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論文:做好公眾輿論的助推器

時間:2022-11-16 03:49:00

導語:電影論文:做好公眾輿論的助推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影論文:做好公眾輿論的助推器

摘要《焦點訪談》作為中國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在新聞輿論監督工作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對社會各方面的發展、人民生活都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本文試圖從2004年5月《焦點訪談》播出的31期節目入手,分析其欄目特色,并挖掘各種特色對今后新聞輿論監督活動的啟發意義,以資借鑒。

關鍵詞《焦點訪談》電視新聞評論新聞輿論監督

眾所周知,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1994年推出的《焦點訪談》,一直以輿論監督而著稱,曾被譽為“中國輿論監督第一品牌”。欄目創辦10年來取得的卓越成就、對社會的貢獻,可以說,在中國新聞史上是空前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焦點訪談》擁有如此輝煌的成績呢?下面,我們就從欄目自身的特色來尋求答案,并結合這些特色相應地談談對電視新聞輿論監督操作的啟發,以求從成功中汲取經驗,為今后其他節目的開設和欄目自身的更好提升給以幫助。

1“述”與“評”有機結合的“形象化政論”

從節目屬性分類上來看,《焦點訪談》屬于電視述評類的新聞評論節目。所謂“述”是指用電視畫面和聲音來敘述現場材料和背景材料,使評論時觀點的形成有了客觀事實基礎。“評”則是對相應的事實展開的分析說理。那么顧名思義,電視述評節目就是將對新聞事實的深度報道和新聞評論融于一身,在對事件進行橫向縱向挖掘的同時,適時進行分析評論。

應該說,這種夾敘夾議的方法在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中甚為多見?!督裹c訪談》也不例外。它的突出特色不在這種方法的運用上,而在于它應用得妥當而巧妙。具體地說,就是他較好地把握了如何將“述”中形象的畫面語言與“評”中抽象的分析論述性語言相結合:用具體的視聽形象支撐并強化分析議論的內容,用縝密的思辨性提煉和提升形象性的畫面所無法表達的思想內涵和理性分析,使《焦點訪談》成為真正在畫面上吸引人、在情感上打動人、在道理上說服人的“形象化政論”。因此《焦點訪談》的畫面、音響、解說之間常常閃爍出令人折服的思辨光輝。尤其是主持人節目結束之前一番簡短有力的點評,更是頗富哲理的分析論述,使《焦點訪談》輿論監督述評結合的價值再次凸現。

如5月14日播出的《青龍縣里開礦熱》中許多場面表現細膩、寓意深刻。片中一次次成片的山地因開礦需要被亂砍伐后的凄涼景象,還配合節奏快而有點沉悶的音樂,似乎在給人們敲響著大自然的警鐘。還有山地附近的居民們經常遭受因亂砍濫伐而產生的強烈風沙的痛苦面部特寫,紅腫的眼眶和布滿皺紋的臉、村民憤憤的指責讓觀眾們對他們的辛苦生活產生同情,對亂開礦的行為憤怒。這種復雜的感情通過鏡頭的得當運用得到了很好的展現,這是電視聲畫語言形象化的表現。另外,在此片中一邊是漫山遍野的采礦車在毫不留情地轟轟工作,節目的中間還經常插入已經不是山林的沙堆上樹立的“水土保持示范區”、“山地綠化示范區”的石碑。將這些具有強烈反差的事物鮮明地展現在鏡頭前,觀眾對這些具有思辨意義的鏡頭的涵義不言自明。

主持人在結尾的簡短的評論:“青龍縣是一個貧困縣,當地干部群眾急于脫貧致富的熱情可以理解,但是開礦要守法,要合理地開發利用,可是現在在開礦的利益面前,當地的政府和有關部門本該想到和做到的卻被拋到了一邊,人們看到的是一哄而起、盲目的開采和建設?,F在我們常講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在經濟建設中尊重規律、遵守法律,這個道理不能只是停留在口頭上。”現場材料的鮮活性與背景材料的深度性融為一體,形象的畫面與明確的說理相補充,使得整個節目渾然一體、更具真實性、可信性和說服力。正因如此,“述”與“評”的有機結合才形成了《焦點訪談》的獨具的特色。

