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品格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06 08:35:00

導語:馬克思主義品格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品格研究論文

綜合以往的認識成果,可以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概括為實踐性、科學性、人民性(和無產階級階級性一致)、開放性(與時俱進實質是對開放性的進一步強調)。我們需要全面而辯證地把握它們。

一、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

唯物而辯證的實踐觀點是馬克思的首創,并且是全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石。實踐觀點包含豐富的內容,它強調“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強調實踐是理論的基礎,強調注重“改變世界”的思想。它認為,一切理論都來自于實踐,受實踐檢驗,隨著實踐的發展而變化,并且最終是為實踐服務的。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薄皩嵺`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薄耙徊綄嶋H運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1恩格斯在評價馬克思一生時,在充分肯定他在理論上的兩個偉大發現以后,也著重指出,這些發現遠不是主要的,“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彼坑谐尚У亟M織和參加了改變資本主義世界的革命實踐2。馬克思主義不是書齋里的學問,而是實踐的理論、行動的理論。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特點和優點。

馬克思主義立足于社會實踐,力求正確反映實踐的特點、規律和發展趨勢,反映最廣大的實踐主體——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根基。

馬克思主義重視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努力通過理論的批判來推動實踐的發展。馬克思早已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恩格斯指出:“我們黨有個很大的優點,就是有一個新的科學的觀點作為理論的基礎”4。列寧也指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他特別強調:“只有以先進理論為指南的黨,才能實現先進戰士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特別注重“改變世界”,強調要把理論付諸實踐,改變這個不盡人意的世界。它包含批判性、革命性。馬克思明確講過:“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6

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革命性同樣適用于自身。馬克思主義本身也要不斷自我批判、自我揚棄、自我革命。當然,否定、批判性、革命性與肯定、建設性、創造性,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不能片面執著于某一方面,而應根據實際情況把它們有機統一起來。

馬克思主義強調理論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實際情況處于經常變化之中,每時每刻幾乎都有新事物誕生,而理論作為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反映,要經過人們的加工和概括,并且一經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因而常常落后于實踐。如果把實際情況比作“地形”或“地貌”,理論就是“地圖”,當社會生活發生很大變化的時候,我們不要企望按照“地圖”來修正“地形”,而只能是根據“地形”來矯正“地圖”。堅持這樣的實踐觀點,擺正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同實踐的關系,正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之點。我們必須用與時俱進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只有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才能科學地解釋并且正確地指導新的實踐。

二、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

馬克思主義具有科學性。這主要表現為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是科學真理。不過,我們也不要把這一點絕對化,要適度,“過猶不及”。不能認為,把馬克思主義說得越高,立場就越堅定。這同那種“越左越革命”的觀點是十分相似的。恩格斯說過:真理和謬誤等“對立只有相對的意義,今天被認為是合乎真理的認識都有它隱蔽著的、以后會顯露出來的錯誤的方面,同樣,今天已經被認為是錯誤的認識也有它合乎真理的方面,因而它從前才能被認為是合乎真理的”。他甚至講:每個人的認識“所包括的需要改善的東西,無一例外地總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確的東西多得多。”他還說過“很可能我們還差不多處在人類歷史的開端,而將來會糾正我們的錯誤的后代,大概比我們有可能經常以十分輕蔑的態度糾正其認識錯誤的前代要多得多。”7

有人提出,馬克思主義本身有沒有局限性?這是毋庸置疑的,上面所引恩格斯的論述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實際上,這就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所闡明的、一切真理都具有相對性的道理,更不必說那些本來就不是真理性的認識了??梢哉f,無論什么人,他不知道的東西,總是比他知道的東西要多得多。例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于革命形勢的估計也時而出錯,恩格斯曾經自我批評說:“歷史表明我們也曾經錯了,暴露出我們當時的看法只是一個幻想?!瓪v史表明,我們以及所有和我們有同樣想法的人,都是不對的。歷史清楚地表明,當時歐洲大陸經濟發展的狀況還遠沒有成熟到可以鏟除資本主義生產的程度;歷史用經濟革命證明了這一點?!?848年要以一次簡單的突然襲擊來實現社會改造,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9列寧也說過:“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估計革命時機很快到來這一點上,在希望革命(例如1848年的德國革命)獲得勝利這一點上,在相信德意志‘共和國’很快成立這一點上……有很多錯誤,常常犯錯誤。他們在1871年也犯了錯誤……”10馬克思是人,他像其他一切偉人一樣,不可能“句句是真理”。

