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過程中進一步實踐鄧小平開放理論
時間:2022-04-17 02:20:00
導語:“入世”過程中進一步實踐鄧小平開放理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正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由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1997年的第10位,2000年又上升到第9位。目前,我國的開放正沿著“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方向不斷前進,但遇到了越來越多的障礙,如別國設置的各種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我國無權參與有“經濟聯合國”之稱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則制定過程,等等。為使我國盡快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以加入WTO為契機,轉變策略,擴大開放,努力利用國際和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使我國經濟取得新飛躍,有必要認真學習、深入領會、堅決貫徹鄧小平的開放理論。
鄧小平開放理論是對馬列世界市場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在馬克思那里,有關世界市場的考察,一直是他論述資本主義發生、發展史的一個重要視角,也是他論證社會主義必然性的一個重要依據。馬克思指出:“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在16世紀揭開了資本的近代生活史”(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67頁。)這里說的世界市場是早期世界市場,它是隨著美洲新大陸的發現和新航路的開辟而形成的。早期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有力地推動了西歐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和資本原始積累的進行,促使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過渡。到18世紀后半期,英國率先發動了以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為中心的第一次技術革命,從而也完成了以這次技術革命為先導的工業革命。隨著大工業的發展,國際貿易迅速繁榮起來,其增長速度遠超過工業生產的增長速度,最終形成了在國際分工基礎上的世界市場。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大工業“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整個世界,因為這消滅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國的孤立狀態”。(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14頁。)“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生產是如此,精神生產也是如此。”(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76頁。)可見,資本主義的發生、發展與世界市場的發生、發展是同一過程的不同方面。那么社會主義又怎樣呢?馬克思明確指出,由于“和控制著世界市場的西方生產同時存在”,(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435頁。)“和資本主義生產所統治的世界市場聯系在一起”,(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444頁。)落后國家的已經完全具備了直接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可能性和現實可能性。在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之后,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更是必須立足世界市場。(注:李建民、鄧辛如:《論鄧小平世界市場思想的原則特點》,《社會科學》(上海)1999年第4期。)
20世紀初,西方國家發生了以電力的發明和應用為中心的第二次技術革命,生產的社會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了壟斷資本主義,在世界領土被瓜分完畢的同時,形成了一個世界范圍的經濟體系。一方面,世界市場成了囊括全球的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另一方面,世界市場的內容有了進一步發展,由原來的商品銷售市場為主,發展為兼有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這兩個新內容。(注:薛漢偉:《從馬克思的世界歷史觀到鄧小平的對外開放觀》,《社會科學論壇》(石家莊)1999年第7期。)在這一背景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締造者列寧,對落后的社會主義經濟與業已形成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關系作了可貴的探索,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對外開放的思想。列寧強調:“社會主義共和國不同世界發生聯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況下應當把自己的生存同資本主義的關系聯系起來”。(注:《列寧全集》第41卷,第167頁。)因為個別國家和個別民族的經濟已經不是獨立自在的單位,而已變成世界經濟整個鏈條上的一個環節。列寧把蘇維埃俄國的生存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聯系起來,提出了對外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的思想。列寧說:“把國際經濟同電氣化計劃聯系起來在科學上是正確的”,(注:《列寧全集》第40卷,第72頁。)俄國要實現電氣化就必須利用資本主義國家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在當時面臨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滲透和顛覆的形勢下,列寧能做出這樣的探索確實難能可貴。可惜后來斯大林中止了這類探索,代之以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個平行市場的理論,建立了封閉的、自給自足的“傳統蘇聯模式”,關起門來搞建設,結果落伍了。
