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環境改善思考

時間:2022-08-30 05:55:22

導語:高校思政教育環境改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思政教育環境改善思考

一、高校教育環境存在的不和諧因素

(一)校園環境建設不理想

校園環境包括校園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兩個方面。目前大多數學校的校園環境從總體上來說都很不錯,有利于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但同樣也存在著一些不利因素,主要表現為部分高校校園的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建設不理想。從校園物質環境來看,第一,部分學校校園建設風格單一,缺少綠樹成蔭的校園環境,有的甚至出現臟、亂、差的現象,不利于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第二,部分學校教育資源匱乏,缺少功能齊全的生活設施和教學設備,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有的學校甚至連學生的運動場所和活動中心都無法保障,學生的課余生活十分單調。第三,有些學校的學習區、活動區以及生活區相互交叉,學生和老師的學習生活時間又不同步,沒有相對安靜的環境,相互影響,無法協調。從人文精神環境來看,大多數學校缺少文化底蘊和特有的校園文化。部分學校甚至出現了校園人文環境不和諧的現象,首先,學校里的文化氛圍不夠濃厚,校園里的報欄、報刊、電視、廣播、網站等思想政治教育媒介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從而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顯,有時甚至會出現反面影響;然后,教育的功利性也越來越強,許多學校缺少學術氛圍,高水平的講座和學術報告少,并且高水平的教授和專家大多數都從事自己的課題研究,很少走進課堂與學生傳授交流經驗。最后,文化活動少,大學生學生會、各種社團組織以及活動中心沒有得到良好的運用,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組織的有意義的活動太少,大多數活動達不到教育的效果。黨團組織也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這些因素都不利于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

(二)缺乏良好的高校管理文化

總的來說,教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一定會受到高校管理中各個方面的影響,所以,校園里每發生的一件事情都可能會直接或著間接地影響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目前我國高校的教育管理總的來說已經適應了學校和社會對學生的要求,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合理要素。首先,部分高校校園管理力度不夠,治安做的不到位,導致校風差,學生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在這樣的環境里,無法發揮管理育人的作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無從談起。其次,有些學校在管理的過程中,沒有形成一種特有的管理文化,學生缺少管理文化的熏陶,對學生的思想和人格的形成發揮不了積極的作用,有的甚至會出現錯誤的領導。最后,大多數高校的領導沒有正確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高瞻遠矚的目光,不夠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上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教師的素質有待提高

大部分高校的教師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都是積極正確的,但也有部分教師的認識不到位,從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首先,部分教師的精神面貌差,不能與時俱進,不關心時事政治,無法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其次,大多數教師都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待工作完全是為了完成任務,每次上課只完成規定的課堂教學內容,其他的工作一概不管。對學校的改革發展也漠不關心。有些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教師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對學生進行單向的理論灌輸,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現實生活與社會實踐資源的開發,在課堂上脫離現實,照本宣科,導致學生對“兩課”毫不感興趣。最后,很多老師在教書育人中“重才輕德”,認為只要上好課,傳授好知識,就是一位好老師,從來不關心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認為這些工作應該由思想政治課教師或者輔導員去管。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出現問題的原因

從宏觀方面來看,社會背景的復雜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變得更加復雜。經濟全球化以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高等教育體制的深化改革和信息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與完善,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極其復雜的現實背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在環境和對象發生了重大變化,思想政治工作正面臨著新的挑戰。高校只依靠原有的那些載體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明顯缺乏實效性和針對性,出現了滯后的現象。這些便促成了隱性教育載體的產生,因此,不斷創新和改進隱性教育載體建設,構造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環境,成為當前高校一項十分緊迫的系統工程。從微觀方面來說,家庭環境的變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新的問題。家庭是社會的組成部分,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家庭環境對每個家庭成員的影響是無可厚非,一個美好的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成功起到積極的作用,并且也容易使人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而一個不良的家庭環境則會給孩子成長帶來副作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優化

(一)加大物質的投入,完善校園校風的建設

學校的物質環境條件是對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物質基礎。學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向學生傳遞了不同的價值觀念。因此,加大學校的物質投入,合理規劃校園的布局,搞好基礎設施的建設,綠化校園的環境,使學生既能感受到學校莊嚴、肅靜的氛圍,又能體會到高雅別致、心曠神怡的氣息,使學生在優美的校園環境中受到教育和熏陶。校風學風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在物質環境得到保障的情況下,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就是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徑和方式。嚴謹求實、積極向上的良好校風,刻苦鉆研、勤奮好學的濃厚學風,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交流合作中凝聚成一個整體,同時也要培養老師們刻苦鉆研、為人師表的教風以及甘于奉獻的精神,加強教師職業道德的建設,培養學生求真務實、腳踏實地、勇于進取的學習精神。在教育目標的引導下,把各個院系、班級、以及學生會團體的活動協調一致,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

(二)加強制度建設,優化校園的管理環境

高校體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中比較穩定的結構。制度環境的建設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通過制定有序的制度來調節學生無序的思想。健全的規章制度是建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基礎和保障,因為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健全的規章制度就無法形成正常穩定的教學和生活秩序。制度的建設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調整和完善不合理的制度,不合理的制度既包括不科學的制度也包括不符合當前實際情況的制度。另一方面是要根據當前的實際情況建立起新的規章制度。當然,只建立健全合理的規章制度是不夠的,還要加大執行的力度,這樣相互配合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增強師德師風的建設,形成良好的教風

師德是立教之本,所以教師首先要做到為人師表,嚴謹治學,愛崗敬業,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加強思想道德的修養,增強社會責任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堅持以學生為本,用正確的理論武裝學生的頭腦,使馬列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占領學校的思想陣地,并適應新形勢的要求不斷進行改革創新,豐富教學的內容,改進教學的方法和手段,更要結合我國發展的實際,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說服力。最后,教學人員還要從專業出發,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學科教育中,形成良好的滲透機制。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努力挖掘學科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在活動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教育內容有機的融入到文化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