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欠缺分析

時間:2022-09-26 11:06:53

導語: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欠缺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欠缺分析

【摘要】在開展素質教育的今天,高校人才培養的途徑越來越廣泛,大學生社會實踐便是其中之一。經過多年的發展,大學生社會實踐已經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是由于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持久性差、功利性強、實踐能力不足等問題,讓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提升有限。因此,只有不斷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相關制度,創新工作方法,探索新模式,才能保證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順利開展,取得更好的工作成效。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對策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學生有組織參與的、由社會或學校組織的、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持續一段時間、比較集中的集體性活動,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便已經廣泛地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從長遠的發展來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直接影響大學生人格的建立,社會實踐能力的增強也讓他們在日后步入社會中具備更好的認識水平。

一社會實踐活動概述

從改革開放至今,我國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雖然曾有停滯,但總體來說是不斷完善、逐漸發展的。當代的社會實踐活動,具有多樣性、豐富性、靈活性、規范性的特點。國內許多學者對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類型進行了深入研究,王小云等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概論》中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分為:志愿者活動,勤工助學,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科技文衛“三下鄉”活動,環境保護活動,公益勞動,課外科技和創業活動,與專業相關的社會實踐,掛職鍛煉,專業實習,社會調查和考察,社會服務,等等。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梳理總結,本文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分為校園社團活動、科技創新活動、公益實踐活動、社會實習兼職活動四類。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欠缺的體現

大學生廣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獲得成功的經驗,相關資料顯示,參加過大學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生學習成績更加優異,工作中表現也更為突出。因此,隨著社會實踐的不斷多樣化,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已經初具成效。但是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問題仍然較多,值得進一步討論和改進。大學生實踐能力弱,難以融入社會。由于大學生從小到大都生活在校園環境中,和社會接觸的時間并不長,他們缺乏生活常識,對社會的了解有所欠缺。在社會實踐時,大學生必須要接觸社會,因此在缺乏社會實踐知識和社會經驗的情況下,大學生難以適應社會實踐工作的環境,或多或少會出現各類問題,部分大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害怕以后畢業需要面對社會大環境,承受不了壓力和打擊。由此表明,大學生實踐能力弱的問題比較明顯,還需要進一步的改進和提升。大學生功利性強,實踐目的明確。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一些大學生的功利化思想嚴重,還有少數大學生受到西方拜金主義和個人主義思潮的影響,將個人利益看得至關重要。他們在處理問題時更多的是關心個人的利益,關心自己是否有利可圖,以及自身在實踐中是否能夠獲得較好的發展,看重實踐是否能為自己未來的工作打下基礎,卻并不關心自身在實踐活動中能夠獲取多少知識,更不會去想今后要如何回報社會、奉獻社會。大學生缺乏持之以恒的耐力和動力。絕大多數大學生的價值觀是正確的,他們普遍希望在實踐中獲得對自己更好更全面的認識,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中提升自己的同時也能回報社會。但是,現在的“90后”甚至“95后”大學生從小到大沒有吃過太多苦,心理素質、意志力普遍較差,他們很難適應在實踐過程中的困難和壓力,特別是面對長期實踐過程中的困難和挫折,許多大學生難以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導致實踐活動虎頭蛇尾。

三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策略

社會實踐活動能夠讓大學生增長自己的才干,了解我國的國情和社會,鍛煉個人的耐力和意志力,最終奉獻社會,實現自我價值。我們要建立完善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機制,解決大學生實踐活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從而提升大學生實踐活動的能力,最終讓大學生獲得對社會實踐的正確認知,并積極地融入社會。加強大學生職業規劃指導。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存在功利性強、積極性不高等問題,都是由于他們對自身的職業規劃意識不強。高校應該指導他們進行良好的職業規劃,讓大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充分認識自己后,明確地實施相應的社會實踐計劃,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從而能夠在社會實踐中發揮個人優勢,達到自我價值和自我理想的實現。高校要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力,探索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效方式,幫助大學生提高社會實踐能力,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到社會實踐中。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訓課程。我們可以通過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訓課程來提升大學生社會實踐技能,幫助他們掌握基本的社會交往能力、工作能力,提高抗壓能力和意志力。因此,高校有必要提升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的力度,在常規教育中加入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課堂,通過理論和實踐課程的設置來提升大學生的實踐水平,讓他們不再畏懼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從容不迫,妥善應對實踐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最終獲得對自己的良好認知。設置社會實踐目標,建立考評機制。為了培養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力,高校應當首先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設置目標,建立考評制度。一直以來,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考評機制不夠完善,一定程度上導致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并不高。因此,高校應當對本校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水平做一個詳細的評估和測驗,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有效的社會實踐目標,讓學生帶著任務和目標去參加社會實踐。其次,形成有效的社會實踐考評機制,并最終將社會實踐成果轉換計入個人成績,以此來提升他們社會實踐的積極性,獎勵制度和考評標準可以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時刻感受到約束,在適當的壓力下更認真地去對待社會實踐,量化的考評方式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意志力,為他們社會實踐的開展提供一定的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辛文,吳偉容.社會實踐對我國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作用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7(29)

[2]林昕煜,郭筠.“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外語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提升研究——以浙江外國語學院阿語專業為例[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6(2)

[3]李玉文,畢玲.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內涵和構成要素[J].教育探索,2014(10)

[4]李碩,任義科.以社會調查能力窺探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基于協同創新的視角[J].未來與發展,2014(9)

[5]張衛青,趙樹凱.微電子類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探究[J].時代教育,2014(11)

作者:薛鈺 單位:陜西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