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的局限性究竟是什么?一般地說,是時代、實踐和科學發展水平的局限。立足于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代、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以蒸汽和電氣代表的科學技術為基礎的,作為革命家的以革命、造反、階級斗爭為主要內容的馬克思和列寧的學說,顯然不會完全適應和平與發展時代、信息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的社會需要,現代社會的許多方面超出了馬克思和列寧的預見和想象。

即使是作為普遍真理的馬克思主義,也有相對性。普遍真理通常具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時間維度上的長期適用;二是空間維度上的普遍有效。但是,所謂“長期適用”,也是指一定的階段或時期,對哲學社會科學尤其如此。假如對所有的階段和時期都適用,要么是“人會死的”這樣一些簡單和粗略的常識,要么就是過于狂妄甚至騙人的誑語,因為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個無盡的過程,總有新東西在不斷產生。對于我們來說的普遍真理,關鍵是要對我們當下的實踐、正在做的事情有重要指導作用。因此,我們應當著重研究現階段適用的普遍真理。而且,所謂長期適用,顯然也是就某個范圍、某一類事情而言,不可能對所有的事物都適用。同理,所謂普遍有效,當然也是對某一層次、某個領域來說。它們都是有條件的,不能把它們看作是無條件的適用,夸大普遍真理的應用范圍。恩格斯在批判杜林關于永恒真理的觀點時,已經闡述了很多相關的道理。11

作為輔證,這里引述陳學明的研究成果。他概括說:“‘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提出了關于馬克思主義主要特征的五個觀點:第一,馬克思主義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體系。他們所說的馬克思主義是多元的有兩層含義:一是說馬克思本人的學說包含著各種不同的甚至互相矛盾的成分;二是說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對馬克思的學說的解釋,即存在著各種版本的馬克思主義。第二,馬克思主義不是完美無缺的,應當不斷地加以修正和發展。他們中一些人提出,應當理直氣壯地討論馬克思主義的局限性這一問題,這并不是對馬克思的不尊重;雖然不能像有些人那樣斷言馬克思在19世紀做出了獨創性的貢獻,但對認識20世紀的現實卻毫無幫助,對世界面臨的21世紀的挑戰更是束手無策,然而,馬克思確實沒有給人們提供現成的答案。第三,馬克思主義不再是政治的裝飾品,應將其與政治分開?!谒?,馬克思主義不是隨便可以分割的,應從整體上去把握?!谖?,馬克思主義不是經院哲學,它應面向現實?!?2

“這些‘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在蘇東劇變后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最大的理論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活東西’與‘死東西’的澄清。他們中許多人認為,馬克思主義關于取消市場才能取消資本主義的理論已經變得不合時宜,他們不但通過考察歷史來證明市場要比資本主義概念寬泛得多,而且通過分析現實來說明社會主義不能取消市場而實行計劃經濟,同時還把對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的失敗的教訓的總結與對馬克思這一理論的局限性的論證結合在一起,因此顯得很有說服力?!麄儼烟K聯社會主義模式缺乏民主的現象歸咎于馬克思的權力與國家理論,并進一步把馬克思的這一理論也列入已過時的范圍,這也為我們全面認識馬克思的權力與國家理論的真實意義以及當代意義打開了新的思路?!?3

波蘭著名哲學家沙夫指出:馬克思主義“還有些部分經受不住現實的檢驗,被證明是錯誤的(如關于中產階級消失的預言,對市場關系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的估計,對人的活動中宗教信仰的估計,等等)?!薄坝行┛梢哉f是傳統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它們在今天看來已經發生了變化,如生產資料私有制問題;剩余價值問題(在《資本論》所定義的意義上)在很大程度上消失了,現在的問題已是剩余產品問題;充分就業的社會讓位于激勵社會成員積極性的社會,或者說市場和計劃在經濟中的作用問題;還有在今天具有重要意義的貧困化理論(尤其是在少數發達工業國同大多數不發達的、并因此受剝削的國家的關系上)?!?4

認識總是要不斷發展即揚棄的。像一切科學一樣,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通常都包含著對前人某些重要觀點的突破。從一定意義上說,沒有對馬克思和恩格斯“多國同時勝利”論的突破,就沒有列寧主義。沒有對列寧“中心城市起義”論的突破,就沒有思想。同樣,沒有對晚年“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革命”理論的突破,就沒有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對鄧小平理論某些局限性的突破,也不會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特別是科學發展觀。十六大報告指出:“我們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會突破我們。這是社會前進的必然規律。”這個話說得多好?。?/p>

