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文化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

時間:2022-04-17 02:04:00

導語:鄧小平文化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鄧小平/文化理論/傳統文化/批判繼承

【正文】

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是提出的著名的“三個代表”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先進文化,是體現中國民族特色的、博采眾家文化之長的、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鄧小平文化理論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并博采了眾家文化之長,同時又為廣大群眾所接受。所以,它是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理論體現。那么,鄧小平文化理論的民族性又體現在何處呢?那就是,鄧小平文化理論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中國傳統文化為鄧小平文化理論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材料,鄧小平文化理論批判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

一、鄧小平文化理論的邏輯體系

鄧小平文化理論又稱鄧小平文化建設理論,它與鄧小平精神文明建設理論是相一致的。從鄧小平精神文明建設理論的邏輯結構出發,鄧小平文化理論主要包括兩大板塊:即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加強教育科學文化建設。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首要方面,就是加強思想建設。而最主要的是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一種目標追求,是引導人們奮發向上的力量源泉。一個人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他就會產生一種巨大的前進動力,對前途充滿信心,不至于因征途坎坷而畏縮不前。鄧小平指出:“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保?](P110)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教育青年一代樹立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的崇高理想,堅定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必勝的信念。就當前而言,這一理想不僅指共產主義的最高理想,而且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

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內容。鄧小平突出強調了加強道德建設的重要性。首先,他肯定了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于20世紀50年代形成的那種講理想、講紀律、講為人民服務、愛黨、愛國家、愛社會主義等良好的社會風氣和道德風貌。繼之,鄧小平提出了新時期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要在全社會形成一個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五愛”(即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和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體系,這一道德建設體系的總體目標,就是要在全社會形成一個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人際關系。這一道德體系確立了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為主旋律的價值導向,并體現了先進性道德要求與廣泛性道德要求的有機結合。

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首要任務。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形成并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最深厚的感情。鄧小平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睆亩钌畹乇磉_了他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不僅如此,鄧小平還把畢生精力都貢獻給了祖國和人民。

加強黨員領導干部的道德自律,是加強道德建設的關鍵。鄧小平深知“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來”的道理,所以,他多次提出,必須發揚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的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同志繼承并發展了這一思想,并提出把廉潔自律作為共產黨員領導干部的“官德”要求。多次強調了黨員領導干部道德自律的重要性。他說:“黨員領導干部,首先是高中級領導干部,要嚴以律己,以身作則?!保?]“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克己奉公,廉潔自律?!保?]“共產黨員尤其是高中級領導干部,必須提高自覺性,廉潔自律,當好表率?!保?]針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以來出現的各種腐敗現象和種種非道德化的傾向,不僅高舉反腐利劍,而且把道德建設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說:“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保?]這樣,把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高到與依法治國并舉的治國方略的突出地位,這是對鄧小平文化理論的新發展。

加強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是鄧小平文化理論的第二大板塊,而教育和科學又構成這一板塊的最主要內容。鑒于教育在文化建設中的基礎性地位,在國家和民族的生存與發展中的全局性地位,在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中的先導性地位。鄧小平一直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他指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搞教育不行?!保?](P40)“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就成為一句空話?!保?](P68)正是在鄧小平的這一思想指導下,黨的十二大首次把教育和科學列為我國社會發展的三大戰略重點之一;黨的十三大提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黨的十四大又提出:“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黨的十五大再次重申:“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并確定了科教興國的偉大戰略。

鄧小平不僅提出教育要優先發展,而且大力提倡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他認為,人民教師是培養革命后代的園丁,他們的創造性勞動,應該受到黨和人民的尊重,他要求全社會都來尊重教師。在教育為誰服務的問題上,鄧小平強調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在教育的根本任務問題上,鄧小平指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是我們的人才培養目標。鄧小平還指出,教育必須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從而指明了我國教育發展的戰略方向。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加強教育科學文化建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這兩大板塊相互作用、相互統一,構成了鄧小平文化理論的生命力整體。

二、中國傳統文化:鄧小平文化理論形成的主要思想材料和文化淵源

鄧小平文化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關于文化發展原則的繼承和發展。所以,鄧小平文化理論在本質上是馬克思主義的。但鄧小平文化理論又深深扎根于中華民族的土壤之中,積淀豐厚的傳統文化為鄧小平文化理論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材料,并成為鄧小平文化理論形成的民族文化淵源。

