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農村社會環境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3 06:08:00

導語:西部農村社會環境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部農村社會環境研究論文

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在城市和東部逐步形成,改革先走一步的農村變化反而不大: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條件改善較緩,人畜疾病流行,農田缺水,科技小組解散了,農業機械變成破鐵了,兒童輟學。如何看待農村發展緩慢甚至停滯的現象?本研究[1]對云南省一個縣進行田野調查,觀察農民賴以進行生產和生活的基礎設施和社會環境,并討論對農村發展的影響。

一、引言

20年前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土地分給了農戶種植和管理。為自己種地的積極性釋放出來后農業產量提高了,農村溫飽問題總算基本解決。20世界90年代以來,城市經濟發展迅猛,但中西部農村仍然被貧窮困擾。農業和農民的狀況雖有改善,但小康目標并非鞠手可得。農業生產成本增加,純收入無增長,甚至連年下降。按國際貧困線而論,中國21%的人口每天的生活水平只有2美元,53.7%還在2美元以下掙扎。[2]一些文獻集錄了農村種種“三農”問題,農民充滿了沉默的憂怨,農村地區的狀況令人擔憂。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面臨其它國家同樣的困境,貧富懸殊加劇、城鄉差異增大,不利人群缺少機會和資源成為核心問題。[3]審視中國從小農經濟向現化過渡的歷史,“三農”問題在過去一百年里,一直是發展的主要問題。因為農民沒有自己的經濟、文化和政治,在中國曾經形成了尖銳的社會階級矛盾。[4]民國時期20年代到30年代中國有過鄉村建設運動的嘗試,期望在工業化發展而農村經濟衰退的情況下,振興中國農村經濟。梁瀨溟嘗試對農民推廣鄉村教育,主張對西方來的“現代化”要根本改過,在鄉村中建立新文化。[5]晏陽初認為中國教育要與鄉村發展結合,提高農民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和知識技能。[6]陶行之認為改造中國教育的著眼點應放在鄉村建設上……活的鄉村教育是立國的根本大計。[7]共產黨的前輩領袖們指出:農村中不見知識階級的足跡,要改變工農大眾被排斥在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之外的不民主社會。[8]為全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大眾建立他們擁有平等地位的新政治、新經濟和新文化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目標,[9]成為中國現代社會發展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行動。

50年代中期后,新中國以的集體經濟對農村經濟進行改造,實行了政社合一的農村、農業和農民管理體系,整合了農村社會的需求,包括鄉村水利、醫療,救濟和農業技術和教育等。這些社會公共服務依托于這個社會結構發揮作用。但過分平均主義以及中政治掛帥阻礙了農村經濟發展,以平均主義的集體經濟改造農村的實踐以生產低效率而告失敗。農民又退回他們熟悉的個體經濟。吃是夠了,但有個天災人禍,一家人就陷入困境。

康曉光則主張從制度運行的角度對農村貧困成因進行分析。[10]他認為國家經濟結構和政策對社會生產形成了不平等的收入和分配制度,形成了農村收入和分配之間的不對稱,造成農村在經濟體系中邊緣化?;魻柡图s翰斯(HallandJones)[11]對127個國家人均經濟產值進行比較,發現有型資本和教育程度只能部分地解釋每個人的單位產出。他們提出社會的基礎設施(socialin-frastructure)——生產單位和政府的政策、生產組織形態、社會機構和培訓等等,是導致各國資本積累、教育程度、生產力提高,以致于經濟發展差異的主要原因。這些看法同前面提到的中國早期農村改革試驗和中國革命理念的相同之處在于,他們把農村發展問題指向整個農村社會環境和制度的改造。這與經濟學家們主張的農業和農村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與科技的理念相異。[12]如何看待農村近十年來發展緩慢甚至停滯,這是一個重要的課題。農村和農民的現狀如何呢?如果基礎設施和社會環境是重要的發展條件,那它們在農村包括哪些主要構成呢?基礎結構如何影響或制約農村地區的發展?本研究對云南省中部一個縣(下稱云縣)進行田野案例調查,通過觀察西部農民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來探討這些問題。

二、調查縣基本情況和研究方法

云縣地處云南紅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人口49萬,彝族、哈尼族占40%,農業人口占90%。全縣85%地區是山區,海拔在1400至2300米之間。有15個鄉鎮,其中8個貧困鄉(4個為全省級特別貧困鄉鎮)。除糧食種植外,縣內有傳統的蔗糖種植和加工業,烤煙種植和卷煙生產,以及新興的葡萄種植和葡萄酒業。該縣被認為在云南省經濟水平處于中上等。表1是云縣的財政收支情況。2000年,本地農產晶的加工業(制糖和制酒業)對本級的貢獻為13.99%;糖酒的一部分利稅為國稅抽走,香煙利稅全部被國家直接抽走。農業種植業(糧食、甘蔗、葡萄和烤煙)稅收是28.72%。這兩項收入共占總收入的42.71%;其它工商稅44.2%。

