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與意識形態探析

時間:2022-06-25 08:36:03

導語: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與意識形態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與意識形態探析

【摘要】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得到了全面發展。同時,各種意識形態和文化多元性影響著職業學校學生政治信仰,導致部分學生政治信仰出現了思想困惑、方向迷失等現象。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信仰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命運和前途。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對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十分重要。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信仰

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說: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40個年頭,在此過程中,我們國家在制度建設、經濟、科技、文化、軍事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開啟了偉大復興的新時代。面對各種文化相互交融和經濟全球化,中職學生受到外部環境和自身心理的影響,相當部分學生身上出現了理想信念缺失,對自己缺乏信心。導致他們盲目追求享樂、崇洋媚外、以自己為中心,總想在物質生活方面顯示處優越性,思想誤入歧途,社會意識淡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的扭曲,更加可怕的是出現了憎恨世俗、抵觸社會的不良情緒。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進入中職學校的急迫性和必要性

目前,在許多中職學校校園中,信仰的缺失已經成為困擾大部分學生全面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面對新時代,我國在意識形態領域同樣面臨著嚴峻的信仰爭奪戰,青年學生正成為西方國家意識形態灌輸、爭奪的主要對象。經過調查發現,很多中職學校思想政教育課程的開設只注重形式,沒有很好地發揮其應有的精神食糧作用。而起,中職學?;緵]有開設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的開設,是對中職學校學生進行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提高中職學生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方法與手段,也是培養青年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認同感的主要渠道。作為新時代背景下學校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核心課程,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應該及時納入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開設的主要課程,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仰教育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為培養政治思想上合格、德才兼備的“工匠型”人才提供保障。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對指導學生社會主義信仰的哲學體現

“信仰是指人們對某種事物或思想、主義極度尊崇和信服,并把它奉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為規則,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1]。馬克思主義作為我黨必須堅持的“四項基本原則”之一,是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學說,就其本質特征來說,是科學認性、革命性和實踐性的統一。從哲學層面來說,主義和信仰是分不開的,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新時代背景下,以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一系列宏偉目標,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體現得淋漓盡致。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感到即將被超越或正在被超越,他們在經濟上面打壓中國的同時,在意識形態方面加強了對我國的滲透,宣揚所謂的人權、法制、規則等信仰,嚴重威脅我們國家意識形態領域的安全。作為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一般規律的科學,是人們用來認識自然和世界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認識論,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價值取向。在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指導,教育引導學生信仰馬克思主義。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把科學證明了的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真理性認識轉化為人們實踐活動的最高準則。在現實生活中,馬克思主義信仰來源于對現實的科學批判和對未來的精準預測以及科學把握。另外,馬克思主義信仰是科學理性的產物,但也含有超驗的性質,具有信仰的一般特征[2]。從哲學層面上來講,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特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表現為其作為一種被實踐所證實了的、科學性的、理論性的無產階級學說,表現為它堅持從世界本原出發來認識和反映客觀的現實世界;馬克思主義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做到辯證法和認識論的高度統一,堅持正確的觀點立場,實現觀點和方法的有機統一,在形式和內容上突出辯證統一。其次,馬克思主義公開聲明為無產階級服務,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終極目標是解放全人類,消滅剝削,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實現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3]。再次,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在人類實踐過程中,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從現實的、歷史的社會存在出發,從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生產實踐、生活實踐等方面出發,從無產階級發展、社會歷史責任出發的哲學立場。在物質生產實踐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這一鮮明的立場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揭示了在歷史的發展的長河中,真正的推動者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人類美好的心靈的進化、崇高遠大的理想實現、人生的價值獲得等,必須在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理想與現實辯證統一的前提下,在結合我們當前所面臨的現實世界,在人們改造世界的對象性活動中真正獲得。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社會共同發展、人與人相互交往的真實聯系中才能真正呈現,不可能在純粹的理論活動真正獲得。馬克思主義將個人生命的不朽奠定在歷史發展的無限性上,生命的個體要實現自身的價值,必須把自己投身于全人類的解放事業之中[4]。最后,表現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種被實踐證明了的、真理性的、開放的哲學體系,實踐性、革命性、科學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大特點,也是區別于其它哲學體系的根本標志。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作為新時代的青年,繼承和發揚人類這一寶貴的財富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三、信仰教育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核心要義

