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的思政教育認可

時間:2022-08-30 05:57:25

導語:多元文化的思政教育認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多元文化的思政教育認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處于一個全面快速轉型時期。隨著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和社會利益格局的深刻變化,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也日趨活躍。經濟成分的多元化、社會階層的急劇分化、利益關系的多樣化,必然導致思想文化觀念的多元、多樣、多變,生成多元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價值取向。而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時代的到來,更使得當代中國的文化形態呈現出一種復雜共生的多元局面:前現代的、現代的與后現代的紛至沓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同時并存;先進的與落后的相互交織;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紛紜激蕩。作為價值觀的核心元素,文化上的多元化勢必會帶來價值觀的多元與多變,并進一步引發人們在社會心理、行為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相關反應,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著不可低估的影響。

一、文化環境與思想政治教育

按照文化人類學的觀點,“文化即人化”,文化的形成是人化自然的過程,人的世界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文化的世界。人創造了文化,同時,文化又創造著人,文化也是化人。文化一經形成,其各方面因素會凝固成特定的文化模式,發展成獨特的文化傳統,積淀在創造某一文化形態的主體的深層結構之中。而且,這一文化模式或傳統,還會通過各種傳播媒介和社會形式影響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改變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們的思想觀念不知不覺地打上烙印。總之,人總是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的人,其言行舉止都要借助于文化符號來不斷獲得展示、豐富和深化。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來看,當文化作為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外部條件存在時,我們稱其為文化環境。在每一個現實的人所處的時空格局中,都積存著由前人所創造的豐碩的文化資源。這一文化資源所營造的文化環境既是構筑人的認識能力的知識基礎,又影響著人的認識能力發展的方向。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統中,主體和客體處在內在結構的兩極,主體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能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是思想信息的者,而客體作為主體認識和活動的對象則是思想信息的接受者和實踐者。作為受教育者,客體是在不斷吸收前人和同時代人所創造的思想文化的基礎上,建構自己的思想結構的,所以,社會的文化環境構成客體形成思想結構的直接憑據,給客體接受思想教育以極大的影響[1](P104-105)。

文化以其內在性、微觀性、滲透性的機理性圖式彌散于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文化環境對受教育者的影響存在著十分復雜的狀況。從文化環境發揮作用的性質來說,存在著促進和阻礙作用兩個不同的方向。一般說來,符合社會發展規律,體現絕大多少人的利益和愿望,反映社會發展趨勢的先進文化,對人們思想的發展起促進作用;而一切落后的、消極的、腐朽的思想文化意識對人們思想的發展起著干擾和阻礙作用。從文化環境發揮作用的內容來看,則存在著多樣化的取向。受教育者理想追求上的多層次、價值取向上的多樣性等,都會對文化環境在作用方向上帶來多維的影響??傊?,文化環境與思想政治教育是密切相關的,“我們在思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時,應有文化的視野和文化的眼光,將思想政治教育置于整個文化環境中來思考,通過對文化環境的凈化、優化才能幫助學生正確進行文化選擇、文化消費,來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2]P17。我國已進入文化消費的快速增長期,借助文化的力量,自覺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一項緊迫的任務。

二、文化多元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沖擊與挑戰

在當代中國社會,各種文化生態構成一個互動的文化體系,即多元文化。這里所謂“多元”意味著文化主體在價值取向上的異質性、多樣性。不可否認,在我國現實的文化環境中,主流文化是科學的、大眾的、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同時要看到,各種消極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也在起作用。我國曾長期處于封建社會,封建文化思想的殘余和舊的習慣勢力仍然有深刻的社會影響。我們發展市場經濟,市場活動中出現和存在的東西,并不都是積極、健康、合理的,也有錯誤、丑惡的東西腐蝕著人們的思想和靈魂。而西方敵對勢力乘我對外開放之機,千方百計以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對我進行滲透和腐蝕,實施西化、分化戰略圖謀。我們已經進入文化多元時代,多元價值取向導致絕對價值的消失,個人價值的相對化,從而引發社會價值觀念的沖突和社會整合度的下降。在多元文化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諸多新的挑戰。

