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

時間:2022-10-12 02:53:27

導語: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

在網絡已經成為人們基本生活方式的新時代,人們“上網”、“用網”是一種新常態,對工作而言也是一門基本功,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更應如此。弄清新形態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新表征并理順其關系,不僅事關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也事關國家意識形態的安全和網上網下“同心圓”的繪制。

一、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發展的新表征

無時無處不網已經成為人們新的生活樣態,在新的生活方式下作為承擔者、發動者、組織者、實施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作為主體作用對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客體都在發生復雜而深刻的變化。1.新的載體中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主體性不斷被遮蔽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不斷拓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不斷發展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主體性不斷被遮蔽。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在場方式虛擬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新媒介的滲透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媒介場景與現實生活緊密融合在一起,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便可以通過新媒介載體以符號、圖像、影像等信息方式展現出來。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中,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不斷被媒介具象隱匿,呈現出圖像化、數字化和符號化特點。這種虛擬化的在場方式容易讓我們忽視真實主體的客觀存在。米歇爾•福柯在《詞與物》的結尾處明白地寫道:“人將被抹去,如同大海邊沙地上的一張臉?!盵1]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呈現方式隱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也在不斷與時俱進,有自己的演進邏輯和發展規律。隨著對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認識的不斷深入,我們在將顯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同時更加注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剛性灌輸”的同時更加注重“柔性灌輸”。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態下,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育方式中,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將教育內容滲透到客體所處的文化、環境、娛樂、服務、管理等日常生活范圍中,滲透到各大媒體平臺,主要體現為“宏觀性主導”的操作者,引導客體在自然、愉悅、和諧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內容并轉化為行為習慣。在隱性化的呈現方式中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主體性不斷被遮蔽,在表象上呈現為只有“活動”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空缺由不在場的共存填補。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的互動間接化。按照馬克思主義的主客體觀,主體是從事著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是個人和人類的統一,客體則是與主體相對應的概念,是主體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主客體的互動建立在實踐基礎上。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互動多是面對面的、直接的、可直觀感知的,我們可以直觀地感知和區分主體與客體。隨著網絡的普及和新媒體技術的推進,傳統的主客體互動模式已被網絡大部分解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互動也由“人—人”的人際互動模式轉向“人—介體—人”的模式。這種間接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互動讓客體在更多地關注介體的同時也減少了對真實主體的直接依賴。2.新的交往方式中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主體性不斷凸顯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對其成員施加影響以使之形成一定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2]作為人類一項特殊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無疑是人的一項對象性活動,其主體是人,正如馬克思所說:“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盵3]比較特殊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也是具有自覺能動性、創造性的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4]因而人是特殊的自然存在物,也是主體對象性活動的對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是具有主體性的人,但我們不能因人具有主體性而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是人的事實。同樣,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具有主體性也是客觀存在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交媒體的普及,線上線下的疊加互動已經成了人們新的交往方式。在網絡環境中,在新的媒體平臺上,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主體性被全面激活并不斷擴展,新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客體主體性的張揚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呈現為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相較以往,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最明顯的特點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主體性不斷凸顯。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主體性參與更多。隨著網絡社交平臺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平等意識增強,主體更加注重與客體的平等互動,在設定目的、過程、內容、原則、方法、環境等方面都特別注重和強調客體的主體性參與;客體的自主性也明顯增強,自主參與越來越多,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和載體中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意愿自主、靈活地參與,且在參與的過程中能夠做到自主監控、反饋、調節和補救。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主體性發揮更充分。在新的交往方式中,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獨立自主意識增強,地位更加突出,能動性、創造性明顯增強。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能動性明顯增強,能夠在海量的信息中經常、主動地辨別、選擇、吸收有益信息,有意識地進行自我建構并調整自己的行為;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創造性明顯增強,面對主體為其呈現的教育內容和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會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原有認知圖式和現實需要有選擇地篩選、接收信息,且會有意識地利用自己的聚合思維、發散思維等創新思維圍繞“發散點”(針對性問題)變通、重組和創造教育內容和信息,并在多角度思考的基礎上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進而主動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3.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態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轉化更加多維快捷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體和客體都既可能是個體也可能是群體,群體既可能是組織化的群體也可能是非組織化的群體,呈現為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多對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通常多維疊加互動,轉換異??旖荨J紫?,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群體在主客體之間的相互轉化是呈耗散結構多維散發的。在網絡載體中,多個主體、多個客體同時并存,經常會出現多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多向疊加互動的現象,因而多個主客體的相互作用讓這種“主”“客”轉化更加復雜的同時,也更加多維。其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個體在主客體之間的轉化更加快捷。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個體的主客體相互轉化更加快捷,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主體在受教育時是客體,在教育時就是主體,這種轉化在什么時候都可以在線的時代打破了時空障礙,隨時都在進行;另一方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依賴自我教育,隨著客體主體性的凸顯,“主我”和“客我”的轉化也更加快捷。

