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應用
時間:2022-09-28 08:45:59
導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媒體的飛速發展,正深刻的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普及,也給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多角度多視野的影響。本文僅從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積極影響方面著手,對新媒體技術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實際應用和正確引導進行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響;應用
早在2011年,李開復在《微博:改變一切》一書中,對微博在人們生活方式社交方式等方面的深刻改變和影響就作過詳細的分析,并且新書的也同時采用了微博同步的方式進行,正如他所言:“一種傳播媒體普及到5000萬人,收音機用了38年,電視用了13年,互聯網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個月?!比缃瘢⒉┖臀⑿诺钠占皯靡讶怀蔀榱艘环N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尤其在青年學生中,沒有使用過微博微信的也實在是鳳毛麟角了。以微博、微信、QQ、陌陌、社交網站等為代表的這些基于數字技術、移動通訊技術和網絡技術延伸出來的新媒體幾乎讓當代大學生寸步不離?;谛旅襟w技術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廣泛應用及深刻影響,作為高校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在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正確應用好新媒體這一手段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積極的作用,適應新形勢下的高校教育目的和大學生培養要求,是本文分析探討的主題。
一、新媒體的含義
新媒體(NewMedia)這一概念最早是在美國CBS技術研究所所長P•戈爾德馬克在1967的一份商品開發計劃中提出。之后,在向尼克松總統提交的報告中,特別委員會主席E•羅斯托中也使用了“NewMedia”這一詞語。至此,“新媒體”這一詞以迅雷之勢盛行美國乃至歐洲,并很快成為了一個全球化的新名詞。雖然時至今日,“新媒體”的明確定義仍然沒有被給出,但各界對其含義都達成了一種思想共識:即通過數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動的多媒體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當前,微信、微博、手機短信、QQ、社交網站等大學生最主要的信息獲取渠道和對外溝通交流渠道,都是新媒體的標志,都是大學生青睞的網絡工具,在他們的學習、生活、交往方面都已經展現出了新媒體化對其深刻影響的趨勢。顯然,新媒體已經融入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形成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二、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積極影響
思想政治教育是當今大學教育的主題,是“育人”的重要方面。如今,新媒體技術飛速發展,如何將其充分運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這一教育載體的出現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大致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一)開放多元的形式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平臺。現今,由于新媒體技術迅速發展,信息傳播的范疇、深度、廣度幾乎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定。正因如此,大學生往往被其資源信息豐富、傳輸交互迅速、范圍廣、形式多樣等特性所吸引,其方式深受大學生喜愛。因而,新媒體技術對信息資源收集、處理的功能完全可以發揮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從而快速有效的進行信息的搜集、處理、整合。同時,一些大學生實踐課程也可利用新媒體平臺提高教學質量,實現一種主動的、大規模的、開放性的教育模式。1.新媒體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由于網絡、手機等新媒體具有使用便捷、形式多樣、信息量大等特性,在人們生活中的覆蓋面越來越廣。據2016年的數據調查顯示,在手機普及的今天,在當今的新媒體行業中,微信公眾號已經占據了63.4%的比例,成為新媒體用戶傳播的第一渠道選擇,而第二渠道則是微博媒體平臺,占比高達19.3%。因此,利用新媒體這個更為廣闊的平臺達到即時、即地的教育目的,相較于傳統的課堂教育,顯然在空間和時間限制上有著絕對優勢,高校教育完全可以利用這些特點,將新媒體的作用發揮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當中來,積極構建一個廣闊、科學的教育平臺,使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掌握相關的知識與新聞,以此來強化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云南財經大學-黨委宣傳部思政網”網站直屬于云南財經大學新聞中心,是真正意義上以思政為中心的教育網站,現主要設置了六個欄目:時政要覽、理論學習、黨校培訓、學習參考、黨建知識、普法長廊。網站教育宗旨以學生發展為目標,注重發掘最新時事政治事件和學生身邊的政治教育實踐,同時認真傳達國家相關政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價值觀,傳達正確的意識形態思想教育導向。讓學生關心國家事,了解身邊事。網站目前已經成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強有力宣傳平臺。2.新媒體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為高效的互動平臺每一個新媒體的使用者都有“信息的者”、“信息的傳播者”、“信息的獲得者”這樣三重身份,而正是在這樣一個平臺下,一方面,大學生不但可以推動信息的廣泛傳播,獲取信息,同時,還可以就不同的信息發表自己的評論,表達自己的心聲。