弘揚愛國主義道德,是鄧小平文化理論中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其實,這一內容是對中華民族歷史上形成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升華。在中華民族歷史上,許多仁人志士表現出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民族情感。如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不顧個人屈辱,用《離騷》等愛國詩篇,抒發自己對祖國和人民命運的憂思;唐代詩人李白身處逆境,卻心憂國家,“中夜三五嘆,常為大國憂?!彼未吨侔场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情感被傳為千古佳話。歷代愛國仁人志士還表現出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和舍生取義、以身報國的愛國精神。民族氣節是保持個人人格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力量??鬃诱f:“三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以奪志也?!保?]“君子可逝世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保?]孔子用“不可奪志”、“不可陷”、“不可罔”表達了一個人具有民族氣節的重要性。許多仁人志士為了民族氣節和民族大義而英勇獻身,譜寫了一首首不朽詩篇。如司馬遷時刻懷著“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的遠大抱負;文天祥“以身殉道不茍生”,發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邁氣慨。為了民族昌盛,譚嗣同、劉光第等維新志士慷慨就義;、劉胡蘭等革命先烈視死如歸……這種為國家利益和民族大義而英勇獻身的愛國主義精神,乃是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是激勵中華民族發奮圖強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我們當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動力。

加強道德建設,是鄧小平文化理論中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內容。而這一內容也是對中國幾千年儒家文化提倡的“德治”思想的時代升華?!暗轮巍彼枷?,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一條重要的政治倫理思想。先秦時期,我國最早的一部政論性文獻《尚書·太甲下》中提出:“德惟治,否德亂”??鬃痈菑娬{用道德來治理國家,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保?]又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漢代董仲舒繼承并發揮了儒家的這一“德治”思想,他說:“以德為國者,甘于飴蜜,固于膠漆?!保?0]這種德治思想,一直為歷代封建統治者奉為治國大義。就連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也指出:“有了好的道德,國家才能長治久安?!?/p>

傳統儒家是非常重視“官德”要求的。在他們看來,官德的好壞,決定著國家的興衰治亂和民德民風的好壞??鬃诱f:“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保?1]意思是說,執政者的道德作風好比是風,老百姓的道德作風好比是草,風往哪邊吹,草就向哪邊倒。所以,孔子始終認為,要求老百姓做到的,官吏自己必須首先做到。他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保?2]又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保?]“己所勿欲,勿施于人?!保?3]為此,孔子提出了“仁、義”之說??鬃酉My治者施“仁政”,主張“仁者,愛人”、“博施于民而能濟眾”[8]??鬃舆€提倡“見利思義”[14]。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這些方面呢?儒家又提出了“察省”、“修己”、“修身”和“慎獨”的主張。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15]孔子說,君子應“為仁由己?!保?1]“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保?4]《禮記·大學》一文指出:“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先齊其家,欲齊其家,先修其身,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痹谌寮铱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是九九歸一的。然而,又如何才能做到“正心”、“修身”呢?儒家繼而提出了“慎獨”的概念?!抖Y記·中庸》一文指出:“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說,道德準則是一刻也不能離開的,否則是不能稱之為道德準則的。所以人們應時刻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檢點自己的行為,應在無人知曉、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自覺遵守道德規范。堅持從“隱”、“微”處下功夫,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敝挥腥绱?,才能“積小善而成大德”,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梢?,慎獨這一道德概念,不僅指一種道德修養的方法,而且指道德修養達到的一種境界。

儒家的“德治”思想和道德修養思想具有明顯的局限。它在本質上是為剝削階級利益服務的,是剝削階級用來鞏固其地位的一種手段而已。同時,在儒家思想占正統地位的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往往過分夸大道德在社會中的作用,把道德說成是“萬能”的,以至于在強調“德治”的過程中滑向“人治”的深淵[16]。然而,傳統意義上的“德治”思想所包含的許多積極合理因素,應是予以肯定的。鄧小平文化理論中的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思想,尤其是提出的“以德治國”思想,其文化淵源應基于此。