二、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定位面臨的新質疑

隨著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新特點的顯現,一系列新質疑也隨即而來。要合理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并科學厘定其發展路向,就必須首先弄清楚質疑點和爭論點,否則我們就找不到癥結、把不住方向。綜觀近五年的學界爭論,我們發現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面臨的新質疑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1.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符號化、數字化、圖像化后的虛擬在場形式是否已經成為滿足客體需要的“物品”?隨著網絡科技和媒體技術的發展,人的交往關系和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不再局限于原來的物理形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通常以符號化、數字化、圖像化后的虛擬在場形式向客體展示教育內容,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所感知的都是符號化、數字化、圖像化后的“主體”的虛擬呈現形式,而這種方式又會不斷地被復制加工,真實世界被不斷地異化為擬真世界,最后呈現在客體面前的是逐漸“脫離”主體的被數字化、圖像化了的東西。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符號化、數字化、圖像化后的虛擬在場形式是否只是滿足客體需要的“物品”[5]呢?當思想政治教育客體面對這些數字化、圖像化后的存在形式時,如果僅從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角度、僅從物對于人的價值和意義的角度去分析,這些主體的虛擬在場形式就成了滿足客體需要的“物品”。但如果我們僅把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符號化、數字化、圖像化后的虛擬在場形式看成滿足客體需要的“物品”,我們就有可能陷入兩個錯誤的極端:一是認為主體在不斷地數字化、圖像化中逐漸成為一種符碼,進而消失在后現代的擬真世界中,消失在客體中,最終走向技術決定論進而走向唯心主義;二是片面夸大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在不斷放大客體主體性的同時也逐漸忽視甚至否定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作用,進而得出雙主體、主體間性等結論,最終可能還會走向對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進行否定。2.主體性日益凸顯的思想政治教育客體還是不是客體?隨著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主體性越來越被遮蔽,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主體性越來越凸顯,加之主體也具有客體性,在第一個質疑的基礎上我們又面臨第二個問題:主體性日益凸顯的思想政治教育客體還是不是客體?其實我們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還涉及對一個相關問題的回答,即一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完成到底是一個過程還是可以分為施教和受教兩個過程。如果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就是教育主體對客體施加影響以形成一定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過程,就會堅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過程的立場,進而對第二個質疑的回答就是肯定的,因為無論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主體性無論如何凸顯都改變不了客體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是主體對象性活動的對象的事實。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分解為施教和受教兩個過程,就會因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而堅定地認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體,進而對第二個質疑的回答就是否定的。3.如何定位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主體性?在回答前面兩個質疑的同時,我們還必須弄清楚另外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如何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主體性?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就跟我們走路一樣,定位不同、視角不同,最后的走向就會截然不同。重視客體的主體性作用起因于人的主體性擴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中形成的重要經驗。但如果參照的系統不同、角度不同,對思想政治教育客體主體性的認識和理解就會有區別。在網絡生活里,同一時空場域有多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并存,而這些并存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可能是同一主體,可能是兩個主體,也可能是多個主體。從這個角度講,單主體、雙主體、多主體都是存在的。但是,從單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來看,同一活動過程的主體和客體是既定的,只可能有一個主體,不存在雙主體、主體間性或多主體的問題。相較于其他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特點和區別在于客體也是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即具有主體性的人,但在同一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不管客體的主體性怎么凸顯,其仍然只能是這一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客體,而不是主體。

