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民間藝術在舞蹈學習中的地位
時間:2022-05-09 07:09:00
導語:小議民間藝術在舞蹈學習中的地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前言
我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56個兄第民族在廣大地區生活繁衍,各民族都有著自己的傳統文化背景和在人民群眾中廣泛并直接流傳,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傳統舞蹈形式。各民族民間舞蹈由于歷史傳統文化、地域、自然環境、生活方式等多重影響,使得各民族都在不同程度中積淀著本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審美心理、宗教信仰、傳統觀念、風俗習慣等文化現象。因此,各民族舞蹈特有的風格特點和情感表現都與他們本民族的民間文化息息相關的。而把民間舞蹈文化融入到民間舞課堂教學中更能體現大學民間舞教學的文化性,因為在課堂教學中還有部分教師只是純粹的讓學生對各民族的舞蹈動作單純的外在模仿,而不注重民間舞蹈文化性的加強使得學生對各民族特有的風格、內在情感把握還略顯不足,使學生不管跳什么民族,風格、情感都是一樣的,沒有特色、平淡無味。所以我認為作為一名民間舞蹈老師必須對民間舞蹈文化有更深的認識并運用至課堂教學中來啟發學生的內在表演形式,這樣能使學生更好的區別和掌握各民族不同的風格及韻律,并對民間舞產生濃厚的興趣。總的說我認為在民間舞蹈課堂教學中是離不開民間舞蹈文化做基奠的。
一、淺談對民間舞蹈文化的認識
民間舞蹈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代代相傳演變,每個民族都用自身特有的原生態舞蹈動作和思想情感來表現社會生活,反映出各民族的習俗文化、風土人情、民族精神、審美心理、宗教信仰、圖騰崇拜等歷史文化內涵。
每個民族都有著不同的、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圖騰崇拜的傳統文化意識,也作為一種心靈的寄托。特別是在傳統的祭祀年節中通過民間祭祀舞蹈體現出人們希望得到祖先神靈的庇護、避免災難,過著幸福、興旺的生活。
羅雄巖教授在他的研究中,把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劃分為農耕文化、草原文化、農牧文化、綠洲文化、海洋文化等五種文化類型,這是由于各民族地域、自然環境和民俗文化的不同而形成的。農耕文化型—主要是分布在東北、華北、長江中下游等三大平原區,以及西南云貴高原的丘陵河谷地帶的少數民族,他們以耕作勞動為主,多信仰佛教、道教,以及祖先崇拜、多神崇拜,企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觀念。舞蹈形式豐富多樣,舞姿動律優美、和諧、安詳。如漢族、朝鮮族、傣族等。草原文化型—主要是居住在遼闊草原、駿馬馳騁的蒙古族,他們以從事狩獵、游牧與畜牧業為主,普遍信仰薩滿教,而且他們把翱翔于藍天自由的雄鷹和馳騁草原的駿馬作為本民族的象征。使得蒙古族舞蹈動作獨具瀟灑、豪放的風格,并在舞蹈中體現出有著“天之驕子”之稱的蒙古族人民心胸開闊、桀驁不馴、勇往直前的性格。農牧文化型—主要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云貴高原上的山區或河谷地帶,以從事農業、牧業、林業的勞動生活為主的民族,如藏族、羌族、納西族等。在藏族舞蹈中由于地勢、自然環境、勞動生活的關系,形成藏族舞蹈前傾、懈胯、松弛的體態風格。他們的舞蹈文化與宗教文化密不可分,他們信仰藏傳佛教、崇奉多神,如神鳥“孔雀”(吉祥的象征),在舞蹈中人們用舞姿來模仿神鳥的形態,充分體現出藏族人民虔誠的宗教心理,對美好愿望的憧憬。
綠洲文化型—主要是居住在沙漠邊緣綠洲上的村落,且多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重鎮少數民族,如維吾爾族、烏孜別克、塔吉克族等民族。他們以從事農耕與畜牧為主。普遍信仰伊斯蘭教但也有薩滿教的觀念遺存。因為他們是個熱情好客、以舞迎賓的民族,所以舞蹈表現形式豐富多彩,技術性較高,而且有著綠洲文化色彩和絲綢古道風韻并繼承發展古西域樂舞文化。海洋文化型—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的沿海地區,有高山族、黎族等民族。他們的民間舞蹈形式與風俗文化、宗教文化密不可分,并用傳統舞蹈來表現對神靈的崇拜,更能體現出人民企盼“人海和諧”的心態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