重視教育的發展,是鄧小平文化理論第二大板塊中的主要內容。事實上,尊師重教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且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又一重要方面。我國傳統重教思想的內容十分豐富,尤以儒家教育思想為代表。首先,儒家突出了教育的重要地位??鬃诱J為,教育在政治統治中和一個人的個人品質形成中具有關鍵作用。他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枉?!保?7]這里的“學”,就是指受教育?!抖Y記·學記》一文也指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泵献痈钦J為教育感化手段比其他行政強制手段更能治本,他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保?8]可見,儒家早已認識到教育的重要作用。不僅如此,儒家還大力提倡尊師重教。早在《尚書》一文中,就有“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的話語,把師與君相提并論。民間一直流傳“天地君親師”、“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說法。儒家認為,教師在教育中具有關鍵作用,尊師重教乃天經地義?!抖Y記·學記》一文指出:“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彼?,《禮記·學記》主張“當其為師則弗臣也?!本褪钦f,國君不可用對待臣下之禮來對待教師。荀子還把對待教師的態度,看做一個民族和國家興亡的征兆,他說:“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輕師而賤傅,輕師而賤傅則人有怏(即任性放縱),人有怏則法度壞?!保?9]由于儒家的大力提倡,尊師重教不僅為統治者而且為廣大百姓所接受。儒家還提出了德育優先的教育原則??鬃诱J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圣人”、“君子”之類的理想人才?!笆ト恕?、“君子”應具備“仁、義、禮、智、信”五個方面的品質。因此,教學內容應首先是“四教”(即文、行、忠、信)[20]然后才是“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在孔子看來,教育的重要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更要注意品行修養。儒家的重教思想在本質上仍然是為了服從于統治階級利益需要的,由于時代的和階級的局限,這種思想沒有而且也不可能從提高中華民族素質的高度來認識教育的重要意義。盡管如此,傳統重教思想仍然是中華民族的一筆豐厚的思想財富。鄧小平文化理論中重視教育的思想也應是對傳統文化中重教思想的時代升華。

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為鄧小平文化理論的形成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思想材料,鄧小平文化理論批判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合理因素,從而成為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理論體現。

三、從傳統文化視角研究鄧小平理論文化淵源的現實意義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這一論斷本身包含了三層含義:一是鄧小平理論在本質上是馬克思主義的,是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二是鄧小平理論是植根于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它批判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呈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三是鄧小平理論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時代升華?;谝陨戏治?,從傳統文化視角研究鄧小平理論的文化淵源,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第一,這是為了迎合全球化發展趨勢的需要。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它在給發展中國家帶來歷史發展機遇的同時,也給發展中國家帶來極大挑戰。機遇與挑戰并存,收益與風險同在,這是全球化的明顯特點。任何一個國家決不可能因為挑戰和風險的存在,便消極回避并游離于全球化之外。孤立自己是沒有出路的,明智的選擇便是采取積極措施主動迎合全球化的到來,并融入全球化的洪流之中。那么,何為“積極措施”和“主動迎合”呢?那就是決不拋棄自己的民族特色,或忽視本國國情一味地去簡單趨同,而應該采取“和而不同”的方針,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情況下,去主動參與全球化的競爭和發展?!昂投煌笔强鬃犹岢龅囊粋€哲學命題,他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保?2]就是說,君子以“和”為準則,善于聽取各種不同的聲音,獨立思考,加以判斷,而不是盲從附和?!昂投煌敝鲝垏鴥雀髅褡逦幕g或各學派之間相互融合,并相互討論、相互學習和吸收;“和而不同”也主張大膽吸收和消化外來文化,博采眾家文化之長?!昂投煌笔侵腥A人文精神的優良傳統。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會通精神[21](P96)。同志就主張中國文化應積極吸收世界各國先進文化,但他同時指出,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外來文化,而應像對待食物一樣,經過“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經過消化,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22](P707~708)。這是“和而不同”方針的具體體現。吸收外來文化是如此,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也是如此。中國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是帶有中華民族特性的文化,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積淀了極其豐厚的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這正是中國文化民族特性的集中體現之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不僅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文化淵源,而且是當代中國文化的重要特點。主動迎合全球化,是我們義無反顧的必然選擇,而鄧小平理論又是指導我們主動迎合全球化的一面旗幟。因此,從傳統文化視角研究鄧小平理論的文化淵源,是為了能在全球化洪流中求同存異、保持民族特色,求得發展的需要。

