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消費的制約因素及對策詮釋

時間:2022-04-13 10:26:00

導語:農村消費的制約因素及對策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消費的制約因素及對策詮釋

關鍵詞:農村消費;制約因素對策;消費環境

摘要:消費規模偏小、消費層次偏低、消費傾向不斷下降是當前我國農村消費的基本特征。要實現農村消費的有效開拓,要做到以下幾點:實現農民持續增收,以奠定農民消費的堅實基礎;拓展流通體系,并拓寬投資渠道;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并改善農村消費環境;通過財政與金融手段有效配合,以促進農村消費增長。

一、當前我國農村消費的現狀

(一)消費支出逐年增長,但消費規模偏小

近年來,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支出逐年增長,根據有關資料顯示,2008年,全國縣及縣以下農村消費零售總額為34752.8億元,是1997年的2.72倍,但是消費規模依然偏小,與社會消費零售總額相比,其所占比例一直保持在30%-40%之間,也就是說,全國超過3/4的農村居民消費了不到2/5的商品。此外,與城鎮居民相比,農村居民無論是絕對量還是相對量都比較低。從絕對量上看,2008年,農村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儀為3730元,比城鎮居民少支出9789元,僅相當于1994年城鎮居民的水平。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水平落后城鎮居民至少14年以上。從相對量上看,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水平之間的差距一直處于擴大狀態。1989年,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支出比重為2.7:1,2008年,這一比重擴大到3.6:1。

(二)消費結構有所改善,但消費層次偏低

我國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己由1997的55.1%下降到2008年的43.7%,與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標準的差距逐漸縮小,但與城鎮居民相比,消費層次仍處于相對較低水平,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村居民食品支出結構以高熱量谷物為主。二是農村居民的衣著支出偏低。2008年,農村居民人均衣著消費支出為211.8元,不到城鎮居民的20%;農村居民的衣著消費。三是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偏低。2008年,每百戶農村居民擁有彩電99.2臺,是城鎮居民的74.6%;擁有洗衣機45.9臺,還不到城鎮居民的八成;而家用電腦更是無法與城鎮相比,農村擁有5.4臺,遠遠低于城鎮的59.3臺。

(三)消費傾向不斷下降

自1997年以來,農村平均消費傾向開始以較大幅度下降,從1996年的0.816下降到0.774之后,每年的平均消費傾向均低于0.8,在0.6-0.8范圍之內,年均值為0.75。近年來,在外出務工、經商的影響下,新代的農村青年逐步向城市轉移,而留守農民普遍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以婦女居多,整體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較弱,加之農村經濟體制、社會制度缺陷以及和市場波動風險,特別是受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農村居民收入持續增長預期弱化,更是降低了農村居民的消費傾向。

二、農村消費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

(一)農民收入水平低,購買力不強

農民純收入按收入形態可劃分為現金收入與實物純收入,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居民收入形態中現金收入的比例在逐步提高,但仍有相當部分是實物收入,這部分實物收入轉化為現金收入的可能性很小,在定程度上降低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影響現金收入的增速,是農村居民消費增長滯緩的直接原因。農村居民收入增長主要受自然因素和農產品價格因素影響。

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還比較弱,自然災害影響農業的發展,且制約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導致農民收入減少,增加了即期消費不旺和農民收入的不穩定性。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特點,且具有多種經營和小規模的特點,小規模的多種經營影響了專業化和規模化帶來的生產效率的提高,降低了農民在農業方而的預期收入。

(二)農村基礎設施落后,消費環境差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基礎設施是否完善,是其經濟能否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幾年來,盡管農村基礎設施不斷改善,但己有的基礎設施無論在數量、規模、質量等方面,遠遠不能滿足農村市場發展的要求。一是農村供水、供電條件差,因缺電缺水、電視信號不強阻礙了家電商品在農村的快速普及,很多農村地區存在著電網老化、電壓不穩定、電價高的問題;很多鄉村尚沒有安裝廣播電視接收裝置,電視信號微弱,甚至收不到電視節目。二是道路交通條件差,商品流通困難,運輸成本大,使大量農用機械無法進入農戶家庭,造成工業品下鄉、農副產品進城的困難。

