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政治參與問題思索

時間:2022-06-04 08:56:00

導語:高校生政治參與問題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生政治參與問題思索

大學生政治參與是指作為參與主體的大學生對國家的政治、社會生活現狀的基本了解、認識,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各種途徑的實際參與過程。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要使大學生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不僅要大力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更要大力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激發他們關注祖國的前途和命運,調動他們的政治熱情,吸引他們理性地投人到現實的政治生活中來。

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特點有較高的參與積極性。青年學生作為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群體,有較高的表達思想的能力、較強的利益敏感性,他們高度關注國內國際問題,喜歡收看新聞報道。所以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積極性普遍較高,主流健康向上。大部分同學愿意參加有關政治問題的討論和投票活動;也有很多同學積極投身于三下鄉、青年志愿者以及無償獻血等社會公益活動。此外,目前高校黨員人數已經較多且有許多學生有入黨意向,已經是入黨積極分子或已經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參與的主體性和獨立性逐漸鮮明。在政治參與過程中大學生的自主性逐漸增強,體現在其通過制度性的渠道進行的自主性參與行為日益增多,例如參加競選、投票選舉等政治性參與活動。目前絕大多數在校大學生年齡已達十八歲,他們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同時由于長期的政治理論知識學習使他們具備了較高的政治素養,所以多數大學生在參與政治活動時具有明確的目標和動機,從而使其政治參與行為表現出鮮明的主體性和獨立性。

政治參與方式呈現多樣化、網絡化。目前,大學生參與政治的主要方式有政治學習、投票選舉、討論政治、參加黨團組織、參加公益性社會活動、網絡參與等等,同時隨著網絡等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網絡的快速性、交互性、匿名性以及使用便捷性等特點符合大學生的需要,互聯網已成為大學生了解社會信息、發表個人言論和體現個人意圖的重要平臺和主要手段,成為大學生政治參與的一條重要渠道。參與程度更加理性和適度。在新形勢下,大學生已將對社會政治的關注與對自我的關注結合起來,積極入黨、報考國家公務員、開展社區服務等公益活動。盡管收入差距問題、權力腐敗問題、就業問題等近年來一直是大學生關注的焦點,但由于國內經濟發展和對外政策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大學生內心的矛盾,多樣化的參與途徑也疏導了大學生的政治激情,信息的透明和政府對“穩定”的強烈訴求也使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行為更理性和有序。從1999年抗議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我駐南聯盟大使館的轟炸,到2002年慶祝北京申辦奧運成功,以及2008年西藏“3•14事件”以及對汶川大地震的救援和支持中,大部分大學生表現出了有理、有節、有序的參與行為。大學生政治參與存在的問題從總體上來看,當代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是積極向上和健康有序的,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政治理論知識缺乏,認知模糊,信仰不堅定。