前人的偏差常常要由后人糾正,這是個普遍的現象。其中的原因是:一方面,在認識上,對于自身的缺點和不足,人們常常熟視無睹,不容易發現和改正;后人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容易發現、也容易改正。另一方面,有利益和價值取向問題:揭露和糾正自己的錯誤,大多會損害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包括所謂威信和形象),因此人們往往諱疾忌醫甚至文過飾非;而后人則沒有這些利益關聯和顧忌,完全可以秉公處理。

龔育之專門論述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所謂“異端”問題。他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創造出來一些習慣上不認為是馬克思、列寧的東西,在持傳統觀點的人看來,有點‘左道旁門’,有點‘另類’,有點‘異端’。而真正的創新,恰恰就是從這里創造出來的……(當然,不能認為所有的‘異端’都是創新)。有屬于創造性發展的‘異端’,也有自以為創造性發展,其實卻屬于錯誤的東西?!?5這就是說,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常常表現在一些所謂的“異端”之中。這里的所謂“異端”,具有兩重含義:一是這些看法同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詞句、具體結論確實不同乃至相反,因而才會被視為“異端”;二是這些看法又是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核心內容相一致的,因此,“異端”又要加上引號,稱之為“所謂”,意思是它們并不是馬克思主義真正的對立面或反方。

有人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有無封建主義的東西?若有,主要表現和危害是什么?這個問題的實質意義是:作為原本的馬克思主義同我們所了解的馬克思主義是有區別的,且不論原本的馬克思主義如何(實際也是應當加以分析的,上文已作論述),僅就我們所了解的馬克思主義而言,其中有無封建主義的東西?我認為,舊中國缺乏民主,缺少科學,泯滅個性,這樣的社會歷史環境,對我們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是有重要影響的。在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應用中,封建主義的表現主要是:唯書(教條主義),唯上(專制主義、個人崇拜、“官本位”)、絕對化。

三、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

馬克思主義具有階級性,但它和人民性是一致的。過去,我們對于階級性的理解十分狹隘,現在需要予以澄清。

馬克思和恩格斯當年強調無產階級階級性,是有其歷史背景的。一方面,馬克思和恩格斯當年主要生活在英國,而當時的英國已經實現了工業化,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絕大多數人都變為無產者,少數人成為資產者。據資料介紹,1850年時,英國的城市人口已經超過了60%16,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顯然是工人、雇傭勞動者。馬克思和恩格斯當年在英國所講的無產階級,同我們今天所說的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基本是一回事。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有時直截了當地說:“人民大眾即無產階級”17。

另一方面,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講到當時的落后國家時,也強調無產階級,這同他們的一個預見有關。按照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預見,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階級關系將日益簡明化(雖然后來并非如此):絕大多數人都行將進入無產階級隊伍。這個意義的無產階級,代表著包括農民在內的最廣大人民的長遠利益。無產階級是隨著社會化大生產而發展的一個先進階級,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主體,它是人類的先進部分,它有許多優良品質??梢姡瑹o產階級階級性的實質是先進性。以上無論哪種情況,無產階級階級性都不是同人民性對立的,而是一致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始終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宗旨,解放全人類是馬克思終生為之奮斗的根本目標。

假設農民占人口的大多數,那么,從青年時代就立志“為人類的幸福而工作”,并且終生以“解放全人類”為己任的馬克思,不可能把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等其他勞動階級拋在一邊,只講無產階級。可是,以王明為代表的教條主義者,沒有注意到舊中國國情同英國的重大區別,在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現代工人階級不到總人口0.5%的舊中國,也只強調無產階級,而把其他進步階級和階層都當作異己力量。這是抓住馬克思主義詞句、卻違背其精神實質的壞典型,只能導致中國革命失敗。而的一個高明之處,就是從中國實際出發,以農民為中國革命的主力軍,使我們黨不僅建立在工人階級基礎上,同時也建立在廣大農民以及其他群眾的基礎上,從而極大地增強了我們黨的力量,引導中國革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尤其是在中國現階段,在絕大多數社會矛盾都不具有階級斗爭性質的條件下,我們堅持以人為本,要建設服務型政府,增強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無疑更必須強調人民性。而階級性只是人民中不同部分的特殊性,它們整合于、統一于人民性。

