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道德下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時間:2022-01-20 09:57:12

導語:傳統道德下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道德下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立德樹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而立德樹人的文化底蘊則是中國傳統道德。做好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依托中國傳統道德,培養中學生公忠、正義、仁愛、中和的集體觀;培養中學生誠信、寬恕、謙敬、禮讓的交往觀;培養中學生自強、持節、知恥、明智的奮進觀;培養中學生節制、廉潔、勤儉、孝慈的持家觀。這些對強化成長中的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意義重大。

關鍵詞:中國傳統道德;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培養中學生的文化自信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立德樹人的客觀要求。新時代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依托中國傳統道德深厚的文化底蘊,深入挖掘中國傳統道德中的文化精髓,并結合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不斷與時俱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化效果。加強新時代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突出中國傳統道德的教化作用,積極引導中學生在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中感悟人生,進而提升道德素養。

一、加強中國傳統道德教育,培養中學生公忠、正義、仁愛、中和的集體觀

公忠被中國人視為個人修身和報國的最高行為準則,個人是否公忠直接關系到國家社稷。中國古代就有“公家之利,知無不為”“臨患不忘國”[1]的要求。儒家的憂以天下、公而忘私、忠在恤民,墨家的舉公義,法家的無私,道家的以百姓心為心,明清時期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1]2-3等道德觀點,都反映出了為民、為國、為天下的道德精髓。對中學生進行公忠觀教育,培養中學生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為重的情懷,增強中學生的時代使命感和責任感,時刻以國家、人民為中心,把自己的人生價值與時代使命結合起來,在奮進中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通過公忠觀教育,充分發揮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學生的促進和激勵作用,更好實現中學生良好的道德養成。正義主要體現在義以為上、見利思義等中國傳統道德之中。荀子提倡先義后利,《論語》強調以義為本,孟子提出舍生取義,這些都是對正義在國家、民族利益層次上的闡釋。對中學生進行正義觀教育,可以幫助中學生樹立國家觀和民族觀,在“義”“利”面前能夠做到先義而后利。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抗洪搶險中,所涌現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已經為中學生做出榜樣。對中學生進行正義觀教育,不斷提升中學生的國家義利觀和人民義利觀,是新時代實現立德樹人的一項重要舉措和要求。仁愛思想是中國傳統美德,儒家強調仁民、愛物,墨家主張兼愛,韓愈則提出了博愛之謂仁的觀點。這些觀點強調了仁愛的重要性。對中學生進行仁愛觀教育,可以積極引導中學生樹立為民、愛民的思想,在親民愛民中積極進行探索和創新,在為民服務中實現自己的青春價值。通過仁愛觀教育,培養中學生的人道主義精神,在仁愛中傳承中華美德,在艱苦奮斗中推進社會和諧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及發展。對中學生進行仁愛觀教育,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和諧發展觀,增強他們的整體意識和大局意識,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中和要求處事要堅守正道,力避過與偏激,強調團結與和諧。它要求人們要遵循適度、合禮、中正,以及和為貴的行事原則。對中學生進行中和觀教育,積極引導中學生在處事過程中堅持適當不偏激的態度,在人際交往中堅持做到合乎禮儀、中正不偏、和而不同,堅守正道,以正確合理的行為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以便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做對社會有用之人。同時,對中學生進行中和觀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家庭和睦及社會和諧發展。

二、加強中國傳統道德教育,培養中學生誠信、寬恕、謙敬、禮讓的交往觀

誠信作為關于立人、修業、立政的道德規范,強調的是誠實守信。傳統道德中的“言而無信,不知其可”“民無信不立”[2]等,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朱熹指出的敬以直內、義以方外,便是立誠,同時也提出了立誠修業的觀點。這些都強調誠信對于個人修業及人格養成的重要意義。誠信是中學生的立身和成事之本,對中學生實施誠信觀教育,可以幫助中學生在社會經濟建設中爭做誠信之人,共同推進我國誠信社會的健康發展。如果中學生出現誠信缺失問題,一定會對經濟社會的發展造成影響,更不利于中學生健康人格的養成。寬恕是人際交往中一條重要的道德規范,它要求人們在交往過程中豁達、律己,要與人為善,能夠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達而達人”,進而做到“粹而能容雜”[2]。對中學生進行寬恕觀教育,是提升中學生律己寬人道德水平的重要舉措,可以有效培養中學生的豁達胸懷及與人為善的品德,有利于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通過對中學生進行寬恕觀教育,可以幫助中學生學會“以直報怨”,避免錯誤處事,做到和諧交往,包容他人的不足,以提高人際交往效果。謙敬是個人自身修養和為人處世的一種美德,要求人們為人處世要誠意、尊人、寬人、自省,不自大自居,做到“擇善而從”?!皾M招損,謙受益”[3],強調了謙敬對于為人處事的益處。培養中學生謙敬的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之一,對中學生進行謙敬觀教育,有利于提升中學生的自身修養水平,并養成良好的道德風尚。中學生只有懂得謙敬,才能更好地接納萬物,讓自己不自見、不自是、能下人,以增強其為人處事能力。禮讓作為廣為人知的道德規范,它要求人們在為人處世中要懂得恭敬和謙讓,遵循“和為貴”的原則,以保證交往順暢和諧。“不學禮,無以立”“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1]31-55等思想觀點,都體現了禮讓的重要性。禮讓是中學生在社會交往中應該具備的道德觀之一,中學生要想擁有和諧順暢的人際關系,必須懂得恭敬、謙讓,否則會“無以立”,不能把事情做好。禮讓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客觀需要,“和為貴”“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1]50-54,都強調了禮讓是一個人未來發展必備的道德準則。對中學生進行禮讓觀教育,其目的在于通過禮讓教育不斷提升中學生的禮讓素養,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加強中國傳統道德教育,培養中學生自強、持節、知恥、明智的奮進觀

