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鄧小平教育倫理思想的特征
時間:2022-06-26 05:24:00
導語:小議鄧小平教育倫理思想的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教育倫理思想凝聚了鄧小平對教育思想與教育行為進行道德評價的理論智慧。他從倫理維度上實現了教育理論思維的兩大突破:一是突破了僅把教育作為主義性意識形態,體現階級意志工具的觀念,轉而認為除此以外,教育更重要的,也是基礎性的還在于它具有國家意識形態性、合符于社會發展倫理德性的功利價值,即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功能;二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克服了僅單純強調教育的功利價值,而忽略教育的人文價值,即個性發展的傾向。
從而在戰略上解決了政府為什么辦教育?政府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合道德性的課題;在教育客體(一般意義上講)上解決了受教育者為什么接受教育?學習的目的和自我人格完善過程問題;在教育主體(一般意義上講)上解決了學校與教師為什么教?教的目的和教育教學過程的合道德性與教師自身人格完善問題。最終鄧小平在倫理層面上解答了教育安身立命的重大課題,使其教育倫理思想呈現三大特點。
一、教育的功利價值與教育的人文價值的高度統一
改革開放前,因受極左思潮影響,主義性意識形態成為社會主流,即代表無產階級一個階級的意識形態左右了我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領域。當時,黨辦教育的目的十分鮮明,就是為無產階級服務,就是培養又紅又專的無產階級接班人。因此“從大學教材到小學課本,只保留了一種思想,那就是‘階級斗爭’和‘興無滅資’的學說,等等。這種因意識形態準備不充分而引發的理論錯誤,形成了全國范圍內的大混亂,國民經濟瀕于崩潰,國家利益蒙受巨大損失。痛定思痛,“”之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國家領導人對主義性意識形態、政黨意識形態進行整合,彰顯國家意識形態,擴大了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階級基礎,將思維聚焦于國家建設,提出了“國家”、“改革”、“發展”、“現代化”、“生產力”、“公正”、“法治”等一系列以國家現代化建設為核心的口號,實行以國家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這一歷史選擇是高新技術不斷發展的迫切要求,是國家意識形態與道德評價觀念變化,即以是否合符于國家利益和生產力發展作為合道德性行為選擇標準的結果。
鄧小平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出發,以“三個有利于”作為道德評價標準把科學技術和教育改革、發展納人其系統的現代化戰略思考中,改變了傳統認識上的搞教育不屬生產力范疇的狹隘觀念,凸顯教育的功利價值,即教育具有滿足社會需求,促進社會生產,提高生產力水平等的價值。這一價值合符于國家利益與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是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因此發展教育事業是合道德的。在此道德價值認識與評價基礎上,他認為“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覀冏约哼@幾年,離開科學技術能增長得這么快嗎?要提倡科學,靠科學才有希望?!毙∑綄φk教育目的的理解不只囿于其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上,同時還清楚的認識到教育的人文價值,即教育具有滿足國家提高生產力中最活躍因素一人的素質和完善人格的需要。他認為,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只有通過教育實現國家和人民所要求的人才培養目標,才能將中國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本優勢。為達至這一目標,小平語重心長的提出要“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覀円欢ㄒ洺=逃覀兊娜嗣?,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
二、教育客體智力進步與個性發展的統一
教育就是通過以強調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活動,實現培養教育客體(僅從教育活動一般意義上講)綜合素質與個性發展的任務。鄧小平十分重視教育客體的智力開發和個性發展。他把教育客體受教育,促進自身智力進步與個性發展相統一,作為教育實現的理想目標。
在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的背景下,鄧小平高度關注教育客體的智力發展。他認為,“智力開發是很重要的。……大專院校要發展,近期不說發展一倍,也可發展半倍。我們“要利用外國智力,請一些外國人來參加我們的重點建設以及各方面的建設?!悻F代化建設,我們既缺少經驗,又缺少知識”。面對困難,鄧小平認為解決的途徑就是讓青年人通過學習構建適應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優良智能與素質結構。這不僅是歷史責任,而且也是完善自我,增強個體在社會發展中的核心競爭力的需要。