少數大學生不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出于被動和應付考試的目的而去上課,這樣嚴重地影響了他們學習和接受基本政治理論知識,導致其政治理論知識缺乏,政治素質較低。另外,在全球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一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念趨向多元化,他們對社會問題的理解缺乏理性的思考,對現實政治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的認知仍停留于感性、片面甚至錯誤的層面上,一旦受到錯誤政治思潮的影響,很容易自覺不自覺地、不同程度地放棄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追求,表現出信仰不堅定。政治效能感不高且與就讀年級成反比。政治效能感是公民對自己政治參與行為影響力的主觀評價。個人的政治參與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受評價結果的影響。大學生對自身參與到學?;蛘疀Q策的一些政治參與行為的主觀評價并不高,認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對學?;蛘臎Q策產生不了多大的影響,從而導致政治效能感偏低。同時,還存在政治效能感與就讀年級成反比的現象,隨著大學生在學校就讀年級的增加,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和效能感有所降低。政治參與功利化,存在消極參與和非理性參與。大學生在政治參與中易受情緒影響,導致思想偏激和行為沖動,從而產生非理性的參與行為。當前我國大學生非理性政治參與偶有發生,形式有聚眾鬧事、破壞公共財物、罷餐、靜坐、示威游行等。此類事件雖然只是偶爾發生,但直接影響到高校和社會的政治穩定。另外,部分大學生在政治參與動機上存在明顯的功利性傾向,他們在政治生活中,開始注重個人實際利益,比如,為了綜合素質測評加分、評優、評獎而參加黨團組織的活動;為了在畢業時便于找工作甚至是為了虛榮心而加入黨組織。從長遠來看,這種傾向對政治參與的發展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健康、有序發展。參與意識、行為存在偏差。部分大學生在政治參與意識上體現出較強的要求,但實際政治參與行為投入卻較少。根據孫婷等對長沙市岳麓區高校大學生的調查發現,在調查者中有62%的大學生認為很難將政治熱情轉化為實際的政治參與行為,表現為大學生“談”政治較多,而實際的政治參與行為較少。另一方面,他們對社會有正確的政治認知和政治評價,有一定的政治參與基礎,但實際上并沒有相應的實際投入,甚至將會出現與認知相反的行為,從而表現出尚不穩定的政治心態,最終會導致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和政治行為差異的出現,嚴重影響當代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進程。促進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的建議加快政治體制改革,加強政治文明建設。從有助于大學生參與政治的角度出發來看,只有具備自主性、適應性和凝聚性(即自我適應、自我調整、自我運行和自我發展)的社會政治體制,才能有助于擴大大學生政治參與以及民主政治的發展,從而推動全社會的進步。我國所進行的政治體制改革,本質上也就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改革的根本目標就是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為目的的政治體制改革是擴大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最重要、最直接的外部條件。它為大學生群體在廣泛的直接或間接的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的過程中,民主意識、法制觀念的形成和創造政治參與條件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首先,要加強政治理論教育,這是保證大學生具備正確政治觀念和政治認知的基礎。其次,高校要探索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與手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能。要大力提高教育者的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真正做到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最大程度地提高大學生學習政治理論知識的積極性,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政治觀念和良好的政治素質。加強黨團組織和學生社團的作用。要強化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通過在大學生中發展黨員來促進入黨積極分子的政治理論學習和政治參與意識的培養;要鞏固共青團的主體地位,讓占高校學生中大多數的團員在參與團的活動中得到教育,鍛煉其政治參與的技能,積累其政治參與經驗;充分發揮學生會及其他學生社團的作用,拓寬大學生政治參與途徑、擴大學生的社會實踐領域、鍛煉其實際參與政治活動的各項能力。加強實踐教育。高??梢宰呃碚撆c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參與能力培養,讓大學生在參與民主管理的過程中接受教育,養成良好的政治參與習慣,逐步提高主體意識和政治參與的能力。可以利用人大代表選舉、團總支、學生會干部選舉和校長接待日等活動,提高大學生的民主意識,激發他們的政治參與熱情,讓他們學習和掌握實實在在的政治參與技能,積累政治參與經驗。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高校學生黨員、干部往往是在德智體等方面表現突出且社會活動能力較強的學生,他們有著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較高的歷史責任感和較好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同時又具有較高的政治熱情和政治覺悟。提高學生干部的政治參與意識與能力有利于發揮其在學生中的政治核心作用,通過“點”帶動“面”,將其政治影響力輻射到周圍的普通同學,擴大廣大學生的有序政治參與。加強校園政治文化和參與機制建設,充分利用網絡陣地。大學校園是大學生群體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地。高校必須從學校的日常學習、生活等各方面入手,在學校的決策和管理過程中充分發揮民主自治的作風,讓大學生參與到其中,利用在學校這個小范圍參與來提高其在大社會中的政治素養。另外通過網絡參與政治已然成為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極其重要的途徑和方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清醒地認識網絡的特點,掌握網絡教育技能,從多方面加強網絡陣地建設,努力開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加強大學生自身參與意識和能力培養。

大學生作為準成年人,他們已經具備了相當的獨立意識和自主意識,加強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通過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努力,更需要發揮大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性。當代大學生自身要從國家民族命運、社會發展進步、個人成長成才的高度深切認識政治冷漠的消極性和危害性,在行使政治權利的同時,要主動擔負政治參與的義務,要主動配合政治民主化建設和政治參與法制化的前進趨勢,提高自己學習政治、參與政治的興趣,努力培養自己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參與意識,敢于承擔時代和民族賦予的政治和歷史使命。唯有這樣,中國的政治改革才能得以深化,中國的政治文明和社會穩定才能得以實現,大學生才能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