自強突出了改革和創新的理念,它要求人們自強不息、窮則思變,勇于圖強、與時俱進不斷進取?!白儎t通,通則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4]等思想觀點,都是對自強做出的闡釋。自強是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中學生應該遵循的道德觀。對中學生進行自強觀教育,可以培養中學生的改革創新意識,提高中學生的改革創新能力,引導他們在艱苦奮斗中不斷進取,敢于做國家發展建設的開拓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學生賡續力量,發揮聰明才智,以與時俱進的態度和勇于創新的勇氣,為國家發展建設貢獻力量。持節強調的是為人處事要遵仁德、從大義、重大節,做到窮達見廉、成仁取義?!案毁F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遺生行義”“泯軀而濟國”[1]59-62等思想觀點,都在說明持節的重要意義。持節是中學生應該具備的道德素養,對中學生進行持節觀教育,能夠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和人民觀,形成從大義、重大節和“善天下”的情懷,能夠像文天祥、蘇武那樣在家國危難之時堅守人格尊嚴和民族氣節,舍生取義。知恥是人們內心的一種善惡和榮辱標準,它要求人們為人處世要言慎行、知榮辱、守仁義?!岸Y義廉恥,國之四維”“廉恥,立人之大節”“如無恥心,則無事不可為矣”[1]59-68等思想觀點,這些都在說明知恥對為人處世的重要作用。對中學生進行廉恥觀教育,能夠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廉潔和知恥觀念,從而守好自己的人格底線和道德底線,在知廉恥中修身養性,形成良好的個性品德,做國家建設的合格接班人。同時,對中學生進行知恥觀教育,還有利于中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健康發展。明智作為基本規范,它要求人們在處事過程中,要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從實際出發,量力而為,要懂得見微達變和居安思危,進而能夠利人利國?!胺蛑?,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從事焉”[1]65-68、見微知著,都強調了明智對人生的指導意義。明智觀教育是當今社會價值觀多元化背景下,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中學生辨別是非能力的有力舉措。通過對中學生進行明智觀教育,可以幫助他們樹立見微達變和見微知著的意識,能夠做到知道尊道、量力而行,以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水平。通過對中學生進行明智觀教育,有利于增強他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遵循規律、認識和掌握規律及科學利用規律的能力,促使他們在社會實踐中做出更大的貢獻。

四、加強中國傳統道德教育,培養中學生節制、廉潔、勤儉、孝慈的持家觀

節制作為行為道德規范,它要求人們在社會實踐中要遵從禮儀,守正自制,取之有節,行之有度?!耙粤x導欲”“以道制欲”“淡泊以明志”“清廉以正風”“事不節則無功”“為學之道,制欲為先”[1]74-78,都強調了節制對人生的指導意義。對中學生進行節制觀教育,培養中學生守正祛邪、行為有度的風格和淡泊明志、正風清廉的品德,幫助中學生養成節制的生活作風和工作作風,提高中學生反腐倡廉的意識,清清白白做人做事。在我國生態文明健康發展的今天,提高中學生的節制意識,增強中學生的節制能力,對于我國社會經濟的綠色發展及循環經濟的健康發展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廉潔作為中國古今社會為政、為官的行為規范,它要求人們在社會實踐中要以循禮行法、見利思義為行為準則。“吏不廉平,則治道衰”“不廉,無以治民,則風俗必敗”[1]74-78,這些都強調了廉潔對個體品行和國家治理的重要影響。對中學生進行廉潔觀教育,不僅可以引導中學生逐步養成廉潔的高尚品格,還能夠幫助他們在今后的工作中形成廉潔習慣和作風,做到見利思義、不貪財貨、立身清白,反對一切不良的社會行為,并敢于同不同形式的腐敗行徑作斗爭,不斷推進我國社會風清氣正地健康發展。勤儉是古今社會傳播最久的一種品德。中國古代就有“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克勤為邦,克儉為家”“惟勤養德”[1]82-85的思想,還有“足國之道,節用裕民”“儉,德之共也”“每事以節儉為意,則積久累日,國用自饒”[1]82-85等踐行主張。這些都在強調勤儉的重要性。勤儉是中學生應該具備的良好品德,對中學生進行勤儉觀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對中學生進行勤儉觀教育,可以正確引導中學生養成良好的勤儉習慣和品格,養成克勤克儉的優良作風,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品德。成由勤儉,敗由奢。通過對中學生進行勤儉觀教育,可以增強中學生倡勤儉、反奢侈的意識,積極推進全社會形成勤儉持家、勤儉治國的良好社會風尚。孝慈是中國傳統道德中十分重要的規范,儒家則把孝慈作為仁義的根本。主要觀點為:“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2]195。這些都闡釋了孝慈的道德要求。對中學生進行孝慈觀教育,可以幫助他們形成孝道意識,養成尊老愛幼的好習慣。同時,讓中學生懂得孝慈對家風建設及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作用,并積極引導中學生行孝道,做孝者,繼承前人之志,繼續完成前人沒有完成的事業,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走好新時代的民族振興之路。綜上所述,中國傳統道德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理論精髓。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涉及方方面面,但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不能丟掉。特別是公忠、正義、仁愛、中和的集體觀,誠信、寬恕、謙敬、禮讓的交往觀,自強、持節、知恥、明智的奮進觀,節制、廉潔、勤儉、孝慈的持家觀,對強化成長中的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羅國杰.中國傳統道德:簡編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3.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7:55-68.

[3]王世舜.尚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2:98.

[4]周振甫.周易譯注[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182.

作者:張超然 劉智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