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生產力發展論文

時間:2022-03-04 10:50:00

導語:現階段生產力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階段生產力發展論文

在馬克思提出生產力與人的全面發展的辯證關系之前,人們只是從單純的物的方面去理解生產力,并且把向社會提供人類日常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物質產品作為發展生產力的主要目的,生產力的發展只是被當作外在于人的財富的增長。這種觀點割裂了人的發展與生產力發展的辯證關系。忽視人在生產力發展中所處的主體地位與主導作用,必將導致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呆滯。馬克思認為,只有隨著人的獨立和自由發展,才能達到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和社會歷史的發展。

一、兩種尺度兩種視角

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與人類未來命運的深度思考使他站在崇高的“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的基點上,對生產力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關系進行了全新的探索。在人類思想史上他第一次把生產力與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的本質聯系起來,認為生產力的發展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展現,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才是人生產力發展的最終目的。

馬克思認為生產力由勞動工具、勞動對象和勞動者三個要素組成,三者都是構成生產力不可缺少的因素。在這三個要素中,人作為勞動者卻是生產力中最基本的也是第一位的要素,因為最能體現生產能力。在現實生活中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是勞動者必備的條件,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就不能形成現實的生產力。由此可見,馬克思用生產力尺度考察社會發展時本身就內在地包含了人的發展;并且在把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作為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尺度時,馬克思也沒離開生產力發展的前提。他評價歷史進步時有兩個基本的標尺:一是以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進而決定上層建筑作為歷史發展根本動力,把生產力的發展作為衡量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尺度,稱之為物的尺度;二是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視為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尺度,稱為人的尺度。

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客體尺度。一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從根本上說,就是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后生產力的歷史??梢姡锏某叨茸鳛樯鐣M步的客體尺度,主要是指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一個社會的進步程度,取決于該社會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是否促進和在何等程度上促進了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

人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主體尺度。生產力的發展并不是社會的最終目的,發展生產力說到底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實現人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理想目標。在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宣告:“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二、我國生產力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現狀

人的發展水平與生產力發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二者并不是絕對的正比關系,現階段在我國生產力的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這兩種尺度就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的特征。一方面,由于生產力和社會發展的水平不高,導致其無法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相應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在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同時,由于種種原因忽視了人的自身發展與自我提高。其具體表現是:

(一)弱勢群體的人的全面發展難以保證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高歌猛進。國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本質上的改變。但是我國經濟的發展卻有著區域不均衡、城鄉不同步的特征。不同地區、不同職業的人的收入差距擴大。在廣大的農村地區,依然存在著看不起病、上不起學的困難家庭;在城市,下崗職工生活艱難再也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這些群體連基本的生活條件都難以保證,更談不上實現人的全面的發展。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生產力發展不均衡。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初,為了實現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國家政策對東部地區的傾斜和優先發展工業的指導思想,導致中西部地區發展滯后,雙向剪刀差使農民為工業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卻導致了整個階級的貧困。另外,城鄉居民職業流動性小,分配中的不合理依然存在,多數人仍然面臨著住房、醫療、教育“新三座大山”的壓迫,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交往活動和生活態度,嚴重影響了人的全面發展。

(二)強勢群體的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凸現

市場經濟的運行,造就了“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但是這先富起來的強勢群體中,卻普遍存在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不僅如此,他們還淡化了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和集體主義價值觀的信仰的堅持,誠信道德缺失,封建愚昧落后思想死灰復燃,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坑蒙拐騙時有發生。在這部分群體中,經濟的發展與道德失范似乎成正比。生產力在發展、社會也在進步,人們的思想境界卻沒有相應提高起來,提高強勢群體的人文素質已成為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了。強勢群體的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迫在眉睫。

(三)人與自然發展不平衡、不和諧

在人類的發展階段中,與自然的對立,曾經使人類迅速進入了先進文明的工業化時代,使整個人類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論證,是對立還是和諧,這是現代社會每個人必須要考慮的問題。人類在享受物質利益的同時,也在吞咽著自己釀造的苦酒。在工業化進程中,人口爆炸、不可再生資源的逐漸枯竭、生態環境的惡化等方面存在嚴重問題。自然資源的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嚴重污染,這已極大地阻礙著經濟的發展,并已對人們的生存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這些問題的出現絕不僅僅是科學技術上的問題,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價值觀問題和倫理觀問題。社會和自然的不平衡、不和諧發展,歸根到底是人的不全面、不協調發展的表現和反映?,F代的人們,必須反思與自然的關系??茖W發展觀順應時代的發展應運而生,與自然和諧相處將正確指導我們的思想和行為,走上生產力的發展與人的發展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三、現階段兩種尺度和諧統一發展的意義

我國現在處于社會主義改革的風口浪尖,新舊體制轉軌的時代,一些制度、思想并不健全與完善,出現這些問題也是正常現象。

生產力的發展并不會自然的促進人的發展,二者的發展也不會自然而然的統一。所以,在改革開放將近三十年后,我們正式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生產力的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在此轉化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以人為本的關系問題。在論證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還是把工作重心轉向以人文本的問題上,我們必須回到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辯證關系上。

兩種社會進步的尺度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是辯證統一的。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更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生產力的發展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改變了人類勞動的性質,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自由時間。反過來,人的發展對生產力的發展也具有不可忽視的巨大作用,馬克思曾指出:“個人的充分發展又作為最大的生產力反作用于勞動生產力”。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人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主體因素,也是建立生產關系的主體因素,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結合起來才構成現實的生產力。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在生產力的發展和人的發展的矛盾運動中實現的。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但它不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目的。人們從事生產活動的直接目的是滿足人的需要,更高的目的則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所以,以人為本,絕不是否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也不是否認人的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堅持以人為本,二者是辯證的統一。

這正是我們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意義所在,也正是兩種尺度和諧統一發展的意義所在??茖W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不能離開發展這個主題。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為其他方面的發展創造物質條件。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但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是最終目標,歸根結底,是要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人的發展才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最終目的。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當代社會發展中,以生產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而所有的競爭,集中表現為人才的競爭。因此,解決社會發展問題,必須關注人的發展。發展是為了人,發展也需要人。要實現生產力的解放,就必須實現人的解放;要實現生產力的發展,就必須不斷促進人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