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倫理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01 05:53:00
導語:政治倫理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現代社會的寬容不僅是個人美德,同時也是一種處理公共事務的倫理規范。從個人、社會和規則的維度來看,作為政治倫理的寬容是包容他者的個人心態,是多元共存的社會狀態,是法治下的自由秩序。
[關鍵詞]寬容;自由;多元;法治
在人類的政治生活中,寬容經歷了一個原始寬容到現代寬容的演進過程。吉蘭·瓦特洛認為,“原始寬容,是指由容忍或不制止那些按照法律不該發生的事所構成的態度。它是由謹慎或遷就人類的缺點所促成的。這是一種無奈之舉。無論如何,這既不是一種許可,也不是一種授權:這是一種縱容,可以廢除。“現代寬容”是指在現展起來并由卡斯蒂利翁、斯賓諾莎、洛克,尤其是皮埃爾·培爾詳細闡述的寬容的形式。寬容就是同意這樣的觀點:在自由的名義和大家所承認的原則下,別人按照我們所沒有的或我們并不同意的原則思考和行動。換言之,寬容是自由的必然結果。
從歷史的角度看,現代寬容萌生于歐洲16世紀盼宗教改革運動,這個時期的宗教教派紛爭和宗教戰爭,使得宗教寬容成為政治生活的重大問題。寬容思想家以良心自由和思想自由為宗教寬容所作的辯護,使得寬容成為與自由、法治相容的政治倫理。按照羅爾斯的說法:“政治自由主義的歷史起源,是宗教改革及其后果,期間伴隨著16、17世紀圍繞宗教寬容所展開的漫長爭論。類似良心自由和思想自由的現解正始于那個時期。”隨著宗教寬容和表達自由的法制化和制度化,寬容的政治倫理融入了現代民主制度,成為保障個人權利的法律原則,協調多元利益關系的制度規范。作為建構社會秩序的政治倫理,現代寬容是包容他者的個人心態;是多元利益和文化共生共存的社會狀態;是法治下的自由秩序。
一、包容他者的個人心態
《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對寬容的定義是:“寬容是指一個人雖然具有必要的權力和知識,但是對自己不贊成的行為也不進行阻止、妨礙或干涉的審慎選擇?!睂捜菔菍λ叩陌荩@里“他者”的他,是指寬容對象與寬容主體的差異性。在現代社會,這個差異性非常廣泛,它涵蓋了以下方面:“(1)對別人和/或他(她)的生活方式的寬容;(2)對人們和群體的行為和活動的寬容;(3)對各自群體、信仰體系等的規范的寬容;(4)對特殊的觀點和信仰的寬容(在嚴格意義上);(5)對態度和總體傾向的寬容;(6)對文化和價值體系主要是宗教體系等的寬容?!卑菟呔鸵馕吨@些差異即便引起了寬容主體的反感或者反對,主體也不采取強制手段去干涉或制止。由此可見,作為包容他者的態度和行為,寬容包括以下三個要素:
(一)寬容者對被寬容者的評價是否定性的
寬容主體對寬容客體的評價是否定的,也就是說,寬容的對象引起了寬容主體明顯的道德反感和情感厭惡。這個要素把寬容與冷漠(indifferenc。)區別開來。寬容和冷漠都是一種不干涉的態度,但是基于寬容的不干涉不是為了逃避,而是認可他人的選擇可能具有合理的價值。冷漠奉行的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邏輯,表達著與世界的隔膜,不判斷,不介入,它建立在道德相對論之上。寬容是與道德相對論背道而馳的,它與追求道德真理并不矛盾。追求真理必須放開言路,包容他者、容忍多元,通過平等的對話和協商,求得對真理性認識的視野融合。“無原則的多元會削弱人們對社會問題的關切和道德判斷?!比绻鐣拇蠖鄶党蓡T喪失了對周遭事物的關心和道德判斷,這個社會就無可避免地會變成一盤散沙。在這樣的生活空間里,人人自掃門前雪,民眾對公共問題很難保持共同的關切,個人行為完全不受健康的社會輿論的引導和規約。因此,健康的公共生活是培育現代寬容觀念重要的社會條件。
(二)寬容是對權力運用的審慎和自制