附帶指出,多年來,我國出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通常都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仔細推敲,這個提法是有問題的:主要是將無產階級之外的其他進步階級排除在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主體的界定過窄。實際上,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自由解放、富裕幸福服務的,前者符合后者根本利益,因而能夠為后者所接受;而無產階級之外的其他進步階級特別是他們的知識分子,也是完全可以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甚至連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不少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都并非出身于無產階級,他們在經濟地位上也不屬于無產者。誠然,其他進步階級中的人,要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通過一個學習和實踐的過程,可是,工人、無產者不是同樣不能自發地產生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嗎!所以,應當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這同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章程》所強調的我們黨是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與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先鋒隊的統一,在思想方法上是完全一致的?;谶@一認識,在筆者牽頭主編的中央黨校教學參考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黨的思想路線研究》一書的《前言》中,筆者特別寫道:“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痹摃延?005年3月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并在教學中使用。這大概是國內如此界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第一部著作。

四、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

這是特別需要強調的一點。我們要堅持的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而普遍真理既不能停滯,也不能被任何人所壟斷。它必然要隨著實踐、時代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僅在我國,幾十年來,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及其他基本原理就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這種發展不單包括我們黨的領袖人物的有關思想,而且包括其他人乃至外國人所概括的普遍真理。這些普遍真理,本質上同馬克思主義是一致的、相容的。馬克思主義沒有國界,也不限于領袖人物的思想。其實,只要是正確的東西,即使馬克思和列寧沒有講過,我們也要照著去做。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已經講了多少馬列沒有講過的新話呀!譬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本質,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現代企業制度,現代產權制度,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和諧社會,等等。這些新話,對我們的實踐發揮了巨大的指導作用。過去,列寧在《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一文中也明確說過:“馬克思主義同‘宗派主義’毫無相似之處,它絕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展大道而產生的一種故步自封、僵化不變的學說。”18這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具有開放性。它既要向實踐開放,從實踐經驗中不斷總結概括出新的理論;又要向其他思想理論開放,從中汲取有益營養。馬克思主義的創立就吸納了許多前人的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同樣必然如此。我們要保持馬克思主義這種開放性,即與時俱進。

從世界歷史的宏觀視野看,馬克思主義整體上是真理,但不是真理的“大全”,不是所有的真理都被馬克思和恩格斯“承包”了。馬克思主義只是人類真理長河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這個判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它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不能認為馬克思主義之外就沒有真理。第二,它又不是普通的一部分,而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同其他社會歷史理論比較起來,馬克思主義在總體上更科學、更系統、更深刻。因此,我們把它作為自己指導思想的基礎和標志。

事實也表明,在當代世界上,不少國家雖然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但總體上也在發展和進步,由此可以斷言,他們的思想理論中也包含許多科學的成分。特別是那些實踐水平較高即經濟文化發達國家的思想理論,更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和借鑒。有人提出:“有些國家不用馬克思主義作指導,怎么發展得比我們還好呢?”不能僅僅把這個說法當作怪話,其中是包含真理成分和嚴峻挑戰的。馬克思主義在發展中必須注意吸收古今中外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必須反對把馬克思主義僵化起來特別是同人類其他文明成果對立起來的自我孤立傾向。這種傾向的表現,就是唯我正確、唯我科學、唯我革命、唯我優越等夜郎自大的思想和行為。實際上,任何時候都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這句俗語可說是至理名言,我們必須自覺以這句話為指導,來看待我們的一切,包括看待我們的基本理論。

所以,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必須牢牢把握它的精髓和基本精神,要思想越來越解放,越來越實事求是,而不能是越學習,思想越受禁錮,條條框框越多。我們既要堅持黨和國家指導思想的統一性,同時又要防止對它作狹隘的、封閉的、宗派式的理解。不能重蹈中國歷史上西漢以降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專制和蠻橫。統一到哪里?統一到“普遍真理”,而不是統一到某一個人。

這是不是把馬克思主義“泛化”了?“泛化”一詞帶有貶義,正確的說法是“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要“豐富和發展”,根本原因在于,實踐在不斷發展,新事物層出不窮,單靠“老祖宗”原有的東西是遠遠不夠的。所以,作為我們黨和國家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必須不斷豐富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人民性是統一的,因為人民需要科學,而越是科學的東西越符合人民的利益,正如恩格斯所說:“科學越是毫無顧忌和大公無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9由于理論所反映的世界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所以,具有科學性和人民性的理論也必須與時俱進,具有開放性。而這一切,都是以實踐(首先是物質生產)及其不斷變化發展為基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