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
時間:2022-08-16 09:15:16
導語:涉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高度,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總書記親自把脈定向,先后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和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涉農高校如何貫徹落實總書記對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精神,在守正創新中推動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強起來,是該文探究的問題。
1涉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概況
1.1思政教育載體現狀
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教育主體與被教育主體之間存在媒介即教育載體,這是思政教育的方式與途徑,負責思政教育內容的傳送與接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載體包含基于語言、文字及平面媒體的載體,如面談、商討、會議、集體學習等[1],這些傳統載體在歷史上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了貢獻。但我國的教育主體、被教育主體隨時生了變化,教育任務也在發生變化,應當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特點、課程要求來選擇相應的載體,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成效性。
1.2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新時代高等農林教育大有可為,我們要緊抓機遇,圍繞新農科建設目標,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把強農興農目標作為思政工作的邏輯起點,把鑄魂育人作為思政工作的根本落腳點,把優化供給側改革作為思政工作的突破重點,把師德師風建設作為思政工作的關鍵節點,抓好新農科建設各項改革行動的落地落實,引導學生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大國三農”情懷,引導學生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樹立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意識和信念,增強學生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知農愛農創新人才[2]。
2涉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發展與創新路徑
順應涉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駕馭思想政治課題的新特點,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應發生新變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課堂為傳統課堂,即應用基于語言、文字及平面媒體的載體,對學生進行面授。除了第一課堂,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載體、社團活動載體、學術科技活動載體、學術研究講座載體等,形成“四位一體”的第二課堂育人體系,其通過組織開展各類校園文化活動,以大學生的知識獲取、能力培養、素養提升、精神歷練為目標,以能力提升、價值塑造、成長引領為功能定位,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和路徑。
2.1創新依據
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全面提高人才培養水平與質量,推進學校素質教育,構建適應新時期社會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行學?!暗诙n堂”學分制管理的重要舉措。
2.2創新模式
學生在校期間,一年級至三年級第二課堂實踐教學共計可獲得1個學分。第二課堂分為“寒暑假社會實踐類”“文體、學術科技與創新創業競賽類”“校園文化活動參與類”“社會工作與技能培訓類”四大類。其中,大學生成長服務平臺中的校園文化參與類又分為文化藝術、思想引領、創新創業、體育競技、志愿服務、組織提升、專業素養等七類。校園文化活動參與類、志愿服務類的實踐學時由平臺自動認定,參加完活動即可獲得相應的實踐學時。而其他類別實踐學時,由學生通過平臺提交申報材料,經學院、學校審核后認定。校內參加校園文化參與類所獲實踐學時七個學期累計不得少于160個實踐學時,二年級不少于50個實踐學時,三年級不少于30個實踐學時,四年級不少于20個實踐學時。
3涉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載體育人實效
3.1投身社會實踐,活化育人實效
1997年,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全國正式開展。今日,涉農院校學生在寒暑假期間走向社會,以社會調查、見習實習、義務支教、志愿服務、創新創業、科普宣傳、科技興農、公益環保、定向扶貧等為基本內容開展實踐活動(見表1)。學生可以組隊進行實踐,也可以分散進行實踐,將在校所學的知識和理念在廣大農村傳播,在農村開展多種形式的先進科技文化知識和生活觀念的宣講活動。[3]充分發揮社會實踐在第二課堂中的積極作用,有序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新時代的學農青年從脫貧攻堅到關愛留守兒童,從聚焦民生、生態熱點調查到返家鄉調研,始終扎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在實踐鍛煉中錘煉意志品質,在服務社會中體現責任擔當,在服務農民群眾的實踐中接觸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新時代,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作為知農愛農的時代新人,涉農學子在實踐活動中深入農村,積極參與“三農”工作,不斷創新實踐形式,主動將實踐內容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問題相結合,與自身專業學習相結合,與志愿服務相結合,與科技服務活動相結合,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新時代追夢征程,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匯聚了磅礴的青春力量。