在改革開放中,社會的人面臨更為復雜的社會諸多矛盾。要自己正確有效地處理這些問題,除了提高智力水平外,重要的還有賴于教育客體自主意識的增強。通過個性發展,提高他們自我處理困境和自主做出道德評價的能力。小平認為智力的培養與個性張揚是一個教育問題的兩個方面,具有同等重要性,且合符于其功利價值與人文價值的道德評價標準。鄧小平關于教育客體智力進步與個性發展相統一的思想,系統地體現在其“四有”觀思想中。
鄧小平所指的理想是共產主義的信念與遠大理想。他提出“要特別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下兩代,一定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為實現理想,社會需要構建全社會各階層成員普遍遵守,非排他性的紀律、法律來調整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為此,小平十分強調“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怎樣才能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呢?一靠理想,二靠紀律。組織起來就有力量。沒有理想,沒有紀律,就會像舊中國那樣一盤散沙,那我們的革命怎么能夠成功?我們的建設怎么能夠成功?”這種來自他律的盞任感與使命感,決定著青年人性格的態度特征是愛祖國、愛集體、關心尊重他人。怎樣才有助于青年人養成強烈的來自于內心信念的國家責任感?小平為此極為重視培養青年人的道德意識。在小平那里,道德始終貫穿一個主題,即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愛國主義是其道德思想的基礎,集體主義是其道德思想的基本原則,社會主義是其道德思想的新境界。他指出:“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边@集中體現了鄧小平的義利觀。
三、教育主體教育指導學生進步與自身人格完善的高度統一
教育主體(僅從教育活動一般意義上講)—教師擔負著培養、教育人的重任,是國家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職業。他們對學生科學文化與身心素質的發展與進步,對學生完美人格的健全起著重要作用。其崇高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價值一直為小平同志所重視。他認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教師問題與國家利益枚關。政府為教師排憂解難自然是合道德的?;趯處焹r值的這一客觀判斷,小平提出:“要特別注意調動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要強調尊重教師。我國科學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隊伍有來源??蒲惺强拷逃斔腿瞬诺?,一定要把教育辦好?!?/p>
教師依其職業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一方面傳授知識,使學生的智力水平不斷提高;另一方面,其人格、教師職業道德的示范效應對學生影響更為深遠。蘇聯教育學家加里寧提出:“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全體學生”,對學生人格的形成給予熏陶和感染。為此,小平高度重視教師隊伍素質建設,他“希望廣大教師努力在政治上、業務上不斷提高,沿著又紅又專的道路前進”。提出要請一些好的教師當教師的教師,大學教師要幫助中學教師提高水平?!挥欣蠋熃痰煤?,學生才能學得好。各級黨委和學校的黨組織,應該熱情地關心和幫助教師思想政治上的進步,幫助他們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使更多的人牢固樹立起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的世界觀。對教師來講,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思想政治上的進步是做好教育工作,正確指導學生健康成長,為國家現代化建設輸送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證。教師為人師表,就是要“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要以教師自身優秀思想道德品質和極富影響的人格魅力作為學生的表率。
教育主體在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交往的主要對象是學生。其交往觀念、方式對教育客體以人為本的個性完善影響深遠。小平要求教師把學生當作自己的朋友,尊重他們的人格,發揮其自覺性和能動性。要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意識,向受教育者學習,實現教學互動。他說:“我們提倡學生尊敬師長,同時也提倡師長愛護學生。尊師愛生,教學相長,這是師生之間革命的同志式的關系?!?/p>
很顯然,小平不僅認識到了教育主體對教育客體智力和個性全面發展的教育指導價值,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極具實踐操作價值的教師隊伍建設的思想使教育主體在完成教育指導學生進步的同時,通過自身學習與內心信念的構建,同時又是教育主體知識創新能力提高與自身道德內化、人格完善的過程。
- 上一篇:教育局義務教育招生意見
- 下一篇:檔案局廉政風險管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