通過上述我們對民間舞蹈文化的潛在認識,使我們更深的了解各民族民間舞蹈由于歷史傳統文化、地域、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不同而導致各民族的民族心理、傳統觀念、舞蹈形式也有很大差異,所以說各民族的傳統舞蹈形式與他們本民族的文化是緊密聯系的。而回歸于民間舞課堂教學,我認為把民間舞蹈文化融入其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現今還有大部分學生只是純粹的模仿和復制老師的動作,而對于各民族特有的風格、內在情感卻很難把握,這是由于老師在教習過程中忽略了民間舞蹈文化性的滲透和啟發導致的結果。所以,要想使學生更好的把握各民族舞蹈風格就必須先讓他們了解各民族舞蹈的傳統文化。
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作為一名民間舞蹈老師把民間舞蹈文化知識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指導和啟發學生是非常重要的,這樣能使學生更準確的掌握不同民族的動勢原理和風格特色,并培養出學生運用身體語言生動地體現不同地區的民間舞蹈文化。下面我就以民間舞課堂中訓練的幾個方面來說明民間舞蹈文化的重要性。
(1)從體態、動律中體現民間舞蹈文化的重要性
東北秧歌的基本體態是始終保持上身前傾、略含胸、膝部微屈、重心在前,它是始終貫穿于舞姿動作中。然而對于許多新接觸東北秧歌這一民間舞種的學生來說在做動作過程中,總是產生對東北秧歌為什么會是這樣的基本體態而感到疑惑,他們根本對這種體態的由來全然不知,只是純粹的外在模仿老師的體態,所以久而久之在舞蹈動作中很容易忽略基本體態的表現,而失去了東北秧歌獨特的內在韻味。所以,我認為作為民間舞蹈老師在教習東北秧歌基本體態之前,先對學生講述其體態的來源及文化,來啟發學生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就以東北秧歌基本體態、動律來說,形成這種體態、動律也是根他們本土傳統文化、地域和生活方式等密切聯系的。因為他們居住在遼闊的東北平原,地勢平坦、寒暑分明,生活在這里的漢族人民,多是從事墾荒、開礦、搬運的勞動者,他們受大自然與勞動生活的陶冶培養,而形成了東北人民樸實、堅韌、直率、樂觀的性格以及喜歡氛圍濃郁、線條粗獷的審美情趣。還有每逢年節、廟會時,人們都敲鑼打鼓,舞動秧歌,熱熱鬧鬧的來求神保佑故土新居兩地平安和共同娛樂、消除鄉愁、增進團結,充分體現出東北人民那種奔放、熱情的心理。其中由高蹺秧歌表演最受眾人歡迎,并逐漸在東北等地區形成了才高蹺舞動的傳統舞蹈形式,踩高蹺的由來跟原始圖騰崇拜、宗教信仰有著密切聯系,踩著高蹺舞動也是其民族的獨特風格體現。所以,東北秧歌而在踩高蹺時,由于腳下綁有木蹺,所以身體一定不能往后仰,只能是上身略往前傾、含胸才能保持平穩。正因為這本民族舞蹈文化的關系才形成了東北秧歌特有的基本體態和動律。然而,回歸于課堂中,雖然是脫離高蹺,但通過學生對東北秧歌其體態由來的了解,讓學生以后在跳所有的東北秧歌舞蹈動作中都能始終把握住基本體態的呈現及不再會脫離東北秧歌的內韻和風格。東北秧歌中的基本動律(上下、前后、劃圓動律)步伐特點(前踢、后踢步等)也是源自于民間高蹺文化,因為踩著高蹺兩腳的不斷走動,踢出去快而有力,落地扎實,換腳時找平穩,膝部有規律的頓挫。所以形成了課堂中“急出、慢落、穩移重心”步伐特點并體現出東北秧歌特有的“艮勁兒”和“點”與“線”之間強化“韻”的到位。因此,在教習基本動律過程中,自從有了民間高蹺文化知識的滲透才使學生在動作中能準確把握住了東北秧歌特有的“穩中浪、浪中艮、艮中俏”主體風格。
而蒙古族舞蹈的基本體態、動律與東北秧歌基本體態、動律完全相反。
蒙古族基本體態是在后點步位上,上身略后傾,后背挺拔、頸部稍后枕,手擺放在身體兩側的斜前方位,架勢要有寬廣、粗獷的感覺,視線遠望。還有蒙古族基本動律、動作的訓練如:肩部(硬肩、柔肩、碎抖肩等),臂部(柔臂等),和許多馬的動作及步伐。這些動態都是蒙族最具代表性、最能體現其特有的風格表現。這種體態、動律、動作的形成也是與本民族的傳統舞蹈文化密切相關的。這是由于蒙族人民居住在遼闊的大草原上,遠望過去無邊無際。蒙族人民喜愛仰望天空看著雄鷹自由翱翔,他們把矯健的雄鷹作為本民族的象征,所以人們用肢體來模仿鷹的姿勢,如柔臂等動作,并體現出蒙族人民心胸開闊、勇敢、桀驁不馴的性格。也由于他們以從事狩獵、游牧業、畜牧業為主,常年騎在馬背上馳騁草原。人們常說草原文化是馬背文化,馬背民族由于草原環境影響對生命這種自然運轉格外敏感,人與畜群的生死相互依托。“馬舞”不僅是馬的形態外化的提煉,更是融入了對大自然的體驗,馬背不僅依靠自然而是還要與之拼搏,所以馬背民族對人的力量意志肯定有著不同于農耕民族更不同于都市人群的體驗。所以在傳統舞蹈文化中也有許多模仿馬的舞蹈動作形式,也充分體現出蒙族人民勇敢、豪放、英俊瀟灑的個性。他們用肢體動作傳情達意,顯現出民族的傳統文化,并表達他們對本民族生活的熱愛。
(2)從心態把握中體現民間舞蹈文化的重要性