新時代背景下,我們青年意識形態方面面臨著兩個突出矛盾:一是在現實生活中,西方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斗爭激烈。具體表現為在我們生活中方方面面,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堅持和平演變的想法沒有改變,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在政治上堅持多樣化思想與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核心地位不動搖之間的矛盾;二是在廣大人民社會生活中,人們對意識形態的模糊、健忘與人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判斷之間的矛盾。然而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中普片存在以下幾種現象:一是只注重教學表象,忽視深層次的意義,把政治性極強、教育意義明確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上成了一般的文化知識課;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完全忽視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致使在教育教學內容中剝離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相關內容;三是不善于利用辨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庸俗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要把它看成是一種知識、一種信仰性或知識性信仰,它所要解決的問題并不僅僅是知識性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信仰問題[5]。中職學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堅持把信仰教育放在首位,明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作用和目的。從全局上來說,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中,信仰教育是的課程教學的核心要義。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對學生的信仰教育,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教條化、過分現實化,就是拋棄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應有的精神食糧的功能和作用。這樣,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靈魂必然就會的喪失。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不是能靠金錢、物質、名譽等能夠得到滿足的,作為一種理論化、系統化的科學理論和科學的學說自身而言,能否使之成為新時代背景下主流的信仰,最主要還是在于大力宣傳、灌輸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的科學性、真理性、時代性,要突出其價值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把研究、發現整個世界發展變化的根本規律、社會發展進步的總趨勢,注重人類本身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馬克思主義自身無疑就包含著豐富的信仰因素。因此,我們說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特性及其哲學體現,為中職學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開設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了可能,顯示出信仰教育必要性和急迫性。同時,面對當前紛繁絢麗的現實生活,中職學生們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舉止,由于無節制地追求享樂主義、利益至上,所謂的校園地位、班級地位、寢室地位等虛無縹緲的尊嚴,從而導致他們信仰的缺失,使之成為思想、精神、人格不健全的人。在校青年學生作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當前國內外形勢下,是青年學生形成馬克思主義信仰就十分迫切了。所以中職學校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不能僅限于單純的知識傳授,要把信仰的教育放在第一位。指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四、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指導、引領青年學生的社會主義信仰

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前進道路上,我們必須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精神為指導,增強“四個自信”,牢牢把握改革開放的前進方向。改什么、怎么改必須以是否符合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為根本尺度,該改的、能改的我們堅決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新時代,我們中職學校整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我們要以加強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理論課中的主導地位,充分夯實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必須堅持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青年大學生,否則,青年大學生的信仰就會偏離方向。在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引領在校青年學生的信仰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堅決捍衛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順應時展的要求,在堅持與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同時,充分響應黨的號召和要求,加強對學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幫助青年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信仰,與時俱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使在校青年學生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牢固樹立社會主義必將代替資本主義的理想信念,認識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充分明白自己現在、將來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堅信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雖然社會主義事業在蘇聯解體、東歐巨變中遭受挫折,即使是現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仍然在不斷滲透每一個角落。一方面,不斷加強資本主義政權的接班人培養;另一方面,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仍然沒有放棄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和平演變”,他們通過各種方法和渠道對我國的年輕人,特別是在校青年學生進行所謂自由、民主思想的滲透。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必須要在青年學生群體中得到加強,使他們更加堅定“四個自信”。3.以時代為契機,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經濟格局,世界上誰也離不開誰,人類就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但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在東西方思想文化相互交流與碰撞,經濟融合過程中,怎樣防御西方腐朽落后思想文化對在校青年學生的侵蝕,是當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重須解決的現實問題。面對這樣復雜的現實環境,中職學校開設專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就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了,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觀點、方法來教育、引導、培養在校青年學生,同時推進哲學理論創新,科學文化發展和思想觀念創新,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通過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來構建青年學生的精神靈魂,使他們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培養和造就青年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引導在校青年學生在學習中不斷自我提高、完善,自我發展,增強青年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高校和諧穩定、培育優良校風和學風,才能為高校導正辦學方向、筑牢思想基礎、提供價值引領,培養大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較強現實性和實踐性,它本身蘊涵著豐富的信仰因素以及指導功能。中職學校的學生之中,沒有牢固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很多中職學校沒有認識到學生在意識形態形成方面存在嚴重的問題,沒有從安全的高度認識到開設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因此,加強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中的重要地位刻不容緩。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學校、學生個人因素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和實質所在。如何把青年學生培養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需解決青年學生的“四個自信”的問題,使牢牢青年學生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面正確而穩固,讓他們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立場,牢牢抓住他們的靈魂,讓他們自覺凝聚到黨中央的周圍。正如所要求:要贏得青年,就要用馬克思主義信仰武裝學生的頭腦,因為,信仰對精神世界具有巨大引導作用,人一旦選擇了某種信仰,就會以此信仰作為自己價值觀的評判標準,就會有一個穩定而持久的人生發展動力。所以,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融入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信仰教育功能,培養政治立場堅定、思想道德高尚的“工匠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忠禮,林志,吳春芳著.《人生觀和價值觀新論》第75頁.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5月版.

[2]周宏,侯惠勤.當代信仰問題的哲學思考[J].高校理論戰線,2002(11):47,50.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0.

[4]周宏,侯惠勤.當代信仰問題的哲學思考[J].高校理論戰線,2002(11):47,50.

[5]劉建軍.信仰教育: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教育的本質內容[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4):14-17.

作者:陳亮 單位:貴州省廣播電影電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