這一特色對電視新聞輿論監督操作化的啟發就在于(以下簡稱“啟發”):“用事實說話”的運用,“用客觀事實的內在邏輯力量展示事物現象揭露事實本質?!辈⒍鄠€視角的議論融入對實踐原汁原味的展現中。以“評”為主體,“述”是為“評”提供依據的。事實過程的展開,給觀眾感性認識的論據,增強了評論的可信性和可視性,從而增加了評論的感染力和說服力,使觀眾在了解事實的過程中,具有了自己獨立的評判,這就要求記者在采訪調查細致入微,闡述事實不帶偏見,全面準確地反映事情的來龍去脈,讓受眾對事件有充分的了解。

2導向性與接近性并重的深度報道

《焦點訪談》作為強勢媒體中頗具影響力的深度報道,必然會引起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因此在節目的選材和報道角度上,都注重導向性與接近性的良好結合。

節目自身的選材原則是“領導重視、群眾關心、普遍存在”。就是抓領導和群眾關注的結合點,抓黨和政府正著手解決的以及群眾強烈要求解決的問題。筆者從觀看的2004年5月份《焦點訪談》的31期節目中發現,每期節目都抓住時下群眾最為關注的事件進行述評。同時,這些全都是黨和政府目前尤其重視的問題。如《“臺獨”沒有和平分裂沒有穩定》(5月17日)對現在緊張的臺海局勢進行剖析;《給孩子更多快樂》(5月31日)在“兒童節”到來之際探討對少兒發展影響頗深的民族動畫片的制作,關注未成年人的成長問題。這些都是節目在選材上導向性與接近性并重的例子。

另外,在選取了適當的題材后,節目在報道的角度上也同樣注重導向性與接近性的結合。即在報道“領導重視、群眾關心”的問題時,一方面,強調“從小處著眼,大處見意義”,注重從群眾身邊發生的事情或其產生的態度拓展開去。如《一房怎能賣五家》(5月16日)、《不該提前的退休》(5月30日)等節目報道切入角度雖小,但是反映出了社會法律制度和相關體制方面存在的不足,起到了輿論監督的作用。另一方面,報道時要具備全局意識,從積極引導輿論、穩定大局出發展開論證、評述。不能因為對某些群眾普遍關注的問題進行報道時,忽略了大局意識。如在對某次暴力犯罪事件進行報道時,媒體應同時注意加強對公眾進行正面教育和引導,促進社會健康地發展。

啟發:在輿論監督過程中,新聞評論既要反映民意又要穩定大局。具體地說,媒體要在選材上注意反映社會熱點、焦點問題,選擇有重大的有代表性的、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并要在報道相關事件時注意“以小見大”、具備全局意識,關注人民群眾的利益和社會的整體健康發展。這是輿論監督應該遵循的選題方向和報道角度。

3時新性與時宜性的和諧統一

新聞的時效性包括時新性和時宜性,這是新聞的生命。新聞評論雖然不及消息的時效性強,但是也要參與時效性兩方面的競爭。

因為一方面,能否迅速、及時地對國內外新近發生的重大事件予以報道和評論,即能否把握時新性,是衡量一個電視臺水平與素質的重要標準之一。而《焦點訪談》時新性主要表現在對國際時事以及國內重大問題能迅速地作出報道與評析。如5月10日報道的《白宮遭遇“虐囚門”》,報道背景是最近全球都十分關注的美國虐待伊拉克戰俘事件。具體的時間是:5月9日,駐伊美軍發言人宣布,涉嫌參與虐待伊拉克戰俘的美軍士兵將于5月19日接受軍事法庭審判。又如5月14日晚,西安警方宣布:近日引起廣泛關注的寶馬彩票案的重要當事人之一在山東落網,即將被押解回西安。于是,《焦點訪談》在5月15日的節目中就播出了《西安寶馬彩票案追蹤》。兩期節目都是在事件發生后第二天就進行相應內容的新聞述評。這樣的例子還舉不勝舉,其時新性可見一斑。

