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應對新型全球化研究

時間:2022-06-25 08:33:41

導語:馬克思主義應對新型全球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應對新型全球化研究

摘要: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全球化也是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產物。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至今,對于中國來說機遇大過危機。然而時代在變化,全球化的發展出現了新型全球化的訴求。面對提出全球化需要煥顏的聲音,新型全球化逐步邁入世界形勢的軌跡中,站在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視角下,堅持馬克思主義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和方法論,結合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前進模式和方向,中國日益增長的大國地位,都在提醒和要求著中國需要適時提出面對新變化、新趨勢的中國方案。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全球化;中國方案

從本質上說,社會要發展,離不開人的發展,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觀點中,發展觀貫穿了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領域,時刻與現實社會中的國家、時代變化以及實踐緊密結合,是與時俱進的思想。1999年的“西雅圖風暴”將新型全球化者的訴求推向世界。對于新型全球化的的推行者來說,他們最在意的就是全球化帶來的在資本主義的體系之下發展的嚴重的貧富差距問題。雖然新型全球化不能成為一種長期發展方向,但他是存在于全球化的成長道路上的一面鏡子。既然存在,就應該正視它,并注意和分析其存在帶來的影響。新型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同樣并存,其所涉及到的也都滲透于經濟、政治、文化各個層面。

一、馬克思主義經濟發展觀——開放創新的經濟布局

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發展觀的旗幟下,我國提出了與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實踐相結合的最新理論成果——新發展理念。即面對新的世界發展形勢,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核心,推進經濟在更寬廣領域中發展。全球化開始推行的主要目的就是促進經濟的發展,全球化的推進圍繞的最為關注的也是經濟。畢竟經濟是基礎,從基礎上著手,促進更快速的發展,才利于其政治、意識形態、文化等等的提升。因此,在反全球化當中,經濟的影響因素也是尤為關鍵。西方國家掀起新型全球化的概念,是由于保護主義渴望重新抬頭,但全球化是可持續的,新型全球化只是其中的一個表現,之時一個發展階段,出于對貿易的保護是不可取的,因此,面對這種情形,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勞動力十分充足的發展中大國來說,我國的良好經濟形勢以及,就業率的上升,都離不開貿易的世界化,雖然近些年來,經濟有所回落,但總體趨勢仍是上升和前進的,具備一定的發展空間,在此時,貿易保護出現,無疑是會造成中國經濟大面積損傷。做到及時止損,這就需要中國對此提出應對反全球化的經濟方案。(一)自貿區在國內的廣泛建立。自貿區,即自由貿易區,是指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成員國相互徹底取消商品貿易中的關稅和數量限制,使商品在各成員國之間可以自由流動。西方國家擁有“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工業性質的自由貿易區。中國則擁有(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等等具有不同戰略定位的自貿區。這些也都是全球化的產物。自貿區的發展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著,此時新型全球化的聲音逐漸變強,自貿區的美好愿景是促進世界自由貿易區合作,推動世界貿易的共同發展。面對新型全球化的壓力,確保自貿區的正常建設和運營,是新型全球化經濟方案的第一步。自貿區的建立對我國經濟意味著再起一座高峰的重要意義,這是當新型全球化到來時,首要應該保護的。(二)“一帶一路”新思路的開拓?!耙粠б宦贰钡奶岢?,本意既是加強友好沿線國家間的貿易往來,又是將中國貿易的產銷之路拓寬的更加綿長且寬闊。在伴隨著全球經濟的增長出現乏力、不確定性以及風險性逐漸展露的大形勢之下,在全球經濟治理的過程中,重塑新型的全球合作治理局面,對于各個在貿易中受益的國家來說都是肩上的一份重責?!耙粠б宦贰钡某h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就顯得更為貼切。因為我們不可能將貿易倒退回最初的壁壘和自我保護階段,那樣既是歷史的倒退,也是錯誤的經濟戰略考量。而當問題出現之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是“一帶一路”倡議最為符合歷史格局的政策性指引。利益是相互的,合作是相互的,共同的成長,共同的發展才是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態勢。(三)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發展觀,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推動者。中國在世界舞臺上自改革開放后不斷展露新的頭角。中國是資源大國,是勞動力大國,擁有著得天獨厚的歷史條件。在正確政策的指引下,自貿區的建立、“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亞投行的營業,使得中國的貿易往來及其帶來的經濟動能和效益,給中國經濟注入了大量的新鮮血液。在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收益的同時,中國的經濟政策都是以互利共贏,共商共建的原則實行的,帶動周邊國家的經濟驅動,拉動互惠國之間的貿易往來,穩固經濟平衡,保證友好方的共同利益訴求,促進其經濟協同發展。這使得在全球經濟網下,中國發揮的是一個經濟的推動者的角色,積極塑造全球經濟互聯互通的健康局面。