烤煙種植和卷煙生產是云縣主要的資金來源。煙廠以1.39億元從農戶手中購進煙葉加工。[13]2001年煙廠創造利稅38.5億,直接被中央政府以國稅抽走??h財政獲得轉移支付補貼,本級收入1.26億增加到本級支出1.93億。表1右部顯示89%的支出用于行政人員和教師工資。[14]在余下的11%的支出中,行政辦公費用和還世行貸款利息用去5.82%,農業支援建設只落得5.18%,約1000萬元,用于緊急支援、水利水壩、技術培訓、購買畜牧良種、防治口蹄疫等等。這年為縣城3萬居民提供凍肉的工廠設備需要改裝,從中撥走4百萬元,縣46萬農村人口最終在財政支出中獲得3.11%的分配,每人攤到15.4元,即使這微不足道的數額也在各級農科站被消耗了。

表2總結了4個抽樣鄉鎮的基本情況。彌鎮和虹鎮海拔較低,地勢平坦,種植的烤煙和優質水稻品種受到政府的保護。東鎮和五鎮地處高海拔的山區,少數民族農戶多,人均耕地土地較多,但較貧瘠。總體來看,農民人均總收入1348元,現金只占82%左右,差異不大。由于支大于收入,農民人均借款698元,形成債務。

本研究采取田野調查方法,考察農村生產和生活賴以進行的基礎設施和社會環境。本研究以社會學視野觀察農村主體本位——農民所認為的、對他們的生產活動和日常生活至關重要的社會機構與政府政策、活動形態和社會環境,觀察這些因素滲入他們的社會環境以及造成農村現狀的過程。確定觀察主題和收集資料是反復進出實地的過程(aniterativeprocess)。分析采取逐步歸納,前一輪觀察中呈現出來的主要議題成為下一輪觀察和訪問的指向,并與被訪者討論這些議題的含義。第一輪進人實地是知青到農村故地重游的觀察,自1997年起約三年時間。2000年的第二輪實地調查有重點地對農民和村鄉縣干部進行面訪,包括十多個村子,資料整理分析發現農民看到的問題集中在與生產基礎設施和日常生活有關的5個方面,即日常生計、生活環境、集鎮與社會交往、教育和文化、信息知識傳媒。第三輪的考察抽樣包括4個鄉鎮中的8個村子,訪問了11戶農民,以校證這些主題的普遍性。、西部農村的生產和生活

農戶的日常活動是圍繞著農業生產和生活為中心進行的,他們將自用之外的產品運到鄉集鎮上賣,換得現金后購買農產和生活用品、繳納稅費、交學費等等。農閑時到鄰村去訪友作客,困難時求助親友。有影響的外來介入包括政府農業和稅費政策、接受義務教育和電視等大眾傳媒三個方面。本節描述農戶活動的社會環境以及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1.農戶日常生計

農村生活依賴農業種植,土地里擠出來的收入甚微。桌子上的飯菜是自己種的糧食和時令蔬菜,山區以洋芋和咸菜為主,月內不見葷油,花錢只給長個子的孩子買鞋子和衣服,生活只能用相襟見肘來形容。例如,彌鎮馬家四口有2.16畝地,每年收1426公斤稻谷。留夠一家四口的口糧和種子后(約750公斤),剩余的糧食(約675公斤)除殼后,在市場上以每公斤1.5至1.9元出售,收入約1000至1215元錢。交納每畝地150元的稅費后(共324元),還剩下891元,用于支付肥料、農藥和4口人的其它家用。馬家男人能干泥瓦活,閑時在村里幫人蓋豬圈,掙1百多元。

虹鎮錢家種烤煙2畝,1畝地一般生產2擔煙(每擔50公斤)。差的葉子(下臺和上臺)只賣7元/公斤,中間的葉子質較厚,達到優質的可以賣到14元/公斤。國家對烤煙實行收購量控制,三、四級則基本不收購。年成好時,每畝地的煙葉在抽去20%的稅后,收入一般可以達到800至1200元之間,刨掉5次農藥的125元、20至30元的薄膜、200元的化肥和100元的烘烤用煤共收入465元后,二畝的收入可能約1000至1200元左右。購回四個人一年的口糧(180公斤x4x1.5元)需要1040元左右,所剩無幾。現金來源不夠,農戶就山嶺上開荒種玉米,出售給釀酒商。

山區大多是彝族居住,土地貧瘠,干旱缺水,廣種薄收,只能種玉米和蕎子。玉米在坪壩區畝產可達460公斤,在山區只達250公斤至300公斤左右。以五鎮霧山寨彝族米家為例,一家四口有地10畝。以畝產260公斤算,10畝的玉米共收獲2600公斤。留足每人每月20公斤的食糧和一年480公斤的豬料共約1440公斤,還余下1160公斤,賣給釀酒商或者飼料商,換回的現金買豬種、化肥,剩余多時買點大米改善生活。在市價0.7至0.8元1公斤玉米的情況下,一年收入約870元。上繳人均43元的提留稅費(共172元)后就剩了698元。買40公斤一包的復合化肥20包(每包21元),需要420元,再買農藥(100元),薄膜(30元),剩下的錢168元還得考慮全家人的醫療、衣服、買豬苗(三頭300元)和其它雜用,現金不夠就乞求“富裕”的親戚朋友借點。

