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多元化必要性及路徑
時間:2022-07-16 08:33:58
導語:音樂教育多元化必要性及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當前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本土文化和其他文化不斷碰撞和交流,在音樂藝術領域之中也存在這一現象,涌現出極其豐富的音樂文化藝術形式和內容,為此,我們要關注和重視音樂教育的多元化發展趨勢和特點,認識到多元文化背景下音樂教育面臨的挑戰和困境,積極尋求音樂教育多元化發展的路徑,更好地促進我國音樂教育更大的進步和發展。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音樂教育發展的問題分析
(一)本土與傳統音樂文化教育內容的缺失。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歷史的積淀和交流之中逐漸形成了多元的民族文化氛圍,并以漢族文化為主體,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教育內容極其稀少,顯現出中國本土音樂文化教育多元化、本土元素的缺失問題,其他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元素和內容無法融入和吸納到音樂教育體系之中,導致我國音樂教育中的本土音樂和傳統音樂的缺失,難以融入到世界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和潮流之中,也造成了“國外的月亮比較圓”的假象,不利于中國音樂教育多元化的發展。(二)外來多元音樂文化的植入。在全球文化融合的背景和趨勢下,外來音樂文化的植入也對我國的音樂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和干擾,由于外來多元音樂文化的植入表現出其文化糟粕和精華一同涌入的狀態,這就使我國的音樂教育變得更加復雜和艱難,也使我國的音樂教育在文化理念、內容和形式方面存在較大的風險,顯現出文化交流融合缺乏明確指向性的特點,不利于我國本土文化、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導致中國本土音樂文化和傳統民族音樂文化日趨枯竭,逐漸陷入音樂教育傳承和發展的困境。
二、音樂教育多元化發展的路徑探索
(一)建構多元審美價值導向。要從音樂教育的理念入手,建構多元審美價值導向,倡導和鼓勵音樂教育向“人”的主體性回歸,追求音樂文化教育的主體差異化教學,而不能實施統一規整式的音樂文化教育,要引領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維度進行音樂文化的賞析、品鑒和想象,能夠根據自己的音樂理解和感知進入到多元化的音樂殿堂之中,要使音樂教育回歸學生主體自身,突顯學生在音樂文化學習中的主體性和個性,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引領學生建構多元的、不同的審美價值感知體系,并充分考慮音樂教育教材、教育內容、進度及形式的要求,逐步培養和建構學生的多元音樂文化意識和理念,為后續的音樂文化學習奠定基礎。(二)培養多元音樂文化教育思維。中國長期以來保留有保守、內向的音樂觀念和意識,將中國本土音樂與西洋古典音樂持以觀望、對立的態度,隨著我國開放進程腳步的加快,對于外界音樂也開始抱以吸收借鑒和包容互通的姿態顯現,使中國音樂教育領域增添了鮮活的力量,在音樂教育文化“中心”的快速消解之下,要轉變過分追求和崇拜歐洲古典音樂的觀念,深入而廣泛地開展音樂教育研究,并以動態、開放的視角和思維看待不同地域的音樂,全面樹立多元音樂文化教育思維,不斷擴大音樂教育的范圍,包括各地域的民族傳統音樂、新音樂、宗教音樂、流行音樂、習俗音樂等,形成開放性、多元化的音樂思維。(三)融入世界音樂教育多元化體系。我國的音樂教育要積極主動地融入到世界音樂教育的多元化體系之中,更好地促進音樂教育的發展和進步。具體來說,應當從兩個方面進行加強:1.注重本土音樂文化、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融合。要從縱橫兩個方向進行音樂教育的多元化發展,從縱向上來看,要使現代音樂文化與傳統音樂文化相接軌;從橫向上來看,要注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間的音樂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較好地豐富和充實我國音樂教育的多元化體系,為傳承和弘揚中國本土文化、民族傳統文化而努力。2.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和未來”的音樂教育核心導向。在音樂教育多元化發展的過程中,要堅持現代化意識和教育理念,使音樂教育與我國的經濟文化發展相契合和適應,并面向世界和全球,培育屬于中國特色的音樂教育體系,吸納和借鑒世界音樂文化體系中精華部分,更好地充實和發展我國自身的音樂文化教育內容和形式,豐富我國音樂文化教育的資源,更好地面向我國音樂教育的未來,以前瞻性的眼光、引領性的思路、超前性的思維,不斷加強我國音樂教育的創新發展,使之向更為先進的方向提升和進步,并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其他領域相鏈接和整合,為社會其他領域的發展提供科學先進的有力支撐。(四)注重音樂欣賞教育內容的多元化。