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媒體對藝術市場的影響

時間:2022-12-14 05:07:49

導語:試議媒體對藝術市場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議媒體對藝術市場的影響

1、普及藝術知識

由于歷史、社會原因,中國的民間收藏文化出現了斷層,目前國內進入收藏圈的富裕階層大多為企業家。而中國企業家的特殊性在于,這些人大多數在中國傳統文化斷裂年代成長,在拍賣場完成藝術啟蒙。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越來越大,進入收藏圈的人逐年遞增,并且呈年輕化趨勢。然而現實情況是,藝術市場規范滯后、法律滯后、藏家的知識支撐滯后,而媒體報道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普及藝術市場知識的作用。藝術品門類林林總總,哪些值得收藏?在進入收藏圈之前,需要做哪些功課?藝術市場有哪幾個階梯?對于有意進入收藏圈的人來說,他們急需實用指南。而大眾媒體的優勢在于,通過新聞事件帶動延伸閱讀,從讀者對新聞事件的好奇心開始,逐步展開對某個領域藝術品的深入探索。比如,4月份,趙無極去世,剛好其幾張作品在香港蘇富比拍出高價?!渡钲谔貐^報》、《東方早報》、《新京報》等紛紛推出大規模的懷念專題,除了常規的友人談人品、藝品外,還有報紙用了不少筆墨來對趙無極所代表的抽象藝術的鑒賞知識進行了普及。又比如在5、6月間鬧得沸沸揚揚的楊絳要求撤拍錢鍾書私信的事件,許多媒體關注進展,而《深圳商報》的“文化廣場”則以此為由頭,專門撰文向讀者介紹“文人信札”這一收藏門類的知識,不僅讓讀者可以對新聞事件有另一種角度的解讀,而且也為有意投身于信札收藏的人上了入門的一課。

2、警示市場弊端

中國的藝術市場在這十年間快速增長,整體而言是健康的,但也隱含著許多問題。一級市場發展困難重重,二級市場越俎代庖,某些鑒定者、策展人和評論家為了利益偏離了中立者的本分,甚至藝術家本人與經營者一起炒作,致使部分藝術品市場呈現出混亂局面。作為大眾媒體,既要充分肯定藝術市場的積極作用,也要勇敢面對市場弊端,絕不能諱疾忌醫。作為“讀者的眼睛”,大眾媒體有責任揭示這些陰暗面,撥開讀者眼前的迷霧,堅持正確的導向。楊絳要求撤拍錢鍾書私信的事件,為我們提供了鮮活的案例。在這持續了近一個月的事件中,有國內數十家媒體同時關注,包括《人民日報》、《長江日報》、《深圳特區報》、《晶報》、《京華時報》、《羊城晚報》在內的遍及大江南北的報紙分別從不同角度來報道此事件,有采訪當事人的,有采訪律師的,有采訪拍賣從業人員的;或是刊發在收藏版,或是財經版,或是國內新聞版……這種報道架勢形成了一股合力,揭示了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中唯利是圖的陰暗面,還將一條以牟暴利為紐帶的制假、拍假、鑒假、護假的相關利益鏈暴露在讀者面前。這種媒體曝光無形中對拍賣行造成壓力,令他們對自己的不當行徑作出檢討(最終保利撤拍錢鍾書書信便是一例),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也得以彰顯。同時這樣的報道也為初入藝術市場的新藏家做個提醒,對帶有“一夜暴富”心態的投機者提出警示。

3、記者本身應具備更高修養

人的素質是內在形象、內在思想、道德倫理的綜合反映。大眾媒體的記者肩負著社會責任,他(她)的素質直接體現在他(她)的行文之中,所以提高自身的品質和修養尤為重要。而關于藝術市場的新聞又是比較特殊的,它常常關涉到藝術、財經甚至法律等專業領域的內容,這決定了對記者的要求比普通新聞記者更高一層?;蛟S有人認為,對脫離自己知識范圍的事情,可以靠采訪專家完成。而實際情況是,目前學術界也有門派之分,各位專家都各持己見,究竟以誰為準?又如果專家言論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違背,難道也要照單全收?還是以楊絳事件來說,拍賣專家的說辭是“拍賣行只對委托人負責,不對著作者負責”,而法律專家的觀點是“拍賣私人信件嚴重侵害作者及他人的隱私權和著作權”,如果記者本人心中沒有一個客觀標準,那便會在相左的兩種言論中陷入被動。所以,記者本身對相關領域有最基本的素養,是保證報道具有正確導向的基礎。目前不少采編人員都在積極探索中,但依然不時能聽見一些不和諧的聲音。魚目混珠者尚且不說,甚至還有一些媒體從業人員卷入了市場的利益圈,為低俗藝術搖旗吶喊,聯合經營商一起進行炒作,報刊上滿天飛的“大師”便足以令讀者貽笑大方、令同行汗顏,這些都是急需媒體內部糾正的。

4、傳播正確的收藏理念

“當我們以更客觀的角度去看待藝術品的價格與分析中國的收藏家時,我們發現了一個非常悲觀的現象。在大多數中國的這些新銳收藏家里,藝術品只是被純粹的看作一種時尚玩意與投資渠道,真正以收藏為愛好和責任的卻少之又少?!敝袊詹仉A層普遍的投機心理是造成目前藝術品市場混亂的重要原因,在利益的驅使下,誠信問題、道德問題一次次挑戰著看客的底線。對許多人來說,那可能是個污穢不堪的環境,但對于一些特定人群,那里是可以一夜暴富的樂園??镎藗儗κ詹氐恼_認識,是大眾媒體當下最迫切完成的任務,只有識了善才能辨惡,只有讓人們從根源上樹立正確的理念,才能規避落入陷阱。如果大眾媒體為提高發行量,主動配合藝術市場,新聞報道嘩眾取寵,甚至對負面問題煽風點火以博取眼球,那必然混淆了讀者的視聽,讓他們無從得知真相。此舉顯然辜負了民眾的期盼。

因此,在報道某件藝術品時,應多傳播其藝術價值,引導人們增強對藝術品精神性的認識。而對一些收藏家的報道也要把握度,多體現收藏的樂趣,而少渲染收藏致富的神話。目前國內許多報紙都有收藏版,或是請專家來講述收藏的注意事項,或是約訪藏家來談收藏的經歷,以故事帶出學問,從而讓讀者容易接受,這是新聞媒體區別于鑒賞教材的優勢。如《南方日報》“投資周刊·收藏”中的“藏家訪談”和《深圳特區報》的“品尚樂活·典藏”在這方面都做得不錯,通過藏家亮寶的方式,傳播正確的收藏理念:藝術品的本質是用來滿足精神需求的,經濟價值只是其附屬成分,如果隨波逐流地將藝術品作為套現的工具,肯定要交不少“學費”。

作者:梁婷單位:深圳特區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