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展主題理論的哲學發展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1 03:41:00

導語:時展主題理論的哲學發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時展主題理論的哲學發展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時代主題;判斷;世界格局;思維方式;和平與發展

論文摘要:鄧小平把握了“三個世界”格局向“東西南北”格局轉化的規律,揭示了整個世界主要矛盾的變化,從而作出了對當代世界的新的戰略判斷:“東西”問題是政治問題,“南北”問題是發展問題。鄧小平形成時代主題判斷的思維方式是他對政治與經濟、戰爭與革命之間相互關系認識的調整。他觀察和分析社會形勢,實事求是地對世界范圍的政治與經濟、戰爭與革命的相互關系重新進行認識,作出了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論斷。

鄧小平關于當代世界主題是和平與發展的判斷,是鄧小平理論的立論根據之一。深刻領會這一判斷的精神實質,必須對鄧小平理論在形成這一判斷過程中的思維方式作一番考查,揭示它所蘊涵的哲學含義。

一、時代主題問題的提出: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統一

把和平與發展作為時代的主題,是黨的十三大和十四大作出的概括。黨的十三大在敘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發揮和發展的一系列科學理論觀點時,把“關于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的觀點”,列為12個觀點之一。十四大在闡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時,更明確地提出“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

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考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國際環境和時代條件時,是把和平與發展作為兩大問題提出來的。1984年5月29日,他提出:“現在世界上問題很多,有兩個比較突出。一是和平問題二是南北問題?!?985年他進一步提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一般說來,它產生于三種情況:一是新的觀察與舊的理論的矛盾;二是原有理論之間或某一理論內部的矛盾;三是要有創新的理論思維和超越傳統的價值觀念。鄧小平之所以能把和平與發展作為世界兩大全球戰略問題揭示出來,既基于一定的事實判斷,又包含新的價值判斷。

鄧小平對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期世界形勢變化作出的事實判斷是:在東西方關系上,一方面,有資格打世界大戰的,只有美、蘇兩家。因其在進行軍備競賽,因而世界戰爭的危險還存在。另一方面,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深刻地改變了當代經濟、社會生活和世界面貌:現代戰爭的高科技條件成為美、蘇兩家企圖直接毀滅對方的冒險舉動的制約因素;用戰爭手段解決國際爭端似乎已走進了“死胡同”。在南北關系上,一方面,在五六十年代殖民體系瓦解后,集中在南方的大部分第三世界國家,由于各種原因,并沒有解決發展問題,它們同大部分集中在北方的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因而矛盾越來越深;另一方面,在70年代,北方國家的一些有識之士也意識到南北合作的重要性,并開始了南北對話;南北合作形成了一股改變南北不平等關系的力量,從而促進了南北關系的改善和矛盾緩和。

鄧小平在考察世界形勢變化時所蘊涵的超越傳統的價值判斷是:在東西方關系上,和平問題之所以凸顯,重要原因之一是,現在有核武器,一旦發生戰爭,核武器就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損失。因此,世界上一系列爭端都面臨著用和平方式還是用非和平方式來解決的問題。同時,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蓬勃發展,經濟、科技在世界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使世界任何國家,包括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綜合國力,乃至不同對外政策的國家,都不得不認真對待。

就南北關系而言,發展問題之所以突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南北差距的拉大阻礙了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由于人口數量同國民收入之間存在巨大的反差,一方面使發展成為南方國家最突出的問題;另一方面,也使北方國家的資本、貿易和市場的出路受到限制;同時,社會主義優越性沒能充分發揮的根本原因在于國家經濟和人民生活沒有得到多大發展與提高。因此,發展已成為各國人民的普遍要求。這些判斷,同樣也反映了鄧小平對整個人類的憂患意識,以及對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強烈愿望。

很明顯,鄧小平的思維判斷所包含的價值觀念,一是以人類的利益為重,二是以中華民族的利益為重。沒有這樣的價值觀,是不可能從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的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強烈地意識到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的。

二、時代主題的概括過程:對世界格局的變化與時代主題相互關系的把握

鄧小平對當代全球性戰略問題的概括,是在“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的基礎上,對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進一步變化了的世界格局進行深入研究的成果。

面對60年代開始的世界大動蕩、大分化、大改組,以及蘇聯對中國威脅的增加,美國全球戰略調整的新形勢,在1971年第一次向世界宣告:中國屬于第三世界。1974年,在第六屆聯合國特別大會上,鄧小平系統地闡述了的“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這一理論突破了“兩個陣營”的傳統觀點,客觀地反映了世界局勢的新變化,也為調整中國的外交戰略提供了理論根據。

然而,由于歷史條件的局限,的“三個世界”劃分理論沒能透過世界的變動進一步揭示出蘊涵其中的時代主題演變的端倪,以把握時代變化的脈搏。他正確地看到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霸世界后果的嚴重性,卻夸大了戰爭的現實危險性;他正確地看到了第三世界國家反霸斗爭形勢的發展,卻忽視了這些國家反霸斗爭的注意力已更多地轉向發展經濟的事實,從而高估了它的革命性質以及世界革命的形勢。