主體不采取強制手段干預引起他反對和反感的他者,完全出于運用權力的審慎和克制,而不是缺乏采取干涉行動的權力和能力。寬容不是怯弱,不是順從(acquiescence),不是逆來順受(resigna-tion)。怯弱和順從是對強權的恐懼,是無能為力時的消極,是茍且偷生的策略。它不僅不能制止強權的擴張,還可能留下被強權恥笑的話柄。對權力運用的審慎既可以是一種價值理性,也可以是工具理性。這里價值理性是道德上的權衡,即主體對兩個相互競爭的目標進行價值排序,以確定道德和情感上的否定性評價,能否成為采取干預行動的充分理由。例如,我們所熟悉的伏爾泰的名言:我不贊成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表達觀點的權利,就堪稱審慎地運用權力的經典。“我”不贊成你的觀點,這個態度是明確的、毫不含糊的。同時,“我”也反對采取強制手段來阻止表達自由。在“我”的價值序列中,后者優先于前者。因此,“我”不僅不阻止你的自由表達,而且也反對他人限制你的表達自由,甚至不惜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工具理性是判斷干預能否達到預期的目的,這是手段與目的的權衡。不使用權力,也可以是因為權力無助于達到目的。洛克在為宗教寬容辯護時,使用的就是這個理由。他認為“真正的宗教的全部生命和動力,只在于內在的心靈里的確信,沒有這種確信,信仰就不成其為信仰”。“掌管靈魂的事不可能屬于民事長官,因為他的權力僅限于外部力量,而純真的和救世的宗教則存在心靈內部的信仰。”個人靈魂得救,完全依憑個人的正確信念。暴力和強制,即便能使人口頭上屈服,也根本無助于改變人的信念。所以,世俗的權力不能染指涉及人的信仰這樣的私人事務。這個觀念后來從宗教事務擴展世俗事務,從良心自由引申出思想、言論表達的自由。
(三)包容他者不是無限度的縱容。而是有底線的容忍
寬容不是無限度的縱容,寬容主體有清楚的底線,只有在不觸及底線時,他才不輕易去譴責或壓制與他不同的偏好。寬容關鍵的界限,是被寬容的行為不對他人或社會利益造成實質性的損害,也就是說寬容以個人權利和社會公共利益為界限,損害個人權利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不在寬容之列。這就把寬容與縱容區別開來,縱容是沒有原則的,縱容者或許有自己的立場,但底線低得可以忽略不計;或許陷入了道德相對主義的泥沼,完全沒有清楚的底線。“寬容的理由,同時也是對寬容的限制,寬容不能惠及那些拒絕尊重他人的人。”
在現代政治生活中,個人行為的寬容是民主政治的心理條件??贫靼焉鐣蓡T實行民主時必須具有的思想習慣和行為特點稱為民主的心理條件?!懊裰鞯乃袟l件中,心理條件是最重要的,心理條件是社會成員實行民主時必須具有的性格特點和思想習慣?!苯涷炇聦嵶C明,現代民主制的健康和穩定,不僅依賴于基本制度的正義,而且依賴于公民的態度和行為,如他們對異己人群的寬容能力、與他人溝通合作的能力等。民主的心理條件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其他條件往往通過公民的氣質和行為起作用。民主的決策過程,以利益和價值分歧為前提,以平等對話、和平競爭、理性審議為主要活動方式,這種政治程序的有效性取決于政治主體之間能否相互尊重和容忍,懂得讓步和妥協。否則,民主決策程序將變成無節制的沖突和無序的競爭,偏離民主的理想,降低民主制度的治理效能。二、多元共存的社會狀態寬容不僅是一種個人態度,也是一種社會狀態,“它允許持有不同觀點和生活方式的人在同一個社會里和平共處”。作為一種社會狀態,寬容是社會多元利益和文化的共生共存,公平競爭、互動共贏。
(一)多元是現代社會的本來面目
