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業指導政治教育規范思考
時間:2022-03-07 07:16:00
導語:高校就業指導政治教育規范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關系到廣大大學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而且關系到現代建設、社會政治穩定、實現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以及和諧社會建立的一個重大的全局性問題。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具體的、現實的大學生就業指導中,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為貼近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更能增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可和關注,最大限度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作用轉為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內在動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指導的優化對接,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就業指導形成合力,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促進大學生順利就業,是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前的重大課題。
一、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指導優化對接的可能性
1.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遵循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大學生為對象所開展的不僅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教育,還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就業指導、創業指導、學業指導和學生維權等
2.就業指導的內涵
大學生就業指導是為了幫助大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和社會職業需要,選擇并確定有利于發揮個人才能和實現個人理想的職業;幫助大學畢業生按照國家就業政策的導向.及時落實用人單位或自行創業;并為其就業后發展成才、創立事業提供幫助和指導,使其正確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閉從根本上說,就業指導的目的就是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素質,增強畢業生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能力。它包含指導價值觀念、理想信念和行為規范等方面的內容。由此可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指導盡管各成體系,各有各的側重點和針對性,但兩者在對象、目標、內容、途徑和作用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存在著很多共同點和契合點。如兩者都以大學生為服務對象,教育形式是理論聯系實際實踐性的特點,教育內容互為補充、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因此在就業指導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將學生的生活理想與職業理想同社會共同理想結合起來,從而改變大學生的就業現狀。同時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學生的職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二、大學生在就業中存在的主要思想問題
1.就業期望值過高,擇業功利化
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過多地關心自身利益,不能很好的兼顧個人、集體和國家的利益。在選擇單位上,紛紛涌向大城市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大型國企或外資企業,不愿意到中西部城市,不愿意去縣城、鄉鎮、農村,不愿意到基層和生產一線.有的大學生寧愿留在大城市成為“漂流一族”。盡管國家政策不斷的向農村、西部地區等地傾斜,卻仍然改變不了大學生的就業趨向。由此可見,在個人利益與傳統道德發生沖突的時候.大學生更多關注的是物質利益和個人榮辱的追求,而忽略了個人理想與國家、社會利益的有機統一。
2.職業定位模糊。道德觀念淡化
隨著大學生畢業人數的劇增,就業競爭激烈,部分大學生自我認知不足導致職業定位模糊,沒有明確的目標,逐漸在就業過程中迷失自我,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不少畢業生抱著先找個過得去的單位簽約,再繼續尋找更好的工作單位,等找到更好的單位馬上提出違約。這種簽約不嚴肅、隨意毀約、不履行合同的行為,暴露出一些學生不顧基本的職業道德、誠信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信任度。
3.就業的主動性不夠。愿望不強
部分畢業生就業態度消極.不主動了解就業信息,不主動尋求應聘機會,不愿意參加學校舉辦的就業指導、就業宣講、供需見面會。把希望寄托在學校、家長、親朋好友身上,自己坐享其成.認為即使沒有找到工作,也沒關系,有父母養著,寧愿成為“啃老一族”。
4.就業心理壓力大.承受能力不強
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他們接觸社會的機會較少。涉世不深,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仍然抱著理想主義的觀念,胸懷遠大理想卻不能正視現實.當實際與理想背離時,多數畢業生就會心理失衡而產生心理誤區,承受挫折和困難的能力較低,各種心理問題也就凸顯出來,嚴重影響和阻礙畢業生就業。
三、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融入就業指導。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課堂教學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要發揮好思想政治類課程的重要作用。第一,全面加強思想政治類課程的學科建設,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課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用科學理論武裝大學生。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第二,善于發現和利用新形勢,把就業指導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通過就業指導能很好的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通過就業指導讓大學生更深入更確切地認識時代特點、國情和社會形勢。對照國家和社會的需要,不斷的認識自我、調整自我、完善自我。通過組織大學生觀摩畢業生供需見面會.增強其直觀感受,比空泛地強調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有說服力,大學生更愿意聽也更愿意去做。第三。思想政治理論要結合大學生就業這一熱點問題。把學生最關心的就業問題帶人課堂,以學生的需要為出發點和歸宿點.圍繞學生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矛盾。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和措施,進而解決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這樣即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生動、實用,又可以推動就業指導的深入開展_引四、以職業生涯規劃為切入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職業生涯規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成才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幫助大學生正確的分析影響職業發展的主客觀條件、正確認識自我,客觀分析自己的專業特長、興趣愛好、個性特征、已有優勢和潛在的能力。
根據社會需要將個人理想和追求同國家的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合理定位,確立自己的最佳奮斗目標,并實現這一目標而不斷努力。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加強大學生職業能力、提高就業競爭力、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成才觀,促使大學生順利就業的兩個重要途徑和方法.兩者各有側重,各有不足,職業生涯規劃可以明確大學生的職業目標和努力方向,側重于大學生職業能力的長期系統的設計與培養,提高綜合能力和職業素質,但是在思想的熏陶和品質的培養上略顯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側重于理想信念、道德品質、價值觀念的培養與養成,但是個性化、針對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等方面有些不足。通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職業生涯規劃,可以使二者優勢凸顯,克服不足,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逐漸轉換為大學生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更加貼近學生思想實際和發展需要.更易于接受,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得以優化、突出和落實,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的建立提供有利條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個性化和針對性。從而使大學生從思想上、行動上都高度重視職業道德、職業素質、職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為大學生的充分就業和職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五、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指導、社會實踐相結合。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力大學生社會實踐是按照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在校大學生參與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一系列活動的總稱。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高校很重要的一門課程,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和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高校開設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業指導以理論教育為主,實踐教學較少,渠道單一且多在校內進行,存在與社會需求脫節的現象。在校大學生一直生活在學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校的環境中,且多為獨生子女,部分大學生存在心理承受能力較低、組織紀律觀念淡漠、盲目追求個人的自由等現象。通過在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指導中融入社會實踐環節.多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鼓勵學生社會兼職,創造大學生與社會、企業接觸的機會,架起學生與社會溝通的橋梁,使學生真切體驗社會生活、了解社會所需的人才應具備的素質,明確自身的不足,恰當地評價自我、認識自我,正確認識他人,正確認識社會,保持良好的心態,找到理想中的自我與實際中的自我的差距,正確地設計自我,調整角色期望值,彌補不足之處,積極鍛煉社會適應能力,進一步明確自己的就業方向,為順利就業奠定基礎。以中國傳媒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為克服學制短弱勢.利用寒暑假、小學期、節假日鼓勵學生社會實踐,依托傳媒行業優勢與傳媒一線進行深度對接,充分發揮社會資源和實習實踐基地的育人功能,該院連續多年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
- 上一篇:建立生態環境工作要點
- 下一篇:一諾三評三公開活動總結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