在所有的民間舞課堂教學中,朝鮮族舞蹈是最難跳的舞種,特別是其心態表現部分是學生們最難把握的一環。朝鮮族舞蹈主體是沉穩、典雅、含蓄的風格特征,講求“內韻”,是用心里的氣息和感覺帶動肢體運動。鮮族舞的心態特征是貫穿于所有的鮮族舞蹈動律及動作中。而在課堂中學生們主要是對鮮族心態的理解不深,所以只是外在訓練動作而缺乏鮮族獨特的內在韻味,并體現不出鮮族人民沉著堅韌、典雅、含蓄的性格。所以在教習鮮族的心態過程中運用本民族的歷史背景、民族思想觀念等文化知識顯得尤為重要。朝鮮族具有濃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內涵。它是勤奮團結、勇于抗暴的民族,歷史上曾多次遭受外來侵略,抗暴斗爭層出不窮。長期的抗暴斗爭形成了朝鮮人民沉著堅韌的心理。另外,中國儒家文化傳入朝鮮,人們有意無意識的接受儒家文化思想,其中以儒家思想文化中的精髓即“義”、“禮”、“孝”道德觀念,成為朝鮮人民的主要思想觀念,在這種思想影響熏陶下,形成朝鮮人民質樸、內斂、典雅的性格。
只有這種歷史文化背景、傳統思想觀念在學生們腦中根深蒂固,學生們才能更容易的把握朝鮮族舞蹈的心態特征,在舞蹈動作中心態把握準確了才能跳出鮮族獨特的內在韻味及沉穩、含蓄、典雅的風格特征。
所以我認為在民間舞課堂教學中,想要學生們更快更準確的掌握好各民族不同的心態特征,就必須得讓學生對各民族歷史舞蹈文化、民族精神、審美心理了解才行,所以說民間舞蹈文化在各民族舞蹈心態把握方面也顯得及其重要。
(3)從動作形態特征中體現民間舞蹈文化的重要性
在民間舞課堂教學中,每個民族都有著不同的動作形態特征,這也與各民族的民間舞蹈文化不同息息相關。主要是因為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圖騰崇拜觀念不同所導致。
例如:藏族舞蹈中就有模仿孔雀的“孔雀吃水”動作形態,它的由來是因為藏族人民視孔雀為吉祥的象征,它是人們喜愛的飛禽,像活佛一樣出生在拉薩,孔雀雖吃有毒的葉子,卻能變得更美麗,寓意可把惡劣變成美好,把災難化為吉祥。所以在藏族舞蹈中人們喜歡模仿孔雀形象來體現藏族人民虔誠的宗教心理和抒發人們對幸福、和諧生活的向往。
此外還有朝鮮族人民有著崇鶴的審美觀念,視鶴為吉祥、長壽的象征,所以在舞蹈中有大部分仿鶴的動作形態如“柳手鶴步”、“鶴飛翔”等動作,來表現朝鮮人民純潔、高尚、典雅的心理和蘊籍著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結語
通過以上所述,真的可以使我們了解到,民間舞蹈文化與民間舞課堂教學是緊密聯系的,各民族特有的舞蹈風格都是受各民族傳統舞蹈文化的影響而來的。而回歸于民間舞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只是僅僅停留于模仿和復制動作而缺少對各民族舞蹈文化性的了解導致不管跳什么民族都是一種韻味,沒有特色。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不管是某個民族的任何一方面的訓練,要想使學生更容易、更準確的掌握各民族的風格特點和民族心理,并使學生對民間舞產生濃厚的興趣,那么作為老師運用民間舞蹈文化知識融入到課堂中來啟發和指導學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學生在跳著某個民族的舞蹈的同時,其實也就是在演繹著某個民族的文化,演繹的好壞直接與他們對此民族舞蹈文化的認識密切相關。所以總的來說我認為民間舞蹈文化對民間舞蹈課堂教學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羅雄巖著.《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第38~40頁
2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間舞系編.《論中國民間舞藝術》山東友誼出版社第132頁
3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系編.《文舞相融》上冊上海音樂出版社
4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系編.《文舞相融》中冊上海音樂出版社第426~433頁
5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系編.《文舞相融》下冊上海音樂出版社第751~758頁
6潘志濤主編.《中國民間舞教材與教法》上海音樂出版社第227頁等
7韓萍郭磊主編.《中國少數民族民間舞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8趙鐵春田露主編.《中國漢族民間舞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上一篇:現代舞中融入中國韻味的探討
- 下一篇:小議環境舞蹈的藝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