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繼承與發展
時間:2022-07-10 03:27:53
導語: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繼承與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外開放實踐的重要理論來源。采用文獻研究法搜集資料并對實事加以分析,明確研究的目的與意義,為文章提供理論支持;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將鄧小平理論與對外開放的實踐相結合突出文章主旨;采用歷史歸納法,對鄧小平對外開放的理論和實踐歸納總結并梳理分析,明確其理論實踐對在擴大對外開放方面的啟發從而得出結論。在新時代,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提出了國家富強目標,制定了民族復興的計劃,強調要加強經濟合作共贏,穩定政治發展,倡導加深文明交流互鑒等一系列重大論斷。創新點在于選題具有時代性、研究視角多樣,并且將鄧小平對外開放理論加以凝練總結,一一對應突出其對對外開放的啟發,并深入闡述對鄧小平對外開放理論和實踐的繼承與發展。
關鍵詞:鄧小平;;對外開放;人類文明成果
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外開放實踐的重要理論淵源。鄧小平科學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發展經驗,深刻分析了當時的國內外大勢,提出了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戰略思想,開啟了中國特色對外開放道路。經過40年的偉大實踐,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1],驗證了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的科學性。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明確中國的發展及開放與世界的關系。鄧小平強調,中國與世界的發展相輔相成、聯系密切,中國的發展離不開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也將會為世界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助推世界的發展,使中國邁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向世界展示中國。二是開創了中國特色的窗口試點對外開放模式。把深圳、珠海、汕頭、廈門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不斷摸索經驗,使對外開放的思想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逐漸被更多人接受,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對內搞活經濟、對外開放,為全方位、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做好先鋒示范、打下良好基礎。三是既要堅持對外開放又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對外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抵制腐朽思想,堅定地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對外開放,吸取外國智力、學習成功經驗、總結失敗教訓,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四是在對外開放時積極調整對外關系。鄧小平強調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主張和平共處、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團結各國人民,積極地開展國際間交往,爭取到對外開放的有利國際環境,大力開展民間外交活動,加強國際經濟交往,努力發展自己、縮小同發達國家的距離。2014年,《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鄧小平同志曾經囑托全黨:‘從現在起到下世紀中葉,將是很要緊的時期,我們要埋頭苦干。我們肩膀上的擔子重,責任大啊!’今天,歷史的接力棒傳到了我們手里,責任重于泰山?!盵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歷史的接力棒傳到了以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集體手中,開拓和創新是對外開放的主題。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結合中國實際,繼往開來,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總結對外開放的寶貴經驗,開創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新局面,豐富了對外開放理論體系,為世界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一、繼承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提出了實干興邦、空談誤國
在國際上,二戰后,歐亞、美洲等一些國家陸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19世紀中葉,第二次科技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及生產關系的進一步調整,無產階級力量壯大,工人運動逐漸走向高潮。1989年蘇聯東歐社會主義的挫敗對世界社會主義發展造成了巨大沖擊,使許多社會主義國家對自己的道路和前途陷入沉思、猶豫甚至止步狀態,也導致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在國內方面,我國自建國以來就積極探索符合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對于蘇聯模式的失敗,我們既有借鑒也有創新,也意識到我國長期沒有將發展生產力作為工作重心、片面強調生產關系的變革等錯誤決策,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吸取經驗、總結教訓,鄧小平反復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明白只有對外開放才能使我國學習到先進的科技成果,積極參與世界發展大勢與世界接軌才能推動經濟更好更快發展,于是在1975年鄧小平首次指出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必須加快新技術與新設備的引進速度并擴大進出口[3]。1978年,鄧小平深刻意識到對外開放對經濟建設的重要作用,也在1983年肯定了對外開放帶來的積極成果,為了進一步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他堅定不移地致力于擴大對外開放進程、發展積極友好的對外經濟關系,也為我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自強自立地全面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1983年,鄧小平會見參加北京科學技術政策討論會的外籍專家時談到:我國依據具體國情,在反復的實踐和摸索中不斷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最終確立了走中國特色的對外開放模式和道路,并且強調要更加開放。1987年,鄧小平提出:我們實行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的政策,是正確的,雖然只有八年多的實踐,但已經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就,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使中國真正活躍起來,因此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將會是穩定的,對外開放理論是立足于實踐、總結成功經驗、失敗時期和挫折時期的教訓后提出的,是我黨歷史上一項正確而偉大的決策。在鄧小平反復強調“實事求是”時,領略其中精髓強調“實干”。2012年以來,多次反復強調“實干興邦,空談誤國”,我們應該“擼起袖子加油干”,大家齊心協力,一同努力,為國家富強繁榮昌盛而努力,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改革開放離不開黨的領導,從確立原則到制定方案再到措施的落實,都是黨在成長中立足于實踐,從國情出發,踏實肯干,不斷探索尋求科學的方式和理念,一邊完善自我一邊提升領導改革開放的本領、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指出,實干才能夢想成真,推進改革開放重在落實。我們回首過去、審視現在、展望未來,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紙上談兵最終會耽誤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大好前程,只有立足實踐、腳踏實地地實踐才會使國家富強、民族興旺,才能將藍圖變為現實。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大家共同努力拼搏奮斗就是這項事業前進的最強動力。
