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中思政教育的價值
時間:2022-08-29 03:18:46
導語:生態文明中思政教育的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钡囊?,還進一步論述了生態文明,并從經濟建設入手,提出了解決當前緊迫的環境方略,最后落腳于“生態文明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建設生態文明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努力,但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更具有長遠的意義。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我們黨的宣傳教育的一貫優勢,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力加強全社會的生態文明的思想政治教育,促進生態意識,生態道德和生態法治的培養,帶動生態文明風尚在全社會的形成和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的牢固樹立,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價值意義
我國現在的經濟一直保持著平穩快速的發展,但同時也伴隨著高消耗、高污染和資源環境約束問題,尤其是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極低,環境容量不容樂觀。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發展,我國的環境問題從區域性、局部性向全國性、整體性演變。環境問題不再是邊緣問題,而是成為制約發展的中心問題和主要障礙。在這種背景下,我國開始尋求經濟增長模式的全面轉變,走節約型發展道路以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根據生態現代化的“第三次理論”,現代社會的生態問題,絕大多數是人為的問題。解鈴還須系鈴人。人為的問題,需要人來解決。建設生態文明,不是簡單地從污染治理入手,而是從改變人的行為模式出發,通過改變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達到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的目的。而且國際上,生態現代化走在前列的國家的成功經驗也表明,公眾的參與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如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和推廣“循環經濟”并取得顯著成效的國家之一。其經驗是“我們吸取的最重要意見是人民的參與。盡管有政府的政策措施和框架,如果沒有公民的參與,這種努力是徒勞無功的,是效率低下的”??梢哉f,提高公眾的現代生態意識,加速從物質社會向生態社會轉變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最重大挑戰。
那么,中國公眾生態意識如何?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今年公布了“2007中國公眾環保民生指數”,其中中國公眾的“環保意識”總體得分為42.1分、“環保行為”、“環保滿意度”得分分別為36.6分、44.7分,三項指標均“不及格”。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國家環保總局宣傳教育中心和商務部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共同發起的“中國環境意識項目”(簡稱CEAP)2007年12月的調查數據也表明,“總體來看,公眾對于環境科學知識的實際知曉率偏低,目前人們對于環境科學的認知廣度較低”這無疑給中國公眾生態意識行為又一次敲響了警鐘。兩份調查報告的分析都表明了中國公眾的生態意識總體較低的原因在于生態意識教育和培養的薄弱,公眾主動參與意識不足。因此,通過行之有效的宣傳和教育,喚起公眾的生態文明意識,增強公眾主動參與的熱情,是時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迫切的現實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是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F階段,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我國宣傳和教育的最直接、最有效和最廣泛的方式,其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所不能取代的?!八枷胝谓逃媾R新科技革命所帶來的人類生存的新危機,面臨自身領域所發生的新變化,必須沖破原有的價值局限,除了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服務外,還可以也應該為生態文明建設服務?!彼枷胝谓逃纳鷳B文明教育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時代的發展需要,也是當前我國生態文明意識宣傳教育的最佳現實途徑。它將使生態文明教育獲得了全社會最廣泛和系統的宣傳教育資源和對象范圍,有效地促進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的牢固樹立,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不可或缺的人的基礎。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
生態文明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宣傳和教育途徑,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必須發生相應的變化,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而發揮其應有的價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文明教育必須在堅持原來的基本原則下,適當地加入生態意識、生態道德、生態法治的教育內容:
(一)生態意識教育