另一方面,學校、學院可以借助這些平臺隨時隨地解決同學們的疑惑,搭建互動平臺,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在這個過程中,每位學生都可以作為信息的“者”,都處于意見表達的主體地位,與此同時,又可作為信息的“傳播者”及信息的“獲得者”,進行信息的及時分享與交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上的良好互動?,F如今,隨著微信的普及,高校各個職能部門、各個教學單位也建立起只屬于本單位本部門的微信公眾號。它是融思政、新聞、教育、娛樂、校園服務等為一體的綜合性交流平臺,內容有對部門工作的介紹、工作動態的實時報道等等,讓師生們第一時間了解到各個部門、各家學院的活動,了解學校發展動態。同時立足于學生,借助公眾號對時事熱點問題進行剖析,針對一段時期的教育主題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如“網貸”問題、傳銷事件、雙十一等時評報道等,達到了宣傳及時有效的教育目的。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播報思想政治教育熱點,讓學生們及時了解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兩學一做”等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教育主題內容。利用微信等新媒體技術中方便互動、傳播及時等特點,同學們還可以在微信公眾號中發表自己的看法和疑惑,老師則可以與其互動交流,大大提升思想教育的效果。(二)平等自由的溝通方式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一直以來,我們所熟悉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是“一支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位老師、幾十個學生”,或者是“聽演講、開大會、讀報紙、念文件”的傳統交流方式。雖然這些傳統形式也在思政教育中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教育形式總是使得受教育者處于被動地位來接受知識的“灌輸”。簡單來說,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與學生之間呈現出的是一種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即大學生總是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這樣一種高高在上、灌輸式的形教育方式往往令學生反感、抵觸,達不到教育的真正目的。而新媒體技術下種種新方式、新手段與這種被動式教育方式則恰好形成了互補關系,師生之間教育與被動接受教育的相處模式得以被打破,師生可以以一種更為平等、自由的新型教育方式實現情感、內心及知識的交流互動。例如,思想政治教育類課程中一板一眼的說教模式,往往難以在課堂上引起學生的興趣、集中精力聽講,課后又無處可問、無法消化知識點,因此常常出現學生學而不精、半途而廢,最終達不到學習效果的現象。而如果通過新媒體平臺,建立QQ群、微信群等課外交流平臺,就可以讓學生們隨時隨地同老師交流學習,達到良好的互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這種從“一對一”模式到“一對多”甚至“多對多”模式的轉變,完全不同于傳統的灌輸、說教模式,可以輕松實現師生之間隨時隨地無障礙交流互動,減少了師生之間存在的隔閡與戒備,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師生之間的親近感和信任感。a.傳統模式b.“一對多”互動模式(三)靈活快捷的傳播速度提高了思想教育宣傳的實效性。有了網絡以后,信息、資料的傳遞顯然已經與傳統媒體大不相同,完全不會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因此,信息的傳遞速度極大提升,傳播的范圍日漸擴大,傳播的便捷性也顯著增強。而在當代社會,不論是身處何地,只要有互聯網,大學生都可隨時隨地利用新媒體進行網絡社交或網頁瀏覽。這一優勢,既節省了信息傳遞的時間,同時也避免了誤傳和信息缺失等情況的發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利用這一特性,及時通過新媒體平臺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各種易被接受的形式與受教育者進行實時交流溝通。與此同時,所有的大學生們也可以突破傳統方式的時空限制等弊端,不用受到時間、地點的約束,隨時隨地接受教育、接受資訊,充分運用現有的新媒體手段靈活、快捷、有選擇地接受自己所需要的知識。這樣一種快捷、便利的方式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時效性。例如,在班級思想教育中,班主任輔導員可以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將近期的政治熱點、校園熱點、工作要求等及時、快速的反映給學生,不僅可以大大節省傳播時間,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四)極大地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課堂教學為主。這種方式下,學生往往對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而新媒體的使用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即時在線交流的QQ、應用越來越廣泛的微信、微博,遠程教學的興起以及類型多樣的多媒體課程教學,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多樣化。例如,在結合當前“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開展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可以結合“互聯網+黨建”這樣的模式開展工作。一方面,創建從學校到各個學院、各個系的等級網絡,形成一個環環相扣的整體。這樣,每個等級之間互相學習經驗,同時,學??梢猿浞至私飧鱾€學院、各個部門的宣傳工作開展情況,既可以達到共同促進的目的,也可以起到監督作用。另一方面,學院除利用教工例會、班主任例會、宣傳櫥窗等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外,建立學習教育微信群、QQ群,完善學院網站、微博、微信平臺,通過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多樣化的形式,可以讓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獲取相關的信息,學習相關的知識。
