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和諧視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
時間:2022-05-27 11:20:00
導語:人性和諧視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反映了黨和國家對如何更好地實現人際關懷、對生命價值的尊重和對現代人文精神的建構等現實問題的關注。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人”的基礎上的實踐活動,本質是黨性和人性的有機統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塑造大學生精神成長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其任務不僅僅在于宣傳主流意識形態的合理性和執政黨的合法性,還在于塑造大學生的靈魂、提高品德、凈化思想、建設精神家園。體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基于人性和諧之美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研究,理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研究的重要問題。
一、人性和諧:人性之美的和諧人
“所謂人性,顧名思義,也就是人的屬性。”人性是人在與自身、社會和自然三者的對象性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區別于動物的一般特性,是人的自然性、社會性和精神性的對立統一。人性和諧是“人以實踐性為基礎的‘屬性集’在整體上處于合理化協調的美好狀態”,就是人身心系統的內部和諧、人與社會關系的外部和諧以及人與自然的總和諧。首先,人性和諧之基是人與自身的內部和諧。大學生不僅要有強健的體魄,還要有明確的自我意識、良好的品性修養、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內心協調一致。其次,人性和諧之本為人與社會的和諧。大學生要能夠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把個人發展與社會的需要統一起來,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責任感,尊重寬容、求同存異、競爭合作,實現人際關系的和諧友好。最后,人性和諧之美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性和諧之大學生,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具有較強的生態和環境保護意識,追求與自然的可持續協調發展、和諧共生。人性和諧之大學生,即大學生自身、社會與自然的和諧,是人性真善美統一的和諧人。當然,和諧之人的人性各面無疑是豐富多樣的,甚至是劇烈矛盾和沖突的。但是,通過內部的協調,所有矛盾沖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和合共存、和衷共濟,也就達到了人性和諧的狀態和境界。因此,大學生人性和諧內涵看似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卻不是純粹抽象的理論問題,也并非高不可攀,實則具有很強的現實性。
二、人性和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的意義之本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階級、社會、組織、群體與其成員,通過多種方式開展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動,引導其成員吸納、認同一定社會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促進其成員知、情、意、信、行均衡協調發展和思想品德自主建構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一種人的哲學,“最終指向人之存在的提升、人之本質的生成和人性的完善、人之全面而自由發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培養人的道德品質,更應該是全面完整地培養健全的人格,塑造大學生和諧美好的人性。沒有和諧的人性支撐,無論是教育目標的實現,還是教育功能的彰顯,一切都無從談起。因此,彰顯人性發展的和諧性,創新教育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本質要求。網絡虛擬空間的影響,各種扭曲價值觀的渲染,不良社會風氣的侵蝕,加之大學生學習、就業、心理等方面的壓力,容易使大學生產生思想困惑,導致價值和信仰危機,大學生極端事情層出不窮。從拿硫酸傷熊的劉海洋,殺害室友的馬加爵,到校園飆車撞人被攔截后叫囂“我爸是李剛,有本事你們去告”的李啟銘,再到撞人又殺人的藥家鑫,更有每年上百起不止的大學生以跳樓等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當今大學生人性的激烈沖突,以至最終走向人性的決裂,引起了社會的普遍追問:大學生是怎么了,是學生的問題還是教育的差錯?作為塑造大學生成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受到多方面的深層次責問。思想政治教育理應面對這些問題,創新教育內容,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發揮應有的作用。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大學生既是保持社會穩定與和諧發展的重點關注群體,又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中堅力量。同時,作為知識業務和道德層次較高的特殊群體,大學生的和諧發展對社會其他成員也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因此,培育大學生成為和諧之人,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把握人性和諧的現實需要,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其目的就是要把大學生培養成為和諧之人,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生力軍。
三、培養和諧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的實踐路徑
我國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要包括“世界觀、政治觀、人生觀、法制觀和道德觀教育”五個方面。[6]根據當前社會發展要求和教育對象的思想實際,要培養人性和諧的人,就必須關注大學生人性和諧的需要,構建大學生精神家園,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內涵,創新教育內容體系。
1.培養健康的個體:促進人與自身的內部和諧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其一,直面生命的死亡教育。教育學生要有正視死亡的勇氣,消除死亡的負面心理影響,通過對死的思考加深對生的理解,珍惜和悅納生命。其二,珍惜尊重生命的品格教育。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只要生命存在,一切希望也就存在,要尊重自我和他人的生命。其三,生命責任意識教育。使學生認識到自殺、殺人等行為是極端自私狹隘和不負責任的行為,幫助大學生找準人生坐標,激發生命熱情,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報答父母親人、報效祖國和人民。其四,正視生命逆境的挫折教育。教育學生認識到苦難的積極意義,努力改變人生逆境,提升戰勝苦難的能力,拓寬生命情懷、豐富生命情感、提升生命境界。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教育內容。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和教育,發展學生個性心理品質,培養學生心理調適能力,教育學生學會自我辨別心理狀況,正確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矯治行為偏差、預防心理障礙。同時,要實現課堂教學與課外輔導相結合,做好心理健康咨詢工作,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例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思政部的部分教師,既是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與研究工作的專業教師,同時又是業務精良的心理咨詢師,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詢輔導“兩肩挑”,取得了良好效果??茖W理性的幸福觀教育。中學時代的馬克思曾說,“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恒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幸福是指主體通過自己的勞動,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和意識到自己理想和目標的實現而收獲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要把對學生幸福感的培養和創造作為人生觀教育的重要內容,緊緊圍繞“什么是幸福、怎樣創造幸?!边@一主題,使學生認識到真正的幸福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是個人享受索取與奉獻創造的統一。培養大學生感悟幸福的能力,樹立科學的幸福觀,修德立業,創造幸福人生。
2.實現社會化:人與社會的外部和諧階級性、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特征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規定性,任何時候不能忽視。傳到主導意識形態和政治意識,引導政治行為,促進社會政治的穩定和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大學生接受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教育,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解和支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同時,掌握社會政治規范,形成良好的社會政治行為,實現政治社會化。理想信念是人們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在大學生從“學校人”向“社會人”轉變的最后階段,要引導學生樹立個人與社會相統一的理想信念,把個人理想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統一起來,同民族的命運、人民的利益結合起來。教育學生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報答父母親人、報效祖國和奉獻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人是社會關系性的存在,實現大學生的社會化,思想政治教育應開展人際關系的和諧教育。要教育學生掌握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引導大學生建立平等、互助、競爭的人際關系,使之有適當的壓力、充足的動力和競爭力。同時,培養大學生的人文和社會關懷,掌握一些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和藝術,理解、尊重、關愛他人,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3.感悟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總和諧“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莊子?達生》),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依賴于自然,與自然休戚與共。然而,人類工業化進程卻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造成了全球性的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自然災害頻頻發生。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自然規律,樹立生態保護意識,走保護生態環境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只有這樣,人與自然才能形成良性互動的和諧關系。要教育學生真正理解、認同和實踐科學發展觀,增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調發展的意識。教育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工作,形成愛護環境、保護生態的良好風尚。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消費觀,養成勤儉節約、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敬畏自然、胸懷社會,“天人合一”。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華文化之源《周易》就曾言:“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叭胖馈?,將天、地、人統一起來,追求自然、社會與人的和諧共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創新教育內容體系,灌注人文精神,讓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煥發生命力,充盈生命感,培養具有人性和諧光輝之美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 上一篇:傷痕美術與作品政治關聯思索
- 下一篇:書記在衛生城市迎檢專題會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