二、繼承鄧小平“對外開放的目的是發展生產力,實質是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思想,提出了中華民族要實現強起來的目標
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步子越走越穩健之后,世界上對我國有兩種不同的評論:一種認為我國是在放棄社會主義,另一種則認為不會放棄。鄧小平強調,我國對外開放的目的就是為了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鄧小平以長遠、全面的眼光分析到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不存在根本矛盾,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并不違反社會主義的原則,因為我們一方面始終堅持公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另一方面則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們堅定地走對外開放的道路,歸根到底就是要發展生產力;昔日落后挨打的慘痛教訓,鞭策我們避免重蹈覆轍,更加堅定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想要使我國擺脫貧困落后的狀態,就必須搞活經濟、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在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我國的發展也有了新的歷史方位。這意味著我國經歷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如今強起來的時代飛躍。我國要實現強起來,需要建設強有力的執政黨,要以“三個永遠”作為最高要求和衡量標準,牢記我黨宗旨,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需要在經濟發展方面提高質量要求,在更高層次更高平臺上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尋求可持續發展;需要完善社會保障及人民福祉,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維護國家穩定、調動人民積極性;需要加強國防實力,推進國防和軍隊的現代化,堅持富國強軍相統一,確保我國的發展有一個安定的環境;需要增強文化自信,不僅要汲取他國優秀文化精髓,更要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獲得弘揚和發展,提高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強國,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
三、繼承鄧小平漸進式開放的戰略,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
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國的對外開放采取了多種形式如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等,實踐證明,我國漸進式的開放戰略不僅是正確的,更是成功的。因此我們應當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內向型經濟轉為外向型,向國際市場邁進,發展同其他國家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在鄧小平漸進式對外開放戰略的基礎上,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了國際上廣泛的回應和認同。“‘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推行互利共贏的重要平臺”[4]500,順應了時展的要求,反映了我國及沿線各國加快發展的美好意愿,調動了沿線各地的積極性,促進各國經濟發展、發揮各自優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加強沿線各國經濟、科技、人文、安全等領域的合作?!芭Υ蛟炖婀餐w、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共同營造良好環境”。[4]502“共建”“一帶一路”是經濟合作倡議。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對外開放是我國經濟建設發展的推動力、促進我國的繁榮強盛。指出,我們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積極主動謀劃全方位對外開放、東中西聯動發展,要做開放型經濟的建設者,在創新中激活經濟、尋求世界經濟出路,對內對外同步開放。切實推進思想統一、落實各項具體措施、統籌協調、推進關鍵項目實施、推進金融創新、加強人文合作、輿論宣傳、加強安全保障等,要在對外開放中贏得主動權,積極主動順應全球經濟發展潮流大勢。2019年4月,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指出,多方努力合作共建“一帶一路”為各國經濟增長創造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打造了加強國際合作的發展平臺、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巨大貢獻,并且我們將會擴大“一帶一路”朋友圈,構建互聯互通伙伴關系、推動各方合作走深走實、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經濟發展福利惠及各國人民。
四、繼承鄧小平“對外開放要堅持獨立
自主、自力更生”基本原則,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我們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分析現狀、著眼于未來與大局。黨指出我們要依據自己的實際、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我們不能將自己處于封閉的狀態和孤立的地位,要重視對外開放、廣泛同國際打交道、趨利避害,參考國際方案,結合自身實際,并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來解決我國在建設、發展、開放過程中的各種問題。以獨立自主的心態,形成中國自己的模式,自力更生解決我國的問題。鄧小平強調我們要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帶來的東西有積極方面,也有消極影響,我們應該采取“揚棄”的方式,學習、借鑒優秀的東西,摒棄糟粕的方面,將先進、優秀的方面應用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獨立自主地把外來的積極成分與我國的實際相結合,發展成為自己的、有中國特色的東西。1982年5月,鄧小平在會見利比里亞元首時,他談到我國經濟建設的歷史經驗,第一條就是自力更生為主,并且要在獨立的基礎上對外開放、爭取外援,利用國際資金技術,幫助我國發展經濟,解決困難,推動我國經濟建設。對外開放作為我國長期實行的一項基本國策,鄧小平強調我們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在此基礎上提出中華民族要實現強起來的目標。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說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但經歷了鴉片戰爭以來的浴血奮戰,在每一次戰爭與變革中,無處不展現著中華民族對偉大復興的期待與向往。他強調中華兒女應該謹記歷史教訓、審視現在、放眼未來,有充足的信心與能力建設好國家、發展好民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這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強調,大家要緊密團結、一心奮斗、自強不息,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弘揚中國文化、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中外民族的了解和理解、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不斷做貢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營造良好的發展空間環境,讓世界人民共享中國夢實現帶來的福利。
五、繼承了鄧小平大膽吸收借鑒人類