二、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觀——公平正義的政治戰略

黨的報告在全面總結當代中國社會發展成就和發展經驗的基礎上,遵循馬克思主義社會的發展模式,進行了科學謀劃。對中國全球化帶來的影響最直接是經濟方面,但究其背后,對政治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任何社會的政治,就其性質而言,都對經濟起著巨大的反作用。政治是深深根植于經濟的。從全球化的表現來看,最直接的反映在經濟領域,然而政治格局也在其背后悄然發生著微妙的變化,而這種變化若不重視,將會對一個國家的政治格局產生根本性的影響。對于中國來說,其國際地位以不同往日,我國軍事和國防能力的不斷攀升,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具有世界性的政策引導,在世界的政治格局中,中國都具有獨當一面的能力和地位。在全球政治模式具有多元化的情形下,尋求一個公平正義的政治戰略,是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需要恪守的大國職責。(一)軍事國防現代化穩固大國地位。主席在黨的報告中指出:“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是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把人民軍隊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蔽覈谲婈牻ㄔO方面為實現全面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目標制定,是符合軍旗永跟黨旗走的政治要求。國防和軍隊實力的增強,對我國政治的發展起到基礎和堡壘作用。軍興支撐民族興旺。加強國防和軍事力量,是我們站在新時代的風口浪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最為接近的時刻。捍衛祖國和平,維護我國安全,保證國家安全的環境,是軍隊義不容辭的責任,擁有穩定的國家安全環境,才有信心更好的推進政治環境的優化,穩固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才能讓中國政治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發展的更加健康,長遠。然而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發展越壯大,面臨的外部壓力就會越大,國際問題將會越頻發出現。因此,努力建設與我國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強大軍隊,是在面臨反全球化政治影響當中尤為需要關注的。只有建立更會與之相適應且強大的軍隊和國防力量,才能在威脅到來之時,能夠從容面對。(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伙伴關系。主席在2015年提出了希望建立全球伙伴關系,秉著“結伴不結盟”的原則,廣交朋友,從而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關系網。而這種伙伴關系秉承平等性、和平性、包容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伙伴關系,是相互之間沒有附屬關系,沒有陣營和站隊之別,不設有假想敵。伙伴既可以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是求同存異的伙伴。構建關系網絡,是我國實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延續和發展,打破傳統的冷戰思維,為當今世界處理國家間關系提供新思路。在政治格局上,為世界關系在如今錯綜復雜的形式面前,探索新出路,同時也展示出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在全球化亦或是反全球化的突變出現時,都依然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表率作用,不因經濟利益而動搖其和平友好,獨立自主的外交原則。彰顯出要將積極維護世界穩定和平安全的秩序而恪守規則,并不斷創新從而適應國際形勢的新變化。(三)遵循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觀——成為世界政治格局的決策者。在全球化不斷推進,新型全球化勢力逐漸顯露的如今,世界政治依然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西方大肆宣揚西方資本主義政治的優越性,卻也難擋世界朝著多極化的方向前進和發展。中國的政治制度不僅與西方資本主義的制度有著根本性的區別,中國走的是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在社會主義國家當中也是特點鮮明,與眾不同的。在新型全球化日益顯現的今天,捍衛社會主義繼續發展,堅守我國的意識形態陣地,積極維護和加強我國特色的政黨建設,在世界政治格局面臨撬動和改變的可能性面前,隨時都應保持清醒且穩健的腳步,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提供正確的指引,以我國的政治收效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提供參考和幫助,同時,在多極化的世界格局中,將社會主義的制度優越性充分體現,推動世界格局朝著積極健康多元的態勢前進,做世界格局的決策者。