土地出來的糧食吃是不成問題了,要改善生活還得靠養豬、雞和旱鴨。雞鴨是賣不了錢的,只能有點蛋,貴客來時請客用,著急用小錢時,例如看個小病,可以賣得一二十元。養豬花費勞動力和飼料不少,如果養了3頭豬,一頭可以供一家人一年的葷油,另外兩頭可以供孩子上學。例如米家每年養豬3頭,一頭自己吃,兩頭養到110公斤就可以賣得900元到1000元供兩個孩子上學。小學每年需要300至350元,初中每年需要500至600元,上高中農村大部分孩子不敢奢望了。去年豬瘟就沒有豬賣,米家兒子就不上初中了,只能趕牛上山。如果能養四頭豬,一家人當年就能有幾百元積蓄。但因飼料和勞動力¨,)缺乏,一般都養不出四頭豬。彌鎮馬家兒子上初中時,父母便省吃儉用積蓄錢財,蓋房準備兒子將來娶親。一棟新房要兩萬至三萬元,每年積蓄一點買一點材料,前后八、九年的時間才能完成。現金不夠農戶就要孩子放棄上初中或者高中。

農產品價格低廉,出售只限于當地集鎮,節衣縮食保證每年積蓄一點蓋房子的錢是主要目標,改善日常生活就看家禽牲畜飼養走不走運了。那點稅費和教育支出在城里人看來小菜一碟,但對農民來說,則奪去了他們提高生產和改善生活僅有的一點可能的積累。

2.生活環境和衛生健康

一個雨天,筆者到五鎮考察。車子順山路往高坡上的村子艱難地駛去。晴天凸凹坎坷的路此時變成了河道,大雨把各家房前門糞坑和豬圈里溢出的污水沖到貫穿村子的“中心街”路面上,糞水洶涌澎湃地流出村子向四野橫溢。晴天,猛烈的陽光將村里村外的垃圾烤得臭氣熏天,蚊蠅盤旋四處,村村如此。

飲用水是山區的另一大問題,農戶一年有半年缺少食用水,長年在村里的渾水塘洗衣洗萊飲牛取水。冬春兩季,山區的農戶要拉著騾子到山凹里取見底的渾水。人均幾十元的村級支出,干部補貼用和行政各用去一半,再沒有資金留下修繕公共基礎設施,推廣農業和生活科技的進程十分緩慢,生活環境和衛生條件二十多年來改善不大。

為減少砍燒柴和保持水土,縣委試圖推廣沼氣。筆者在彌鎮牛村看到幾戶有沼氣池,大約十來個立方米,一家四口人和三頭豬的糞便全都流進了去,不需加草蚊蠅又少。產出的沼氣燒水煮飯和煮豬食有多無少。廁所建在豬圈和偏房之間,有遮檐通道連成一體。彌鎮靠近政府所在地,牛村被選為農業科技推廣點,其它鎮就沒有如此的運氣。農民聽說過沼氣池但拿不出2500元,政府只好作罷。

成天與縣長出差的縣辦公室秘書告訴筆者,“推廣沼氣和小水窖效果不大,政府要出錢,資金有限,農民有依賴思想,沒有補助就不干……零零星星地推廣,全縣效果不大……政府要保吃飯都有困難,所以領導也不想整了?!?/p>

農村常年家禽牲畜疫癥不止,人也疾病不斷。筆者第三輪訪問的11家人中,有3戶男主人病死,留下寡婦照料孩子和擔負生產。其中一家寡婦才30多歲,孩子13歲,一家的女主人50上下,另一家的女人近65歲。65普家寨彝族普大媽說,老倌生病,“坐起來就倒下去,倒下去就死了……送到醫院,醫生說不出是哪樣病?!薄按遄記]有醫務室,沒有人來講過怎么防治病……”胃出血、心臟病、癌癥、肝炎病屢屢聽說。

抽樣的8個村里,只有一個村子有一個私人的小診所,半間房子大。藥品太貴,三、四次的藥片要六七元錢,農民最多也只開一天的藥。東鎮新寨張家只給六、七歲以下的孩子看病,“大人病了就躺在家里,不行了就去山上挖草藥自己醫。實在不行了,才到集鎮衛生院看病,要進縣醫院就要兩、三千才醫得好了?!边@家男主人胃病幾年,胃出血才去醫院急救,借了2100元支付住院費,主婦估計要兩、三年后才能還清。

牲畜家禽也同樣難逃瘟疫。筆者訪問的8個村子有5個村子雞瘟有五、六年了,dzI蹄疫隔幾年就發生。東鎮大山寨林家主人告訴我,“我們寨子有三年沒雞叫了……一百多塊買對豬苗,養不久就死,借來的豬苗錢都還不起?!惫P者問農戶有沒有向鄉干部反映情況,請獸醫來消毒和打預防針,提供培訓。他們說:“村委會不管養雞養豬的事,只會催租收費;他們干部經常買雞請客,買著瘟雞就害了這個村,鄉農科站也沒有人管?!彪u瘟成為長期和普遍性的問題,影響了農民日常生活中自食肉蛋的提供。

