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規律性研究述評
時間:2022-03-04 10:48:00
導語:馬克思主義規律性研究述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過程,同時也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三個一脈相承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國共產黨80余年的歷史,就是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2003年在全國紀念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李長春同志強調指出:“要加強對思想形成和發展歷史的研究,努力揭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規律?!苯陙?,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漸成顯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的研究也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性,對于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進理論創新,從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對近十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研究概況和研究的主要成果進行了梳理,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研究的若干思路。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研究概況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性問題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90年代中期以后,漸成關注的熱點。從1997年開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相關問題的研究成果陸續問世。*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最新成果,并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寫入中國共產黨黨章以后,這方面的研究更掀起熱潮,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問題的認識也進一步深化。
就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來看,國內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的研究還沒有系統的專著出現,其研究成果一般以專題論文的形式居多,部分散見于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論著中。根據對中國期刊網的檢索,1997年以來,論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的文章共有28篇,其中1997年至1998年2篇,1999年至*年4篇,*年至2006年22篇。標題中直接含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字樣的文章有11篇。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按照切入點的不同,大致可分為四個類型:一是從思想形成機理來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如鄭德榮的《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施濤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初探——思想形成的機理分析》等。二是結合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兩大理論成果的形成過程來探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如李恩波的《鄧小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特點》,余曙光的《鄧小平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馮笑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歷史性飛躍之比較研究——從思想到鄧小平理論的發展歷程》等。三是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整個歷史進程的研究來探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性。如王睿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驗及啟示》,張煥金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與經驗啟示》,曾德祥主編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進程研究》,黃友牛的《“三個十三年”反映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規律》,包心鑒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規律》,賈玉珍的《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幾個規律問題》,吳靜波、程斌的《“三個代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典范》,張曉明的碩士學位論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規律性研究》等。四是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來探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如譚獻民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特色》等。
還有些學者通過研究中國共產黨及其指導思想發展的規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理論成果形成的規律的過程中,也間接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進行了研究,如汪青松的《兩次偉大革命與兩次歷史性飛躍——論思想與鄧小平理論歷史形成的內在規律》,楊明清的《關于兩次歷史性飛躍的歷史軌跡及共同規律》,李白宏的《中國共產黨兩次歷史性飛躍之比較與研究》,宋朝光的《淺論中國共產黨規律》,范明的《“三個代表”:中國共產黨新的偉大旗幟——兼論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等。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研究的主要成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研究的主要成果集中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
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不少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各自的見解。
有的學者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分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譚獻民分析認為,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數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古老民族,民族傳統文化陶鑄了人們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心理意識和價值標準。馬克思主義傳人中國的文化原因,就必然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傳統文化發生既對立又統一的斗爭關系。他認為,中國共產黨人利用傳統文化的優秀遺產來豐富和發展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又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斗爭中擺脫傳統文化理念束縛,用否定之否定的方式來使傳統文化的優秀遺產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服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與時俱進的客觀規律。施濤通過對思想形成的機理分析,認為隨著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也由儒學文化向新民主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方向發展,這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行程,文化遺傳的自然機制使某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特質得以保存,文化的變異是文化競爭的必然結果,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客觀規律。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就逐步開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經歷了80多年的歷史。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光輝歷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多數學者通過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來努力揭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
有學者從三個方面概括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劉景風認為,馬克思主義自傳人中國以來。在中國不斷發展和創新的歷史,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戰勝形形色色的敵人克服重重困難的歷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展;在斗爭和挫折中前進;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實戰中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個規律。
有的學者從四個方面概括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鄭德榮緊緊圍繞思想形成和發展的歷程,分析了思想的淵源、科學涵義、體系結構和特點,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幾個規律性問題是:第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反對教條主義,以唯物辯證法觀點去認識馬列主義的屬性和基本特征,運用它的立場、觀點、方法及其基本原理。掌握精神實質;第二,正確認識中國特殊國情,充分了解社會實際,堅持從實際出發;第三,尊重群眾實踐,正確總結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集中集體智慧;第四,具有革命家的膽略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勇氣。馮笑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形成的兩大理論成果——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之間的比較分析,指出,不同的歷史背景決定兩者有著各自的時代特征和理論特色,但同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又有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性的共同的東西:都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都體現了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都批判地繼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的,并且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黃永久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規律歸結為五點。他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自身歷史發展的需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隨著時展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斗爭和切磋中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挫折和失誤中前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齊頭并進,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五個規律。賈玉珍也從時代課題、客觀依據、實踐基礎、民族特色和理論品格五個方面分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這就是:正確對待時代課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前提;科學分析中國國情,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客觀依據;不斷總結實踐經驗,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經驗;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民族特色;堅持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品格。