3.2社團活動課程化,思想引領有新招
學生社團建設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載體,也是展示校園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為進一步發揮社團活動在學校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切實引導甘肅農業大學(以下簡稱我校)學生在社團活動中發揮潛能、培養能力、提高素質,推進我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學生社團是延伸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我校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立足學生發展需求,統籌策劃組織,打造精品活動,積極推進《甘肅農業大學學生社團活動課程化實施方案》并建立社團活動課程化改革體系,實現社團活動信息化管理,動態跟蹤活動參與人員、活動效果、學生成長軌跡,及時提供專業化指導,打造個性化、人性化、專業化的學生成長支持體系。大力開展健康向上、充滿正能量的多彩活動,使學生在參與社團的活動中接受正面典型激勵,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校所有社團活動的開展都以是否有利于培養青年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否有利于提升青年學子綜合素質為評判標準,全力打通第一、二課堂雙向融通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各類社團的組織凝聚力、活動吸引力和學生受益面和滿意度顯著增強。依托第二課堂線上大數據,對于各類型的活動以年度為單位實行動態化調整,加大思想引領類活動比重,不斷促進思政教育類主題活動的開展。目前,思想引領活動已達所有第二課堂活動數量的24.25%,占比高于體育競技類(23.07%)和文化藝術類(20.95%),活動類型結構得以科學、合理分布,娛樂化活動數量大幅度降低,思想引領活動質量顯著提升(見表2)。
3.3依托創新創業教育,加深知農愛農學農事農
健全創新創業教育教學體系,結合學校“課程思政”與“混合式教學”建設,探索“教學—實踐—競賽”三結合的教學實踐模式創新,深度融合“第一課堂”專業知識和“第二課堂”課程思政隱形教育,引導學生在就業、創業能力實踐中錘煉意志品質,在自我職業生涯成長中體現國家意識與社會需求。健全創新創業教育實踐體系。強化大學生科研訓練項目(SRTP)管理。修訂《甘肅農業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管理辦法》,加強過程性管理。強化學科競賽,優化年學科競賽的組織實施,建立甘肅農業大學競賽評估與管理體系,組織實施我校的各類知識競賽(見表3)。強化創新創業大賽,號召學生知農愛農學農事農,依托三農打造多個農業精品創業項目。結合國情省情,圍繞甘肅省“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舉辦了“甘味”農產品創新創意大賽,以農產品品牌設計和家鄉農產品短視頻代言為主題,涉及文化創意、創新服務、質量安全追溯和品牌管理等諸多領域,活化新農科背景下涉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引導青年大學生知農愛農,使學生和農業更親近,并在心靈深處埋下一顆學農事農的種子。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在新農科背景下,涉農院校承擔著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強農興農為己任”,培養“一懂兩愛”的高素質三農人才的時代任務,通過第二課堂,抓好“拔節孕穗期”的關鍵發力點,準確把握學生特點的基礎,精準開展工作,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推進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朝縱深發展。
4結語
依托第二課堂的思政載體,準確把握了新時代的要求,堅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加強“四個自信”教育,將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全覆蓋、貫穿全過程。[4]更加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體現了思政教育的針對性。第二課堂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實習實訓等活動中,是高校落實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的新路徑,為高校學子職業生涯發展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有利于我國高校為祖國發展輸出又紅又專的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發展與創新研究[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107-112.
[2]教育部:大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優化學科專業結構[EB/OL].(2019-02-26).
[3]楊育智,李衛祥,馬晶.基于“新農科”建設的高等農林院校實踐育人模式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20(1):32-35.
[4]殷文,柴強,李玲玲,等.“新農科建設”背景下農學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高教學刊,2020(14):28-31.
作者:陳琳 單位:甘肅農業大學
- 上一篇:國有企業社會保險工作措施
- 下一篇:高職院校法制教育改革策略
精品范文
9涉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