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優化
時間:2022-12-24 03:37:29
導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優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甚至有失衡的危險。必須從加大硬件、軟件投入,建設平臺,占領主陣地;豐富教學手段,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建立和完善一支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等四個方面入手,優化生態環境,協調生態系統內外部因素,維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進而保證整個生態系統的高效運行。
【關鍵詞】“互聯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優化;生態平衡
教育生態學是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主要是運用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探索教育規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個生態系統,在生態系統中,生態平衡是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其有效運作的前提,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各種外部因素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導致整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從教育生態學的角度出發,積極應對,采取有力措施,優化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環境,維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進而保證整個生態系統的高效運行,成為擺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戰線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緊迫任務。
一、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的特點
教育生態學是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在生態學中,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是其核心概念。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生物與非生物、生物與生物之間通過不斷的物質與能量的相互交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互相依存的一個整體。這種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和作用達到的一種動態平衡稱為生態平衡。生態系統有效運行的前提是生態平衡,一旦失去平衡,不但影響系統運行,甚至整個系統有被破壞的危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個生態系統,它是指一切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及其效果產生各種影響的內外部因素之間關系及結構的總和。[1]這個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主要是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的綜合平衡、運行高效,功能優異及與環境的良好協同,表現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動態穩定以及生態系統內部各個因素之間能量交換、相互作用的動態穩定。當來自環境方面一定量的物質、能量或信息輸入,就會引起整個生態系統的不穩定,生態系統就會根據自身的特點和現狀,迅速協調各種因素,進行有效的調節,以達到新的平衡,以保持整個生態系統的和諧穩定,保證生態系統的持續高效運行。
二、“互聯網+”時代的特點
21世紀是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已經進入了“互聯網+”時代:傳統的紙質媒體和各類門戶網站轉型加快、自媒體不斷涌現、信息內容的生產和傳播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四十一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普及率達到55.8%,超過全球平均水平4.1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平9.1個百分點。其中,手機網民占97.5%,規模達7.53億。[2]年齡在20-29歲的網民最多,而學生的占比最高。手機和網絡成為高校學生獲取各類信息、與社會溝通、豐富情感的首選工具。同時,“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傳播還具有以下一些特點:1.信息的大眾性。就是信息的來源非常的豐富,人人都可以通過微博、微信或其他一些相似的軟件,隨時隨地或者轉發一些別人在網上的,諸如圖片、文本、語音或視頻等信息,因此每個人都是一個信息源,手里拿著麥克風,別人可以評論、轉發等等,信息量成幾何倍數增長,而各種信息泥沙俱下,無法甄別真假與好壞;2.信息傳播的瞬間性。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與各種移動終端的普及,人們隨時隨地可以接入互聯網,制造、傳播和接受各種信息,大量信息可以瞬間就被傳播出去,信息的更新速度也極快。3.信息傳播的交互性。每個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者和參與者,因為每個人都可以隨時接收別人發的信息,也可以隨時發表個人對社會的態度、意見和看法,隨時關注別人發表的信息,也可以加上個人的點評。
三、“互聯網+”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
“互聯網+”時代,各種各樣的信息撲面而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獲取的方式多種多樣,方便快捷,這些特點對于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但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一)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環境發生了變化。“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受到了深刻影響。首先,泥沙混雜的各種信息對于涉世未深,三觀還遠未發展成熟的在校大學生,產生了復雜的影響。在互聯網到來之前,學生們接觸的大量信息主要來源于教育者的灌輸和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內容經過層層把關,不恰當、不正確的信息已被過濾掉。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大學生對互聯網的依賴加強,互聯網各種不合法、不健康的信息進入高校大學生的視野。其次,“互聯網+”時代,社會環境、網絡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自由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潮對大學生產生了不良影響,而絕大部分學生沒有踏上社會,極易被現代社會環境中的一些不良因素所影響。再次,復雜多變的環境增加了大學生的選擇難度,而絕大多數學生正處于三觀發展定型的關鍵時刻,需要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如果我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政治敏銳度不高,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就會大大降低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二)信息傳播的交互性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形成了挑戰。由于“互聯網+”時代,信息獲取渠道多種多樣,因此有時會出現學生們獲取信息的速度和信息量超過教師的情況,甚至學生和教師可能會持不同的觀點。這個時候,有的學生會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教師及教科書中的觀點缺乏說服力,不能令人信服。從而使思想政治教師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發生了變化,喪失了教育信息控制的優勢地位,思想政治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大大下降,教學成果也得不到學生的認可。另一方面,有的思想政治教師面對“互聯網+”的復雜形勢,缺乏應對策略和手段,甚至都不知道如何能夠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這門課程,導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主渠道作用大打折扣。