吳靜波、程斌則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有十點,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都要經歷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考驗和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都要立足于中國實際這個共同的基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都圍繞著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一共同的主題;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同歷史階段,馬克思主義這一活的學說的各個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別提到首要地位;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保持與時俱進精神狀態,以理論創新作為根本手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每一次飛躍都會產生體系化的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但領袖人物的個人魅力和卓越貢獻往往起著關鍵性作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一個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的歷史發展脈絡;馬克思主義的每一次中國化都使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是中華民族優秀思想和文化不斷得到弘揚、生命力日益增強的過程,這十條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般規律。張曉明在其碩士學位論文中寫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是在其歷史進程中表現出來的,而不是人們主觀上從外部強加的,它的邏輯上的規律性結論完全來自它本身的歷史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的內涵是豐富而全面的,它集中表現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的十個規律性:與時俱進、時代性、實踐性、民族性、先進性、科學性、集體性、全面性、創新性、開放性,這十個規律性既獨立存在并發揮作用,同時又相互緊密聯系,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統一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的重要內容。
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得出的結論不盡相同,但也有許多共同的東西。如多數學者在論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性時都論及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立足于中國實際;第二,馬克思主義隨著時代、實踐的發展而發展,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第三,馬克思主義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民族特性,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呈現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特色;第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在挫折中不斷前進,不斷自我完善的社會歷史過程。2、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規律
不少學者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規律作了探討,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徐松林認為,綜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有一條基本的規律。這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規律就是“結合律”,即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必須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必須是對稱性、匹配性、持續性的結合。而“結合”主體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中國具體實際、對兩者有機結合的認識和把握是一個不斷探索和深化的過程,其中對稱性、匹配性要求應該貫穿“結合”的全過程。陳浙閔則認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是我們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所體現出的一條最基本的規律就是,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堅持科學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有的學者則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規律有三條。包心鑒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條基本規律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原則;堅持與時俱進的科學態度探索客觀規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活力源;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保證。黃友牛認為,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出現了“三次歷史性飛躍”、“三個十三年”和“三次思想大解放”的奇特現象?!叭齻€十三年”是指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所出現的“三次歷史性飛躍”,每一次歷史性飛躍都經歷了13年左右的時間?!叭齻€十三年”與三次歷史性飛躍,又伴隨著三次思想大解放:第一次是1942年的;第二次是1978年的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第三次是在慶祝建黨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簡稱“七一”講話)和黨的十六大召開。但這些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反映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效性、實踐性、認知性的基本規律。
3、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般經驗、規律及特點
有些學者不是直接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而是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般經驗或特點放在一起進行了論述,從另一側面反映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成果。
李恩波認為,、鄧小平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呈現出“驚人的相似”性,蘊涵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般經驗和規律”:一是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武器,即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二是吃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對象,才能一切從實際出發;三是緊緊依靠實踐,構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橋梁;四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在于形成符合國情的新理論。
張煥金則認為:建立和鞏固社會主義,實現民族復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貫主題;堅定信念,不丟“祖宗”,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要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原則;立足國情,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條件;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鮮明特征;代表絕大多數群眾利益,為人民服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政治本色,這些就是從三次歷史飛躍中獲得的“規律性的經驗啟示”。
余曙光也認為,縱觀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產生的兩大理論成果,可以從中得出的一些“規律性的基本經驗”:堅持以發展的眼光而不是靜止的眼光看待馬克思主義,這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條件;堅持解放思想,一切從實際出發,而不是從本本出發。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依據;既要繼承前人,又要善于總結、不斷探索創新,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條件;深刻認識國情和世情,把握時代的脈搏和特征,這是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礎。
四川省教育廳重點課題《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進程研究》研究組根據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的研究,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特點和規律”總結為八個方面:馬克思主義傳人中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實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礎條件;堅持實事求是精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條件;正確把握中國國情和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客觀依據;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的催化劑;我們黨的領袖群體理論上思想上的成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決定因素;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及國外各種積極思想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要條件;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經驗馬克思主義化的雙向互動。