鄧小平考察了80年代初世界格局的新變化,把它概括為“東西南北”四個字。這一概括繼承了劃分“三個世界”格局的基本思想。首先,在劃分標準上,同“三個世界”理論一樣,“東西南北”格局的劃分也超越了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傳統劃分方法;其次,在基本態勢上,“東西”格局包含了“三個世界”格局中的“第一世界”的內部矛盾,以及“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之間的矛盾。而“南北”格局則體現了“第三世界”與“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之間的矛盾。因此說,“東西南北”格局的概括發展了“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

鄧小平把握了“三個世界”格局向“東西南北”格局的轉化,揭示了整個世界主要矛盾的變化,從而概括出對當代世界最突出問題的新的戰略判斷:“東西”問題是政治問題,其實質是要不要和平;“南北”問題是經濟問題,其實質是要不要發展;由于和平離不開發展,因此,“南北”問題既是發展問題,又是核心問題。鄧小平對當代世界格局和問題的分析,體現出了當今偉大無產階級政治家放眼全球,透析世界政治與經濟發展趨勢的氣魄與膽識。正因為如此,黨的十三大和十四大才把和平與發展概括為“當代世界的主題”和“時代主題”。這是完全符合鄧小平的思維邏輯的。

進入20世紀90年代,由于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戰后形成的以美蘇對抗為核心的兩極格局已經終結,世界各種力量開始重新分化組合,新的格局尚未形成。鄧小平從“東西南北”格局中揭示出來的時代主題,是否會因兩極格局的終結而改變呢?鄧小平的回答是:我們過去對國際問題的許多提法,還是站得住的。首先,蘇聯解體后,和平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一方面,西方某些敵視社會主義的勢力延續了冷戰思維,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繼續施加壓力;另一方面,兩極對抗時期被掩蓋著的、反映大國利益的一些地區性矛盾,不時釀成局部沖突。其次,發展問題更加嚴重,南北差距仍在擴大,而冷戰思維也被一些人用于對付落后國家。再次,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兩極對抗時期一些世界熱點趨向緩和,加之反對霸權主義意識的增強,表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希望依然存在??傊?,當前國際形勢總體上繼續趨向緩和。但是“世界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至今一個也沒有解決?!币虼?,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代世界的主題。

三、形成時代主題判斷的思維方式:對經濟、政治、戰爭、革命之間相互關系認識的調整

如果說,作為科學研究出發點的問題的提出,是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統一,其中包含了觀察現象的理論視角的轉移的話,那么,問題的解決,更需要根據實踐的發展對原有的思維方式作出調整。鄧小平遵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創造性地運用了他科學的思維邏輯和唯物辯證的哲學方法,觀察和分析世界形勢,敢于實事求是地對世界范圍的經濟與政治、戰爭與革命的相互關系重新進行認識和作必要調整,在重新審視社會主義模式和理論的基礎上,作出了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判斷。這種戰略思考與判斷有利于世界和平,有利于中國的改革開放,同時,對促進世界政治、經濟走向進步和發展也有重大意義。公務員之家

首先,鄧小平在1987年曾提出:現在有能力發動世界大戰的只有蘇美兩個國家,我們把第三世界看作是和平力量的支柱,也把歐洲,包括西歐和東歐看作是維護和平的力量。他在1987年又說:“如果下一個世紀五十年里,第三世界包括中國有一個可喜的發展,整個歐洲有一個可喜的發展,我看那個時候可以真正消除戰爭的危險。”從這個分析中可以看出,“和平力量”在不斷增長,革命并不是消除戰爭的惟一手段。

其次,鄧小平認為:“戰爭是可以避免的”?!笆澜缟弦幌盗袪幎硕济媾R著用和平方式來解決還是用非和平方式來解決的問題??偟谜页鰝€辦法來,新問題就得用新辦法來解決。”從這里也可以看出,運用“和平方式”或“非和平方式”是解決世界爭端的“新辦法”,戰爭并不是解決政治問題的惟一途徑。

再次,鄧小平認為,南北問題即發展問題是當代世界的核心問題,應把和平的希望寄予發展。這一思維方式調整的重要客觀根據是,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進步,特別是高新技術的發展,對當代世界經濟、社會生活和世界面貌帶來巨大的影響和改變。公務員之家

客觀實際證實了鄧小平對經濟與政治、戰爭與革命之間相互關系調整的思維方式的科學性與正確性。從和平問題來看,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戰,包括用和平的手段解決國與國之間和地區爭端是完全可能的。就發展問題來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還沒有解決,影響了世界經濟、政治的發展和穩定,但建立一種以平等互利為基礎的國際新秩序,以解決全球的發展問題也不是沒有可能??傊?,和平與發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發展需要和平,和平離不開發展。

鄧小平形成時代主題判斷時所蘊涵的思維方式是:在經濟和政治的關系中,經濟有時可以居核心地位,政治問題不一定要通過戰爭或暴力來解決,也可以用經濟手段來解決;而要制止戰爭,在當代新科技革命的條件下,更重要的是依靠經濟的發展。這對我們觀察今天并不太平的國際形勢的新走向,具有特別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同時,對確立國內經濟、政治等發展戰略,也具有普遍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