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探討論文

時間:2022-09-26 10:50:00

導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探討論文

[摘要]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與人性化的錯位。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就要引入人性化的教育方法,以完整、科學、準確的人的特性為依據,在教學理念、教學模式以及教育者自身素質提高等方面重新做出理性思考,找到解決路徑。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人性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內涵

從本源上說,思想政治教育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出現的。在人類之初,“一個人是通過共同生活的過程來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別人所教育的”。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人為本”,要進行人性化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要注重激發人的潛能。激發人的潛能,就是要承認并尊重人的個性差異,欣賞人、相信人、依靠人,充分挖掘每個人的潛能,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特長,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育者要用欣賞和相信的眼光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且幫助學生樹立信心,發揮個人的創造性和個性潛能,實現真正的自我。

2.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要適宜地滿足人的需要。人是平等的、有價值的存在,都有滿足從生存到發展、從物質到精神的各個層次、各個方面的需要。在高校,要滿足大學生生存、安全的需要,更要注重滿足他們歸屬與愛、尊重及自我實現的需要。因此,人性化的思想教育要體現人文關懷,要有人情味,要喚起大學生情感的共鳴,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這樣的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是有效果的。

3.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目的在于引導完滿人性的建構與發展。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通過文化與情感的傳遞、內化、融合和創新使個體社會化,使個體擁有社會要求的知識、能力、道德品質、行為規范等,這是一種實然的存在,也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相對完整意義上的人性豐滿的人,才能讓我們的大學生能夠自覺主動地去認識自我和完善自我,把自己塑造成為具有優秀個性特征和良好素質的社會主體,從容地適應社會,面對生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性化的缺失

1.重視社會需要,輕視個體認同。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的社會功能,而教育者往往只重視其政治作用,總是把有關政策和文件規定等外在因素作為設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學生發展模式的標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屈從于社會的政治目的和任務,忽視甚至舍棄學生個體的利益與精神欲求。其立足點沒有落在對人性的完善、對人格的發展和對人的尊重與關心上,很大程度上得不到大學生的認同,有些甚至受到大學生的反感,嚴重影響了高校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

2.重視理論灌輸,輕視情感關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內容豐富,系統完整的體系,有明確的指導思想,有反復修改的法定教學大綱,有比較系統的教材,有嚴格的考核辦法,有培養師資的專業,而對大學生精神情感的培養卻較少關注,沒有行之有效的辦法,沒有可遵循的規范,更沒有系統的制度性措施。思想政治教育一個主要的目的就是培養受教育者精神情感方面的品質,讓健康向上的品質外化為自覺的行為,而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卻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大學生情感心理的需求和培養,僅僅通過簡單的理論灌輸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導致無法收到應有的教育效果。

3.重視施教主體,輕視受教主體。教育者與受教學生是互為主客體的關系,他們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長期以來,高校教育中一直存在重視施教主體,輕視受教主體的現象。在這種模式下,教育者被賦予了很大的權威,教育方法近似于說教,而將同樣富有主體意識的大學生置于絕對客體化的地位,導致大學生成了消極被動地接受社會規范和政治目標的工具,嚴重忽視了他們自我教育的主體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實現路徑

1.轉變教育觀念,體現以人為本

首先,要正確認識學生。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由于家庭環境、社會氛圍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呈現出比以往更加多元和復雜的趨向。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全面地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和心理特點,才能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公務員之家

其次,滿足學生的合理需求。一是要解決物質貧困和心理貧困問題。學生的種種思想、心理問題皆由物質或精神的貧乏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尊重、關注學生的實際需要、困難和疾苦,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二是要注意教育信息的有用性和針對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內在需要,對教育信息進行收錄、擇取與整合,必須根據需要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活動,因勢利導。

最后,培育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為本”的主要表現,也是增強學生主體性作用的重要途徑?!罢J識我自己”是永遠的哲學命題。引導學生認識自我是自我教育的基礎。如果一個人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就不可能發現自己的優缺點,自己的潛能與價值也就不可能充分挖掘。

2.探索個性化教學模式,做到兼顧和互動

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容易扼殺師生間的互動與交流,更有人將思想政治課當做單純的知識傳授,使本來生動的“說理”,變成了枯燥的“說教”。此外,在教學效果評價中以應試指標作為考核教學的唯一尺度,即通過單一的“千人一卷”的考核方式進行靜態的評價。這種考核方式很難考出學生的真正水平,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意識,更不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必須正視“人”的本質特性,變傳統的靜態式的教學模式為師生互動型的動態教學模式。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

校園文化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能夠潛移默化地對學生起到教育作用。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時,不能脫離學生實際,想搞什么就搞什么,而是要緊密結合學生的需要來開展,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校園文化作用,體現以人為本。學校可以通過座談會、個別訪談等形式,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有針對性地開展校園文化活動。要充分發揮學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和主體性,加強學生社團、學生骨干的作用,拉近校園文化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學校也要加強對校園文化建設的規劃和指導,確保校園文化能夠以人為本,促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

參考文獻:

[1]孫立軍.人本主義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

[2]石元波.構建以人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國教育教學雜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