生態意識的強弱,直接決定了公眾生態行為的積極與否。進行生態意識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明確人是自然界這個系統中的一員,應當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生態意識教育應該包括以下4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憂患意識。在當前,環境、資源、人口等生態問題日益嚴峻的形勢下,生態意識教育最基礎部分就是幫助人們真正了解生態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使公眾樹立憂患意識和生態危機意識。要使公眾認識到,如果不堅持科學發展觀而繼續過度的開發利用資源,任憑人口的膨脹和環境的惡化,其后果將威脅我們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生態的憂患意識有助于確立人與自然協調共存的生態觀,激發公眾的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心。其次是主體意識。目前中國公眾環保意識和行為總體上都不盡人意,主要是公眾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意識不強的反映,生態文明建設的“搭便車”心理大有存在。生態教育的主體意識就是要讓公眾明確,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生態文明建設沒有局外人,“今天你環保了嗎”應當深入每個人的心里。具有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意識的公民將像《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高層論壇——廣州宣言》倡議的那樣:“每個公民都要爭做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倡導者、熱心宣傳者和忠實踐行者。匯細流以成江海,積小善以成大德,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以我們的行動和智慧創造生態文明建設的美好未來?!弊詈笫巧鷳B審美。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真、善、美相統一準則而從事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凝聚和體現。生態審美正是對自我生命與和諧狀態以及普遍的生命關聯和交融的感情和體認。公眾不僅應具有生態的科學知識還應有高尚的生態審美情趣,這不僅能喚起公眾熱愛自然、生態的豐富情感,還可以使生態文明教育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二)生態道德教育
“生態道德是一切環境素質的第一素質?!惫裆鷳B道德意識的薄弱和缺失是生態問題產生的一個深層次的根源。因此,建設生態文明要求把道德納入人與自然的關系之中,弘揚生態道德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態德性”。生態文明的道德內容包括應該生態善惡,生態良心,生態正義和生態義務四個方面。首先是生態善惡。其衡量的標準是以人的行為是否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一致。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行為是為善,反之則為惡。樹立生態善惡的道德觀,讓人們清楚生態行為中的是與非,榮與恥,才能使生態保護成為公眾的自覺行為。其次是生態良心。生態良心是指深入心靈的生態責任感與道德“自省”融合在一起的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崇高道德情感。生態良心將使人們自覺遵守生態道德的公平性原則(包括代內平等,代際平等和公平分配有限資源等)、持續性原則和整體利益原則,培養人們的前瞻意識和自省意識,引導科學發展觀在內心的確立和形成。再次是生態正義。生態正義是人們在生態良心的基礎上形成的并體現為監督和評價他人的生態行為的自覺。具有生態正義的人會制止和約束那些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損人利己,禍及后代的破壞生態的不道德行為。這有利于全體公眾的經濟行為和個人生活都規范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共同理想目標之中。最后是生態義務。生態義務就是自覺踐行生態道德規范的責任感。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需要公眾的積極參與,要求每個公民自覺履行應盡的義務。樹立生態義務的道德觀,使人們關心自然、社會和他人,自覺負起保護資源和環境的責任,努力使生態道德轉化為自身的自覺實踐,使其成為推動生態道德建設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生態法治教育
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動,也需要相關法律、法規加以約束和引導。近年來,我國生態立法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注重保護生態,維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逐漸上升為重要的立法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加強生態法治教育,提高人們的生態法律意識,促進有利于保證和促進生態的法律法規的功能發揮,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首先是生態法治意識的教育。學法才能懂法,知法才能守法。加強生態法律和法規的普及教育,提高公眾的生態法律意識,使人人懂法、守法、護法。這有利于規范人們生產和生活的生態行為,也有利于打擊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杜絕各種破壞生態的現象。再者是生態維權教育。生態文明的事業本質上是公眾的事業。這在生態的法律法規體現為承認和支持公眾的環保方面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等權利。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6條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并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提高公眾的生態維權意識,有助于促進公眾參與生態的立法、執法,從而提高生態立法的質量和執法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文明教育的方法要求
在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文明教育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規律并吸收生態文明的新要求,通過多種途徑和手段,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各種宣傳和教育。這在具體方法上,主要體現為“貼近,互動,統籌”的要求:
