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理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06 08:35:00
導語: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理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六大把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任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人類現代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主義整體文明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明確提出并實際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從一個重要層面表明,當代社會主義已經跳出了傳統社會主義自我封閉、孤芳自賞的認識窠臼,正在以寬廣的視野認識歷史和認識世界,從而愈益接近和融入人類文明大趨勢,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與時俱進的重要標志。
一、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新世紀我國現代化建設所面臨的戰略性課題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中國政治發展和政治現代化的目標和要求。我們黨把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提到新世紀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目標的高度,提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的地位,意義非同尋常,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
1.政治文明是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集中反映
社會文明概念是對人類社會進步狀態的整體性把握,政治文明是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構成人類文明發展的三大領域。物質文明體現的是與一定社會的生產關系即經濟基礎相依存的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和進步程度,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礎;精神文明是人類在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創造的思想文化和精神成果,它對物質文明的發展和進步既可以起強有力的引導促進作用,又可以起破壞阻礙的反作用;政治文明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反映,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諸多成果往往要以政治這一制度化、組織化、程序化程度高的活動和形式體現出來,政治文明是反映特定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制度化、規范化水平的標志之一。
政治文明作為人類在社會活動中所創造的一系列進步政治成果,具體包括政治意識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為文明三個組成部分,這三個方面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政治意識文明尤其是政治理論和哲學思想是政治制度的基石,是政治行為實踐的指南;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意識文明的結果,是政治主體在政治行為模式上的程序化、組織化安排;政治行為文明是政治意識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的具體實踐,通過政治行為主體的政治實踐活動,政治主體與政治客體之間不斷發生著認識和被認識、改造和被改造的雙向運動。正是通過這三個方面的相互作用,人類政治文明才呈現出不斷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上升過程。應該說,每一時代的政治形態中都凝聚著人類在上述三個領域中所取得的積極政治成果,并為人類進一步從事更高級的政治實踐活動提供了寶貴的政治資源。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史上的重大進步。社會主義所處的社會形態和時代特征決定了它理應建立起比其他社會形態更高級的現代政治文明,這種政治文明包括更為豐富的內涵。因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在主體上否定了政治生活中少數人對于多數人的統治,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倡導和確立了廣大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理想,使人類政治文明的主體擴展到了大多數民眾,在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客體上一系列反映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法律制度和體制安排,使社會主義政治真正有可能建立起高度發達的、充分體現人民群眾利益的民主政治模式;在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價值取向上,建立在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說基礎之上的先進政治理念,反映了社會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意志和愿望。盡管在社會主義政治實踐中,不論前蘇聯、東歐各國還是中國,在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上都一度出現過這樣那樣的偏差甚至失誤,但我們并不能由此否定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理念的先進性和價值取向的合理性,相反,我們更應該從這些偏差與失誤中,從給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造成的損失中,深刻理解加強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促使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并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成為衡量社會主義文明的重要標尺,成為人類政治文明中的一面旗幟。
2.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加強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在工作實踐中必須從根本上把握“基本國情”和“中國特色”。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基本國情”和“中國特色”的深刻闡述和集中體現,因此我們必須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基本理論、基本方針和基本要求,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過程就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建設過程,中國政治發展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建設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黨的十六大政治報告和新修訂的黨章第一次以黨的文件形式做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部署,這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又是從中國實際出發,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由之路的揭示。
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中國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發展的必然要求。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必須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社會主義文明只有在借鑒和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才能創造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需要的新的文明成果。所以,我們必須以開放的態度學習和借鑒世界上一切先進的政治文明成果,努力構建一套能夠與世界各國溝通的文明價值體系?;仡櫲祟惖陌l展史,翻開20世紀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篇章,我們不難發現,政治文明從來就是人類文明整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部人類文明進步史也就是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方面的協調發展史,正是在這樣一個歷史的實踐過程中,人權、民主、政治文明等一系列范疇被確立起來,并逐漸成為世界各國建設文明社會的共同選擇。因此,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積極吸取世界政治文明發展的營養,只有這樣,才能加速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質與量的積累,才能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我國的經濟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所有制方面,我國已經真正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共同發展的經濟格局,非公有制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在分配方面,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體制已經成為社會現實,人民的利益結構已經得到重大的調整。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根據這一思想,面對嶄新的社會經濟和體制結構,我們黨必須轉變執政方式,提高執政水平,而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也表明,推進民主政治,建設政治文明,既是經濟基礎變化的必然結果,也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執政者有效管理社會的惟一選擇。
二、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要與時俱進,創新理念
1.堅持以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
早在2001年年初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同志論述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時,首次代表我們黨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概念。他明確指出,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對于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和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法治屬于政治建設,屬于政治文明;德治建設屬于思想建設,屬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疇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的第五部分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中全面系統地論述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內容,它既有深刻的理論原則,又有具體的實踐措施,是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說、社會文明學說的重大創新。