第二,這是為了尊重歷史發展的需要。歷史的發展具有延續性和繼承性。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決不能割斷歷史。中國的今天是由中國的昨天和前天發展而來的,了解中國的國情不僅要了解中國的今天,而且要了解中國的昨天和前天,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了解和珍惜今天,創造美好的明天。同志指出:“中國現時的新政治新經濟是從古代的舊政治舊經濟發展而來的,中國現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的。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保?2](P707~708)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人民常常為此而感到自豪。為什么自豪?因為悠久的歷史形成了燦若星河的傳統文化。如提倡富民惠民、重農節用等傳統經濟文化,主張民為邦本、尚賢用能等傳統政治文化,提倡見利思義、以德而治等傳統道德文化,主張唯實、崇尚和合等傳統哲學文化,以及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等中華人文精神,自強不息、勇于革新的進取精神,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威武不屈”的民族氣節,反抗外強入侵的愛國主義精神,等等,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星光燦爛。因此,我們理當驕傲,我們也理當繼承和發揚。當然,傳統文化也是精華和糟粕混雜于一起的,其中有許多閃光之點,也不乏一些封建毒素。對此,我們必須采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分析的態度。在這一點上,同志明確指出,我們必須尊重歷史,“但是這種尊重,是給歷史以一定的科學的地位,是尊重歷史的辯證法的發展,而不是頌古非今,不是贊揚任何封建的毒素?!保?2](P707—708)因此,對待傳統文化,必須采取一分為二的科學態度,把封建性的糟粕和民主性的精華區分開來。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這才是歷史發展的辯證法,這也是鄧小平理論的傳統文化淵源研究之方法論。在這一問題上,我們必須反對兩種傾向:一是反對那種對傳統文化不加分析,盲目搬用,頌古非今的復古主義傾向;二是反對那種對傳統文化一概拋棄,“無情打碎”,一切推倒重來的傾向[23]。

第三,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需要。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要求。但是,任何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都不可能由社會的外部向內部作直接的嫁接和移入,而必須植根于本民族之中。所以,每個民族的發展,都面臨一個繼承和發展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問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是如此,因為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中國傳統文化積淀豐厚,這是中國現代化的一大特色,這也決定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扎根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并以民族傳統為前提。如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形成的愛國主義高尚情操、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勤勞儉樸的優秀品質、崇尚禮儀的良好風尚、崇尚人倫和諧的道德傳統、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敬業樂群的職業道德以及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修養意識,如此等等,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是我們當今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所以,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和大力弘揚,乃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題中應有之義。這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既體現了民族特色,又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如今其他文明已不同程度地衰落下去,而中華文明則在延綿五千年的輝煌發展歷史之后,至今仍在發揚光大,這不能不說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而創造這一奇跡的是偉大的中國人民。當今,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又是為了更好地把這種奇跡延續下去。作者從傳統文化視角研究鄧小平理論的文化淵源,其立意正在于此。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三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人民日報.1993—06—08.

[4]人民日報.1994—01—17.

[5]人民日報.2001—01—10.

[6]鄧小平文選:第二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論語·子罕[A].

[8]論語·雍也[A].

[9]論語·為政[A].

[10]春秋繁露·立元神[A].

[11]論語·顏淵[A].

[12]論語·子路[A].

[13]論語·衛靈公[A].

[14]論語·憲問[A].

[15]論語·學而[A].

[16]人民日報.2001—02—22.

[17]論語·陽貨[A].

[18]孟子·盡心上[A].

[19]荀子·大略[A].

[20]論語·述而[A].

[21]張豈之.中華人文精神[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7.

[22]選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3]許啟賢.怎樣看待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道德[J].北京:教學與研究,1994,(3).

[24]許啟賢.中國傳統倫理與官吏道德[J].北京,炎黃文化研究,1996,(3).

[25]譚獻民.四有新人——當代中國的理想人格[M].長沙:湖南師大出版社,1997.

[26]馬振鐸等.儒家文明[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27]許啟賢.中國當代倫理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