另一方面,作為與消息形態有別、任務不同的新聞評論來說,只有“言當其時”,評論的針對性才能很好地體現出來,所以還應該注意選擇報道的最佳時機,即掌握時宜性。比如《焦點訪談》有一期曾經報道的《觸目驚心的假發票》,策劃了半年時間,但直到國務院召開電話會議,國家稅務總局宣布啟用新的防偽增值稅發票時,才一舉推出,并收到了良好的監督效果。這是因為節目內容一旦配合相關重要政策出臺、重大活動、重大會議、重要紀念日和節日播出,可以使在人們在事先對后者有所關注的情況下,增強他們對媒體相關報道的了解與認識,以使節目取得更大的社會效益。有時報道時機過早,條件還不成熟則未必能有效引導輿論;報道過晚,受眾關注的熱情已經消退,也不利于輿論引導輿論。再比如《焦點訪談》在“六一兒童節”前一天(5月31日)有關注孩子的專題節目《給孩子更多的快樂》;5月4日“青年節”那一天又有節目《飛揚的青春》等等,這些節目內容與最佳的播出時間相結合就能受到非常好的輿論效果?!督裹c訪談》如此注重強烈的時新性與時宜性的統一,目的正是為了實現新聞價值的最大化。

啟發:為了對輿論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輿論監督不能只注意追求時新性,而忽略了把握恰當的時機的重要性。要根據情況,區別對待。有時媒體對某些社會熱點難點問題暫時“不介入”,是為了等待更好的報道時機,這也是輿論監督的一種引導方式。而對于一些群眾普遍關心、事實確認清楚的問題,在不影響大局的情況下,媒體力求快采快發、先聲奪人,以爭取報道的主動權;對于某些未經充分調查,或是還在處在發展變化之中事情,則可慢處理,等待報道的最佳時機。

4正面宣傳和揭露性報道兩手抓

《焦點訪談》在創辦之初多為批評揭露性報道,在當時輿論監督型節目缺乏的情況下,一直收視率非常高。雖然十年來,欄目的輿論監督內容一度由1998年的47%跌到2002年的17%,這背后縱然有一些無奈的原因。但是它的欄目思路是一直保持著的,那就是堅持正面宣傳和揭露性報道兩手抓。從節目自身面臨的大環境來說,社會處于一定的過渡轉型時期,《焦點訪談》更多地承擔了一個導向或是正面的作用,正面報道應占據一定分量。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尹鴻教授認為:“《焦點訪談》作為央視的一檔招牌節目,同時作為國家和政府的喉舌,不可能總是揭示社會的陰暗面,讓公眾始終處于一種感受社會黑暗的狀態。為了激發公眾推動社會更好的前進的信心與動力,它特殊的主導角色,決定了它在社會發展進程中,還必須起到引導正面宣傳的作用。因此,上級對《焦點訪談》的程序報道的節目要求必然增多?!?/p>

在正面報道必然增加的同時,揭露性報道并非一味減少,而是根據各個階段的需要作出調整。比如,《焦點訪談》的總制片人梁建增在接受外界采訪時透露,針對2004年國家的各項政策法規的出臺、社會情況的變化,央視計劃將把這一年《焦點訪談》中的輿論監督比例提高到50%以上,并將在“三農”問題、國有資產流失以及未成年人保護等熱點問題上加大關注力度。于是,效果很明顯:在對2004年5月份內31期節目的內容分析中,有25篇為揭露性的報道,占報道總數的71%。人們心目中那個神圣的“尚方寶劍”又回來了。

啟發:把握分寸,正確決定監督的數量界限。輿論監督中絕大多數是批評揭露性的報道,應該說這樣揭丑型的報道使許多社會不良現象、不法之徒的丑惡行徑曝光,許多積聚了多年的社會問題在《焦點訪談》的關注下,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從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但是在我們的媒介“大刀闊斧斬亂麻”的同時,應注意適當的正面報道可以讓人民感受到社會的美好、生活的多姿多彩,從而更加安居樂業、幸福生活。其實,所有的所謂“正面宣傳”或是“負面報道”就其對社會產生的效果而言都是正面的、積極的、具有建設性意義的。當然,在這里,數量上的界限并非指二者在數量上應絕對地平衡,而是應根據需要靈活調整二者在節目中的比例。因此正面宣傳與揭露性報道兩手抓,也應成為所有新聞評論節目值得借鑒的報道策略。

到現在,《焦點訪談》已經開播十年了。十年的艱辛、十年的堅持、十年來打造的欄目品格其實都來自于新聞工作者們的強烈責任感,對社會的責任、對人民的責任。只有對祖國和人民有深切的熱愛,才會有如此強烈的責任感。無論新聞人們將來會如何去努力,只要胸懷責任、用對方法,新聞輿論監督就會在促進社會的發展與完善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參考文獻

1高有祥.電視新聞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田大憲.新聞輿論監督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