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觀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23 05:50:00

導語:民生觀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生觀分析論文

【摘要】從十三屆四中全會到十六大,以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民生思想理論、政策取向、工作部署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概括、新舉措,這主要表現在他的民生價值論、民生目標論、民生主體論、民生原則論、民生途徑論、民生重點論等方面。

【關鍵詞】:;民生觀;新發展

從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到十六大,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民生問題,在民生思想理論、政策取向、工作部署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概括、新舉措,科學地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什么樣的民生目標、為什么要改善民生、怎樣改善民生”等重大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的科學民生觀。民生觀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以民生為本的執政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研究和探討民生觀,不僅對于豐富、發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民生理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而且對于當前解決民生問題具有深遠的實踐指導意義。

一、民生價值論

站在黨和國家以及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精辟闡述了民生的重大戰略價值。

其一,目的價值——不斷提高民生水平,實現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們黨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價值取向。他說:“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1]“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保?]人民群眾是我們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全黨同志心中始終都要裝著人民群眾,關心人民群眾,千方百計地為他們謀利益,帶領他們艱苦奮斗,創造幸福生活。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從政治角度和穩定的大局出發,始終把解決好人民生活問題作為黨和政府的根本任務。我們共產黨人奮斗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實現人民的富裕幸福。

其二,保證價值——關注民生,是我們的事業所以能夠不斷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保證,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指出,、鄧小平同志和我們黨歷來十分重視群眾生活的問題,這是我們的事業所以能夠不斷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保證。一定要使群眾得到應該得到的、看得見的物質利益,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要使群眾得到的、看得見的物質利益不斷有所增加。這樣才能保證群眾安居樂業,始終真心誠意地擁護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2000年10月11日在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上的講話中總結說:“二十多年來,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得到全體人民的擁護,我們經得起國際國內各種風浪的考驗,我國的國際威望和影響不斷提高,都與我國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和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密切相關?!保?]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就會更加擁護我們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充滿信心地投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我們黨的執政基礎也就能夠日益鞏固。

其三,穩定價值——不斷改善民生是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他指出,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是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會穩定就有了更牢固的基礎?!保?]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方針,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穩定是改革和發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

二、民生目標論

在民生目標確定及其內涵闡釋上的貢獻在于:

其一,拓展了鄧小平民生發展目標內涵。鄧小平提出的大“三步走”戰略中包含著“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钡拿裆繕藘热?。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新“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在十五大報告中他指出:“展望下世紀,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二零零零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保?]在十六大上,他進一步把“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同“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一起作為新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他還描繪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民生美好圖景: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其二,全面闡明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民生目標的內容。認為,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不僅表現在物質生活豐富,而且表現在精神生活充實,還表現在人際關系和諧、生活環境優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他指出,“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不僅要使人民物質生活豐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實。”[6]“人,既有物質的需求,又有精神的需求。在我們的社會里,人們在追求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進步過程中,需要有平等友愛的人際關系和團結互助的社會環境?!保?]“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使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保?]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三、民生主體論

強調,我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要由全黨同志和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顯然,黨和人民是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主體。根據新形勢的變化,充實完善了民生主體的內容。他指出,“來自工人、農民、知識分子、軍人、干部的黨員是黨的隊伍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同時也應該把承認黨的綱領和章程、自覺為黨的路線和綱領而奮斗、經過長期考驗、符合黨員條件的社會其他方面的優秀分子吸收到黨內來”。[9]同時,他不再囿于從有產與無產、勞動與剝削等生產關系角度看問題,而是從生產要素及其投入者即生產力的角度看問題,提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的新概念,把新產生的社會階層納入人民范圍。他說:“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保?0]“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階層構成發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引下,這些新的社會階層中的廣大人員,通過誠實勞動和工作,通過合法經營,為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和其他事業作出了貢獻。他們與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和解放軍指戰員團結在一起,他們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保?1]