三、馬克思主義民族發展觀——兼收并蓄的文化交流

在全球化浪潮不斷翻涌之時,世界文化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了起來。文化的多樣性在全球化的推動下展現的淋漓盡致。世界文化的各種形式涌入中國,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嶄新的文化氣息和新鮮的文化體驗,與此同時,也為中國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今展現新氣象。中國文化在此推動下,在世界舞臺大放異彩,迎來一陣陣的“漢文化”熱浪潮。中國在世界文化之林扎根越來越根深蒂固。而隨著世界范圍內的反全球化思潮的興起,全球化帶來的問題需要我們正視,同時,反全球化的本質我們也需要認清。在二者相互博弈之間,我們唯有實現新的超越,才能在這矛盾時段以中國文化來引領世界文化共同努力構建和諧世界文化之林,不僅可以促進中國文化的新發展,也能夠對人類文化家園增添新的磚瓦。(一)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涌入帶來文藝界新思路。文化的相互交流,從很早的文明時代就已經有了。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國傳統文化從直接影響了歐洲近代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而中國傳統文化也一度受到西方宗教的影響,這種相互交流既促進了文化本身的發展,也豐富了人們的精神家園,給了世界人民加深相互之間了解的機會,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文化本身具有的包容性,使得自全球化以來,世界相互聯系逐漸緊密,世界各種各樣的文化涌入中國,給中國文藝界帶來了新的思路。自漢至唐,印度佛教傳入中國,我國佛寺廟宇開始具有印度佛教特色,并經歷了傳入、繁榮、衰落等階段。其中,禪宗是中國化之后的最為代表和發展最好的佛學宗派。其主要思想是“佛性”說、“自語”說、“頓悟”說、“無念”說、“佛法不離世間”等,十分符合中國人民當時的生活處境和期望。中國化后的禪宗佛學不僅對世界佛學有了豐富,也成為中國佛學思想的代表。同時,禪宗文化也對中國哲學史產生一定的影響。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朱熹的思想就深受禪宗文化的影響。朱熹所講的“一旦豁然貫通”的功夫,就源于禪宗的“頓悟”說。中國化后的禪宗文化又再次于南宋傳入日本,19世紀下半葉開始,又傳入新加坡、泰國等,甚至在美國出現了“基督教禪”運動。不僅如此,佛教傳入中國后,在文學、建筑方面也有所影響。在文學方面,中國的翻譯文學最先是進行佛教文學的翻譯,印度佛教《百喻經》對中國寓言故事的創作帶來了啟蒙。而在建筑方面,中國的云岡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藝術,大多以佛教為主題,并帶有印度文化的特點。世界文化從佛教文化的發展上就可窺見“輸入-吸收-輸出”這樣的一個交流過程。世界文化在這樣的交流過程中得到豐富和發展。(二)“漢文化”的輸出帶來漢學熱潮。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鼓勵民族文化不斷創新發展的今天,漢學熱,成為了世界文化其中的主題之一。隨著世界多地孔子學院的不斷建立,外國留學生來到中國學習中文的數量與日俱增,帶動世界人民掀起了漢文化學習的浪潮。文化彰顯的是民族精神的價值,也是國家“軟實力”的象征。在全球化下文化交流的增多,帶來世界文化的繁榮。而正當文化交流日新月異,如火如荼時,新型全球化的出現必然會對文化的發展和交流造成一定的阻擋。對于中國而言,如何繼續保持漢文化的對外輸出,并在困難面前,如何繼續開拓,進一步推進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既是促進世界文化保持平穩發展的要求,也是中國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文化自信感染到世界更多的角落,播撒在世界文化之林,同樣也是每一位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在全球化需要煥顏的聲音出現之時,可能會出現更多的西方對中國文化的誤解,甚至出現沖擊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可能。為了不減退漢學熱潮,我們在實際的文化傳播過程中,也應該一改過去的傳統傳播方式,結合當下的國際大環境,拓寬傳播渠道,增強媒體的傳播能力也是掌握文化話語權的有效途徑。通過媒體的力量將中國文化的魅力向世界宣揚,再借助其他的形式配合,推動中國文化屹立世界文化之林。孔子學院作為海外傳播中國文化的實踐基地,能夠系統的通過教育的方式進一步讓全球人民客觀的認識和了解真是的中國,感知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加強中外文化的友好對話,也是增進中國同世界其他國家建立友好關系的途徑。海外留學生來我國學習漢語,這是全球化的功勞,也是中國把握住了這樣的機會,向外展現了中華文化的魅力,而反全球化的抬頭,可能會造成留學生對中國文化學習的疑慮,我們需要通過結合留學生本身的文化認知,用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創新,詮釋中華文化,用文化的力量盡可能的消除留學生的疑慮和困惑。(三)發揚馬克思主義民族發展觀——成為世界文化之林的共享者。全球化的影響,給中國文化帶來了諸多的發展機遇。首先,為中國文化提供了更為寬廣的平臺,能夠讓中國文化輻射面更大的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現,向中國文化的特色向外傳遞。其次,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能夠使得中國文化汲取西方文化的優秀養分,這利于中國文化的大樹成長的更加茁壯,這對于中國建設社會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最后,西方外來文化的涌入,也有助于中國文化正視其中落后的糟粕部分,能夠將中國文化整合的更為精致。全球化在給中國文化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危險。全球化浪潮下,世界文化相互了解,相互交流,世界文化格局也有了輪廓,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到目前也有著一定的劃分。關于世界文化格局的劃分有很多種,不論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家專家小組研究的將世界文化劃分為八個文化圈,或是美國哈佛大學國際和地區問題研究所所長塞繆爾•亨廷頓劃分的12種文明,再或者是我國季羨林、湯一介等知名學者提出的四大體系,中國文化都是獨立存在的一個體系。這也說明了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體系當中擁有著獨特的魅力。但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文化交互的過程當中,難免會出現對立和沖突。中國文化的日益光輝,給西方社會中的不懷好意者造成了一定的憂慮?!爸袊{論”等層出不窮,這既不利于全世界對中國文化的正確認知,也違背了中國和平共處,共同繁榮的外交理念。西方國家不僅在政治格局中有霸權行為,在文化格局中亦是存在。在文化體系當中偏向希望將文化“西方化”,向世界人民灌輸西方文化的優越性,同時也攜帶著對中國文化在全球蔓延的不安詆毀,這是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生存面臨的困難。

