的貪污腐化、貪臟枉法、侵犯公民權利的現象表現得疾惡如仇。他們這種仗義執言的精神是民主精神的一種體現。三是一些大學生的民主意識存在不良傾向。大學生涉世未深,對民主有理想化的傾向,部分大學生缺乏對我國民主制度的正確了解,不顧我國目前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在現實生活中有時會表現出盲目偏激、輕率和不穩定的思想和行為傾向。一方面,部分大學生有較強的民主意識,追求自由,重視權利;另一方面,法制和紀律觀念薄弱,對自己的民主權利不甚了解,又反對任何束縛,我行我素,不能正確看待民主和法制,自由和紀律的關系。
2.大學生的法治意識。人之為人最首要的就是其言行舉止無不受到各種規范的約束,其中,最基本的規范應當是道德和法律。大學生更應如此。然而,部分大學生很難說他們具備了與其身份相稱的法治意識。他們或者動輒惡言相向,無事生蜚,惡意攻擊他人;或者不知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或者根本無視法律的存在,最終不得不受到法律的制裁。像這樣的事例在現實生活中并不鮮見,如轟動全國的云南大學生馬加爵的惡性殺人案件等。大學生法治意識具有比較鮮明的特征:一是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多數學生對法律基本理論不感興趣,憲法意識弱于部門法意識。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在法律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憲法意識也應在法治意識體系中居核心地位。然而,大學生對憲法的學習興趣和認識普遍低于部門法。在具體的部門法里,大學生的民法意識、經濟法意識、刑法意識、婚姻法意識、繼承法意識等普遍高于行政法意識。大學生的實體法意識普遍高于訴訟法意識。訴訟法是解決法律程序的法律,實體法則是解決責任歸屬、大小等實質問題的法律,但是大學生對訴訟法律意義和參與訴訟的法律意義、社會意義沒有足夠的認識,在遇到自身利益受侵犯時,部分同學就不能充分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利益。二是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在總體上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大學生一方面對我國的法制建設非常關心,表現出了要求加快和完善法制建設的迫切心情和強烈愿望,也認識到法律建設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對法律教育的一定程度的接受,對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對現行的法律對人們生活的保障作用等問題一般都持肯定態度,承認法律的社會價值。但是另一方面,有部分同學對我國的法制狀況仍持冷漠、偏激的態度,甚至對我國法制建設表示懷疑。有的學生認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可能在現實中得到實現,我國目前的民主與法制建設沒有多大的進展。這種認識容易使大學生產生對法制的疏遠,甚至對法律的恐懼心態。三是大學生大多認同法治觀念,但缺少對法律的信任。大學生對于法在治理國家中的重要作用有充分的認識,尤其是在市場經濟建立之初,法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司法體制、執法環境、執法人員素質、普通人的法治意識等因素的影響,法律在大學生心目中并沒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法律并未獲得大學生們的信任。
3.大學生的人權意識。改革開放之后,人們對人權問題開始關注。在人權入憲的背景下,我國高校人權教育也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大學生在人權教育方面仍面臨一個現實矛盾,一方面是人權價值取向的穩固確立,另一方面是人權知識的嚴重缺乏,其對人權的理解是非?;\統和模糊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以及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對自身的利益和自由也更加重視。他們對作為國家公民所享的權利和作為受教育者所享有的權利更加明晰,對“權利”的內涵也有了更科學的認識。