4、關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形成的共同規律和黨的指導思想發展變化的規律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形成有其規律,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的發展變化也有其規律。有學者研究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兩次歷史性飛躍的共同規律、中國共產黨及其指導思想發展的規律。雖然他們沒有直接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為題進行研究,但是他們的研究,從另一側面揭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畢竟,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形成。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的發展,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著密切的關聯??梢哉f,沒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沒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汪青松對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兩次偉大革命的歷程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兩次革命是兩次歷史性飛躍的實踐基礎,把馬列主義與中國的實際結合起來是兩次歷史性飛躍得以實現的關鍵。兩次革命與兩次飛躍的過程又都是解放思想、敢于探索、實事求是、不斷創新的過程。而創新是沒有止境的,來源于偉大革命實踐的偉大理論又給新的偉大實踐以指導,并在新的偉大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這就是思想與鄧小平理論歷史形成過程及其內在規律。楊明清認為,歷史上的兩次飛躍是中國共產黨歷史經驗的高度概括和總結,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高度濃縮和概括。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指導下,探究國情,尋求發展中國的道路,這就是體現于兩次飛躍中的共同規律。李白宏研究認為,兩次歷史性飛躍由于歷史背景和解決的任務不同,因而在內容、重點和所需時間上都有不同特點。但它們又有著共同的規律:一是都經過了長期探索;二是都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三是都能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把握時代脈搏,正確分析國內外形勢并作出科學的判斷:四是都以實事求是作為思想基礎。
范明通過回顧共產黨指導思想發展變化的過程,認為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的發展變化有其內在規律:高度重視指導思想在黨的全部建設中的基礎作用,以與時俱進的精神不斷推進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中國化,黨的領導核心具有理論創新的巨大勇氣并取得豐碩的理論成果,是這一規律的主要內容。
三、存在的不足與需要加強研究的問題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研究存在的不足
上述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為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性研究奠定了必要的學術基礎。但從總體來看,研究中尚存在諸多不足,主要有:
一是研究的深度尚顯不足??茖W的研究是為了揭示事物的本質,找出其中的規律,以便遵循事物的規律。從目前情況看,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性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的質量也逐步提高,但該項研究還未完全形成共識,即是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幾條規律,是三條,五條,八條,還是十條?哪些是基本規律,至今尚無統一的結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性的科學判斷略顯不足,有些“規律”,是否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事物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如“三個十三年”是否“反映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效性、實踐性、認知性的基本規律”等。近年來真正能夠做到論據充分、分析透徹、令人耳目一新的成果還比較少。有些文章重復論述比較多,創新性較少,對很多問題的研究往往停留在簡單的敘述層面上,對其中較深層次的內涵和原因則缺乏大膽的探索和揭示。
二是研究的領域較窄。事物是聯系和發展的,而不是孤立和靜止的。只有在事物的發展和聯系中進行研究,才能發現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目前看來。這一研究絕大多數是圍繞著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而展開的。這當然是對的,抓住了問題的根本,但在其他相關內容的研究上則顯得薄弱。如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背景及民族、文化背景研究得較少,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各個領域的具體表現研究得不夠,對客觀規律的研究還多停留在總結經驗、特點的層面上,或者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經驗、特點與規律性研究混為一談。
三是研究中的不平衡性。學術研究是為社會現實服務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性這一重要命題來源于實踐,再要回到實踐中去指導社會實踐。目前看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的研究,學術界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的實踐價值,如何利用這些規律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等,這些方面的研究相對顯得比較薄弱。從思想的形成、發展來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較多,較深入;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尤其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發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科學發展觀來揭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性顯得不夠。由此可見,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性的研究缺乏系統性和平衡性。
2、需要加強研究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的研究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為了進一步推進和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研究,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工夫:
一是加強對“相結合”的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質上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相結合”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條基本規律。但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作為一種理論創新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已經經歷了三次偉大的歷史性飛躍,產生了思想和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一種社會實踐過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已經引導中國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取得了偉大勝利,把一個貧窮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變為初步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并正在全面推進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跋嘟Y合”是堅持、應用、創新和發展。學界對如何“相結合”研究得不夠。不僅要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本體,還要透徹分析不斷變化著的中國國情;不僅要研究“相結合”的形式、“相結合”的內容、“相結合”的成果,而且要研究對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如何結合”,這對揭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很有幫助。
二是深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基本規律的研究。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人們在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性時,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般規律上,而較少研究和總結這些規律背后更為深層次的問題,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規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問題的研究包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般規律和基本規律,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般規律和基本規律,能夠使我們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進行總結,使其達到經?;?、理論化的高度,能夠為以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實踐明確方向、提供指導、奠定基礎。社會主義是新生事物,社會主義實踐也沒有成功經驗可資借鑒,不斷總結、反思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已有的理論和實踐,從中找出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揭示其中所蘊含的最基本的規律,是更好地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需要。
三是加強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未來走向的研究。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是為了掌握、利用規律,更好地發揮規律的作用,提高實踐的科學性和效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成功實踐做出努力,而不能把研究僅停留于發現規律,還要更進一步探索、研究如何利用規律指導實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隨著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會不斷產生新的理論形態。在我們黨的發展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和事業進步,都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的基礎上取得的。今天,如何使馬克思主義適應中國社會轉型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提供理論指導;如何去結合新的實踐,汲取新的理論成果,進行新的理論創造,不斷豐富和發展理論本身,是需要認真研究的。加強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未來走向的研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點。中共十七大報告強調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并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要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和發展規律的研究。
加強和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性研究,將有利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不斷創新,有利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運用,有利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 上一篇:教育經濟模型研究分析論文
- 下一篇:現階段生產力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