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環境的優化措施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這一些內外部因素顯著的變化,影響了整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必須從教育生態學的角度出發,積極應對,采取有力措施,優化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環境,維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進而保證整個生態系統的高效運行。(一)領導重視,加大硬件、軟件投入,建設平臺,凈化環境,占領主陣地。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高校黨政領導和廣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正視這種社會發展潮流,迎接挑戰。要高度重視和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針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新情況和新要求,進一步增強用馬克思主義占領高校思想文化陣地的政治意識,加大硬件、軟件投入,充分利用好互聯網絡平臺,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來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聯網+”時代的新方式,優化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環境。(二)依賴互聯網技術,豐富教學手段,優化教學內容。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學內容都是由教師決定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接受知識和價值觀念的熏陶。在“互聯網+”時代下,教育工作者要積極應對現實環境變化,努力掌控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將純理論術語與現實生活話語相結合,實現由純抽象理論學習轉向直面實際生活問題[3]學校在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之外,依賴互聯網技術,積極構建教學微平臺,豐富和優化教學內容。,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體主義教育、世界觀教育等相關的教學內容轉化成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如轉化成微視頻、微電影、漫畫等形式展現出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得他們養成經常瀏覽微平臺的習慣,自愿吸收教育內容。高??梢岳没ヂ摼W平臺開展一些活動,比如微電影攝影比賽、微直播進學生社區、微訪談、微論壇等等,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到這些活動中,利用這些載體的快速傳播能力和輻射力,通過讓學生親身體驗其中,提高對大學生的感召力,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目的。[4](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創新。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教學的主要形式是課堂教學、課堂講授,通過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面對面交流來達到教育的目的,這種教育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如達不到課堂教學與社會實際的有機結合,也做不到課堂、生活、社會等多維教學的有機統一,形式單一,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所以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可想而知。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可以依托互聯網技術,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地點,從傳統的課堂延伸到學校與教室之外,實現了場域的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以是學生輔導員,可以是其他專業課老師,也可以是學校各個部門的工作人員,甚至是后勤職工,高校的育人工作不僅僅局限在教學領域,還可以拓展到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等各個方面,最終實現全方位、全領域、全員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不再局限于教材,可以拓展到古今中外的一切事件,特別是在網絡上具有重大影響的社會熱點事件,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也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學校工作人員可以和學生平等對話,做好引導,潛移默化;思想政治教育時間由原先的課堂教學實現,轉變為學生學習生活的所有時間,實現時間上的拓展等等,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創新。(四)必須具有一支高效的、符合“互聯網+”時代要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盎ヂ摼W+”時代,面對復雜多變的環境和時代的要求,必須具有一支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又具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經驗,還要能夠熟練進行現代互聯網操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能夠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學方法的特殊規律,熟悉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善于啟發式教學,真正讓大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原理、立場、觀點、方法,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這支隊伍面臨的教育對象、教育方式都發生變化的情況下,要及時學習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相關知識,提升自己的網絡技術素養。尤其是隨著新媒體的大量涌現,在學生了解信息的途徑更加多樣化的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熟練運用這些互聯網技術。要做到這一點,一方面有賴于各級領導重視,培訓和充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作為一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不斷努力,完善自我,成為一名合格的、符合“互聯網+”時代要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有賴于整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的綜合平衡、運行高效,功能優異及與環境的良好協同,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動態穩定以及生態系統內部各個因素之間能量交換、相互作用的動態穩定。當來自環境方面一定量的物質、能量或信息輸入或者變化,就會引起生態系統的不穩定,影響其正常運行,必須采取措施,優化其生態環境,優化運作方式,保持生態系統與生態環境以及生態系統內部的動態穩定,方能保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進而保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開展。
參考文獻:
[1]邱柏生.全面認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系統[J].上海教育,2008年第二期.
[2]第四十一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人民日報,2018-02-01.
[3]張國啟,孫祿.論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互聯網思維[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年6期.
[4]柏龍彪.思想政治教育“互聯網+”模式創新發展探微[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5月.
作者:溫春林 單位:常州工學院
- 上一篇:延安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 下一篇: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