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觀差異研究論文
時間:2022-06-04 11:54:00
導語:社會主義觀差異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和鄧小平的社會主義觀都主要來源于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由于二人的接受視閾不同,由此形成他們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解的許多差異。我們可以站在哲學詮釋學的立場,借鑒它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就和鄧小平社會主義觀形成差異的具體原因進行分析,并借此說明科學社會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
【關鍵詞】/鄧小平/社會主義觀/理解/詮釋/差異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41;A84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5315(2003)06-0005-06
正如哲學詮釋學所指出的那樣,任何理解和解釋都有其自身的詮釋處境,任何理解和解釋都有歷史性和有限性,任何理解和解釋也都有未完成性和開放性。這給我們研究社會主義思想發展史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中國革命和建設不斷取得勝利的過程就是和鄧小平等人對科學社會主義不斷理解、詮釋、運用的過程。本文運用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立場和觀點,通過對和鄧小平在中國社會主義的運動實踐中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理解和詮釋差異的形成原因以及繼承關系進行分析,同時也借此說明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
一
社會主義觀主要是指建立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觀念。、鄧小平的社會主義觀都來自于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詮釋。馬克思、恩格斯對于社會主義的認識比較集中地反映在《共產主義原理》、《共產黨宣言》、《哥達綱領批判》、《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著作中。他們設想未來的理想社會是:高度發展的生產力;消滅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全部生產資料歸社會直接占有;消除了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生產按預定計劃有組織地進行;消滅了商品貨幣關系,采取從社會儲存中直接供應的方法進行消費品的供應;消滅了階級和階級差別,國家將逐步消失;人將獲得自由而全面地發展。在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方面,他們一再強調不能一下子就廢除私有制,“只有在廢除私有制所必需的大量生產資料創造出來之后才能廢除私有制”[1](239頁),“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1](293頁)。并一再強調:“對未來非資本主義社會區別于現代社會的特征的看法,是從歷史事實和發展過程中得出的確切結論;不結合這些事實和過程去加以闡明,就沒有任何理論價值和實際價值。”[2](676頁)。即我們必須根據社會主義發展的實踐來認識和發展這一理論,不要把它教條化,這是一個重要原則。
應該指出的是,馬克思、恩格斯這些論述主要是以社會主義首先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取得勝利為前提的,是根據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經濟情況推論的,但現實的發展超出了他們的設想,社會主義首先不是在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而是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取得了勝利。這種現實的社會主義與馬克思、恩格斯所探討的理想的社會主義是有所不同的。
和鄧小平都認為社會主義是中國唯一的選擇,“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而對于建立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鄧小平都進行了大量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同樣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詮釋,、鄧小平都堅持和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之中一些基本原則,如:在建立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問題上,在政治上都強調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經濟上都強調公有制是社會主義制度不可動搖的基礎,按勞分配是體現社會主義制度性質的分配形式。在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上,都強調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但同樣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詮釋,、鄧小平在中國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上,也產生了一些明顯的差異??偟恼f來,設想的社會主義是以平均主義為特征、以實現平等為目的、帶有空想色彩的社會主義社會。在他看來,平等是脫離生產力的實際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階段的抽象原則,平等目標的實現從根本上不是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而是在于社會道德的提高和生產關系的改變,這帶有明顯的倫理社會主義的色彩。
鄧小平認為改革開放以前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之所以經歷曲折和失誤,歸根到底是由于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沒有搞清楚。他結合中國的實際和時代特點,賦予社會主義觀以新的內容:社會主義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認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就是共同富裕。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其根本途徑就是發展生產力,可以說鄧小平社會主義觀的核心思想就是通過發展生產力來建設社會主義。