二次大戰以來,國際分工日益深化,各國經濟的相互滲透、相互依賴不斷深化,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加強。主要表現在:1.國際貿易大發展。1980-1995年,國際商品貿易年均增長5.6%,大大超過同期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服務貿易年均增長9.3%,大大超過同期商品貿易的增長速度。1999年世界貿易量超過7萬億美元,占世界GDP的20%以上,其中服務貿易量已超過1.3萬億美元。2.國際投資迅猛增加。1991-1996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年均增長11.8%,大大高于同期世界出口貿易額年均7%的增長率。1997年國際直接投資總額達4000億美元,1998年更達644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1%,國際直接投資的急劇增長,大大加快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3.國際金融大發展。在國際金融市場,融資總額由1988年的3694億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8322億美元,增長了一倍以上。1998年以銀團貸款和其它債務工具為主要內容的國際資本市場融資額達12247億美元,比兩年前增長了近50%。4.跨國公司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20世紀90年代初,全世界跨國公司總數達3.7萬家,其附屬公司超過17萬家,其生產總值占西方世界生產總值的50%??鐕究刂浦澜缢綘I部門生產性資產的1/3。5.國際性經濟組織開始出現并不斷完善。當今世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被視為世界經濟的三大支柱。自1946年23個關貿總協定創始國進行關稅談判以來,至1994年共進行了八輪多邊貿易談判,對消減關稅和非關稅壁壘起到了積極作用。目前,取代關貿總協定的世界貿易組織為國際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
面對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新形勢,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果斷地放棄了過去那種以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個平行市場理論為基礎的建設模式,繼承了馬克思和列寧關于世界市場和社會主義相互關系的基本理論,堅持在世界市場中建設社會主義。他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革命以后變得落后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閉關自守”,(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64頁。)“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社會主義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78頁。)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通過對社會主義歷史實踐的深刻反思,鄧小平指出,在世界市場已經形成的條件下,一個國家如果不與世界市場聯系在一起,從全球角度思考資源配置問題,那它就無法實現自身的現代化。這就從世界市場的角度對中國的貧窮落后狀況進行了解釋和說明。(注:張殊凡:《試論鄧小平世界市場思想的理論特色》,《社會科學戰線》(長春)1998年第6期。)基于這種認識,鄧小平一再強調:“長期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后,愚昧無知”,(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90頁。)我們最大的經驗就是不要脫離世界”。(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90頁。)在鄧小平看來,要使中國經濟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實現自身的現代化,除了利用世界市場外,別無選擇。一方面,通過國內市場國際化,可以利用世界上的先進技術,發展自己,增強經濟對外吸納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國際市場內化,還能促進我國經濟的對外發展能力。因此鄧小平多次指出:“要研究多方面打開國際市場”,“逐年減少外貿逆差是個戰略性問題”,(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59頁。)“加強同歐洲的經濟聯系,這是作為一項政策來考慮的”。(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19頁。)正是在鄧小平對外開放理論的指導下,20多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積極“入世”是貫徹鄧小平開放理論的必然要求
1978年以來,我國改變了以往先是向蘇聯“一邊倒”、繼而又閉關自守的格局,開始向世界市場開放。鄧小平指出:一旦“世界市場被別的國家占去了”,“我們就落在后面了”,(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69頁。)“開放是對世界所有國家開放,對各種類型的國家開放”。(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37頁。)在強調全面開放的同時,鄧小平還確立了全面與重點相結合的對外開放原則?,F在,與我國有經貿往來的國家和地區已經發展到230多個,初步形成了全面性原則所要求的市場多元化的框架;其中與我國貿易額最大的15個國家和地區在我國對外貿易總額中的比重高達85%上,實現了重點發展的原則。這種情況是符合世界市場規律的,因為按照市場分布規律,世界各國的進出口市場都具有高度集中性,并且主要集中在少數發達國家和地區;同時,一國在經濟發展初期,其市場集中度往往比較高;加之我國現在正處于向工業化深入推進的歷史進程中。因此我國市場戰略的主要基點首先是面向西方發達國家,即以發達國家為中心,在保持對發達國家貿易正常發展的情況下,追求市場多元化,實行重點原則基礎上的市場多元化戰略。