雞瘟并不影響縣政府關于農業產量的統計,不受縣里的重視。大牲畜疫癥會影響農戶的生產力和縣城肉食的提供,容易引起鄉縣政府的重視,畜牧獸醫站會在廣播里通知農戶給豬牛馬羊打針,但要付費。例如1997年發生口蹄疫,縣政府從省里獲得免費提供的疫苗和藥物。由于縣鎮農業科技站要自己籌集40%到60%的人員經費,因此為牛打一針收3元,豬羊收2元。農民現金拮據舍不得打,等疫癥發生再下藥為時已晚。

3.集鎮、交通與社會交往

農戶在村子以外的活動基本有兩類,趕集、參加鄰村聚會或訪問親戚朋友。這些是千百年來維持農村生產和生活所自動發生的活動和社會交往。

縣里有一條省公路干道穿越,另外有三條支道通往鄰州和鄰縣,共約192公里。20世紀50年代,這些公路都是砂土路,下雨時河水匯聚浸沒路面。60年代后,縣干道修復成柏油路。90年代兩條通往較富鄰州的公里部分修成柏油路面,但通往窮縣的路還是坑凹不平,而通往本縣山區鄉鎮的路仍然是土路。山路陡斜,土路上鋪了拳頭大的石頭防滑。天晴行車從海拔1400米的集鎮到2200米高度的山區鄉鎮,車行28公里路要顛簸45分鐘。從小鄉集鎮到大鄉鎮集公共小巴不多,大約兩個小時一班,來回一趟需要20至30元。要買賣少量的農產品,幾十斤到百來斤的糧食,農民通常乘坐公共交通。如果要買賣豬、蓋房子的木料、烤煙用的煤,農民必須付錢找有拖拉機的農戶幫忙。

農產品賣得的現金少,交通費刨去也不賺錢,而且從村子到本鄉集鎮至少要走一兩個小時,因此農戶盡量不去大集鎮,只趕著自家的牛車或馬車去就近的小集鎮。如有販子上門收購,農戶賣豬賣糧都不出門了。例如,近縣城集鎮的馬堡村農戶馬家,為減少找拖拉機的麻煩和朋友幫忙的人情費用,情愿舍去集鎮市價4.5元1公斤的價格而把一對各重110多公斤左右的豬以4元/公斤的價格賣給上門的豬販,共賣了900元(少賣90元),也省了麻煩。

農民趕大集鎮時,由于現金拮據,一家人一般不會一起去縣城和大集鎮,要考慮男主人還是女主人去。買賣蓋房子的材料和豬牛由男人去,家用雜貨多由女人去。農民不太去縣集鎮,縣里沒了從前的茶館,現代化服裝和商品貴得不敢問津。他們還是喜歡趕著馬車牛車去小集。母女可以買點花邊衣布吃米線,男人去見兄弟坐在路邊抽水煙聊天,打探鄰村的收成運氣和買賣成敗。趕集也是尋偶和約會時機,青年男女結伴同行避開父母在青山間私語歌唱。

親戚朋友是農民為自己的小農經濟建立的社會保障網絡,結親家在十公里左右的村子是較理想的距離,有事要幫忙大家來去都方便,走路兩個來鐘也到了,但親戚朋友借錢則不容易。家家都有娃娃要上學要交稅費,農產品價格又低,大家都一樣緊張。可女人還是多點辦法。東山寨的彝族施家女主人在她男人這個村里借不到錢,婆婆不能借給哥家而不借給弟家,媳婦就回娘家借。女人手里都有點省吃儉用的私房錢,姐妹間有借有還。不過山里的人不敢娶太遠的媳婦;媳婦熬不住窮苦的日子,跑回娘家去了,路遠了男人和孩子想去找都沒有路費!

以前凡是蓋房都要殺豬待客,請朋友幫忙。如今用錢處多了現金緊張,農民走親戚和作客也少了。作客要花去幾十上百,少了拿不出手,多了拿不出來。除了非去不可的婚嫁喪禮,小客都免了。出錢請小工蓋房子,雇拖拉機拉磚瓦和木料,比請朋友幫忙還要便宜,也省了請客的麻煩,人情也自然淡了。

以上的活動是農戶自動、自主進行的,都在當地。農戶另外的活動,孩子上學、向政府繳納稅費、接受農業科技和收取知識信息,如圖1所示,在上部的活動都是政策法令要求辦理和接受的,是外來的制度機構所帶來的。繳納稅費由村鎮干部上門收取,孩子上學有老師來催促交學費,農業科技推廣坐在家里就能聽到村長在村喇叭里念縣里的通知和農業科技指示。

4.教育和文化

政府規定每個娃娃要上學,小學一年要用200多元到350元,初中一年要用400多元。東山寨施家的兒子在鎮初中住讀,除了雜費書費校服等要400元外,每星期在學校吃飯要25元(每天5元,早1元,中午晚上各2元)。施家離學校四、五公里遠,沒錢就跑回家吃飯,下雨就餓著。施家兒子說:“班里那些住大山里的同學路遠不能回去,又沒有錢吃飯(兩個學期40周要1000元),今年不來上學了,考試開會來一下?!笔┘掖謇锎蟛糠趾⒆右捕忌喜煌瓿踔?。

