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人學理論“中國夢”理性闡釋
時間:2022-09-18 11:31:49
導語:馬克思人學理論“中國夢”理性闡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夢”是在參觀“復興之路”時候提出的,這一概念并非是烏托邦式的構想,而是內涵極其豐富的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戰略。中國夢作為一種政治構想,其根本要求是國富民強,其根本目的是著力提升人民的幸福感。馬克思人學理論的精神內核是人的存在論,人的本質論,人的價值論,人的發展論。簡而言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人學理論的終極目標。本文以馬克思人學理論為視閾,厘清馬克思人學理論和中國夢的關系,透辟地解讀中國夢的理論基礎,客觀理性地闡述中國夢的目標構建,對中國夢進行全面深刻地理性闡釋。希望本文的研究對學術界對于馬克思人學視閾下中國夢的探討有所裨益,對于地方政府的公共行政實踐有所啟示。
關鍵詞:馬克思人學理論;中國夢;目標
一、馬克思人學理論的內涵闡述
馬克思人學理論的精神內核是人的存在論,人的本質論,人的價值論,人的發展論。馬克思基于對以費爾巴哈和青年黑格爾學派為主要代表的人學理論的理性批判,進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具有自身特性的人學理論。首先是人的存在論。馬克思曾經談到“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從中我們不難解讀到,人是自然存在和社會存在的有機統一,同時可以看出對于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強調。其次是人的本質論。馬克思曾經提到“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是,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本質在社會實踐中得以充分的體現,即處理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就是從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對人的本質進行基本的認知。第三是人的價值論。馬克思主義主張“價值就是客體屬性對于主體需要的滿足”。人是社會實踐的主體,生存于特定的社會歷史之中,為了推動社會實踐和社會的發展,進而人的價值得以充分體現。社會價值是首要的,個人價值居其后。第四是人的發展理論。究其馬克思人學理論的精神實質和終極目標就是使人能夠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也是該理論的最終回歸。馬克思人學理論與中國夢是息息相關的,因為中國夢究其實質就是人民的夢,以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的全面提升,作為中國夢的歸宿。
二、馬克思人學視閾下中國夢的理論基礎
(一)現實的人是中國夢的出發點。學術界對于中國夢的解讀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不管其何理論視角與研究視閾,其實質均是以人為核心,以人為本,皆是圍繞人而展開闡述和剖析。這一討論緊緊圍繞以下三對關系開展,即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身這三對關系。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三對關系的和諧發展是馬克思人學理論視角下中國夢的根本指向,以上三種關系的和諧因此成為中國夢實現的關鍵所在。人與自然關系層面,人是依賴于自然而存在,是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其內在性而言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發展是中國夢實現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人與社會關系層面,深涉于各種社會關系之中,各種社會關系的存在由此而構成了社會關系系統。同時,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對人的生存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決定作用;人與自身關系層面,人是具有意識的高級生物,因此需要統一的價值觀念的引導和指揮,進而更好地規范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二)人的主體性是中國夢的主題。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所以人民在中國夢實現的過程之中是占據主導作用的,充分發揮人民的重要作用,緊緊地依靠人民,這樣才能夠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我黨制定各種政策路線,均是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與此同時人民群眾的實踐也在檢驗著政策路線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人民群眾是黨的各項工作開展的動力源頭,黨的一切工作皆是為了人民的福祉。廣大人民群眾的文明程度是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因此人民群眾文明程度的提升至關重要。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穩步推進,社會的穩步前行,中國夢的實現,須要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性作用,緊緊地依靠其辛勤的勞動,才會為中國夢的實現奠定豐富的堅實的物質基礎。中國夢的實現,必然帶來的是國泰民安、國富民強,必然是人民群眾利益的切實提升,更好地保證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三)滿足人的需要是中國夢的內在要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人學理論的追求和目標,這就需要切實保證人民群眾的需要,滿足人的本性。人的需要得以滿足,人才能夠更好地得以發展。滿足人的需要是中國夢的內在要求。人的需要,推動人的發展,同時也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因此可以說社會的發展是人的需要的產物。根據馬克思人學理論,我們可以得知人的需要可以分為生存、享受和發展這三個層次,高層次需要的滿足基于低層次需要的滿足,低層次需要的滿足是其前提和基礎。人的需要是不斷變化升級的,因此社會在此過程之中也得到了發展。