多元化和多樣性是現代社會的結構性特征,是現代社會的本來面目。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上的傳統社會,是結構單一和文化同質的社會。工業化和市場化導致了現代社會結構轉型、功能分化、社會分層、交往擴大、復雜多元?,F代社會多元化的主要表現為:第一,意見的多元性。多元根源于個體的差異性,由于每個個體在先天稟賦、家庭出身、成長環境、教育程度、興趣愛好、職業選擇、民族種族諸多方面的差別,使得人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文化認同也千差萬別,其中有傳統的,有現代的;有激進的,有保守的;有特殊的,有普遍的。第二,利益的多元性。現代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專業化分工和交往關系的擴大,使得社會結構日趨復雜,利益不斷分化,由此在不同地區、行業、職業和部門內基于共同的利益和興趣,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團體和組織,以便更好地維護共同利益,追求共同的目標。第三,沖突的多元性。除了極少數同質性較強或兩極分化的社會以外,在絕大多數社會里,沖突是普遍存在而且是紛繁交錯的。社會沖突可以沿著民族、種族、語言、宗教、部落、地區等差異展開,也可以因為職業、行業、地位、權力等利益矛盾形成。(二)多元共存有利于社會的和平與進步
在《自由主義的兩張面孔》中,格雷認為的寬容思想包含著價值一元論和多元論兩種哲學形態,“從一個方面看,自由主義寬容是就最佳生活方式達成理性共識的理想。從另一個方面看,它是一種信念,即人類可以以多種生活方式繁衍生息”。理性主義一元論是西方文明的典型特征。在多元論者看來,政治理性主義者,為了實現某種至善的生活方式,根據理想藍圖對社會進行的全盤改造和徹底重組,是一種“烏托邦社會工程”。它不能帶來社會的總體進步,甚至使社會陷入暴力和不寬容的災難境地。價值多元論者認為,文明的進步不能靠對傳統的徹底否定和全盤改造,而要靠漸進的改革和改良,靠自發演進秩序和“零碎社會工程”。人類的善表現在彼此競爭的生活方式之中,人類以各種相互沖突的方式成長,這不再只是道德哲學的一種斷言,而是共同的生活經驗。人類對于美好生活的理解千差萬別,追求美好生活的方式也千奇百態,由此,形成了多樣的文化和文明形態。有容才有異,有異才有比較,有比較才有選擇,有選擇才有進步,這是人類社會政治進步的奧秘所在。
(三)多元共存是多元利益和文化的互競共贏、互融共生
多元利益和文化的共生共存,不是簡單的雜多和混合,而是不同的觀念和利益在一定的秩序下的相互作用、相互沖突、相互競爭、相互比較、相互融合。不同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共生共存呈現出以下幾種狀態:一是不同文化的碰撞。不同文化的并存必然存在著比較和競爭;有比較和競爭,才有選擇和發展。二是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文化的進步,不是現代拋棄傳統,強勢消滅弱勢,而是相互學習、借鑒和融合,是現代對傳統的吸納,是傳統的創造性轉化。三是主流文化占主導地位,非主流文化合法存在。一個國家一定有一個占主導地位的政治文化,它是國家的靈魂,沒有這個靈魂就不成其為一個國家。既然有主流政治文化,相對應的就一定有非主流的政治文化存在。對于非主流的政治文化,一是允許其合法存在,二是引導它健康發展。
三、法治下的自由秩序
多元共存依賴于能容納多元、控制沖突、規范競爭的規則。沒有規則的競爭是弱肉強食、贏者通吃,不會是多元共存。多元共存的規則,是一種自由秩序,它不是外力壓迫形成的,而是社會內部形成的均衡狀態,“在此狀態中,一些人對另一些人所施加的強制,在社會中被減至最小的可能”。
(一)自由是衡量社會寬容程度的標志
每個個體的存在與活動,若要獲得一個安全和自由的領域,必須確立一定的社會規則,這個規則所建構的秩序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允諾個人自由,標志著社會規則的寬容程度。寬容與自由有著歷史和邏輯的內在關聯。歷史上看,現代早期為宗教寬容所作的辯護,是宗教信仰上的良心自由,它逐步擴展為世俗社會的思想和言論自由,并通過立法的形式成為公民權利。從邏輯上看,其一,寬容的社會秩序為自由提供現實的空間,是個人自由得以生成、展開與發展的基本前提。其二,個人自由的保障與實現程度也是衡量社會寬容程度的一個重要尺度。一個社會,如果個人的自由權利得不到起碼的保證,必然導致個人關系、社會關系、民眾與權力集團關系的緊張與失衡,寬容就將成為奢侈的空談。
(二)自由秩序的自生自發性
