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館體系建設探索

時間:2022-11-24 03:29:00

導語:文化館體系建設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館體系建設探索

內容提要:文化館體系建設滯后是制約文化館事業發展的瓶頸。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文化館的功能,必須從組織體系、學科建設、制度建設等方面全面加快推進文化館體系建設。

關鍵詞:文化館體系學科專業化

作為政府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文化館一直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骨干力量和主流文化最重要的陣地之一。但與博物館、圖書館相比,文化館的體系建設嚴重滯后,在較大程度上制約了文化館功能的發揮。在我國進入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新時期,加強文化館體系建設已成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題中要義。

一、文化館體系建設的現狀及缺陷

1、組織體系缺腿。如果把文化單位的體系建設看作一座金字塔,那么和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單位相比,文化館的體系則呈現出兩個很明顯的缺陷:一是頂部缺失。在文化系統的所有單位中,都設有國家層面的機構,惟獨沒有設立國家文化館。二是底部不牢。作為文化館體系中最基礎的部分,鄉鎮文化站是農村文化工作的前沿陣地和開展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曾經在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如今的文化站已輝煌不再,普遍存在陣地循環流失、文化站人員性質不明待遇不穩等問題,導致農村文化長期在低水平上徘徊,農民文化權益難以實現。

2、學科體系缺席。文化館的發展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以文化館為支柱性構件形成的群眾文化事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繁榮局面。從文化學的觀點看,群眾文化已經具備了任何一種成熟文化形態在觀念層面、物質層面和制度層面所必需的充分條件。但形態日趨成熟的群眾文化,至今卻并未建立起獨立的學科體系,未被納入國家學科建設規劃,沒有一所專門培養文化館專業人員的大專院校,沒有文化館的專業教材,開設不多的群眾文化專業班大多徘徊在文化行政部門與大學聯合辦學層次,具有很多局限性,沒有真正進入國民教育序列。這是目前文化館無法向圖書館、博物館那樣實現專業化的致命缺陷。

3、法律體系缺位。盡管發展文化館事業早被寫進了《憲法》,加強文化館建設也被寫進各級政府工作報告和政府工作計劃,一系列文件也提出加強文化館建設,但至今沒有一部文化館建設的單獨法規和條例。與出臺多年的《圖書館法》、《博物館法》相比,國家文化部制定的《文化館管理辦法》顯然很難為快速文化的群眾文化事業保駕護航。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發[2005]14號)明確指出,要加快制定促進文化事業發展的法律法規。隨著中國各領域法制化建設的深入推進,文化法規體系建設已成大勢所趨,理應早日從立法的高度保護蒸蒸日上的文化館事業。

二、現有體系嚴重制約了文化館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文化館現行體系的缺陷直接導致了其主體功能定位的模糊。多年來,雖然上級部門多次以文件的形式明確文化館的職能定位,但關于文化館“是什么”和“干什么”的爭議,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市民都知道有博物館、圖書館,但對文化館卻知之甚少甚至報以質疑,好多人不知道文化館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單位。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圖書館、博物館兩類學科早已建立了完成成熟的學科體系,且能與國際同類學科接軌,已經形成了無法撼動的學科基石并為市民所接受。而文化館因學科建設與定位的先天不足,專業化建設嚴重滯后,就象一個后娘所生的孩子一樣“名”不正、“言”不順,其形象在歷次變革中被隨意捏造或曲解,甚至險遭“斷奶”和被“拋棄”的命運。同時,由于長期以來中國特色的“政事”不分,很多文化館也相當部分的承擔了公共文化管理的職能,成為“準政府”或文化局“文化二處”,進一步模糊了文化館的職能定位,這在鄉鎮文化站的層面表現得尤為突出。

文化館現行體系的缺陷還制約了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能力。由于意識形態的影響,在我國,國辦文化一直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占有主導地位。文化館是國家公共財政撥付經費的國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又擁有廣泛、完整、系統的群眾文化工作網絡。在每一個城市,基本都形成了市、縣文化館與鄉、鎮、街道文化站以及鄉村、社區文化室為主體、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隨著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推進,廣大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文化館不斷擴大文化服務的覆蓋面,為公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務。而文化館提供給群眾的每一項文化產品無論是一場演出還是一個展覽,其質量高低在很大程度取決于文化館的專業化程度。盡管比起博物館、圖書館相對靜止的服務,文化館的服務范圍、服務內容、服務手段、服務對象更具普遍性、動態性和互動性,但因為專業化建設的軟肋,嚴重削弱了文化館的輻射力,削弱了它在體系中的示范作用和主導作用,影響了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數量和質量。

