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工業投資推進經濟發展

時間:2022-08-29 11:04:19

導語:增強工業投資推進經濟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增強工業投資推進經濟發展

以工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是地區國民經濟的根基。以工業投入為主的實體經濟投入,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實體經濟發展的速度、質量和結構。在大力倡導做實業的當前,如何加強工業有效投入,從根本上扭轉工業有效投入不足的不良傾向,對浙江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工業投資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一五”以來,浙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改善投資環境,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工業投資規模、結構和效益處于不斷提升發展過程之中,但依然存在明顯不足。規模排名節節后退。2006年和2010年,全省工業投資規模在全國的排名分別為第四位、第八位,呈現出節節后退的態勢,并開始明顯落后于經濟總量第四位的排名。“十一五”全省工業投資額19620億元,僅為山東的47%、江蘇的70%、河南的79%和廣東的97%。工業投資規模相對兄弟省市低,關鍵是規模擴張速度遠遠落后于兄弟省市?!笆晃濉比」I投資年均增速9.7%,分別比河南、江蘇、山東、廣東低23.4個百分點、15個百分點、5.2個百分點和3.1個百分點。工業投資占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已從2006年的42.2%下降到2010年的37.2%。投資結構持續固化。多年來,工業投資仍主要圍繞紡織、輕工、冶金、化工、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和裝備制造業領域擴張,投資結構調整步伐不快。除了風電設備、太陽能光伏等產業得到較快甚至過熱的擴張外,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的投入嚴重缺乏。2006年,全省工業投資額前十大行業分別為電力、紡織業、化學、通用設備、交通運輸設備、電氣機械、金屬制品、紡織服裝、塑料制品、專用設備,2010年新增非金屬礦物,替代了紡織服裝,其余行業排序僅略有不同。而同期的江蘇省,把高新技術產業作為培育重點,聚焦政策、加大力度,形成合力進行重點扶持,以加快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2010年江蘇省完成高新技術產業投資2188.3億元,占當年工業投資的比重已高達26.7%。

投資效果明顯落后。工業投資效益主要體現在對工業增加值的拉動作用上。從2006年到2008年,浙江工業投資效果系數(滯后兩年)分別為2.52、2.29和2.66,分別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效果系數(滯后兩年)低0.31、0.42和0.26。從與江蘇、山東、廣東等兄弟省市橫向相比看,浙江滯后兩年的工業投資效果系數相對偏小,2008年浙江工業投資效果系數(滯后兩年)僅為廣東的51.8%、江蘇的68.2%、山東的95%。深層矛盾依然存在。本質上,浙江工業投資存在的這些問題在于工業經濟母體自身內在的素質性、結構性和資源性矛盾尚未得到有效緩解。首先是大量的企業處于價值鏈的低端,自身缺乏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支撐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產業層次低、布局散、競爭力弱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企業主要依靠低成本、低價格競爭的格局也沒有根本改變。其次是浙江在石化、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和新材料等原材料工業領域,與國內外先進水平還存在較大的差距。最后是土地、能源和勞動力等資源要素制約明顯,其中工業用地的制約作用尤為突出。從全省工業投資規劃用地面積看,自2007年以來工業投資規劃用地面積增長緩慢,從3.52億平方米增長到3.76億平方米,年均增長僅為2.2%;從實際征用和購置土地面積看,2006年以來處于下降狀態,從2006年的7262萬平方米下降到2010年的5771萬平方米,年均下降5.6%。從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浙江工業用地極為緊張,可利用的土地資源非常有限。

明確工業投資重點方向

“十二五”是浙江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工業發展既要承擔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的重任,又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提升,再創浙江工業發展新優勢,為實體經濟大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投資領域上,要更加注重產業協同。著力培育發展一批迎合世界技術革命浪潮、增長潛力大的新興產業,以形成浙江經濟新增長點,尤其要重點投資和發展省政府確定的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利用高科技、信息化和資本三種手段改造、提升一批浙江“有文化、有歷史、有品牌、有市場”的傳統優勢產業,打造傳統產業核心競爭力,推動傳統產業的產業鏈向研發、設計與營銷、品牌兩端延伸。充分發揮浙江民間資本比較雄厚的特點,打破制度性障礙,突破“彈簧門”和“玻璃門”,引導民間資本重點投資礦產資源、能源、生產服務業等行業領域。投資規模上,要更加注重加快擴張。

