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奏訓練教學的現狀思考

時間:2022-02-16 03:54:00

導語:節奏訓練教學的現狀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節奏訓練教學的現狀思考

音樂教育的普及與提高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全民素質的一個關鍵環節,而農村中學的音樂教育現狀卻不盡如人意。學生們喜歡音樂,但不喜歡枯燥的音樂課,對于音樂理論知識、節奏訓練則不以為然,忽視了節奏訓練的巨大作用,導致唱歌像讀書(其實讀書也是有節奏的),不能準確地理解和表達歌曲內容。而長期對節奏感覺的淡化、模糊,會導致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創造能力的發展受到嚴重阻礙,完美地表達音樂、成功地創造音樂離學生們越來越遠,向高等學校輸送專業人才、向社會輸送高素質的勞動者就成了一句空話,且逐步形成了學校不重視,教師沒動力,學生沒興趣,教學無成績的現狀。

為此,筆者借鑒瑞士的達爾克羅茲和德國的沃爾夫關于節奏訓練靈活運用的教學方法,對節奏教學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嘗試。

一、節奏訓練教學的意義

節奏聯系著音樂、舞蹈、語言,是音樂(樂音)的時間組織,是音樂的骨架和靈魂。節奏和旋律相輔相成,但節奏可脫離旋律而獨立存在,無節奏的旋律卻沒有存在的意義。節奏是音樂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自古以來,節奏就貫穿于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勞動中,我國古代“擊節而歌”和魯迅先生所說的“吭唷吭唷”歌等都是節奏獨立存在的例證。由音樂節奏教學開始帶動音樂其它內容的教學,當然也順應了這一規律。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單純地講解音符時值和名稱,往往只是注重抽象的概念而將其和具體的音響節奏運動、情感分割開來,學生不能從機械的訓練中得到身心的愉悅,因而漸生厭倦之意是必然的。而教師簡單示范、學生機械模仿的模式對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顯然是一個否定和打擊,也違反了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教學規律,因而進行節奏教學訓練要根據適當的內容,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

筆者認為,瑞士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和德國的沃爾夫關于音樂教育教學中的節奏訓練靈活運用教學是當前農村中學可以借鑒的一個很好的教學模式。他們都認為音樂教育是音樂與身體結合的節奏運動喚起人的音樂本能,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和反應能力,從而獲得審美體驗和審美表現力。音樂不是單純的技術訓練,更不是脫離音響的理論知識和規律的傳授,它首先是音響節奏運動和情感的體驗。加強節奏訓練,以節奏帶動其它,利用身邊的一切物體(包括身體),讓學生們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活起來”,不僅能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而且能很好地培養其音樂創造力,從而達到表現音樂、愉悅身心、陶冶情操、開發智力、提升能力、提高素質的教育目的。

二、節奏訓練教學的原則

1.以節奏訓練為主:節奏訓練教學當然是以節奏為主,以節奏帶動其它,即帶動基礎知識、旋律、歌唱、欣賞的教學,而不是摒棄其它只談節奏。

2.以課堂教學為主:中學音樂課很少,每周兩節,農村中學甚至就一節,因而抓住課堂學習的時間尤為重要,而學生的能力也只能在學習過程中才能得到鍛煉。

3.以活動性教學為主:節奏訓練教學要求學生們能真正“活起來”、“動起來”,從身體到大腦,從具體到抽象,能更快更好地達到教育目的。

4.鼓勵性的評價機制:音樂本身就具有自我性、多變性,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所有的“錯誤”都是可以理解的,決不要輕易批評一個學生,而鼓勵性的評價方法在激勵人的同時,同樣也可以起到校正失誤的作用。

三、節奏訓練教學的內容與方法策略

浙江杭州大關中學的周向陽老師在其網絡論文“節奏即興創編教學實踐的研究”一文中說“節奏教學的內容分基礎練習和即興創編的運用”,筆者認為是很有道理的,但認為“基礎練習和即興的創作和創編”更為貼切?!皠撟鳌焙汀皠摼帯庇袑哟紊系膮^別,在初學階段,學生只能小單位(兩小節以下)地“創作”,而不能大篇幅地“創編”。當然,周老師是面對有較好基礎的城市中學生而言的。