三、文化館體系建設勢在必行

1、健全組織體系。當務之急是設立國家文化館,確立文化館建設的導性。新成立的國家文化館是文化館事業的最高權威指導機構,主要任務是主導全國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確立文化館發展的國家規范,制定文化館事業發展規劃,規定文化館的發展范式等,引導全國文化館宣傳貫徹黨的文藝方針、政策,積極有效地開展各類公共文化服務。否則,基層文化館建設將繼續缺乏有效的發展參照和導向性業務指導,缺乏全國文化館事業發展各方面所需的協調、整合和牽頭力量,還將繼續對文化館專業化建設造成不必要的混亂。關于文化站建設的加強,因牽涉問題較多,筆者將另撰專文論述。

2、加強學科建設。加強學科建設,首先必須明確其基本內容、基本構架、基本環節,如學科定位、學科方向、學科梯隊、學科體系、學科環境等。群眾文化事業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面對新的發展形勢,國家和地方各級文化部門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新的文化政策法規和措施,但對這些新政策的理論研究和闡釋還很不夠,很多課題還沒有列入專業研究人員的視野。目前,在教材上,由文化部委托編寫的《群眾文化學》《群眾文化管理學》《群眾文化輔導學》已為文化館學科建設開了一個好頭,但還遠遠不夠??紤]到學科建設的復雜性和長期性,筆者認為可先從加強理論研究等基礎性工作著手。一方面,在國家、省兩個層面抓緊申辦群眾文化研究專業期刊,設立中央、省、市三級群眾文化科研機構,或將藝術研究院所的職能擴大,更名為文化藝術研究所,突出群眾文化研究的地位、方向、任務。然后,有計劃地組織高校、文化系統等方面的專家組成“群眾文化理論體系課題組”,編纂《文化館史》等專著,掀起理論研究的熱潮。另一方面,集中群眾文化優勢資源,組織社會各界專家學者開展學術論證,廣泛聽取意見,使群眾文化理論研究獲得學術界的廣泛認同,奠定學科申請和規劃建設的基礎。其次,從國家的層面將群眾文化理論建設納入文化館事業發展的整體規劃,在編著群眾文化學術著作的基礎上,向國務院、教育部申請群眾文化學為國家級學科,將群眾文化學納入國家學科體系。第三,設立專業教育。通過教育部,將群眾文化學納入國民高等學歷教育體系,在全國公立大學開設國家承認學歷的群眾文化學本科專業,通過高考面向全國招生,解決文化館業務人員專業水平低下的問題。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全國群眾文化服務業機構高達4萬多個,從業人員高達數百萬并將繼續增加,已經使大學設立群眾文化專業教育成為可能。

3、加強制度建設。一是加快文化館立法工作步伐。盡快制定出臺《文化館法》,進一步對文化館事業發展的原則、宗旨;文化館性質、地位和社會職能;文化館事業管理體制、組織機構;文化館人員編制、人員結構、業務素質、業務職稱、待遇;文化館建設與布局及建筑設備;文化館服務的主要方式和各項服務標準;文化館業經費來源以及業務技術標準等方面作出明確的界定,用法律手段來規范和促進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保護文化館事業的發展和文化館人的各項權益。二是推行文化館人員職業準入制度。雖然文化部已在2002年制定下發了《文化部關于加強基層文化隊伍職業資格和教育培訓工作的實施意見》(文人發(2002)30號),但總體進展不快,各地做法不一,加之現有人事制度的制約,導致想進的人進不來,想出的人出不去,部分文化館人才隊伍存在“燈下黑”現象,部分人甚至笑話“文化館人沒文化”。三是加強文化館的專業化建設。專業化建設是建立健全文化館整個體系的基礎,也是文化館的立業之本,直接關系到公共文化服務的水準。各級文化主管部門及文化館應該從現在做起,采取多種措施,從專業人才引進、技術崗位配置、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入手,抓緊制定專業化建設的目標體系和保障體系,加快推進文化館專業化進程。

在全國上下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和高度重視文化建設的大背景下,進一步加強和加快推進文化館體系建設,這是各級黨委政府不可推卸的文化責任,也是各級文化主管部門面臨的迫切任務。唯此,文化館才能充滿信心地在構建公共文化體系的未來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