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期刊與藝術市場的關聯
時間:2022-08-21 09:34:37
導語:美術期刊與藝術市場的關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代中國美術期刊的發展與藝術市場的發展緊密結合,與具體的社會現實和政治經濟文化狀況息息相關,對藝術生產、藝術消費、藝術流通的各環節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是當代藝術界審美趣味和消費意向的重要向導。信息社會的發展為傳播構造了一個更為絕對的開放系統,媒介在當代藝術發展、傳播中具有極大的廣泛性,藝術的沉淀需要經歷一定的發展過程,與傳播媒介的推廣密不可分。藝術生產需要觀眾,但僅通過展覽、藝術活動則過于單一,且具有時空的局限,美術期刊則是另一種的藝術生產獲得觀眾的舞臺。由于美術期刊的屬于藝術行業內的流通較多的專業雜志,所以藝術家的相關作品、介紹及評論一經刊登既是對藝術家在行業內外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藝術家市場評價的確立離不開藝術媒體的傳播,尤其是美術期刊在學術評價上的肯定,但一些美術期刊積極投身于市場也會造成了美術期刊的學術水平良莠不齊的現象。藝術市場也存在許多急于從市場獲利的藝術家,他們通過各種商業運以期獲取藝術市場的認可。其創作和藝術行為完全迎合市場,市場需要什么就供應什么;并充當經紀人的角色積極參與各類市場操作,頻頻現身于拍賣會和藝術博覽會;還將從批評家和學者們那里買來的吹捧應景的文字盡可能地刊登在行業里具有學術權威的刊物里,從而達到自抬身價的目的。盡管一定的市場操作能夠提高藝術家的市場知名度及作品售價,但一味沉迷于“炒作”則適得其反。
就藝術生產來看,其產生藝術品的自然過程并不摻雜任何的市場因素,身處藝術市場環境中的藝術家們的創作是個體經驗的表達,通過藝術思維并以藝術的方式認識和反映外在客觀世界和內心主觀世界的一種精神生產活動。在現實社會中,藝術家的創作必然受到藝術市場的影響,藝術生產是藝術市場發展的源頭。有原則的藝術家的藝術創作先是受到內心藝術表達熱望的指引,然后創作出擁有藝術靈魂的作品,最后流通到市場以獲得共鳴。在商業成功所帶來的充裕的物質保障和激勵下,藝術家也往往能集中精力創作出更優秀的作品來回饋市場。在學術與市場越來越緊密的今天,一件優秀的藝術品最終會被市場所接納,一位杰出的藝術家最終會被市場所認知,好的市場表現是藝術生產的理想歸宿。藝術生產環節所涵括的內在不在于一朝一夕的傳播,而在于是否引來后人不斷地研考、剖析、借鑒、品昧和創新,并體現藝術家當下創作時期的氣質、秉賦、學養。美術期刊作為藝術生產的傳播者不會適時而過,而是具有著長久研習價值的藝術資料。藝術消費是人類特有的以滿足精神審美需要為目的的對象性審美活動,藝術消費的對象是藝術產品的藝術價值而非其物質載體。藝術消費是藝術消費主體通過對由藝術產品所提供的審美意象進行關照、體悟、共鳴的方式進行自我確證、享受心靈自由的過程。同時,藝術消費是藝術產品存在的最終意義之所在,借由藝術消費的形式,藝術產品獲得自身意義的圓滿。藝術消費活動是藝術市場鏈條的終端,也是保證市場各要素實現良性循環的重要推動力。沒有藝術消費,藝術生產無法得到補給,藝術流通也失去了意義。藝術消費在中國尚未達到與藝術市場的規模相適應的地步,藝術消費群體的成長壯大依然需要媒體的引導,美術期刊在提升公眾的審美意識及健全公眾的審美心理有著重要作用。
當代中國,投資型藝術消費成為和房地產、股票證券齊頭并進已成為一個新的投資熱點。藝術品投資由于其投資對象的特殊屬性,一方面擁有經濟投資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又擁有自身較為特殊的投資操作規律。投資型藝術消費對所購買的藝術品抱有實現其保值和增值功能的心理預期,藝術品在這里是作為資產或經濟資源的形式存在的。區別于投資型的藝術消費,收藏型藝術消費對所購買的藝術品持一種長期保有的態度,以非營利的收藏為目的。要建立并發展健康的藝術市場,培養相當數量的收藏型消費者是關鍵的一環。無論是投資型還是收藏型的藝術消費,其消費與藝術消費主體的可支配收入情況及其對藝術消費活動的價值評估的高低、藝術鑒賞素質的高下等情況有關。藝術消費是一項高風險的市場行為,藝術品真假或價值高低等問題需要專業的學術平臺的建議和分析。20世紀90年代,新生代畫家作品實現其價值的主要途徑是被雜志認可發表向公眾傳播。而一部分藏家是通過雜志來了解新人的,當時美術期刊的編輯向港臺的藏家推薦過不少人。