文明成果的思想,提出文明交流互鑒共存1979年11月,鄧小平談到四個現代化的實現必須有一個正確的對外開放政策,依靠自身努力的同時,不可能離開國際合作,他強調要充分利用世界先進成果,摸索經驗,逐步克服、解決我國在發展中的問題。1983年鄧小平提出,我們要善于利用外國智力,學習先進經驗、技術,擴大對外開放。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目光要長遠,策略要全面,不斷加強資金、技術、市場等多方面合作交流,積極吸收、借鑒國內外文明成果,對內搞活經濟、對外擴大開放,一方面中國經濟健康迅速發展,為國內政治、文化等方面積極發展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和堅固的后盾,同時也為世界經濟、世界和平作出了有力的貢獻。1988年,鄧小平在會見“九十年代的中國與世界”國際會議全體與會者時強調,我國要想擺脫貧困落后的狀態、謀求發展,光靠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努力擴大對外開放,不僅僅是發展國際間的友好交往,更是要吸收國際經驗,借鑒、吸收人類文明成果,形成中國特色的模式和方案。在我國對外開放的過程中,總設計師鄧小平多次強調要汲取人類文明成果,而如今我國對外開放取得矚目的成就,也離不開的正確領導和決策,他提出要文明交流、互鑒共存?!拔拿饕蚪涣鞫嗖?,文明因互鑒而豐富”[5],強調,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豐富了人類精神生活,激發了人類文明創造的活力,使我們的未來更有開創性、選擇性。2014年3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中總結到,我國5000多年的中華文化,不僅展現的是中華兒女的智慧結晶,更是我國在對外開放過程中與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的結果。我們要從不同的文明中去汲取優秀的成分,發展、弘揚我國優秀的文明,而且應該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去理解、包容各國文明,加強文明的交流與互鑒,為世界各國人們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共同應對世界問題,維護世界各國的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和進步。強調,在文明交流互鑒的過程中我們更多的應該是學習、消化、融合和創新,促進對外開放質量的提升,推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六、繼承了鄧小平全方位對外開放和點面結合的策略,提出合作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對外開放的重大決策之后,我國逐步形成了以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發區、向內陸推進的全方位多層次、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新世紀加入WTO是我國對外開放深化的體現。1979年7月和1980年5月我國先后在深圳、珠海、汕頭市和廈門試辦經濟特區,1988年4月全國七屆人大一次會議正式批準海南島建省、辦經濟特區。1984年5月,我國進一步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我國先后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洲地區和環渤海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進一步擴大了沿海開放區域。同年,鄧小平強調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雖然只是一個實驗,但這幾年的實踐證明,這項決策是正確的,我們要以謙虛的態度不斷學習、總結經驗。在1990年6月2日正式批準發展并開放上海浦東新區。在浦東地區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特區的政策。1992年,以鄧小平的南方視察發表的重要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為標志,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全方位擴大開放區域。2001年中國加入WTO。由此可見,鄧小平采取了以全方位和點面結合的策略完善了對外開放的方式,不斷促進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鄧小平全方位點面結合對外開放的基礎上,繼承發展后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強調,當今各國相互依存、彼此影響,我們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原則,努力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發展平等互利、共商共建共享的國際間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各國協調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秩序、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立、促進共同進步。也十分重視建立氣候變化治理機制,要求我國樹立正確的義利觀,鼓勵各國積極廣泛參與、提高公眾意識、引領綠色發展、強化務實有效的行動保障,促進經濟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的雙贏,共同營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2017年1月,在聯合國總部的演講中,他強調:“宇宙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共有一個家園,地球是人類唯一賴以生存的家園”[6],和平與發展是全人類共同的心愿,我們始終在為這項任務不懈努力,我國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打造伙伴關系、支持多邊主義實現共建共享的決心將始終不渝,致力于與廣大成員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進程。分析指出,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期,各國聯系更加密切,依存度日益加深,和平與發展依舊是時代主題,但當下局勢中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突出,我們共同面臨著重大的挑戰,沒有哪個國家能獨自應付,因此我們著力于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發展大環境,倡導同舟共濟的伙伴精神,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立提供寶貴經驗。
七、結語
對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推動了中國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步伐。他提出實干興邦、空談誤國,激發全民創新的活力和生產實踐的積極性;實行民族振興戰略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強起來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倡議共建“一帶一路”,加強沿線經濟文化的聯動,推進文明的交流互鑒,善于以全局的、長遠的目光看待世界大局,倡導開放包容的全球視野,把握世界變換局勢,增進各國友誼,加強國際間合作,實現共贏共享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深化對外開放合作,才能將世界各國命運聯結在一起,建立平等互助的關系,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發展。回顧歷史,封閉與落后并存,開放與興盛相伴,只有實干才能創造和改變,對外開放才能使我國得到發展和進步,我們要堅定不移的穩固對外開放的步伐。珍惜現在,創新正當其時,圓夢適得其勢,在的帶領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走和平發展的道路,維護世界和平。展望未來,世界的潮流是和平與發展,也是包容和互鑒,更是共建和共享,只有加強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才能共創亞洲和世界的美好未來。
作者:田瑞欣 蔣朝莉 單位:西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基于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探析
- 下一篇:廉潔風險防控機制幾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