1.基礎練習:包括認識音符名稱、時值,掌握基本節奏型?;A知識的教學有兩種方法:一是使節奏時值“符號化”“可讀化”,即將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具體化為“tatititiritiri”等有具體章節的聲音,使學生能從感性上迅速識別不同的時值和節奏,幫助學生建立或恢復節奏感,待基本掌握后,就可以進行創作練習。如讓學生運用掌握的各種基本音符組成一拍、兩拍、三拍等,讓他們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創作、表達自己的節奏(單位)。另一種方法就是直接給出拍子(二拍、三拍、四拍等),讓學生用數學方法平均等分,再用不同的大小單位組合起來。學生們可能會分成1/64拍、1/128拍、1/256拍等,這不是壞事,相反,這正表明了他們的積極性被調動了,對此應正確鼓勵、引導,讓他們回到基本的1/4、1/8、1/16上來,這種方法適用于活潑、愛動腦筋的學生。這兩種基礎練習的方法也可交替使用或者靈活選用。

2.節奏創作和創編練習:節奏的創作和創編是節奏訓練的核心內容。通過基礎練習可以使節奏的創作和創編成為可能,由單位的節奏創作進行到段落甚至于篇幅的創編雖然要有一個過程,但這個過程通過訓練是可以實現的。開始以一小節固定拍號的組合為主,創編可以個人和小組的方法來進行,這樣創編出8小節、16小節甚至于更大篇幅的節奏都是有可能的,而且學生積極性高漲,對于自己“生產”出來的節奏,他們一定有表達的濃厚興趣。

農村中學教學條件落后,各種音樂設備殘缺不全,各種打擊樂器也很少。因此,要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我們的身體和身邊的物體就是最好的打擊樂器,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師邊打節奏邊演唱,可用跺腳為第一拍(重拍),拍膝蓋為弱拍,進而指導學生拍打節奏。由簡單的肢體動作表現出的節奏,同樣適用于復雜的音樂表現。一段時間的訓練后,教師給出一定節奏型,讓部分學生拍打(用身體表現,也可征求學生意見,哪種動作為重拍,何為弱拍),再讓另一部分學生按另一種給定的節奏型拍打。待熟練后,讓兩個節奏部合奏,就像合唱。有條件的還可再加一到兩個節奏部,這樣,學生們很快就會了解、掌握。

通過以上基本練習和創作創編訓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感受、創作、表現,同時也驗證了學生在簡陋的條件下同樣能訓練出很好的節奏感。教師通過小結學生的創作和創編的節奏,從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學生們耳熟能詳的歌曲或者與教材上的歌曲節奏相吻合的,如《歡樂女神》等,做出對比示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3.在綜合課中運用節奏訓練創作(創編)。節奏訓練創作(創編)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音樂、感受音樂、表達音樂,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能創造音樂。在綜合課中,教師可根據學生所學歌曲,創作伴奏節奏(型)、變奏節奏等,提高學生對音樂結構的領悟力,真正獲得表現音樂的實際體驗。

(1)歌唱教學中的節奏創作訓練:如《歡樂女神》: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O︱,分析出節奏型為①ⅹⅹⅹⅹ︱②ⅹ·ⅹⅹO︱③ⅹⅹⅹⅹ。用身體及身邊的物體,如書、鑰匙等表達出強弱拍。分聲部唱,邊拍打節奏(強調強弱)。創作新節奏(變奏)、用學生創作的新節奏,重新演繹《歡樂女神》,并與原曲比較效果有何不同。如三拍子表現人們和諧的生活及和平的愿望,附點表現人民熱愛和平的決心和力量等。

(2)欣賞課教學中的節奏創作訓練。①給定拍號,分組創作(編)2小節節奏,自創表現之。②教師從其中一組(與欣賞歌曲主題吻合的最好)為主部、其余為副部,做即興的回旋曲節奏練習,根據樂曲需要可創作出很多,甚至于很大的節奏作品。③熟練后,有條件的可創作旋律,請教師彈唱,學生則以節奏伴奏。

以節奏為主的教學,并不是音樂教學的全部,而只是以此為載體,為階梯;激發學生內在潛藏的音樂敏感性,培養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合作精神、音樂感受力、音樂表現力、創造力等。節奏訓練作為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必將成為農村中學音樂課的主導方法,為提高全民素質、為高一級學校輸送音樂人才發揮巨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蔡覺民,楊立梅.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李旦娜.沃爾夫音樂教學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尹愛青.當代主要音樂教育體系及教學法[M].長春:東北師大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