按照哈耶克的分類,人類群體生活的秩序有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通過長期積淀形成的自生自發秩序,一種是人為設計的組織。這兩種社會規則建立在不同的知識論之上,前者被稱為進化論理性主義,自生自發秩序調節社會的范圍和程度,決定了一個社會的自由度。后者被稱為建構論理性主義,人類在20世紀的政治實踐表明,按照建構論者的理想圖景改造社會,往往產生災難性的后果。兩種社會建構原則的主要差別在于:第一,兩者社會秩序產生的方式不同。自生自發秩序是在那些追求自己目的的個人之間自發產生的,而這意味著任何個人都不知道他的行為與其他人相結合會產生什么結果,也就是說它們是人們行動的非意圖后果,而非人之設計結果。而組織中的有序性卻是一致行動的結果,一致行動所產生的合作與和諧受著某種集中的指導和操控。第二,兩種類型的社會秩序所依賴的協調手段不同。協調自生自發秩序的是某種行動者共同遵守的一般性規則。如市場中的價格機制,就是這樣一個規則,它能夠協調追求各自目的的無數市場主體,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組織中勞動分工的社會結構是一種命令與服從的等級關系,命令規定了每個人的具體任務。計劃經濟時期經濟生活的組織形式,具有這樣的特征,它限制了經濟活動主體的自由,也造成資源配置的低效率。第三,自生自發秩序為不同的個人實現各自的目的創造了條件,而組織則是一種實施某個先行確定的具體目的集體工具。
(三)法治是自由秩序的保障
法治是自由秩序的保障。法治是抽象規則之治。在法治狀態下,公民服從的法律,是一種普遍的、抽象的規律。遵守普遍性規則,不但不會違犯自由原則,而且是維護自由之所系。法治對自由的保障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在政府與公民之間,法治最根本的意義是使公共權力的配置、活動范圍和活動方式受到法律規范。法律是明示的、確定的,而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府也不能例外。這樣政府的活動就有穩定的預期,個人就能根據這種預期調整自己的行為,找到自主活動的空間。在公民個體之間,法治建立了平等的自由權利,它是權利和義務的統一。在這個意義上,自由就是某種制度結構和某種規定權利和義務的公共規范的體系。沒有可靠的法律規范為基礎,自由的界限就是不確定的、模糊的,因此也是不可靠的。“法治會給社會里的每一個人帶來一個公平的、沒有具體目的的行為架構,人們在這個架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所要做的事,而不受他人干擾?!币虼?,法治所建構的秩序,是一種自由秩序。
寬容從政治倫理落實為政治和法律的制度安排,轉化為社會生活實踐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個以法治化進程為標志的現代政治文明的成長過程。當代中國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造成了國家與社會日益分離的趨勢,呈現出利益關系多元和思想文化多樣的社會格局。在激發社會活力、協調利益關系、控制社會沖突的社會治理過程中,我們不僅要考慮建設一個穩定的政治秩序,更應該思索如何賦予這種秩序以寬容、公正、和諧的內在價值。社會的和諧決不意味著利益和思想的一元化,而是各種利益群體和各種思想同時并存,在社會生活中承擔不同的角色,發揮各自不同的作用,這體現的是現代民主的寬容精神。在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過程中,批判地吸收自由主義的寬容倫理的有益成分,對于豐富社會主義民主的價值內涵,健全民主法治的制度安排,其意義無疑是積極的。
- 上一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研究論文
- 下一篇:正義環境產生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