1978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06.4億美元,居世界主要貿易國家和地區的第32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長。2000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已高達4743億美元,進出口貿易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已超過40%。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方面,成就也令世人矚目。截止1999年12月底,我國政府累計批準外商投資項目341812個,合同外資金額6137.62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3078.51億美元。最近五年,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名列全球第二,僅次于美國。我國引進技術的規模也比較大,1979-1998年共引進技術27800項,合同總金額1054.8億美元,分別相當于1950-1978年引進技術845項、合同總金額119.7億美元的32.9倍和8.8倍。經過兩年多的改革開放,我國不斷學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在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運行機制方面正在實現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根本性轉變。
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已正式取代關貿總協定,成為有合法地位的國際組織,被稱為“經濟聯合國”。迄今為止,WTO已有135個成員國,30多個觀察員,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額占世界貿易總額的90%以上。所以,我國的對外開放實際上就是對WTO成員國的開放。由于我國現在還不是WTO的成員國,因而在對外開放方面遇到了許多問題,主要表現為:
一是外貿出口受到影響。我國是個貿易大國,卻不是WTO成員國,許多國家借口我國傾銷而限制我國產品的出口。據統計,WTO成員國1987-1997年10年中共發起反傾銷案2215起,其中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264起,占總數的11.9%。另據韓國產業部1987-1998年反傾銷案統計,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件多達287起,占全球首位。特別嚴重的是,我國一項產品遭到首次反傾銷起訴以后,還往往又接連多次受到重復起訴,被起訴的產品涉及紡織品、皮革、陶瓷、水泥、鋼鐵制品、鞋類、布料、浮法玻璃、自行車等,而這些產品的出口額占我國出口總額的比重高達20%以上。(注:《經濟學消息報》,1999年12月13日。)
二是吸引外資困難增大。由于不是WTO成員國以及我國自身的關稅較高,在吸引外資方面,也有值得注意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90年代中期以來外商直接投資連續下降。如新增投資項目1994年下降43%,1995年下降22.2%,1996年下降33.7%,1997年下降15.3%,1998年下降5.7%;新簽合同金額25.9%,1995年增加10.4%,1996年下降19.7%,1998年增加0.69%。這幾年實際使用外資的增加,主要是1992、1993年新簽合同外資金額到位所致;但1999年1月至11月,實際使用外資下降9.7%。外商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由1994年的17.1%降為1999年1-11月的11%。(注:《國際商報》,2000年1月25日。)
三是高新技術的引進遇到制約。我國不是WTO成員國,而且尚未參加WTO的知識產權保護協定,發達國家對向中國出口高新技術存有疑慮,因而設置種種障礙。在當前世界科技進步大大加快的新形勢下,一國的國際競爭力的大小,在更大程度上取決于科技進步。如果不能盡可能多地引進高新技術,我國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將大受影響。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20多年來我國對外開放的巨大成就,證明了鄧小平開放理論的英明正確。當前由于尚被排除在WTO之外,我國的擴大開放、加快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特別是同美國的貿易,中國給美國最惠國待遇是無條件的,但美國每年6月都要由國會重新審議是否延長給中國最惠國待遇,這嚴重地制約了我國對外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注:張德修:《加入WTO對中國經濟某些產業的正負面影響剖析》,《北京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有鑒于此,我國從1986年提出“復關”申請,后又參加“烏拉圭回合”談判,積極進行加入WTO的努力,目的就是要在我國對世界市場開放的同時,使世界市場也能對我國開放,從而使我國的經濟能夠真正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叭胧馈钡纳暾埡团仁俏覈洕c世界市場相聯系的最佳選擇,也是貫徹鄧小平開放理論的必然要求。無論“入世”會給我國的某些產業帶來怎樣嚴重的負面效應,也無論有些對我不友好的勢力企圖利用我國“入世”一事對我施加怎樣的壓力,我們都必須堅持進行加入WTO的努力,因為“我們最大的經驗就是不要脫離世界?!被叵胍幌?0多年前“國門”剛開之時,不是也有不少人擔心開放會給我們帶來這樣那樣的負面影響嗎?不是也有不少人害怕那些對我不友好的勢力會趁機破壞嗎?然而結果卻是中國在開放中變得更繁榮了,更強大了!
鄧小平開放理論仍是研究和解決“入世”后新矛盾、新問題的指針
不擔心負面影響、不害怕有人破壞,并不意味著對這些負面影響和蓄意破壞放松警惕放任不管。因此我們必須認真研究:一旦“入世”,我們會遇到哪些新矛盾、新問題?我們的開放策略會面臨怎樣的轉變?
現在看來,“入世”以后我國的開放策略不得不從主動開放轉變為被動開放,從局部性開放轉變為全局性開放,從政策性開放轉變為體制性開放。