雖然大學生的權利意識從總體上看己有所提高,但是權利的主體意識不夠清晰,對權利的認知也不穩定。一是對人權的渴望與對人權的認知存在矛盾。權利被社會日益尊重和關注,成為大學生們渴望的對象。他們希望重視個人利益,渴望平等權利的實現。但是,很多大學生對自己作為國家公民和受教育者應該和實際享有哪些權利和自由卻不清楚,權利認知十分模糊。他們的權利意識多源于從眾心理,雖然大學生的權利意識從總體上已有所提高,但是權利的主體意識不夠清晰,對權利的認知也不穩定。二是權利意識和義務意識不協調。有的大學生不能理解權利和義務間的辨證關系,他們強調自己權利和價值的實現,卻忽視了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有的大學生一味地追求個人自由,企望擺脫來自學校、社會、家庭和其它方面的各種束縛,甚至置社會規范于不顧。他們重視自己的穩私權、名譽權以及獲得學位證、畢業證的權利等,卻不履行“努力學習、遵守學生行為規范”等的義務,也不考慮自己在行使權利時是否侵害了學校和他人的利益,是否對學校和他人造成不良影響。這種權利義務天平失衡的結果導致有的大學生個人主義急劇膨脹,社會責任感淡化,把義務視為負擔,對大學生權利意識的增強形成極大阻礙。
二、大學生憲政意識薄弱的成因分析
1.自然環境及社會歷史傳統的影響。憲政意識之所以在我國這塊土地上很難生長,是因為國人長時間以來沒有獨立的憲法至上的意識,憲法只是權力的工具,在這一觀念背景下,憲法既得不到統治者的遵守,也得不到民眾信任。在百年的我國法律史上,憲法在很多時候給人的感覺是無人問津的。我國近代的民主與法治思想是從西方移植過來的,關于憲政、民主、法治這些理論對我國公眾來講還是一種抽象理論,它要實現本土化需要一定的條件,也就是說,它要為我國公眾所接受是十分困難的。同時我國政治文化缺乏法治傳統,憲法的神圣性和至高性從未進入社會文化心理,因此,在這種文化環境中,我國公民的民主憲政觀念的發育是極其困難的。新中國成立后,盡管“公民”和公民的權利與自由已寫進神圣的憲法,但是長期以來,國家沒有全面系統地開展過憲政教育,所以人們不可能形成現代意義上的憲政意識。改革開放后,經過幾次全國大規模的普法宣傳教育,人們的憲政意識才逐步有所提高。公務員之家
2.學校教育問題。對大學生而言,學校實際上是一個微型社會,有其獨特的地位、角色、價值標準,它作為向大學生系統傳授、灌輸政治知識、政治技能和政治價值觀的專門場所,將進一步鞏固和拓展他們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政治感知方式和政治視野,并通過較為正規嚴格的系統培養,將其政治素質提升至一個更高水平。學校教育影響大學生政治素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正式課程教學的灌輸、教育與引導,二是通過校園文化等隱蔽方式來傳遞教育觀念與教育內容。校園文化是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對大學生的政治素質產生重要影響的,使生活在其中的大學生無意識地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方面與校園文化相融,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3.大學生的主觀原因。我國大學生的年齡結構在.18至24歲之間,其生理和心理都還處于未成熟階段。一方面,抽象思維在思維活動中占主導地位,但是抽象思維水平并未達到真正成熟的程度,思維品質不平衡,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和敏感性發展較慢,還不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去指導認識活動和觀察社會現象,人生觀和世界觀都還未完全形成,觀察世界和看待問題還比較片面和簡單化,容易走向極端。在對待憲政問題上容易采取簡單的方式,消極回避矛盾。另一方面,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價值主體已經從社會本位轉向個人本位,價值取向由重理想轉向重現實、重功利,價值目標由一元化向多元化發展。這種轉變使大學生淡化了對理想的追求,世俗的、功利的、物質性的追求傾向在他們的觀念中逐漸明顯,導致部分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過分強調個人利益,忽視他人、集體和社會的需求,即使是對自身權利和義務有著較為清楚的認識,但在這種個人主義、自我中心觀等不良思想的影響下只注重自己權利的實現而不愿履行相關義務。
憲政意識是一種現代社會意識,大學生憲政意識的培養主要在于培養其民主意識、法制意識和人權意識,它作為培養人們有效參與社會生活的手段,對于鞏固和發展現代民主、法治的國家制度,維護社會生活的有序進行有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