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青少年性犯罪文獻統計分析

時間:2022-08-15 04:34:16

導語:國內青少年性犯罪文獻統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內青少年性犯罪文獻統計分析

1、研究方法與數據

本研究運用文獻統計和內容分析的方法,對1983年—2010年國內青少年性犯罪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論文)進行定量分析,運用文獻計量學相關定律,著重探討文獻的增長與發文分布、作者的發文情況分析,在此基礎上歸納整理學者們的研究成果,為青少年性犯罪的進一步研究提出一些建議。本研究采用的數據來自于中國知網(CNKI)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檢索的數據庫范圍包括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以及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檢索時間是2011年7月8日,利用檢索式(主題=中英文擴展(青少年)并且主題=中英文擴展(性犯罪)或者(主題=中英文擴展(大學生)并且主題=中英文擴展(性犯罪)(精確匹配),檢索2011年之前該領域的所有論文,共檢索出有效文獻281篇,其中“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219篇,“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38篇、“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17篇、“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4篇、“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增刊)”3篇。文獻檢出后,筆者借助CNKI分類分析工具并結合Excel、SPSS17.0中文版統計軟件完成了數據整理。

2、文獻增長與發文分布

2.1青少年性犯罪研究相關文獻增長及階段劃分。文獻數量在一定時期內的增長和變化情況可以大致反映一個學科或專項研究領域的發展階段與態勢。計量學先驅普賴斯曾提出著名的“ThePriceIndex”(普賴斯文獻指數增長規律)[1],他指出,科學文獻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在一個學科領域發展的初期,文獻的數量處于非常不穩定的增長階段,而當該學科進入發展期,其文獻數量將呈指數型增長,出現“情報爆炸”的態勢。“文獻累積數”即當年及以前年度文獻總量的簡單累加,標志一定年度可以查閱到的相關文獻數量,是總體研究規模是否龐大的重要指標;“文獻累積率”是當年發表文獻與上一年度文獻累積數的比率,計算公示為:=-1,是考察某一年度新增文獻是否呈現爆發式發展并借此判斷該領域研究熱點是否形成的重要指標。兩者均是對文獻發展變化情況的總量性考察??傮w上,二十八年來國內青少年性犯罪研究呈現逐步加強、研究成果數量逐步增多的發展態勢。具體到文獻累積數和累積率來看,從1983年到1999年,青少年性犯罪研究的文獻累積數較小,年發文量都在十篇以下;由于1983年到1998年發表文章的基數較小而導致累積率波動比較大,由此可以將該時期定位為國內青少年性犯罪研究的起步期。1999年到2004年,年發文量基本穩定在平均每年十余篇,文獻累積率在8.82%—12.19%之間波動,幅度不大。由此可以將該時期定位為國內青少年性犯罪研究的積累期。真正有較大變化是發生在2005年,該年度發文量是往年年平均發文量的一倍多,且后續幾年呈現逐步增加的趨勢,平均年發文量保持在26.66篇,平均年累積率保持在12.89%。由于2005年的“爆發式增長”,結合“普賴斯文獻指數增長規律”可以判斷,國內青少年性犯罪研究自2005年進入較為穩定的發展期,且延續至今。

2.2青少年性犯罪研究相關文獻發文分布。本研究的281份文獻來源于各類期刊的有219篇(其余來源于學位論文和會議論文),分布在135種期刊中,其中發表10篇文獻的刊物1份,占0.74%;發表6—7篇的刊物3份,占2.33%;發表3—5篇的刊物18份,占13.33%;發表2篇的刊物27份,占20%;發表1篇的刊物86份,占63.7%;平均每份刊物發表青少年性犯罪文章1.62篇。發表4篇以下青少年性犯罪文獻的刊物共刊登該類文獻155篇,占總數的70.77%。[2]這說明青少年性犯罪研究的發文范圍非常寬泛,沒有形成集中分布。需要指出的是,發文量排名前二十位的刊物中,北大核心期刊9份(參照2012版北京大學圖書館核心期刊目錄),其中5份被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收錄,說明該領域的研究成果較多出自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部分研究成果水平較高。

