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時代電視制作技術創新探討

時間:2022-12-25 03:59:05

導語:融媒體時代電視制作技術創新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融媒體時代電視制作技術創新探討

摘要:現代社會的迅猛發展使得各種信息化技術成果被應用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同類別的媒體不斷出現,無論是對人們的日常生活還是各行業的發展,均產生了極為顯著的影響。在媒介融合的嶄新時代背景下,人們對電視節目的質量要求越發提升,電視制作技術只有不斷迎合融媒體時代下的受眾群體需求,不斷提升電視制作技術高度,才能夠有效保證長遠發展??梢悦鞔_的是融媒體時代,電視制作技術的創新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本文將會從多個方面著手分析融媒體時代背景下電視制作技術的創新與未來發展,以求能夠為有關單位提供借鑒作用。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電視制作技術;網絡應用;數字技術;后期制作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各種媒介融合平臺的融合趨勢越發明顯,傳統的電視媒體正在不斷加大對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應用,用以行之有效的方法解決自身存在的缺陷。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優化革新,對大眾文化的要求顯著提升,電視制作技術需要充分契合大眾的文化需求,優化革新現有技術模式。[1]通過對從最初的策劃階段,到后續的編輯階段,均需要創新,實現時代與技術的緊密貼合,提升自身的市場能力,滿足大眾群體的需求,創造出更多優秀的電視節目。本文主要從融媒體時代下的電視制作技術的創新角度著手分析,旨在尋找到促進電視媒體發展的嶄新路徑。

1.現有電視制作技術

1.1ENG制作模式。ENG的別稱是電子新聞采集,是現階段最為普遍的電視節目制作技術方案,也就是通過便攜錄像和攝像設備來制作相應的電視新聞,在ENG模式下,采編人員僅僅需要攝像機和相應的編輯流程線即可完成對新聞的采集工作,其能夠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縮減電視節目制作所需要花費的時間。較為常見的ENG模式的配制是一名記者配備一個便攜式攝像機,這樣便能構成完整的流動新聞采訪團隊,由于并無任何大型設備的參與,因而可以前往任何區域,無論是山區、村莊還是街頭巷尾都非常方便,但也正因為整體規模較小,因此最終拍攝出的電視節目效果并不如多機位拍攝后的節目。1.2EFP制作模式。EFP制作模式的別稱是電子現場制作,其主要通過與整套設備相互連接的編輯系統構成,用以實現對節目現場的拍攝并完成相應的現場編輯工作,也是使用較為廣泛的電視節目制作模式。[2]通過對EFP制作模式的有效應用,采編人員可以進入到任何大型活動現場中,實時地執行節目的制作工作,進行錄播或者直播,活動內容和電視的同步進行便是直播,先行利用攝像機記錄活動內容并在此后進行剪輯播出處理的便是錄播。EFP制作模式的優勢在于無論是現場直播亦或是錄像播出,其錄制的過程均是和節目素材的時間流程相互配合的,也就是說二者處于同步運作的狀態,因而往往能夠給予受眾極其可觀的現場體驗。EFP制作模式最能夠展現出電視節目的獨特制作模式,完全可以被深度推廣并應用,在現有時代背景下,任何電視節目制作單位都需要具備相應的EFP制作能力。但由于EFP制作模式更為龐大,因而往往需要兩臺或者以上的攝像機的支持,同時還需要擁有相應的音響操作臺和字幕疊加系統等,當組成完整的設備系統后方能夠投入到應用過程中。1.3ESP制作模式。ESP制作模式的別稱是電子演播室制作,其主要是在演播室內執行電視節目的錄制工作,演播室需要具備高強度的保真系統,無論是音響系統還是其他系統都需要擁有極為可觀的效果。與此同時,良好的控制設備、調控設備與錄制設備也是ESP制作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燈光照明系統與自動化光調節系統更是ESP制作模式不可或缺的支撐。從整體角度來講,演播室中的設計需要充分契合節目的錄制需求,將錄制與播出作為所有工作的前提條件,使用更具清晰度的廣播電攝影系統,組成高質量的攝像系統,與此同時,攝像機的體積與質量等條件需要保證不會受到特殊條件的影響,以相應的液壓裝置來輔助攝像機的運動,切實有效地保障其平衡性,此外還可以針對性地應用特技系統,以此來實現相應特效的呈現。

