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政治思想探析論文

時間:2022-10-01 05:47:00

導語:康德政治思想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康德政治思想探析論文

[摘要]從康德關于法國革命、國家政權及政體的闡述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其政治思想的革命性和保守性的兩重特色,它實質上是以晦澀的哲學語言表達了德國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也是德國資產階級兩面性的集中體現。

[關鍵詞]康德;法國革命;君主立憲

康德時代的德國,無論在政治還是經濟方面都遠遠落后于英國和法國,因而德國資產階級具有英、法等資產階級所不具備的兩面性,他們既向往革命,又害怕革命。康德政治思想就是德國資產階級特點的直接體現,他一方面反對封建專制、諸侯割據、民族分裂,批評專制政體,向往和要求自由、平等、獨立;另一方面,又不敢明確地提出自己的主張和要求,用一種含蓄、晦澀、抽象語言和方法論證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對人類美好未來的追求,認為唯一理想的“共和國”在現實的世界中是無法實現的,它只能存在于“此岸世界”是今世達不到的,來世繼續譴求,因而把革命僅僅停留在思想上?!艾F實存在的不是理想的,理想的又是不可實現的”是康德革命與保守兩重的政治思想集中概括,同時也反映了德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我們可以從康德關于法國革命的觀點、國家政權的論述及對政體的看法的字里行間中深深地體會到。康德曾經是法國革命的熱忱關懷者,當德國許多人背離時,康德還信守啟蒙觀念不渝,因此被稱為“最后一個雅各賓派”。但實際上康德并不是激進的暴力革命的雅各賓派,而不過是在落后德國狀況中要求變革的改良派。這可以從康德對法國革命矛盾的態度中看出。一方面他對法國革命所要追求的目標非常同情,對法國革命熱忱關懷,因為這是與他自己的道德與政治信念一致的;另一方面,他又明確地排除了任何反抗的權利??档路磳θ魏我员┝Φ摹⒎菓椪姆绞竭M行的政治變革。盡管他同情革命者的目標,但他卻不贊成革命者的手段。不得不在目標和手段之間作出區別,這就陷入矛盾之中??档略趯Ψ▏锩钋型闊岢狸P懷的同時,又對它進行道義上的譴責,認為法國人民推翻君主在道德上是不正當的。

康德把法國革命看成發生在當代的這樣一樁事件,它戲劇性地證明了人性中的道德秉賦,證明人類確實是在朝著改善前進?!八鼉H只是指觀察者的思想方式……表明人類全體有著某種共同的特性,它證明人有道德性,或者至少在其形成中。這使我們不僅可以希望人類的改善,而且就它的影響在目前已經足夠強大,它本身就是一種形式的改善?!笨档滤鶑娬{的,并不是法國革命本身證明了人類會朝著改善不斷前進,而是這一革命在旁觀者(康德本人就是這樣的旁觀者)心中所引起的反思表明這一點??档沦澩牟皇桥褋y或革命本身,而是一個民族不受其他外部力量的干涉,給自己創建一部他認為是合適的公民憲法,贊同法國人民正在尋求創立的那種憲法,因為那是一部共和的憲法,唯有在這種憲法體制下,才能防止侵略戰爭,爭取和平,這是革命的先進的政治思想的表現。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個具有一部君主制憲法的民族,因此,就可以自命有權去改變憲法,哪怕僅只是在自己的心里秘密地懷有這種愿望”。

在康德眼里不應當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創建共和體制,而應當用和平的演進方式逐步建立這一體制,既然暴力革命不可取,那么政治變革的途徑就只剩下自上而下的改革這一種了??档抡J為,政治變革不能急躁莽撞必須在環境力量的作用下逐步進行,他認為在君主國中,通向共和體制的唯一合法的道路是通過君主本人漸進的改革。因此,可以說,在政治觀上,康德先是個保守主義者,其次才是改革者,康德的保守的一面是占主流的。