3、作者發文情況分析對作者發文情況進行數據分析,往往可以看出在某領域中研究者的成熟程度。本文將從作者發文量、作者增復量、發表文獻被引數量分布進行探討。

3.1作者發文量分析。通過對多個學科和研究領域文獻的統計分析,美國學者洛特卡發現了一個重要規律:研究者數量與論文數量存在一定關系,即在一個成熟的研究領域,寫n篇論文的作者數量大約是寫一篇論文作者數的1/n2,同時,寫一篇論文的作者約占全體作者的60%。也就是說,寫兩篇論文的作者數量約為寫一篇論文的作者數量的1/4;寫三篇論文的作者數量約為寫一篇論文作者數量的1/9;寫n篇論文的作者數量約為寫一篇論文作者數量的1/n2。這就是文獻計量學三大定律之一的“洛特卡定律”[3]。我們統計了檢索到的281篇文獻,共涉及作者259人(根據洛特卡定律,每篇文獻僅統計第一作者)。通過統計可以看出:發表一篇文章的作者人數為241人,占作者總數的93.06%,遠遠高于洛特卡定律中的60%;而發表2—4篇文章的作者人數占發表一篇文章作者數分別為6.22%、0.83%、0.41%,遠低于洛特卡定律中對應的數字。從這些數據說明,國內青少年性犯罪研究的作者群數量上還不夠龐大,作者群結構不成熟,需要長時間的培育,大多數的研究者出于一時的興趣或便利開展青少年性犯罪問題探討,隨意性比較大。

3.2作者增復量分析。一定時間內期刊論文作者(N)由兩部分所構成:其一是在以前發表過文章、現在又重新發表該領域文章的老作者(B),核心作者來源于該群體,往往這些作者對該領域能夠開展持久深入的研究;其二是新作者,即初次發表該領域論文的作者(C)。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一下公式[4]:+=1式中,B/N反映作者重復著述論文的情況,即文獻單元作者復量;C/N則反映一個新作者涌現的情況,也可以叫做文獻單元作者增量。當B/N值較大、甚至趨于1時,則說明該領域研究者做的研究比較系統,核心作者非常集中,但另一方面,也預示著缺乏新鮮血液進入該領域,人員結構老化嚴重。C/N值很大、甚至接近1時,說明這個領域作者更新異常頻繁,所載論文的作者僅開展一次性的研究,表明新作者大量的出現。但另一方面也說明其研究隊伍不夠穩定,學術領軍人物及核心高產作者不明顯。[5]根據本研究領域研究者增復量的變化情況,可以看出兩個問題:第一,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新研究人員加入該領域,增量(C/N)基本都在百分之九十左右,意味著每年有五分之四左右的學者作為新鮮血液加入青少年性犯罪問題研究隊伍,在研究者基數較大的前提下,這樣的更新率有利于青少年性犯罪問題得到持續的關注。第二,從1998年至今作者復量(B/N)數據來看,國內青少年性犯罪領域的所有研究者中,有接近百分之十的持續研究。但從總體上說,自1983年以來,國內青少年性犯罪研究領域作者的平均增量(0.93)和平均復量(0.06)沒有形成較好的相對比例。這說明國內青少年性犯罪領域的作者群很不穩定,學者們對該領域持久、系統的研究非常少。

3.3發表文獻被引數量分布分析。文章發表后就成為了后續研究的基石,如果能為后續研究提供更多借鑒和參考,就說明該文章在本研究領域中的影響力就越強,學術價值也越大。因此,文獻被引情況可以作為衡量文章、研究者和發文期刊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指標。對青少年性犯罪研究領域發表文獻的被引情況統計,我們可以看出,六成文章完全沒有被引用,學術研究基石的作用沒有發揮;最高被引次數為21次的只有一篇文章;被引用5—8次的僅占4.98%,被引用過1次的文章還不到兩成。以上數據說明,青少年性犯罪研究領域中的學術成果和資源并沒有被后來研究者充分利用,存在一定學術浪費現象。同時,也說明了該領域欠缺權威的研究成果以及高知名度的學術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