中國音樂文化作品與西方音樂文化作品浩如煙海,要在音樂教育中使學生全面了解和學習人類音樂寶庫中的珍品,認識到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載體和智慧的結晶,探析和研究中西音樂文化的縱橫關系,將音樂教育內容放到多元音樂文化中進行比較、鑒別和賞析,使學生能夠在不同的角度之下辨析和識別不同風格、不同文化傳統背景下的音樂文化作品,要聆聽世界各國民族民間音樂,了解和感知其風格和特點,熟悉不同音樂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優秀的音樂作品。同時,還要在積極的跨文化意識前提下,注重保留自己傳統音樂文化內容,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與外族音樂文化達到平衡,充分尊重和分享自己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要聆聽和賞析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了解和把握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種類、唱腔、風格、流派和代表人物,更好地把握音樂教育多元化的內容。(五)注重音樂教育形式的多元化。1.DBME音樂教育形式??梢栽谝魳方逃胁捎肈BME音樂教育形式,也即從創作、歷史、美學、評論四個維度,實現對學生的音樂教學和指導,關注和培養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并能夠將音樂與特定的歷史社會背景相聯系和鏈接,了解和賞析、比較音樂作品的美學特征,并獲得富于個性化的音樂見解和評論,由此可以較好地將音樂教育與歷史、美學等充分鏈接和整合,為音樂教育提供多元化的視角和思路,使音樂學習者能夠從不同的視角出發汲取不同學科的營養,更好地激發音樂學習者的興趣,能夠從更為廣泛、動態、多視角的層面實現對音樂作品的賞析和感知,學會運用多向思維進行音樂作品的理解和體悟,實現對音樂作品的個性化體驗和思考。2.體驗教學形式。音樂教育還應當以尊重生命、關懷生命、拓展生命和提升生命為價值和意義,要使學習者通過對音樂作品的比較、賞析和學習,產生對生活和生命的本質性的體驗和感受,在音樂作品的教育過程中感受到生命的激越和飛揚、領悟和升騰,更好地理解人類文化的多元性,豐富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和情感。其體驗多元化的音樂教學可以從以下方面體現:(1)從標題感知和體驗音樂??梢酝ㄟ^標題獲悉和感知音樂的獨特意蘊,了解特定的歷史社會事件,體會到其中所內含的情感,如:《梁山伯與祝英臺》、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馬思聰的《思鄉曲》、格羅菲的《大峽谷》等,就可以通過標題獲得音樂情感體驗。(2)從局部的感性音調獲得體驗??梢酝ㄟ^局部性的感性音調獲得相關的音樂體驗。(3)實現由感性向理性的音樂體驗。在音樂多元化教學之中,可以在豐富的感性體驗的前提之下,將音樂感知、體驗和聯想更為深刻和清晰,逐漸由“趣”的欣賞進入到“情”的欣賞和理性的思維之中,進一步體會音樂文化作品的內在涵義和社會意義。3.多媒體音樂教學。在音樂教育的不同形式之中,多媒體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育形式,音樂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電化教學媒介和方式,為音樂學習者呈現出音樂不同的旋律、節奏、節拍、速度、力度、音區、音色、和聲、復調、調式等,并可以通過網絡下載音樂作品相關的音樂家的畫像、生平、創作風格等,更為深入地理解和認知音樂文化作品。(六)注重音樂教育評價方式的多元化要轉變音樂教育單一化的教學評價方式,以尊重學習者在音樂學習中的主體性為前提和基礎,推行以學習者為主體的自評方式,使學習者在一定的標準之下開展自評,突出音樂學習過程中的發展和動態變化,注重音樂教育評價指標的多元性、完整性和系統性,能夠音樂教育評價貫穿于音樂教育活動全程,充分體現出學習者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的思想、態度、習慣和情感,使之與音樂教育過程并行,成為音樂教育的一種輔助,更好地激發音樂學習者的主體精神和創造性意識,更好地提升音樂教育評價結果的信度和效度。
綜上所述,我國音樂教育要在全球文化融合與交流的背景下,注重本土音樂文化、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還要吸納和借鑒西方音樂文化的精華,使中國音樂教育融入到多元化世界音樂體系之中,以開放性、多維化、包容性的思維和心態,開展創新的音樂多元化教育,并在音樂教育過程中采用創新的、多樣化的音樂教學內容和形式,激發音樂學習者的多元音樂文化學習興趣,更為廣泛而深入地了解和感知多元音樂文化內容,形成自己對于音樂文化的個性化見解和創新作品,從而使我國的音樂教育向更大的舞臺拓展。
參考文獻:
[1]王海濤.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現狀與思考[J].黃河之聲,2017(3).
[2]彭鈺.多元文化背景下音樂教育發展的時代策略[J].才智,2016(36).
[3]張銳.音樂教育創新的理論與實踐探究———評《音樂教育的實踐與理論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7(6).
作者:沈賀 單位:河南警察學院
- 上一篇:音樂教育新思維
- 下一篇:和諧社會完善國企思政工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