筆者調查的男戶主中,1戶讀完初中,3個初中未完,3個小學畢業,有4戶是文盲。他們娃娃中,1個在上高中,1個初中畢業,2戶初中輟學,3個正在讀初中,4個小學。其實讀完書與不讀書,對做家里的活計區別不太大。農村孩子在學校用的課本與城里孩子的一樣,他們懂得“過馬路左右看”但不曾學過如何種植水稻、玉米、烤煙和養豬。例如馬家兒子初中畢業,還跟他父母一樣,用撒秧、插秧、薅草和割谷子這些簡單的詞匯描述水稻種植過程中的農活,對根系發育、分蘗、抽穗、揚花、灌漿等水稻生長特征和概念缺乏了解,諸如光合作用等生物詞匯,氮、磷、鉀對農作物生長的作用,他一概不懂,也說不清水稻病蟲害的癥狀。

段家的孩子上高中,學校有勞動技術課教編籃子和攝影。本地不產竹子,學校沒有攝像機,他只能從教師那里聽得一點概念?!袄蠋熾S便講講而已,沒有用;只要考試考得出來就行了……考試不用編籃子,只寫在紙上就行了?!彼丶腋苫睿€要聽從僅有小學程度的父親和文盲的母親指導,他也不問究竟,這些與學校考試無關。當然,農民認為能上完小學還是有點用。一個讀過初中一年級的農民得意地告訴筆者:“栽煙種玉米,有病癥時買點農藥,我會讀說明,知道哪樣(農藥)可以配哪樣(肥料),沒讀書的還要來問我……要加100倍水還是400倍不讀書的就認不得啦。

彝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跳大三弦摔跤是他們節日和歡樂時的娛樂活動。談到跳舞,老年人很興奮。普家寨的普大媽說:“剛剛解放我最愛跳(舞),我二兒子也是最愛跳……但現在一年只跳一次,最多兩次……上級號召時才跳。去年‘三。八’節,上級又號召跳舞,都是五六十和七十歲的會跳……;以前還有摔跤,年青個個上場,現在一個都不會了,他們喜歡的士高。娃娃讀書功課緊張,跳舞影響他們學文化?!痹诩依?,老人也難得有機會給小輩的講傳說了?!昂⒆觽兠φn背書,彝話講得少了;祖宗的故事也不聽啦!”我訪問的8家彝族家庭,6家的孩子是以漢話對父母說話,父母們也發覺娃娃講的事情他們聽不懂,也說不上來。

老輩的彝族婦女刺繡一手好功夫,制做的衣服艷麗精美。普大媽十分遺憾,她年紀已經有70多了,視力下降了,但媳婦和孫兒兩代都不會做繡花衣服了。“她們變啦!鞋子不穿繡花的,衣服只在過年過節作客穿趕集……(她們的)衣服都是我做了送給她們!”筆者訪問的所有彝族都穿著漢族的衣服,他們認為“民族衣服不好看,不興穿了?!?/p>

過去趕集,青年和老人會在集鎮的空地上,或者到附近的村子跳舞對歌摔跤,為青年人尋求伴侶。這類傳統的聚會沒有了;父母就像漢族人一樣,托親戚到鄰村為兒女尋婚配。青年更多地聚在有電視的朋友家里看電視或VCD.有些青年受了影響,一起走進城里去打工了。

5.農業生產技術應用

推廣農業科技是政府期待實現農村現代化的手段。其實農民是沒有剩余的資金去奢想現代農業科技。一個鄉鎮想修水渠,幾十萬元錢20年過去了都湊不起來。更實際的是自家地里的莊稼少點病蟲害多點產量,在市場上好賣個好價錢。

壩區農戶馬家種水稻,苦腦的是農科站的技術員只在插秧季節到田邊轉一圈就不見人了,他們到村子里去找村委會的干部開會。鄉技術員離開后,村技術“輔導員‘’就在廣播喇里培訓農民,傳達優質水稻種植要求。糟糕的是水稻田里撒了除草劑還是會長草。馬大媽氣憤的是她找不到人問,也不知道應該怎么問。包產到戶了,各人顧自家田里的事。在縣城上過初中的兒子聰明過人,帶著媽媽到十公里外的縣農科站去討教。農技師出門來對站在門外的母子解釋,三言兩語講出一串農藥的名詞和稀釋比例。但母子二人還沒走到集鎮農藥鋪,農技師說的一連串的化肥的種類、作用,農藥的稀濕比例全忘了。馬父有個弟弟在縣委某個辦公室工作,馬父曾去看過這個光宗耀祖的弟弟。坐了一會,聽不懂他們在談論什么,總之都是文件上的大事,馬父也再不去了。筆者找到馬父的弟弟,問他縣政府的政策能不能解決這些問題,他變得十分疑惑地說”政策是很好的,但不知道為什么農民接受不了,理解不了……農民水平太低了,聽不懂;我也解決不了父母和哥哥家的問題。是到也是,怎么種莊稼文件上不講?!?/p>