1.多元文化傳播下的“非意識形態化”思潮。當代中國已經走出計劃經濟時期的大一統的思想封閉與僵化,處在色彩斑斕的文化萬花筒之中。作為社會思想發展動態的晴雨表,大學對文化的變遷有著特殊的敏感性。在多元文化交匯中,當代大學生走出了思想的封閉與僵化,體驗著文化的色彩斑斕所帶來的新奇。與此同時,他們在面對多元文化價值選擇時產生了種種困惑。西方文化價值觀借助于精美的外部包裝和所宣揚的民主、自由、人權等政治價值觀,對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在當代中國的認同產生了一種強勢擠壓。西方一些政客和學者炮制的“非意識形態化”思潮,打著非黨性、和平共處、趨同論的大旗,唱著“馬克思主義過時論”、“混合經濟論”、“政治多元化論”和“文化接軌論”的論調,試圖消除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間的原則界限。在“非意識形態化”的炒作中,西方文化以軟實力的方式行使著潛移默化的功效,對當代大學生的主流文化價值觀念造成嚴重侵蝕和沖擊。甚至于一些大學生在政治信仰、價值觀念方面發生了動搖,表現出對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識形態的質疑和認同危機;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認識膚淺,心存疑慮,信心不夠。在一些是非問題上常常表現出多變性,對社會主導價值和信仰諸如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抱有更多的“游離”態度?!胺且庾R形態化”思潮在淡化意識形態的同時,卻在極力推銷西方意識形態。在今天,西方發達國家正是借助于強大的經濟、科技優勢推行“文化霸權”,加緊進行文化輸出和思想價值觀念滲透,從而實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圖謀。

2.消費文化境遇下的價值沖突和道德危機。在全球化進程中,大眾文化正歷史性地演變成全球文化的主導形式;受經濟利益的驅動與市場機制的操縱,文化產業化或文化工業成為一種發展潮流。消費文化以“流行文化”或“大眾文化”的名義顛覆了高雅文化與低俗文化之間的區隔,以高度的可視性日益贏得大學生們的青睞。于是乎,麥當勞、肯德基、比薩餅、美國好萊塢大片深得大學生的追捧。一些大學生的消費宗旨就是新潮時尚。而消費主義文化本身就是當代資本主義國家新炮制的一種意識形態,它使得人們沉湎于感官享受。在對消費的新奇與刺激的體驗中,人們逐漸接受了消費主義的一套規則,諸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在消費文化中,人們迷戀于消費物的外表,將注意力集中于它的物質性和感性特點,缺乏對日常事物的經驗性的參照。這種快餐式的消費文化成為一種霸權文化,一些大學生屈從于這一文化時尚,沉迷于柔軟化、低俗化、趣味化的娛樂洪流之中,成為缺乏思想深度、喪失價值追求和批判精神的“單向度的人”。在文化增殖與價值觀念的不斷變化中,大學生價值心理和價值觀念出現了多樣和多變。一些大學生價值觀發生了扭曲,喪失了基本的價值判斷力,在是非善惡的辨別上出現了價值標準的模糊與混亂。在衡量人的價值與意義時,自覺不自覺地以金錢與物質作為標準,導致理想信念缺失、價值取向扭曲。

3.多元文化激蕩下的文化認同危機。當今時代,西方文化思潮如新自由主義、后現代主義、消費主義、文明沖突論等,通過網絡、媒體和經貿往來、學術交流等方式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涌入中國。在古今中外各種文化思想的交流與碰撞中,許多大學生文化角色混雜,在文化認同上出現了危機。多元文化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價值享受,卻造成在多元文化的選擇時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反思而喪失自主性。一些大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逐漸弱化,漠視民族的傳統文化,淡化民族歸屬感。在傳統的民族心理、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方面全面向西方看齊,導致西方文化在大學生中盛行。一些大學生錯誤地認為西方化就等于現代化,西方文化就是先進的文化,出現了文化消費的崇洋心理,對西方文化趨之若鶩,盲目推崇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在面對中西文化碰撞時,一些大學生不顧中國國情,熱衷于以西方話語體系來解釋中國的現實問題,對本民族文化缺乏應有的認同和自信,卻對西方文化產生了認同和依賴。因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認識我們的民族文化,解決當代大學生中出現的文化認同危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時代課題。

4.網絡文化泛濫孳生的社會交往危機。在信息化時代,數字化、網絡化的現代信息技術帶來了人類傳播方式的深刻變革,互聯網日益成為覆蓋廣泛、快捷高效、影響巨大的大眾傳媒,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網絡文化以其快捷、多元和集文字、聲音、圖像于一體的特色很快博得大學生群體的青睞,并對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思維和生活方式造成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政治態度、道德風貌和價值取向。“網絡信息的高度圖像化往往會導致青年學生漸漸忽視思考,習慣于形象思維而放棄追問本質的抽象邏輯思維,它的直接化、形象化傾向會導致他們用‘看’而不是用‘想’的方式來認識世界。”[3]同時,網絡是一個虛擬世界,它以其開放性、互動性、隱蔽性、隨意性、便捷性和發散性,向網民展示出一個與現實完全不同的虛擬世界。在虛擬世界中,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自由、平等的交往滿足感。而虛擬世界與現實的反差又會深深吸引著大學生,令他們沉湎于網絡虛擬世界中的完美性,使其原有的社會認知不斷模糊,甚至產生猜疑。這“必然會使人產生去社會化傾向,導致人們正常社會交往能力下降,并帶來人際關系淡漠、人際距離疏遠等社會問題”[3],并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社會交往障礙。