新型全球化的意識下,這種威脅和困難將會更突顯。維護中國文化,首先要從我國自身做起,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積極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扛起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文化大旗。同時,與時俱進是這個時代賦予我們必須要遵循的,中國文化的現代化發展需要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應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此外,積極推動中國文化世界化,是保持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責任。推動中國文化世界化,既可以增強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中國文化在面對其他優秀文化時能夠勇于創新。同時,可以促進世界文化格局的穩定,文化是包容的,具有多樣性的,多元就意味著不能只有西方一種文化的存在,而中國文化作為一個十分具有特色并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體系,是世界文化之林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發揮我國和平相處,友好往來,共同繁榮的交往理念,推動中國文化在世界的發展,既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有能豐富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成為世界文化之林的共享者。新型的全球化時代背景下,作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來說,雖然從器物和制度上與西方發達國家來比,還存有一些差距,但中國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分析國際形勢的能力,面對國際形勢的急轉,正在欣欣向榮道路上前行的中國應該及時自我審視,自我創新,在新的時代下,不輸其他大國,依照自身的發展,繼續拓寬社會主義發展的偉大道路。

參考文獻:

[1]彼得•A•霍爾.資本主義的多樣性[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2]《黨的報告輔導讀本》編寫組.黨的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編寫組.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于沛.全球化和全球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5].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耿玥 單位: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