康德把國家定義為:“許多人在法律統治之下的聯合體。”任何現實的國家,只是就它的法律來源于權利的先天原則而言,才是與國家的理念相符合的?,F實的國家可能完全沒有達到國家理念所設定的標準,但無論如何,國家應當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而個人要接受現實?!た档聫娬{個人要接受現實,只有對法的忠誠才能自由,也表現了他對現存的法律、秩序、制度和君主的服從??档轮赋觯骸耙磺蟹纯棺罡吡⒎唷磺性V諸暴力的反叛,在共和政體中是最大和最須懲罰的罪行,因為它破壞了它的基礎,這種禁止是絕對的。”“人們在任何情況下抗拒國家最高立法權力都不是合法的。因為惟有服從普遍的立法意志。才能有一個法律的和有秩序的狀態,因此就不存在暴動的權利,更不存在叛亂權……”康德認為即使君主破壞了法律,濫行了專制,臣民仍無反抗的權利。“人民有義務去忍受最高權力的任意濫用,即使覺得這種濫用是不能忍受的。

在康德看來,對封建德國只能服從,不能反抗,那種通過暴力革命建立的資產階級國家政權,在法國是合適的,在德國則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彼岸世界”。可見,康德的政治觀實際上把革命的愿望僅僅停留在思想上,認為唯一可行的辦法是個人通過道德修養達到自我完善,而不是采取革命行動。康德認為,作為理性觀念(法的觀念)的“目的國”應建立在三項先驗理性的原則的基礎之上:“1憲法規定的自由,這里指每一個公民除了他表示同意或認可的法律外,不必服從任何其他法律;2公民的平等,這是指一個公民有權不承認,在人民當中還有在他之上的人……3政治上的獨立(自由),這個權利使一個公民生活在社會中并繼續生活下去,并不是由于別人的專橫意志,而是由于他本人的權利以及作為這個共同體成員的權力?!币簿褪钦f,國家建立在自由、平等、獨立的原則之上,每個社會成員作為國家公民都是自由、平等、獨立的,這也是每個公民承擔國家政治義務的根本依據。康德的這些思想明顯具有進步性,反映了德國資產階級對自由、平等、獨立的向往和要求,以及對封建專制、諸侯割據、民族分裂的不滿,它的基本精神是以法國啟蒙思想家的“天賦人權”學說,尤其以盧梭的“主權在民”的政治思想為依據的,表現出了康德整個思想中反封建啟蒙主義的方面。

康德認為國家應當遵循公民自由、平等和獨立的憲法性原則,在政權形式上采取三權分立的原則,這些都構成了統治者權力的某種限制。但他另一方面又肯定一切現存的政治權威,認為人民并沒有權利將上述的原則付諸實踐,能夠將上述原則付諸實踐的,只能是現存的統治者。

但是,康德在具體論述其立國原則時,又加上許多限制,這些原則處于相互矛盾之中。在康德看來,所謂“自由”只是思想、言論和投票選舉的自由,而不是行動、反抗和暴力革命的自由,思想的自由而不是行動的自由,實際上就是指公民服從的自由。所謂“平等”只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而不是經濟上的平等,他曾表示過:“這個一般的平等,是同人們私有財產數量等級上極大的不平等共存的?!彼^“獨立”,康德認為并非所有公民都是獨立的,他把公民區分為“積極公民”和“消極公民”,后者主要包括婦女、雇工、學徒、仆人、家庭教師和農奴等等,由于他們經濟上沒有獨立性,需要依賴他人而生存,因而就不能享有政治權利,政治權利只屬于那些擁有財產、不依賴他人的“積極公民”??档逻€從經驗的層次上討論了國家。在經驗層次上,康德承認,現實的國家與國家的理念相差甚遠。不過,他并不因此就否認了現存國家的政治制度與文化。他肯定了國家和它的統治者在朝著共和主義目標的道路上所取得的進步,但由于現實的國家離國家理念的要求還相差甚遠,康德主張開明的統治者進行改革,以便逐漸接近“目的國”。

可見,康德在論述其“目的國”的立國原則時處處體現著矛盾、折衷和妥協的思想,突出反映了康德政治思想的“兩面性”特征,也正是德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動搖性在康德身上的體現。

關于國家政體形式,康德認為傳統國家具有三種形式,即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這三種形式都可能變為專制制度。在此,康德著重研究了國家的治理方法。他受到孟德斯鳩分權論的影響,認為國家主權應分為三種,即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立法權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應屬于人民;行政權應掌握在依法辦事,并服從立法權的國家權力的執行者手中;司法權由官吏行使。他認為,三權的關系既是從屬的,又是協調的,只有這樣才能防止專制。