一是由主動開放性轉變為被動開放。所謂主動開放,就是我國對外開放步驟的安排、開放時序的把握、開放程度的控制,都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采取的是“梯度開放”的戰略,走的是一條漸進的道路。1980年國家確定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地為經濟特區(1987年又增辟海南為經濟特區);1984年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云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等14個沿海城市;1985年宣布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遼東半島、膠東半島和渤海灣為沿海開放地區,形成了東南沿?!耙弧弊中烷_放帶。1990年政府決定以上海浦東地區的開放和開放為“龍頭”,同時開放了蕪湖、九江、武漢、岳陽、重慶五個長江沿岸城市,形成了東南沿海加長江沿岸的“丁”字型開放格局。隨著由我國江蘇省連云港到荷蘭阿姆斯特丹港的鐵路即“亞歐大陸橋”的全程貫通,又形成了東南沿海加長江沿岸再加“亞歐大陸橋”沿線在內的“π”型開放格局。1992年我國又開放了黑龍江省的黑河市、綏芬河市,吉林省的琿春市,內蒙古自治區的滿洲里市、二連浩特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塔城市、伊寧市,云南省的河口縣、瑞麗縣、畹町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憑祥市、東興鎮等13個沿邊城市(鎮),它們所在?。▍^)的省會(首府)也享受中央給予沿海開放城市的待遇;后來,中央又決定所有11個內陸?。▍^)的省會(首府)都可以享受沿海開放城市的待遇。至此,終于形成了“四”字型的對外開放總框架。(注:童星:《世紀末的挑戰——當代中國社會問題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72-73頁。)在開放的內容上,其一,發展外向型經濟,以低成本勞動密集型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以獲取支付進口先進技術和機器設備的外匯;其二,吸引外資,鼓勵或引導外資投向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其三,引進先進技術,通過政策鼓勵先進技術的引進??傊?,開放的主動權始終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加入WTO以后,我國作為WTO的正式成員國,必須遵循WTO為國際貿易所制定的、為各成員國普遍接受的規則,如自由競爭、關稅減讓、非歧視性、取消數量限制、公平貿易、協商、透明度等規則,即按照多邊自由貿易框架的規定開放市場。一旦我國成為WTO的成員國,就必須遵守WTO的“游戲規則”,受到WTO多邊自由貿易體制框架的約束,開放的“時間表”必須按規則推進,已經不掌握在我國的手里了。當然,我國也可以按照發展中國家應該享受的優惠待遇,遵循權利與義務平衡的原則,對國內產業提供適度保護,但這也只能在WTO的框架內進行而不能自行其是。這就是所謂被動開放的實際含義。
二是由局部性開放轉變為全局性開放。局部性開放是指我國在自主開放的過程中,只開放了有限的領域,如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業就是我國開放最早的領域。1999年我國紡織品和服裝出口額約400億美元;自1995年起,機電產品取代紡織品和服裝,成為出口第一大戶,1999年機電產品出口額為770億美元,占全國出口總額的39.5%(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僅這幾項就占我國出口總額的絕大部分,可見開放領域的局限。我國很多服務性行業都未開放,只是在上海、廣州、深圳等少數幾個城市進行了開放銀行、保險業的試點工作。
加入WTO以后,服務業將是我國開放的重點。服務性產業一般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勞動密集傳統服務業,如小商品市場零售業、小型餐飲業、一般家政社區服務業等;另一類是技術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如金融、保險、旅游、電信、信息咨詢、現代零售、批發商業等服務性產業。(注:張二震:《加入WTO與我國對外開放戰略的轉變》,《南京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這里講的擴大開放,主要是指后一類服務性產業。中國和美國、歐盟談判的焦點都是集中在服務性產業的開放問題上,因為這類產業大都是知識密集型的,其國際競爭優勢主要靠技術和管理,而不是簡單的勞動力成本,美、歐等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優勢很強。另外,像金融、保險、信息、咨詢、旅游等服務商品的市場屬性本身就是國際性的,所以“入世”以后,這類服務性產業成為開放的重點也就很自然了。“入世”以后,我國農產品市場也要開放,從而使我國對外開放呈現農業、工業、服務性產業全局性開放的局面。
三是由政策性開放轉變為體制性開放。我國以往的開放具有明顯的政策性開放的特點。一是地區政策傾斜,從經濟特區的創辦,到沿海港口城市的開放,再到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及至90年代浦東新區的開發和開放,中央政府無不給予特殊的經濟政策和優惠條件。二是采取減免稅收、降低地價等各種優惠措施鼓勵外商來華投資,給予外資企業以“超國民待遇”。1978-1999年,我國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已達6137.62億美元,其中實際利用外資金額達3078.51億美元。利用外資取得這么大的成就,顯然與各級政府的優惠政策有關。
中國要加入WTO,就要向國際社會作出兩個最重要的承諾:(1)必須承諾遵守WTO的規則;(2)必須逐步開放市場。加入WTO以后,我們采用了多年的政策性開放顯然與國民待遇等多邊國際貿易規則不符,而且造成了內外資企業的不公平競爭。WTO規則的實質是市場經濟規則在世界范圍內的運用和發展,旨在倡導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秩序和競爭環境。因此,我國的對外開放必須由政策性開放向體制性開放轉變,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完善有關經濟法律、法規和政策,以符合WTO規則的規定。這樣,擺在我們面前急待完成的任務就是,盡快建立既適應WTO運作機制要求、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點的政府運作機制和企業運作機制,創造內外資企業公平、公正、公開競爭的市場環境。
加入WTO以后,我國對外開放策略上述幾個方面的轉變,以及解決策略轉變過程中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都離不開鄧小平開放理論的指導。只要我們努力學習、深刻領會鄧小平開放理論的精神實質,認真總結20多年對外開放的成功經驗,采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入世”以后面臨的新矛盾、新問題,我們就能逐步完成國內市場的國際化和國際市場的國內化,就能充分利用國際和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進一步提高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速度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