三、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一)構建高?!八颊苯逃到y,實現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新媒體教育手段的運用已經在當前的高等教育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并且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將會越來越深入到教育的各個領域。這一管理手段在大學生教育管理中的運用也會越來越普及。由于新媒體具有的獨特優勢,很多傳統教育中不能探及的教育盲區,例如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生思想動態的掌握等等,都可以利用新媒體教育手段達到一個較好的效果。借此契機,利用新媒體技術手段,構建一個高?!八枷胝谓逃到y”,建立一支思政教育的專業隊伍,搭建一個“思政教育”的學習平臺,形成一個自上而下的“校-院系-班級”三級聯動機制,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性的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揮應有的“育人”作用,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二)構建教育學習平臺,實現移動微課堂教學。所謂微課堂教學,是指改變原本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在線下教學的基礎上實現線上教學。一直以來,思想政治類課程由于內容單調枯燥,線下被動“灌輸”式教學往往無法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知識結構,難以達到教學目的。而微課堂實現線上線下結合教學,借助微信、微博的普及,構建相關平臺,將相對完整的課堂教學視頻、相關課件、重要知識點等內容進行分享。類型多樣的資源向學習者展示各類思政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營造一個更豐富、更開放、更真實的思政教學環境。例如,可以在學校網站專設一個“思政教育微課堂”欄目,根據不同時期的教育主題和學校學習要求設置學習內容和板塊,內容以生動形象的視頻教學為主,并把學習內容按照學校學生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列入選修課模塊或者實踐課模塊,學生按照要求學習并經一定方式的考核后可獲得相應的學分。在欄目中設置交流互動平臺,供師生在其中進行學習交流和互動。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也為學生提供了多渠道多模式的學習平臺,即可增加學習的效果,也是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新手段的嘗試。微課堂平臺微課堂教學,一方面視頻時間較短,共享的知識點也不會是長篇大論,信息量不大,避免學習者因為內容繁多而不愿意瀏覽,符合學習者短暫記憶的特點。另一方面智能手機的普及,只要有互聯網,使用者都可以進行上網,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這為教學提供了便利。師生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利用微信、微博進行微型教學,實現實時交流學習,解答學生的疑惑,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效。(三)搭建交互平臺,創新學生日常管理模式。微信、QQ是一個在微時代下誕生的主流媒體,因其特殊的傳播媒介特點,這一管理手段在學生日常管理中具有獨特的優勢。也越來越受到廣大師生和家長的青睞。利用這些新媒體手段創新大學生的日常管理模式,是新時期新形勢下高校教育的要求,更是教育者實現管理目的的要求。結合高校當前的教育實際,利用新媒體技術手段進行學生教育管理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各個教學部門、職能單位都根據工作類別建有不同的工作QQ群,微信群等等,在互聯網+的創新模式中,新媒體應用于各個工作領域的例子已經有很多,并且在高校各個管理領域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顯著。具體的做法有:建立班級微信(或QQ)群、專業微信群以及學院微信群,以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教學管理、公寓管理、班級活動、特殊群體等)的檢查和開展為主,充分發揮微信、QQ實時互動、音頻和視頻情感溝通等優勢,將學生、教師、甚至家長聯系起來。鼓勵家長參與班級建設,關注學生的成長和思想動態,時時交流,讓班主任、輔導員和家長能及時了解到學生的思想狀況,第一時間采取相應的解決辦法,有針對性的開展思想教育、心理疏導等工作,及時糾正學生的不良隱性問題,細致入微的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
四、結語
隨著高等教育內涵的不斷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將愈發重要。如何在新時期利用好新媒體這一手段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揮它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積極教育作用,是必須不斷研究的課題。當然,應用新媒體改革和創新的同時要注意把握合理、正確、適度的原則,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到新媒體運用中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發揮優勢,揚長避短,真正運用好新媒體技術不斷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于揚.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與對策[J].學理論,2012(17):285-286.
[2]劉春榮.試析新媒體的融合及其教育影響[J].新聞前哨,2015(11):71-72.
[3]王蘭,曹均學.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J].黑河學刊,2015(5):118-120.
[4]李家新,張碩.大學生新媒體使用現狀分析[J].新聞前哨,2015(11):71-72.
[5]藍琨博.高校學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西南大學,2010.
[6]李雁春.新媒體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求知導刊,2015(24).
作者:黃婭雯 單位:云南財經大學
- 上一篇:傳媒視角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發展探究
- 下一篇: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路徑探索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