云縣是云南省三個烤煙種植基地之一,全縣45萬畝農用土地中有10萬畝種植烤煙??緹熓寝r戶直接向國家企業交售的農產品,有現金收入,農戶最希望獲得種植配額。1997年來,國家對烤煙實行種植控制和收購控制,并且降低收購價格和提高了收購質量,對烤煙種植產生了巨大的沖擊??h農業科技站研究了優質煙葉種植法。這種方法嚴格規定株距(0.6米)和行距(1.1米),采對煙葉四點定位施肥。這種方法要求在煙生長的不同時期,嚴格依序在不同方位和距離施肥,促進相應的葉和桿的生長。農業科技站在公路兩旁種植示范地,供培訓和參觀,但大部分農民通過村廣播接收培訓。他們發現“村輔導員不講清楚如何施肥……我們的煙葉如果長好了,就影響他們(村干部)賣煙葉,所以人家不講。”[16]山區農民在過去三年里都沒有聽說過這個種植法。他們沿用傳統的方法種植,全憑葉子表面的情況來判斷施肥和殺蟲的時間。結果大部分煙葉不合乎國家煙葉收購的新指標,只能把拋到田邊當堆肥。當然要想有烤煙收入,必須爭取配額,與村干部和鄉干部關系好的農戶可以分到多些配額。

鎮干部為爭取下一年烤煙的配額,也要花不少功夫。他們邀請縣政府和煙葉收購站的官員參觀烤煙種植地,當然是看公路旁邊的最方便。有個鄉的唯一的公路是東西行向的;煙的行溝要東西方向,從早到晚每棵煙都會有充足的陽光。但與公路平行的煙行溝在公路上是看不到的。為了使政府官員們不下車就看到煙田整齊的煙行溝,鄉政府官員命令農民將煙的行溝開成南北向的。這樣一來,早上和下午,煙葉會遮住旁邊一行煙葉的太陽光,影響煙葉的生長。煙農十分的憤怒,煙葉的質量不好就賣不掉!

種玉米也不容易!者家男主人當過兵,知道良種可以增產。買了縣種子站育的雜交玉米種,但沒有增產,包衣種子甚至不發芽。[17]者認為,縣種子站育種是在1500米的干熱壩區進行的,他家在2200多米的山里,雜交種子不能抵御山區低溫和缺水。我到種子站看了,玉米雜交種的確是在壩區進行的,然后種子批發給鄉鎮商店。雜貨店的經銷商沒有接受過培訓,不懂雜交種子的特點和種植要求,只是極力推銷從中獲利。這類情況發生時,農戶找不到技術員解釋發生了什么問題。為了補償的低產和豬瘟的損失,大部分山區農民就在山上開它十幾到幾十畝玉米地,由天賞賜。6.信息知識和傳播

不必驚奇的是,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建立的農村宣傳網效果還很不錯。進入每個村子,在泥濘的路邊墻上,到處可見中央時令政策標語,“稅收是國家的基礎,是每個公民的義務!”“控制人口是最基本的國策!”“不嫁文盲漢,不娶文盲妻!”“堅持土地政策,防止國土流失!”最窮的村子,墻壁上還有“讀的書,聽的話,按的指示辦事,做的好戰士!”的紅油漆標語。因為太窮,也無領導人來參觀,免去村民出錢去清刷過去。每個村子必須定一份省報,但大部分戶農民不看報。報紙放在村長家,村長催糧逼款,村民不去他家看報。

最常用的還有中建立起來的村廣播。每當上級要收稅費,村民小組長會反復高聲地通知村民在哪天前準備好錢票上繳。另一件緊要事是農業科技培訓。農業時令季節到來,縣政府會做農業科技推廣培訓,告訴農民可以施肥啦,該噴藥啦,要防止病蟲害等等。這時候村長的“舌頭總大點,講不清楚,我們也聽不清楚!”什么農藥配什么樣化肥,還只能“我們自己去瞎整整嘍!”效果不好說,可一兩天內全縣幾十萬農民都可以接受遠距離農業科技培訓了,難怪農村成人技術培訓的成績斐然。c18)

農民真要想尋點農業科技資料多半情況下無處投石。一個戶主在閑談中聽說,烤煙花可以做豬飼料。為了解決豬飼料缺少的問題就到處打聽如何用煙花喂豬,可就是找不到技術員。他終于在集鎮上碰到一位鎮官員,向他索取資料。這位鎮官員事不關己似地打發了他,要他自己去書店找資料。幾平方米的鎮書店里,高考復習書籍一大堆,店主說“書店承包了,農業科技書積壓期長,買的人少就不進了?!彼缓梅艞壛嗽囼灥哪铑^。