短期看,工業投資是拉動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之一,沒有一定量的資本投入,工業經濟就不會有較大幅度的產出和發展。要抓住三大國家戰略等重大戰略機遇,盡快制訂出臺鼓勵工業投資的政策意見,切實加大工業投資的扶持力度,保證工業投資總量合理增長。投資結構上,要更加注重軟性投資。調整優化投資結構是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途徑。不僅要加快工業的硬性投入,通過土地指標傾斜、信貸資金支持、平臺建設扶持等途徑加快建設重點項目,更要注重軟性投入,切實加大人才、科技創新和勞動者技能培訓的投入,加大購買品牌、企業重組、營銷網絡等市場開發性的投入,提高投資有效性。投資方式上,要更加注重內涵集約。以切實提高投資項目效益為核心,增強工業投資項目的科技含量。大力推進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實現投資方式由外延式向內涵式轉變。引導和鼓勵企業開展兼并重組、聯合并購等各種間接投資方式,實現投資方式的突破和創新。投資管理上,要更加注重制度創新。引導浙江高度活躍的民間資本進入新準入領域投資,實現民間投資的健康發展。推進投資審批備案制度改革,推廣應用全省統一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管理信息系統,提高投資項目聯動審批效能。

切實優化工業投資環境

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加強工業有效投資,重點是要優化投資環境、調整投資結構和加強要素保障,增強工業投資的有效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優化投資環境。一是優化配套服務。深化以減少審批部門、事項、環節、時間為主要內容的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減少不必要的項目審批環節,完善項目的核準制和登記備案制,提高項目審批效率。完善重大項目管理機制,積極采取旁聽、聽證、網上討論等各種形式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不斷提高行政決策的群眾參與程度。二是夯實落地基礎,不斷優化工業投資的硬件環境。要加快推進浙江交通運輸服務、能源供應等配套設施建設,積極推動以產業鏈為紐帶、產業資源要素集聚的平臺建設,重點推進建設一批高水準工業園區(開發區、工業功能區),優化工業園區布局。

調整投資結構。一是加強投資引導,制訂工業投資導向目錄合理引導投資方向。密切跟蹤經濟運行和產業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動向,加強工業投資運行的監測分析,并及時做出準確、適度的政策導向。進一步健全投資信息制度,建立判斷產能過剩衡量指標和數據采集系統,及時對產能過剩產業投資的調控目標、主要調控政策、重點行業投資狀況和發展趨勢信息等。二是突出投資重點,優先引入和實施能助推浙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高新技術產業項目、產業鏈補鏈項目以及上市企業募投項目等優質項目。三是轉變投資方式。深入實施“龍頭企業百強”工程,支持龍頭骨干企業開展上下游整合、強強聯合、優勢企業并購弱勢企業等多種形式的兼并重組,支持龍頭骨干企業積極開展國際化經營;大力促進中小企業創業創新,加快發展一批知識密集型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和一批“專、精、特、新”的專業化生產企業,開展差異化投資。四是推進技術進步,推進信息技術和高科技手段在制造業中的廣泛使用,實現工藝流程升級、產品升級和功能升級,重點改造提升紡織、輕工、醫藥、建材、石化、鋼鐵、汽車、船舶等傳統優勢產業。加強要素保障。一是加強用地保障。

合理開發土地資源,積極開展灘涂圍墾造地、低丘緩坡改造用地、土地整理、復墾等多種形式,切實增加工業用地的供給。進一步盤活土地存量,在城市核心區、中心城區等區域加快實施“退二進三”、“騰籠換鳥”等,挖掘工業建設用地的潛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推進標準廠房建設,支持企業開展“零土地”招商和“零增地”技改。優化工業建設用地管理,在實行土地招拍掛的基礎上,把土地供給政策與產業政策緊密結合起來,優先向科技含量高、投入產出率高的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配置土地。二是加大資金支持。改變“補貼一點、貼息一點、獎勵一點”的傳統扶持手段,以產業引導基金等方式創新政府財政資金的扶持方式,放大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加強政銀企對接,積極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符合政策導向重點工業投資項目的融資支持。推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積極發展各類基金組織,推廣高科技產品質量保證保險等金融保險,采用保險方式分散科技項目投資風險。積極籌措社會資金,吸引在外浙商回歸反哺,有效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工業投資領域。三是完善人才保障。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評價、激勵的機制,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企業家、技術研發人員和現代產業工人隊伍。加強人才引進,大力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留住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掌握專利和核心技術的專業人才。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制定支持科技人才創新平臺建設的政策措施,加強院士專家工作站和海創園等高層次人才創業創新平臺建設。四是優化能源供應。優化電力結構和提高運行效率,加大電力、熱力等能源保障力度。加快推進節能降耗“十大工程”,加大節能降耗投入,重點抓好重點耗能企業節能改造,加大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的力度,為優質工業投資項目騰出能源和環境指標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