實現中國夢,就要把人民群眾的需要置于首位,切實解決人民最關心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出,人的需要必將貫穿于中國夢實現過程的始終,是中國夢實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條件。鑒于當前的形式,中國夢的實現就是人民的切實需要,就是人民最關心的問題,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投身于其中國夢實現的實踐過程之中,因此中國夢的實現,人民的需要也得到了滿足。(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夢的價值目標。談及人的全面發展,即是人的能力、需要、社會關系以及人的自由全都包括在內的全面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夢的價值目標。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二者是相互依存,辯證統一的,人的發展需要社會的發展,同時社會的發展亦離不開人的發展。馬克思人學理論將社會的發展視為人的發展的實現方式,這一論斷被視為其三大社會形態理論的前提,同時主張將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有機結合。社會的發展和人的發展是辯證統一的,是因為究其本質而言具有一致性,因此在中國夢的實現過程之中須要將人的全面發展視為重中之重。我們黨也因此將“以人為本”作為實現中國夢的根本原則,同時以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作為價值指引。人的全面發展,將會有力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進而中國夢的實現將會指日可待。
三、馬克思人學理論視閾下中國夢的目標構建
(一)人民幸福是中國夢的微觀目標。中國夢歸根結底就是人民的夢,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就是人民的幸福指數的再次躍升。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公民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工薪階層有更加滿意的收入,能夠享受優質的醫療服務等等。人民幸福是中國夢的微觀目標,同時是一個必要的關鍵的目標。人民的幸福感的提升,是一個非常龐大且系統的工程,第一要考慮的就是衣食住行,其次要考慮的就是人的發展層面的需求。當然在社會高速發展的過程之中,也暴露出了許多弊端和隱患。正是由于片面的追求經濟效益,以環境的破壞作為代價,這種畸形的經濟發展模式,對人民的生活和身心健康都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所以地方政府要切實解決好這些關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問題,人民的幸福指數才會提高。將民生的改善視為政府工作的重點項目,落到實處,人民幸福感的增強,中國夢實現的路徑才會更加清晰。(二)社會和諧是中國夢的中觀目標?!昂椭C社會”的提出是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和諧社會中各種社會關系能夠和諧融洽的共存。中國夢的實現是與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實現緊密相連的,可以說和諧社會是中國夢的中觀目標。當今我們生活的社會,整體上是比較和諧的和融洽的,當然不和諧的因素和現象也會個別的存在,為此和諧社會的構建是我們仍要堅定的目標。如今我國正處于轉型期,各種矛盾頻發,個人需要無法滿足導致人的心理失衡。因此在這樣的一個特定的社會歷史階段,社會關系需要重新厘清,社會倫理需要引導重構,社會矛盾需要良好調節。這些問題的解決,對于我國發展顯得重要而緊迫。所以,中國夢的提出,是順應時展潮流的重大戰略。當前我國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并存,所以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國情,切實解決好當前的矛盾,將社會和諧作為目標和標準。在中國夢實現的過程之中,和諧社會的構建依然是重要且關鍵的。(三)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是中國夢的宏觀目標。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在世界發展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而無法替代的作用。人民幸福感的提升、社會的和諧發展皆是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的重要前提,反而言之,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能夠切實地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所以,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是中國夢的宏偉目標,是馬克思人學理論視閾下的中國夢的理論目標構建。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告訴我們,國家富強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有力保障,民族復興是中華民族永盛不衰的有力支撐。一言以蔽之,我國一定要進一步提升綜合國力,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全方面發展,才能夠在國際社會中擁有一定的話語權,才能夠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才能夠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才能夠更好地實現中國夢。
作者:曹宇 單位:黑龍江大學
參考文獻:
[1]張群勝.科學發展觀對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D].成都:西南石油大學,2011:15-21.
[2]賈玉蛟.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及當代詮釋[D].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2012:32-40.
[3]張曉杰.略論馬克思主義人學及其發展取向[D].日照:曲阜師范大學,2012:17-31.
- 上一篇:論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 下一篇:淺談“中國夢”思政課改革與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