云南省94%是山區,政府投資建立了衛星接收站覆蓋全省,有電視的農民可以收到中央臺、省臺的節目。農民喜歡看電視。祖祖輩輩被阻隔在山里,那些黑白畫面和聲音為他們單調的生活增添了新鮮和激動。但時間長了,農民發現電視上“沒得我們農民的表演和講話……人影都見不著……沒有花燈,沒得滇戲。”農民只好看“現代化”戲。晚上的時間都看電視,大人看新聞和電視劇,娃娃看武打。為省電費,幾家人聚到一家看,合作分攤電費。彝族復員軍人者告訴我,他看不到中央7臺,也收不到講科技多的山東臺?!爸醒虢逃_和2臺講點科技和教育,白天可以看到,但我們在地里干活,只有趕集那天不做活不趕集才能看到。”牛大媽丈夫因病去世,她是一家之主,十分關心玉米和烤煙的種植。她偶爾在電視上看到烤煙種植:“電視上只有種好的煙,怎么施肥、什么時候噴藥就不介紹了,我們瞧不著(生長過程)。”

壩區的農民一部分已有VCD放映機。他們借了武打驚險片子和富商桃色故事片。電影中那些奢靡的場景,華麗的衣飾和風流佳人與眼前這些蓬頭垢面衣服上粘滿灰泥的農民格格不入,他們看得人癡入迷。清貧的農舍堂屋里貼了香港歌星和美國電影皇后的招貼畫。毫不驚奇這些娃娃也想去過那種飲料從機器里滾出來的日子。

傳播信息知識本來是推廣農業科技的一個主要途徑,可傳進農村的內容聲音和傳媒方式都是外面和上面決定的,農民也發現:“只有我們聽他們的……蕭老師,你咯認得哪點(里)也可以讓我們講講,他們聽聽?這個電視機怎么才轉得過來?”

四、結語

以上的觀察呈現了云南中部農民生產和生活至關重要的社會活動形態和社會環境。農民的活動集中在兩個社會范疇里。一個范疇以農業生產和生活為活動中心,其范圍限于當地村內、集鎮和村際之間。另一個范疇是外部介入機構和影響,包括政府的政策法令、學校教育和外來媒介影響。第一個范疇是傳統的,以保證基本的生存為主要目的和活動內容,缺乏向外延伸能力和社會渠道。第二個范疇對第一個范疇有絕對的控制和影響作用,并左右或者扭曲第一個范疇內部活動的原始意義,改變了傳統活動的軌跡。這個社會活動形態構成了云縣農村在發展過程的主要社會結構,基本的結論是外來社會機構和影響不利改善農村內部農業生產和生活條件。

政府政策和法令介入改變了農民在社區內的基本活動。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核心家庭成為生產和生活的基本單位。核心家庭的生產方式和稅費繳納的政策改變了人際關系。親戚朋友之間減少了傳統的換工關系和社會交往,逐漸采用廉價的社會服務。村領袖/領導和村民之間的關系也由于強制性稅費變得緊張,怨恨增加。薄弱和緊張的人際關系使得村里和鄰村之間的傳統民族文化活動趨于消失。雖然交通比以前發達了,但現金拮據的農民對縣城的繁華望而怯步,大部分人仍然以馬牛車代步而行止于鄉集鎮。期間存在的農村社會保障救濟和服務制度,諸如合作醫療、文化宣傳隊、農業科技小組和“五保‘’等都消失了,農民又回到了孤立無援的社會狀況中。

生產和經營范圍限于當地,仍處于為微薄生計掙扎的狀態。在當地集市上出賣農產品經濟收入極低,剛好維持簡單的生活和原始的生產方式。城市居民享受政府各種補貼,但云縣農民要為醫療衛生、農田用水、家庭用電支付現金,不敢奢望積累資金改善生活和改進生產。他們還須用現金購買現代社會的制度商品:義務教育和稅費上繳,村鎮和家庭債務累累。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長期等于零,導致生產條件、居住環境和社會環境惡化。

農民所擁有的文化資源包括本地的歷史和傳統,也包括現代教育通過學校灌輸的知識技能和觀念。學校教育將中央統一的國家文化植入每個村落,變成了農村和農戶主要的文化活動。[19]由于統一課程的壓力,當地民族文化傳統傳承的空間被擠壓。統一的教育并沒有考慮當地的生產和生活需求,沒有向農民教授關于農業種植技術的知識和技術,以及農業管理的觀念。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具備使用農業科技的語言和能力,他們無法與農業科技技術員溝通。束手無策的農民任憑孩子放棄傳統文化和本民族的價值觀,而聽任外來課程擺布。孩子們學會了數理化,卻“種田不如爹”;學會跳洋舞,但“繡花不如媽”;考過了英文,而忘卻民族語言。干部們在大學里懂得了如何執行政策法令,但畢業時對本民族的歷史和當地的生態環境都不了解。外來的教育文化資源與改善生活和提高生產力沒有關系,但特有的表達方式牢牢地印在學生的頭腦里,增加對本地文化的疏離感。

媒介送來的是兩種信息,一是國家的大事和政府法令政策,農民只能尊令;另一種是熒光屏里那些遙遠世界里的奢侈。急速閃爍的激光燈下的輕沙慢舞、令人垂涎的的盛餐,使連杯清潔飲水得不到的農民看的人癡入迷,令青年農民心想神往。這些信息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是那些具有行政權力和經濟資源的“上面”和“外面”的人制作的,是單向從外部輸入的。這些信息本身沒有農民的聲音和身影,這些傳媒也沒有設計任何農民可以反饋信息和進一步尋找咨詢的渠道。被稱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沒有通過這些渠道和社會機構滲透到農民的日常活動的過程中去,西部的農民還是憑著經驗種地,得不到農業技術的支持,“科技興鎮”只是文件中的一句空話!西部農民在走進21世紀之際,仍然處于貧窮之中。如何正視這個延續了一個世紀的挑戰?