四、民生原則論

1、以人民群眾為本,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各級干部要“處處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以人民群眾為本?!保?2]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我們的一切工作和言行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衡量標準。這必須成為我們觀察和處理問題的根本原則。最重要的是必須首先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因為這始終關系黨的執政的全局,關系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全局,關系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和社會安定的全局?!白畲蠖鄶等说睦媸亲罹o要和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保?3]2、必須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使他們不斷得到并日益增加看得見的物質文化利益。指出:“在整個社會生產和建設發展的基礎上,不斷使全體人民得到并日益增加看得見的利益,始終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的神圣職責。全黨同志心中始終都要裝著人民群眾,關心人民群眾,千方百計地為他們謀利益,帶領他們艱苦奮斗,創造幸福生活”。[14]“要贏得群眾擁護,最根本的是要把實現和維護好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使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基本群眾共同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15]在十六大上他又說:“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證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保?6]

3、堅持“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的原則。強調“人總要先解決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才能干別的事;先要生存,然后才能發展;先要維持人的再生產能力,才能進行社會的再生產。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論最基本的道理?!保?7]

五、民生途徑論

認為,不斷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徑,就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他強調,要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和解決民生問題的關鍵,不斷促進“三個文明”的協調發展,使人民真正過上幸福文明的生活。

1、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先進生產力,為改善人民物質生活提供物質基礎。他強調,“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要靠自己的發展?!保?8]增強綜合國力,改善人民生活,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等等都離不開發展。創造性地提出“尤其要把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擺在首要地位”,“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19]“經濟是基礎,解決中國的所有問題,歸根到底要靠經濟的發展,”[20]“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21]“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22]“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通過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23]等新的思想觀點。

2、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創造條件。他認為,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

3、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為改善民生提供制度保障。創造性地提出要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

4、加強社會建設,把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的各項具體工作落到實處。第一,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堅持科教興國戰略,通過科技進步、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強大的推動力量。第二,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積極擴大就業,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徑,必須從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政治高度,把擴大就業、改善人民生活的工作抓緊抓好。第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為此,提出了“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24]以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25]“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都應該得到保護。不能簡單地把有沒有財產、有多少財產當作判斷人們政治上先進與落后的標準”,[26]“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27]等新觀點。第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他指出:“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和完善‘三條保障線’,同時要建立健全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逐步走上法制的軌道,為深化改革、促進發展、保持穩定提供重要保證?!保?8]第五,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他強調,“在全國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不斷增進人民健康,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質,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是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保?9]第六,加強社會管理,維護安定團結?!凹訌姾透纳迫鐣芾?,必須提上議事日程,真正形成各方面嚴格科學管理的制度和機制?!保?0]第七,優化生態環境?!碍h境問題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保?1]“要十分重視解決環境保護、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減災防災、人口控制、人民健康等社會發展領域的科技問題,為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作出貢獻,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保?2]

六、民生重點論

認為,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抓好兩個大頭——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和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他指出,在整個經濟工作中,必須始終牢牢抓住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和搞好國有企業這兩件大事。“多年來改革和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任何時候都必須抓好兩個大頭,一是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一是要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這也是兩個重點。農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是關系到十幾億人吃飯的大事,必須靠我們自己解決。國有大中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對增強我國經濟實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會穩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3]

總之,民生觀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思想深邃。民生觀與黨的第一、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民生觀相互銜接、相互貫通,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它為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民生觀的形成發展提供了科學的思想理論指導和彌足珍貴的實踐經驗。

注釋:

[1][4][5][15][17][22][24][30]《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1.27、441、4、444-445、512、20、22、561.

[2][3][8][9][10][11][13][14][16][23][25][26][27][28]《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1.121-122、118、295、286、81、286、279-280、122、534、272-273、550、287、540、510-512.

[6][7][12][18][19][20][21][29][31][32][33]《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1.621、647、364、461、222、514、227、599、535、43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