(三)農村流通體系滯后,經營規模小

我國農村流通方式和經營業態較為落后。一是傳統流通方式居于主導地位,現代流通業態和經營方式發展不足。目前,我國農村市場實行連鎖經營的交易額占農村總交易額的比重不足10%。夫妻店、食雜店仍然是農村生活消費品流通的主要形式,農村超市等新型業態發展滯后。二是交易方式落后。據商務部和中國農業大學對全國20個省555個村1萬家農戶進行實地問卷調查顯示,42.0%的農戶自己銷售農產品,45.0%的農戶賣給個體商販,只有2.7%的農戶通過定單銷售。農村商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設處于起步階段,電子商務交易技術采用率較低。目前僅9.2%的農村批發市場采用電子商務交易技術,73.2%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仍采用傳統對手交易方式,只有2.0%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擁有電子結算設備。

三、開拓農村消費的對策探討

(一)實現農民持續增收,奠定農民消費的堅實基礎

1、大力發展高效生態的現代農業以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為核心,大力推進農業的觀念創新、結構創新、體制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走經濟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技術密集、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著力形成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集約化投資、產業化經營、品牌化營銷、企業化管理的農業發展新格局,充分發揮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文化功能,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讓農業成為能使農民持續致富的現代產業。

2、大力發展農村非農產業。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以縣域經濟為平臺,鼓勵農民創業就業,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促進農村第二、第三產業和農村人口向小城鎮、中心村集聚,提升特色塊狀經濟的發展水平,為廣大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門路和致富機會。

3、重視農村教育和農民培訓。適應農民分工、分業、分化加速的新形勢,積極推進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加強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生產經營技能、創業就業能力,實現農民的全而發展。使轉移就業的農民成為穩定的產業工人和安居樂業的市民,使從事農業生產的專業農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農民。

(二)拓展流通體系,拓寬投資渠道

1、加大農村流通設施建設支持力度。加大投入力度,拓寬投資渠道,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農村流通領域。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檢驗檢測系統、倉儲和運輸等設施建設和改造,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齊全、安全衛生的全國性骨干農產品批發市場網絡。積極發展以鮮活農產品冷藏和低溫倉儲、運輸為主的冷鏈物流系統,提高農產品冷藏保鮮能力與市場供應能力。扶持化肥集中產區和糧食主產區建設農業生產資料倉儲、碼頭與運輸等物流基礎設施,配套完善信息與技術服務體系,形成具有輻射帶動功能的區域性農業生產資料物流配送中心,構建支撐農業生產資料流通的配送、信息服務和技術服務平臺。

2、發展農村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鼓勵農產品批發市場創新流通方式,推進農產品質量等級化、包裝標準化和經營規范化,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培育品牌農產品。積極引導、鼓勵農產品批發市場和流通企業與農產品生產基地建立長期產銷合作關系,建立農產品“從農田到城市”的直達快速通道,降低物流運輸費用,促進鮮活農產品跨地區流通,形成暢通、便捷、低成本的城鄉農產品物流網絡。建立健全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農資流通體系,提高大型連鎖化農資流通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鼓勵各類投資主體依法進入農業生產資料流通。

3、培育多元化市場流通主體。通過實施財稅、信貸、保險等政策,鼓勵商貿、郵政、醫藥等企業在農村發展現代流通業,加快培育農村經紀人、農產品運銷專業戶和農村各類流通中介組織。鼓勵各類工商企業通過收購、兼并、參股和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農村市場建設和農產品、農資經營,培育一批大型涉農商貿企業集團。供銷合作社要加快組織創新和經營創新,推進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工程建設,發展聯合與合作,提高經營活力和市場競爭力。郵政系統要發揮郵遞物流網絡的優勢,拓展為農服務領域。國有糧食企業要加快改革步伐,發揮銜接產銷、穩定市場的作用。

(三)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改善農村消費環境

農業、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與農村公共品供給短缺是我國農村消費市場難以啟動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對惡化的農村消費環境,制約了農村居民的消費。目前要優化財政支出,將改善農村消費環境的支出重點放在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方面。一是以農田水利設施為重點的建設投入、繼續加快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搞好大型灌溉區水利設施的更新改造和配套工程。二是提高農業綜合開發的能力。由過去追求提高農產品的產量為主向積極調整和優化結構轉移,實現農業集約化生產重視大型優質糧食基地的建設。三是增加農村公共設施建設的投入。

參考文獻:

1、胡若癡.二元經濟結構下我國農村消費的情況、制約因素與對策研究[J].消費經濟,2010(1).

2、仇大勇.我國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制約因素及激活措施[J].探索,2010(1).

3、周華庭.我國農村消費市場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其對策[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0(2).

4、關風利,關利平,周傳鵬.城鄉統籌就業視角下的農村公共投資問題與對策分析[J].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2010(1).

5、許紅蓮.論營造我國農村和諧消費環境[J].消費經濟,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