康德在批評了專制政體、倡導三分主權的基礎上提出了其理想政體模式。他認為只有“共和國”才符合自由的要求,才是“公共意志”的真正體現,因而是最為理想的國家形式??档轮鲝埓h制的共和政體,但他認為共和制也可與君主制共存,只要開明君主實現共和體制,體現“公共意志”,將立法與行政分開就很好;一個國家很可以對自己以共和體制進行治理,盡管它在當前仍是君主的統治方式。他甚至提出這樣的說法:“統治者的人數越少,他們的代表性就越大,國家體制也就越接近其共和主義的可能性?!痹谫F族制及民主制政府中有一些人擁有執行權,在這種情況下,私人利益會有很多機會是對立法機關所制定的法律的執行產生偏差,如果只有一人當權,就會阻止私人利益影響執行立法機關的意志。在這個意義上,君主制比貴族制更容易接近那個唯一完善的合法體制,即“共和”體制。而民主在康德看來卻一定是專制暴政,并不能保證符合真正的“公共意志”。他同時又指出,這一唯一理想的“共和國”在現實的世界中是沒法實現的,它只能存在于“此岸世界”,這是其政治思想中革命與保守“兩面性”的又一生動體現。正如馬克思所說:“康德認為共和國作為唯一合理的國家形式,是實踐理性的基準,是一種永遠不能實現而又是我們應該永遠力求和企圖實現的基準。”

既然理想“共和國”存在于“彼岸世界”,那么,在康德的心目中,可望而可及的理想政體的只能是“君主立憲制”。在他看來,這種代議制的君主立憲制實行立法與行政的分權,立法權屬于議會,行政權屬于君主,國王能夠在遵守法治的基礎上對國家進行管理。按照君主立憲制,資產階級既參加了政權,又保存了君主制,達到了階級調和的結果,但康德反對激進的政治變革,主張溫和的、自上而下的變革??档庐斎灰蚕M吹浆F存的國家盡可能地接近國家的理想,成熟的人民通過代議制參與制定法律,但是經驗的世界總不會盡善盡美的,理想是可望不可及的。他認為大眾自下而上地變革政治制度必然導致混亂,如果他們從國家中奪取了政治權力,社會就會解體成野蠻的、無法無天的無政府狀態。法國革命的恐怖就是這樣的例子??档略f過,盡管人們埋怨現在,但并不真正要求回到過去的原始狀態中去?!霸谀姆N秩序下,才可期望朝著改革前進?答案是:不能靠自下而上的事物進程,而只能靠自上而下的事物進程?!币虼耍麑幵该皩V浦髁x的危險,也不愿意回到野蠻狀態。

可見,康德一方面反封建,堅決主張代議制;另一方面,主張“努力用進化來代替革命”,基本要求是三權分立和人民立法,具體路線則是力主改良漸進而反對革命暴力,他不是否定現存法律、秩序和君主制度,而是在肯定它維護它的前提下要求作些改進??档碌倪@種政治設計,是與他整個政治思想的保守性、妥協性分不開的,這是法國革命的德國精神最為明顯的體現。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用這么一句話來概括康德的政治思想:“現實存在的不是理想的,理想的又是不可實現的?!鼻罢呤菍ΜF實社會的否定,反映了康德的資產階級的政治主張,也是資產階級的一種推翻封建專制、消滅諸侯割據、發展資本主義的正義要求;后者又是對現實社會的妥協,這一方面又是德國資產階級在特殊歷史條件下軟弱性、妥協性和折衷心理的最明顯的表現。

康德的政治思想是德國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在理論上的體現。雖然它是溫和甚至是保守的,但在其保守與妥協的外衣中,卻包含了為資產階級利益搖旗吶喊的本質??档碌谋J貞B度部分地歸因于他的時代,部分地歸因于他的哲學立場。當時,即便是一部分人有權參與政治都意味著一種重大的進步。另一方面,康德也不相信,現實的國家可以完全符合國家的理念,因此不完善總是難免的。這種不完善反映了現象世界與本體世界之間的區別。作為理性的先天概念的國家永遠不可能在現實中完全實現??档挛茨軘[脫德國資產階級的劣根性沒有脫去德國庸人氣味,但作為資產階級的理論家,他充滿革命進取精神,不滿于現實而且希望合理地改造現實,這比當時德國自私而近視的資產者站得更高、看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