(一)貼近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原則。在生態文明教育中仍然具有極重要的意義。首先是貼近大眾的實際。環保沒有局外人,但不同的群眾的教育重點卻有明顯的差異。基層政府官員側重于轉變單純追求GDP的政績觀,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青年學生由于可塑性強和社會建設的特殊地位以及教育系統可覆蓋和深入強,因此成為生態文明教育的最為關鍵的重點對象。青年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應是全面的教育,使青年學生成為具有生態意識的認知,養成生態道德習慣,履行生態法治權利和義務的生態文明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普通大眾應以培育綠色、健康、向上的生產、生活方式為主要內容,不斷加強和提高公眾支持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不同群體的不同側重點的宣傳教育,貼近大眾的實際,有利于提高生態宣傳教育的針對性、時效性、系統性和實效性。其次是貼近大眾的利益。根據中國環境意識項目調查分析,目前我國公眾環境保護意識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功利傾向。公眾的具有功利性環保意識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我們進行生態教育的有效角度。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可以從生態保護對經濟發展的促進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的角度加以詮釋。這樣可以去除人民對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對的觀念,從而在生態意識上首先確立經濟發展,生活改善與生態保護的良性循環的觀念。最后是貼近大眾的日常生活。生態文明建設涉及人們的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地圍繞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生態問題很大多數產生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生態保護也極大多數體現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生態文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應結合公眾日常生活,在宣傳環境問題給人民生活造成不良后果的同時,還要宣傳這一生態問題產生的客觀原因,提高人們對生態問題的認知的科學性。同時也要求人們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切實實踐“今天你環保了嗎”的響應。
(二)互動
進行生態文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的觀念,提高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互動就是要調動全社會的積極主動參與生態保護的意識和熱情。首先是多元主體互動參與。生態文明教育應完善政府引導,多部門合作、全社會參與的宣傳格局。政府的環保、宣傳、教育部,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社會團體,志愿者組織、綠色非政府組織等民間組織都應該密切配合,充分發揮各自的職能和優勢,共同推進生態保護的宣傳和教育。這樣通過宣傳教育的多元主體互動參與,實現了主體力量的強化而加大了宣傳力度,將有效提高生態文明教育的效果。其次是公眾互動參與的宣傳方式。改變以往公眾處于被動的宣傳教育方式,通過一系列創新和安排,如加大大眾傳媒渠道中環保宣教活動的參與式比例,讓公眾主動參與生態保護的宣傳教育活動。這樣人們可以更多地掌握生態知識,更徹底的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更明確自己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權力和義務,同時也增加了公眾響應生態文明教育的熱情,從而擴大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群眾基礎,也提高了公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后是宣傳教育的信息交流與共享。當代社會是信息化的社會,信息資源已經成為市場競爭、企業管理和公共服務等的最重要的資源之一。信息資源的管理是提高社會活動效益的重要措施和保障,生態文明宣傳教育也不例外。因此,應該以政府主導并鼓勵各組織開展環境宣傳教育的基礎調查與輿情信息態勢分析,建立生態宣傳教育的基礎數據庫,整合宣傳教育資源,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逐步實現環境信息的公開和信息資源共享。
(三)統籌
統籌是為了協調。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文明教育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多方面的利益和效益關系,建立協調有效的教育機制,著力推進生態保護的宣傳和教育。首先是統籌局部與整體、當前與長遠利益。生態文明建設涉及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環境管理和個人行為的生態合理的轉變,會引發利益的重新分配與沖突。政府、企業、社會、環境保護組織、個人等,都面臨著沖突與整合。他們就是變革的力量,也是變革的對象;他們要改變別人,也要改變自己。因此,在生態文明教育中應統籌各種利益關系的宣傳和教育,充分協調和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營造好生態文明建設的全民合作與民主參與的環境。其次是統籌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思想政治教育的宣教,離不開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樹立“效益”觀念,追求投入的產出比率,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效益是實現社會效益的重要經濟支持與保障,因此不能不考慮經濟效益。但環境保護不僅是生態理智,而且也是經濟理智的要求。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人是我們任何活動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統一,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宣教引導社會、教育公眾、推動環保事業發展的功能,為生態文明建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并且運用市場機制繁榮生態文化,增強自身發展能力。
最后是建立和統籌生態宣傳教育的各種機制。生態文明的教育和宣傳教是一項系統的、長期的工程,為了提高教育效果,確保教育目標的實現,應該建立宣傳教育的長效機制。要切實加強對生態宣傳教育工作的領導,把生態宣傳教育的目標任務納入全國宣傳教育的總體規劃,建立健全適應生態宣傳教育發展要求的協調聯動機制,統一規劃、指導、協調宣傳教育工作的開展并適時組織總結、交流;建立健全環境宣傳教育工作目標責任制,責任明確,責任到人;制定績效評估標準和考核辦法,創新獎懲機制。同時統籌各機制的協調運轉,推進生態宣傳教育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的軌道。
- 上一篇:思政教育資源建設準則與措施
- 下一篇:思政工作績效評估系統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