2.大膽進行政治理念、政治思想的創新
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首要的任務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大膽進行政治理念、政治思想的創新。正如十六大報告所強調的,“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只有通過政治理念創新,才能推動政治活動、政治行為、政治制度、政治體制的創新。在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說中,最根本的是揭示國家的階級本質、階級屬性。與此相聯系,國家不僅有階級統治的職能,而且有公共管理的職能?,F代社會的經驗表明,國家政治統治職能除了階級統治(包括暴力的與非暴力的)外愈來愈多的是協調階級關系,調整各階層的利益。當然,在世界范圍內還存在階級斗爭的條件下,國家還有保衛本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保衛公民合法權益和生命安全,保衛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安全,防止外國敵對勢力的侵犯的職能,無論是何種性質和類型的職能,都要依據憲法和其他法律。此外,在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現代社會發展戰略的條件下,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好人口、資源與環境的關系,維護生態平衡,也是現代國家的一個重要職能。上述這些變化都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由此可見,如果不進行政治理念的創新,就不可能正確指導政治體制和政治制度的改革,就不可能推動政治行為的文明進步。
如今,全球化浪潮澎湃洶涌。我們對政治文明的創新,不但要總結、提升自己的實踐經驗,而且要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文明特別是當代文明的優秀成果。我們絕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但應該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適應現代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所創造的政治民主體制、運作方式;我們決不搞西方的多黨制和三權鼎立,但應該學習和借鑒經濟發達國家權力制衡和權力監督的政治機制、運作方式;我們也不搞西方的政黨制度,兩黨或多黨輪流執政,但應該完善和健全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與政治協商制度,改善和充分發展執政黨的黨內民主制度;我們也不會搞西方的議會制、兩院制,但應該完善和加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完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產生方式,使之真正代表民意,使人民代表大會行使權力制度化、規范化。總之,要真正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起來,只有創新政治理念,進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才能實現。
由此可見,將政治文明這個概念正式提到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加以闡述和正式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命題,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與時俱進的創新,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理論的重大發展,是世界社會主義思想史上的一次飛躍。
三、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
無論從何意義上來說,20世紀的革命和斗爭都為社會主義在新的世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當20世紀的大幕徐徐落下時,經歷了曲折坎坷的中國社會,通過自身的改革與發展,已經出現了走出低谷,迎來更大發展的曙光。處于這樣一個重大轉折時期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其興盛與否對于社會主義文明的發展,無疑具有極為重要而現實的意義,深入思考面向21世紀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建設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就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十分必要的選擇。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既是一個全新的理論,也是一個全新的發展目標。作為一個全新的理論,它顯然是馬克思主義文明觀的新發展;而作為一個全新的發展目標,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則是我們黨在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我們黨要在21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是與加快推進現代化相統一的目標,是符合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實際、符合人民愿望的目標”。所以,只有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視角,從社會發展目標層次上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才能充分理解它的重要意義與深遠的社會影響。
1.進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是我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基礎上提出來的,它反映了人民的愿望,順應了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趨勢。
鄧小平同志用小康一詞概括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二個目標。在黨的領導下,經過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到2000年年底,全國人民生活總體上已經達到小康水平,第二步戰略目標如期實現。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變化主要還是體現在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上,說明我們上個世紀末社會建設的側重點還在于解決溫飽問題。當人們告別了溫飽、實現小康、豐衣足食的時候,新的社會需求就會產生并凸顯出來,比如對民主自由的向往、對社會公平正義的期盼。作為中國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在已經基本上實現小康目標的基礎上,必須重新審視廣大人民群眾新的愿望和要求,不失時機地提出新的奮斗目標,以此來團結動員廣大群眾一道前進。而進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它順的是百姓需求之理,成的是社會進步之章,必將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擁護和廣泛支持。
2.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目標的提出標志著我們黨對政治文明的建設在社會整體文明中的重要地位認識的深化,是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積極探索。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已經基本實現的小康目標有什么不同?這是人們所普遍關注的,也是為世人所矚目的。同志強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边@充分說明了我們所要建設的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不應該是一個缺少政治文明的社會,應該是一個政治文明與其他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整體文明的社會。這是符合人類文明進步發展規律的,是我們黨對三個文明關系認識的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全面建設的進程。倡導政治文明建設,是新世紀的新理念,是對鄧小平兩個文明建設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也是中國社會不斷進步的體現。如果說物質文明建設體現了人們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不懈追求,精神文明建設體現了人們對主觀精神世界的追求的話,政治文明建設則體現了人們對和諧的社會關系、理想的社會制度的追求。三者相互聯系,互為條件,互相影響,缺一不可,共同推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的全面發展和進步。事實上,三個文明都是人類活動取得的積極成果。人類改造自然界取得的成果屬于物質文明,人類改造自身主觀世界所取得的精神成果那就是精神文明,人們改造社會所取得的政治成果就屬于政治文明。從三者所涉及的關系來看,物質文明所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政治文明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精神文明體現的是人類與主體自身的關系。從三個文明表現的內容來看,物質文明表現的是人類對富裕的物質生活的追求,反映了人類對自然控制力的提高;精神文明所表現的是人類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反映了人類文化素質的提高;政治文明表現的是人類對社會體制和制度的追求,反映了社會關系的進步。它們都是與人的活動分不開的,是人的活動取得的總體的社會成果,是社會整體文明所不可缺少的內容。正因為如此,黨的十六大才將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整體目標之中,積極致力于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這是具有戰略意義的明智之舉,必將對我國未來社會的整體文明和全面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由此可見,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所提出的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思想,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站在時代和歷史的高度,堅持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品質進行理論創新的又一具體成果表現,是對21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前景的精心規劃和科學部署。我們相信,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必將邁向偉大的復興,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必將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大業中走向新的輝煌。
- 上一篇:馬克思主義品格研究論文
- 下一篇:馬克思主義當代西方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