三、在改善文化環境中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認同感

認同是社會成員對現實境遇中生存價值歸屬的自我確定,是對主流意識形態存在的合理性與合法性的一種承認,體現了一種與多元論和多樣性相對立的統一性原則。在多元文化境遇中,多元化必然挑戰主流價值,從而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認同的問題凸現。在今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各種文化思潮構成“一元”與“多樣”的矛盾統一的整體。歷史和現實都已然表明,每個國家的指導思想都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意識形態領域,馬克思主義不去占領,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就會去占領。面對多元、多變的文化環境,我們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積極探索有效途徑,大力創新方式方法,努力尋求最大共識。在引領社會思潮過程中,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實現各種積極思想文化的共生共榮、和諧發展。文化環境是塑造思想政治教育認同的一個重要因素,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認同感特別需要通過提升文化自覺,充分發揮文化環境的育人功能,以文化認同彌補思想政治教育認同的不足。

1.大力倡導社會主義先進思想文化,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事實表明,社會變動越是劇烈和深刻,思想越是個性化和多樣性,越要保持指導思想上的清醒和堅定,堅決不能搞指導思想多元化。在多元文化境遇中,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一元主導,大力倡導社會主義先進思想文化。所謂一元主導,就是在一個社會中,盡管文化呈現出多元態勢,但主流文化只能有一個,不能有多個。“主流文化是以政治合法性進行證明為旨歸的,它強調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及其宣教功能的發揮。社會文化發展使得一套普遍有效的價值規范得以確立,從而保證一種有效的群體認同,使得政治權力在民眾中獲得一種廣泛信仰和支持?!保?]當今中國社會的主流文化,就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的融民族性、世界性與時代性于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思想文化。在大是大非面前,主流文化絕不能退縮,或含混不清,該提倡什么,該反對什么,都必須旗幟鮮明。我們必須牢牢占領社會主義思想文化陣地,“始終高揚引導中國社會前進的社會主義文化旗幟,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我們才能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精神力量,也才能有力地抵御各種腐朽落后的思想觀念對我國社會的滲透和侵蝕”[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決定著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和方向,要著眼于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滲透到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使其真正成為大學生身體力行的標尺。

2.兼容并蓄,構建共有精神家園,增強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認同。同志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沒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尺度?!保?](P382)失掉了民族文化,就等于失掉了民族精神和民族靈魂。失掉了自我,就失掉了一切。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7](P752)。面對多元文化的交融互動,我們不能簡單地回到過去,更不能完全地認同西方,而應該兼容并蓄,吸收傳統文化中的優良資源,借鑒西方文明中的先進文化因子,構筑中華民族現時代的精神家園。我們要通過多種途徑,使大學生認清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不斷豐富自身的民族文化底蘊,培養起深厚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對中華民族這一“生命共同體”的價值基礎有深刻的認同。用古今中外人類文明的智慧之光引領大學生思想前行,用偉大的民族精神構筑大學生的精神支柱。

3.大力抵制落后腐朽文化,營造良好文化環境。除弊才能興利。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文化環境建設中的正面引導、疏通,而默許、放任落后腐朽文化,也不會有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鑒于此,思想政治教育應旗幟鮮明地抵制落后腐朽文化。落后腐朽文化也是一種客觀存在,正確的態度是正視它,揭露其根源與危害性,提高人們對落后腐朽文化的認識度,把落后腐朽文化的危害作用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和最低的程度上?!八枷胛幕嚨?,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的思想不去占領,各種非馬克思主義、非無產階級的思想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就會去占領?!保?]一個社會的文化力量,說到底是社會對立的兩種思想文化觀念此消波長,互相作用的結果?!拔覀儜獛椭髮W生確立科學的文化選擇標準,形成良好的文化選擇機制,使大學生學會進行文化選擇,在文化選擇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和文化自覺意識,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保?]

4.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牢牢把握大學生思想道德新動向。在信息化時代,互聯網正成為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與交鋒的場所,成為意識形態領域必爭的戰場。高等院校必須充分認識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網絡已經成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新的平臺。我們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認同感,就必須充分發揮網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作用,加強校園網的輿論引導和網絡道德規范建設,“在培養學生的主體性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網絡觀,塑造其良好的網絡道德人格,提高大學生的自律意識和自控能力,使他們在應對各種網絡信息時,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