①藝術市場發展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結構、成熟的經紀人制度和藝術評論系統和整套科學合理的運營機制。而美術期刊的撰稿人多為具有一定的學術背景的藝術評論員或藝術史研究人員,他們可以為藝術消費提供專業的信息和資訊。美術期刊的內容從各自的定位和視角涉獵了藝術市場的各個角落,包括藝術品的行情變化、市場喜好傾向、藝術品如何鑒別真偽、藝術相關法律等實用信息。其用成熟專業的市場眼光對收集到的信息加以篩選和分析,以求更準確地反映出當前藝術品投資市場的整體狀況,部分美術期刊還能運用自身豐富的人力資源為客戶提供有關市場交易操作方面的專業服務,對藝術消費投資風險的防范和規避有重要的參考作用。美術期刊還通過自身的資源和平臺組織藝術講座和論壇等藝術教育活動,這對培養潛在的藝術消費群體起到藝術啟蒙和熏陶的作用。
藝術流通是連接藝術生產與藝術消費的橋梁,在推動藝術生產,實現藝術品的商業價值,從時間和空間上擴大藝術交流范圍,引導藝術消費傾向等方面都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這個領域的主角主要由藝術市場里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①的中介機構所構成,一級市場即畫廊和藝術博覽會,二級市場即拍賣會。在中國,無論是一級還是二級市場藝術中介,其所在地都集中于內陸的省會城市等大中城市,這些代表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成都、重慶、杭州等,而根據當代中國美術期刊概況敘錄②數據統計,美術期刊的出版地也均分布于這些城市,尤其北京市最成規模,所占比高達45%,美術期刊與藝術中介的活動的區域大體上是相同的。
由于西方經紀機制的推行,美術期刊常常需要通過藝術市場中的商業中介了解其所的藝術家和經營中的藝術作品。畫廊是“指展覽和銷售美術作品的場所,也指展賣美術品的商業企業”,③是以藝術品銷售為主要營利手段并不定期地展示藝術作品的公共場所,在藝術流通領域中處于把藝術品從生產領域帶入流通領域的第一道環節。國際上通行的畫廊認定標準是它必須建立了完善的機制,能不時舉辦有一定藝術水準的且風格獨特的藝術展,擁有一批高素質的經營管理人員和一定數量的優秀藝術家建立起了長期合作的穩固關系。良好業績和業界權威形象均與畫廊集中了一批優秀的藝術家、評論家、經紀人進行相關商業運作流程(包括藝術家包裝、媒體宣傳、展會策劃等)密切相關。真正對藝術家負責的畫廊會把藝術家的推廣事業放在首要位置,而培養藝術家需要為藝術家舉辦展覽活動、為藝術家及其作品進行宣傳包裝,出版畫冊等、聯系專業媒體對其進行包裝和推介、藝術講座、討論會等。美術期刊除了擁有自身的平臺資源還有豐富的學術人員關系,因此在推廣藝術的過程中,美術期刊與畫廊的合作非常密切。藝術博覽會是在固定的公共場所舉辦的由眾多藝術家、藝術品經營機構和收藏機構共同參與的大型活動,它集藝術品的展示、銷售和鑒賞評價功能十一身,其特點是大容量、多層次、低價位和買賣自由。在培養藝術藝術愛好者,并將愛好者提升為藝術收藏者這點上,藝術博覽會和美術期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藝術品拍賣會是由專業拍賣行舉行的一種通過藝術品與收藏者直接見面并以公開出價和競價的方式出賣拍品的商業行為,這些拍品由企業或個人寄存于拍賣行中以待拍出。它是藝術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家的市場定位和藝術品的價格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從拍賣會的結果中得到確認。拍賣會與美術期刊的合作則更為復雜,按照拍賣的一般慣例,在拍賣活動開展前,拍賣行有通過各種媒體渠道對公眾進行告知的責任,其中包括預展時間、地點、拍賣時間、地點等內容。專業的拍賣行會甚至會事先通過舉辦專業的預展、制作拍品圖錄的方式向公眾介紹拍品的歷史、流通情況等方面背景。但中國拍賣業存在的“泡沫性”問題——炒作和贗品盛行,個別藝術家與藏有其作品的拍賣行聯手,再雇人控制競買,借此把作品“炒”出高價。而贗品在拍賣市場上的流通也嚴重打亂了市場的正常秩序,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和拍賣行的名聲,這些不正當商業行為通過美術期刊為代表的藝術媒體報道出來,有“藝術大師”的“神話”也有“高價背后”的“故事”,美術期刊在傳播的過程中存在正面和負面共同構架的復雜性。
- 上一篇:市場需求下的藝術人才培育
- 下一篇:室內藝術與市場對應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