二
哲學詮釋學認為,歷史性是人類存在的基本事實,無論是理解主體之本人還是作為被理解和詮釋的文本,都內在地鑲嵌于歷史之中。人們的歷史特殊性和和局限性是無法消除的,因此,人們的理解也無法逃脫這一歷史特殊性和局限性,這就是理解的前結構。對于接受主體而言,不可能事先就把那些使理解得以可能產生的前見與那些阻礙理解并導致誤解的前見區別開來。承認理解的歷史性,就承認了理解者前見的合理性。這種前見是構成理解的基礎和前提。一切解釋都是在前理解的基礎上達到的新理解。
根據哲學詮釋學這一重要理論,我們很清楚地看到,正是由于理解和詮釋的前見不同,和鄧小平的社會主義觀雖然都主要是直接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但是也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我們注意到,社會主義觀中的一些錯誤認識實際上來自于其理解的前見影響,這些前見造成了對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大量誤讀。“前見”也即“接受視閾”,的接受視閾極大地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自幼熟讀儒家“四書五經”,后又遍讀“二十四史”。真正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是在俄國十月革命以后,也就是說,當他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時已經成年,他所接受的傳統思想和傳統教育已經在他身上扎下了根。這樣,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就構成了他接受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前見。比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不僅是影響選擇社會主義作為自己的政治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還影響到他把平等、平均作為衡量是否是社會主義的根本標準。從其一生對社會主義認識的發展就可清楚地看到這一點。早在1919年,有志于改變中國社會窮困面貌和救民于水火的青年即提出了“新村”計劃,為未來的中國社會繪制了美好藍圖:“合若干之新家庭,即可創制一種新社會,新社會之種類不可盡舉,舉起著者:公共育兒院、公共蒙養院、公共學?!盵3](454頁)用了十數個“公共”組織概括了“新村”的社會模型。這些組織包攬了社會成員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產娛樂各個方面,“新村”實行共同勞動、共同享受,實行完全的平均分配。在另一篇文章中,用“圣域”來表達這一理想,并描繪道:“如世但有君子,則政治、法律、社會制度及多余之農、工、商業,皆可廢而不用?!盵3](85頁)可見,無論“新村”還是“圣域”,都強烈地表達了對理想社會的憧憬,體現了他的政治抱負和終極價值目標:消滅差別,實現平等。對于身上體現出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1958年6月14日,劉少奇在同全國婦聯黨組的談話中說:“講過兩次,家庭是要消滅的。他提到康有為的《大同書》?!盵4](39頁)這表明把共產主義理想和康有為的《大同書》聯系起來。而這一認識在發起的化運動中有著更生動的表現。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社會主義思想與理論史上,人們通常都把“公社”同共產主義的組織形式聯系起來。特點就是“一大二公”。所謂的“公”一方面是公有化的程度高,甚至于社員的自留地、家庭副業、以至于個人財產也收歸公社所有;另一方面就是積極倡導實行供給制,供給制被看作是共產主義因素加以提倡。1958年8月21日,在講話中強調:所有制解決以后,()要考慮取消薪水制,恢復供給制的問題。過去實現供給制,過共產主義生活,二十二年戰爭都打勝了,為什么建設共產主義不行呢?[5](1011頁)在看來,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所闡述的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的公平原則,在社會主義時期就必須開始實行,否則,就是“跟舊社會沒有多少差別”,也就是偏離了社會主義的方向。
公平、平等是人類最美好的理想,也是共產主義奮斗目標之一,問題在于如何正確認識和實現它。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只有發展生產力,創造生產的物質條件,才能為一個更高級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態創造現實基礎。而要是在沒有生產力高度發展的情況下去勉強實行社會公平的目標,“那就只會有貧窮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就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也就是說全部陳腐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6](39頁)??墒?,在看來,實現平等從根本上不是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而是在于社會道德的提高和生產關系的改變。而對于生產力的發展,卻惟恐它有礙于道德與人際關系的改造,最終難于實現平等。這種認識明顯地帶有中國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印記。當然,這不是說,不曾認識到生產力的重要性,事實上,在理論上,他對此也有過不少強調。但是,在情感上,在實踐上,他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這個前提條件的實現,使對于社會主義“平等”的認識發生了偏離,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
與相比,鄧小平社會主義觀的最根本特點,就是完全按照唯物史觀,把公平看成一個取決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歷史范疇。鄧小平把發展生產力概括進社會主義的本質,這與馬克思反復強調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的思想一脈相承,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繼承和發揚。而這一新理解的產生是由鄧小平的新視閾影響的。比較而言,鄧小平少年時代就遠赴歐洲,在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比較多地受到與中國文化傳統完全不同的西方文化的影響
- 上一篇:區縣無償獻血工作實施意見
- 下一篇:監察局行政效能監察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