三、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定位與發展路向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要準確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與客體,就必須回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之中去討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與客體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只有準確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才能正確厘定其發展方向,更好地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1.回歸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本身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要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問題,我們就必須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本身去尋找答案。其實,只要回歸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本身,我們就會發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與特性、過程與要素都明確規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與客體。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與特性決定了主客體的客觀存在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體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影響客體的活動,其本質是意識形態的灌輸與教化,并通過提高客體的道德素質為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服務,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和階級性。這不僅從源頭說明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人類的對象性實踐活動,而且從根本上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的客觀存在性。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與要素內在地規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與客體。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過程,這一過程具有明確的計劃性、鮮明的正面性和積極的引導性。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一個系統,那么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這個系統的運行過程。系統的運行過程是系統內部諸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過程,因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諸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過程。從系統的本質、特性和運行過程來看,思想政治教育系統運行的主體是教育者,客體是受教育者,主體對客體的影響不僅是在特定的環境和條件下進行的,還需要連接的橋梁和紐帶。因此,學界普遍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要素包括主體、客體、介體和環體四個方面,這就從本質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進行了規定。主體與客體是相對的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兩個最基本的要素,二者相輔相成。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本身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在定義、地位、特征、價值[6]等方面的角色定位具有明顯區別。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挖掘客體的主體性,但不管客體的主體性如何凸顯,在同一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過程中,客體仍然是客體,仍然是主體作用的對象,不存在“雙主體”、“多主體”和“主體間性”問題;只有在多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疊加并存的更大系統里或者說在多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才可能存在多個主體并存的情形,也才會有主客體的相互轉換。2.在新的載體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主體性建構。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拓展、向柔性灌輸的轉向、注重客體主體性的發揮、注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結果、進步的體現。隨著信息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不斷突破時空限制,網絡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在存在樣式和形態上發生著深刻變化,其主體性越來越被遮蔽,且呈現的方式也帶有零散性和碎片化色彩;另一方面,隨著后喻時代的來臨,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在自由的網絡世界里更加凸顯,同時自我教育也被不斷激發。如果此時我們不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主體性建構,仍然停留在前喻文化時代的思維方式和教育模式下,我們不但不能引領客體,反而會被客體牽著鼻子“跑”。因此,在新的載體中、在新的生活方式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主體性建構既是形勢所迫,也是使命所在??傮w來講,我們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主體性建構仍然要從主體的主動性、主導性和創造性三方面入手。一是提高敏銳性,主動作為。面對新挑戰,作為活動的發動者、組織者和實施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要提高敏銳性并轉變態度,變“要我干”為“我要干”,變消極應對為積極肯干,變消極怠慢為主動作為,做到隱而不退。二是注重因勢利導,正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主體作用的對象是人這個特殊的客體,因此,在新時代的環體和介體條件下如果一味地只采用顯性教育和硬性灌輸顯然是不夠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必須學會因勢利導,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牢牢把握主導權,努力做到隱而猶在。三是善于開拓創新,有所作為。時代在變,客體在變,介體在變,環境也在變,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只有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地開拓創新并形成合力,如“融媒體中心”建設、“學習強國”的推廣等,才能贏得客體的信任與青睞,進而確保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做到隱而勝在。3.在新的交往方式中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主體性并促進向主體的轉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的主客體關系已被網絡所解構,除了少部分的面對面交流之外,絕大部分人際互動都是間接性的,雖然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以各種方式隨時呈現,但主體更多地只能是在源頭上把控,呈現出的東西很難在過程和結果上有效管控,這就需要充分啟發、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主體性才能達到預期效果。一是要善于創新。只有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強吸引力,才能激發客體參與的興趣;否則我們的努力就會徒勞,本應成為我們教育對象的客體就會被別有用心的人爭取,或者在海量的泡沫新聞或游戲中迷失自我。二是要善于整合。在吸引了客體的注意力之后,就應該善于運用整合的資源教育影響客體。比如,“融媒體中心”建設就是一個善于整合的成功探索,通過“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實現人、財、物等的全面整合。在信息浩瀚的網絡生活時代,只有很好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各方面資源,才能集中力量解決主要問題。三是要善于引導。要善于通過思想導向、輿論引導等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客體不斷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要求的內化與外化,進而不斷向主體轉化,去感染和影響更多的對象。

參考文獻:

[1][法]???詞與物[M].譯者:莫偉民.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506.

[2]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24.

[5]駱郁廷.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與客體[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6(2).

[6]劉建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難題的哲學求解[J].教學與研究,2016(2).

作者:畢紅梅 歐玲 單位:華中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