“貧窮”并非指社會中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收入低和在挨餓,貧窮不是一個經濟收入水平高低的問題,是一個人是否具備達到最基本生活條件的能力和享有多少機會的社會公平問題。[20]貧窮的實質是,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缺乏獲得物質條件的機會和能力。判斷生活質量的標準是:他有能力和機會做到什么、或者缺乏能力和機會做到什么?,F代社會人應該有能力和機會獲取基本足夠的衣食住行,有機會和能力參與社區活動、與社會交往、參與決策等等。顯然,西部農村和農民在城市經濟發展迅速的同時,并沒有獲得同樣發展的機會;西部農村現有的基礎設施和社會活動環境并不利于農民獲得改善民生福利的機會,不利于他們提高參與社會發展的能力?!叭r”問題并非可以通過某一個方面的改革可以解決,例如教育擴展。西部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應該從整體基礎設施和社會環境來考慮,注重提高社會和經濟的公平性,有理智地協調社會制度結構中影響民生福利的主要因素,消除那些不利于公平獲取機會的因素。改善基礎設施和社會環境,使農民有更多的機會獲取資源、提高能力和改善生活質量,最終走向可持續發展。

注釋:

[1)本研究是"EducationandWork:TheEfficacyofSchoolinginHumanResourceDevelopmentinThreeRegionsinChina"(教育與工作:中國三個區域學校教育在人力資源發展中的效能)研究的一部分,受到香港研究基金委員(RGC)全額資助,并受到康曉光和熊景明的指導。

[2]WorldBank(2001)WorldDevelopmentRepoa2000/2001:AttackingPoverty.WashingtonD.C.,Table4,p.280.[3]UnitedNationsDevelopmentProgram1998Hu-manDevelomentReport1998.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pp.16-38.[4]:“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選集》,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39-40頁。

[5]梁瀨溟:“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后覺悟”,《梁瀨溟全集》(五),第108頁。

[6)晏陽初:“農村建設要義”,《晏陽初全集》(二),第42-42頁。

[7]陶行之:“中國鄉村教育運動之一斑”,《陶行之文集》,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青年與農村”,《中國教育大系: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4-25頁;惲代英:“教育改造與社會改造”,同上,第33-36頁;陳獨秀:“新教育是什么?”同上,第17-20頁。

[9]:“新民主主義論”,《選集》,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668、655-657、664-666頁。

[10]康曉光:《中國貧困與反貧困理論》,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78頁。

[11]Hall.R.E.&扣nes,C,I(1999)Whydosomecountriesproducemuchmoreoutputperworkerthanothers?TheQuarterlyJoumalOfEconomics,114(1),83-116.[12]一些學者借助于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的《改造傳統農業》和《論人力資本投資》,于是有了“農業的差距主要是科技應用的差距,農業現代化的本質是科學化,科技的根本在于教育”的推論。見趙家驥、楊東:“戰勝饑餓與貧困的<獨立宣言>”,《農村教育的困境與出路》,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3-80頁;關銳捷:“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縱論華夏農村經濟》,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5頁。

[13]農民的種植收入獲得其中的80%,縣農特稅受益20%。

[14]在訪問縣財政局的主管干部時,他們毫不猶豫地說明,縣財政是“保吃飯財政”。2000年省行政部門向縣提出四個原則:1.保證政府行政首腦機關的工資和運行;2.保證公安和辦公費用;3.保證社會各個事業部門的正常運轉;4.照顧城鎮建設需要。最后才是農業生產性和建設性的投資,但沒有列入指示中。(2001年田野調查筆記3.2)

[15]娃娃上學,學校要求他們回家后做功課,找飼料和煮飼料的時間就很少。

[16]縣烤煙收購從54萬擔減少到到27萬擔,提高了收購質量,只收中上等以上煙葉。造成農民之間的競爭,干部與村民之間的矛盾。干部通??梢酝ㄟ^認識收購站的人和賄賂而賣掉烤煙,甚至是中等以下的煙葉。

117]表面裹了農業和肥料的種子。

[18]在“九五”期間全縣鄉村兩級辦技術培訓班9830期,全縣49萬人口參加培訓人員達到42360人次?!禡L縣縣教育工作情況匯報》,2001年6月23日。

[19]李書磊:《村落中的國家——文化變遷中的鄉村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見AmartyaSen(Dec.,1985)AsociologicalApproachtOtheMeasurementOfPoverty:AReplytOProfessorPeterTownsend,OxfordEconomicPapers,669—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