2.電視節目的制作流程

2.1電視節目的構思設計。電視節目的構思和設計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首先,采編人員需要完成的是對電視節目制作主題的確定,而后結合主題內容搜集相應的資料,同時將自己所收集的資料內容轉化為相應的節目腳本,主創人員分工制作,完成分鏡頭的方案設計工作。前期構思設計的節目越完整,那么后續節目拍攝所遇到的問題就會越少,電視節目的制作也會更順利。詳盡的拍攝計劃能夠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障電視節目的正常運作,在此過程中,所有部門的負責人都需要知曉自己的工作任務,同時對任務做細分處理,用以達成更為可觀的成效。2.2電視節目的現場錄制。不同電視節目的錄像模式也會存在相應的差異,諸如在演播室中的電視節目,其拍攝需要從下述流程著手:①編排并演繹劇本內容;②對分鏡頭劇本的演繹;③演播室設備、人員的準備;④走過場;⑤攝像機和人員共同排練;⑥開始進行正式拍攝;⑦導演作出調控;⑧錄像,在進行具體拍攝的過程中,還需要在其中適當地穿插鏡頭或者拍攝出相應的備份鏡頭,用以滿足不時之需。在拍攝相應的電視節目素材時,需要重點關注如下問題:首先,所選用的設備,此種前期音視頻拍攝錄制節目應用的核心設備普遍是將COMS以及CCD作為成像裝置的數字攝影機,數字攝影機可以被分為專業級、廣播級以及家用級這三大種類。[3]在此中,廣播級數字攝像機的整體價格處于較高的水平,比較適合大型電視節目制作單位應用,通過其拍攝出的圖像質量要更上一層樓,同時具備良好的色彩還原度。其次,在拍攝過程中,所準備的攝像技術也是極為重要的,攝影師需要明確攝影機的使用方法,在拍攝過程中保證攝影機處于平衡狀態,無論是調光、取景還是其他都需要足夠精準,在拍攝處于運動狀態的畫面時,需要保證和運動主體處于同步運作的狀態,鏡頭的搖晃需要保持在勻速范圍內,否則很有可能導致畫面虛化,后期電視節目的基本質量將會因此受到影響。與此同時,在進行拍攝的過程中還需要巧妙地使用鏡頭語言,對于優秀的攝影師來講,其往往能夠精確地把控鏡頭語言,無論是固定鏡頭的拍攝還是移動鏡頭的拍攝,都需要保證畫面內容的清晰度以及鏡頭的平穩性,通過多種拍攝方式的融合來打造鏡頭語言,這樣便能夠行之有效地增強電視節目的效果,給予受眾更為可觀的感受。2.3電視節目的后期剪輯。當完成素材拍攝工作后,需要將各種各樣的素材上傳到非線性編輯系統中,同時將視頻、音頻、特效和字幕等多種元素進行有效融合疊加,最終轉化成電視節目輸出播放所需要的格式,借助于電視和網絡等終端傳播出去,以光信號的方式呈現給觀眾群體,這便是全流程的電視節目制作。

3.融媒體時代下的電視制作技術的創新與發展

3.1強化對計算機網絡的應用。在嶄新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生活和各行各業的發展越來越無法脫離計算機網絡的支撐,而這也是新媒體時代的重要特性。[4]伴隨融媒體時代的到來,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媒體正在逐漸和傳統媒體靠攏,二者的優勢互補是今后傳媒市場的主要業態。對電視節目制作單位來講,如果想要實現自身的創新與發展,有效滿足新媒體技術的融合需要,就有必要強化對計算機網絡的應用,使其融合到現有的廣播電視節目中。具體來講,相關單位在制作廣播電視節目的過程中,需要將計算機技術作為頻繁使用的技術方案,使其和傳統的電視節目相互改良融合,以此來保證不同頻道的變換可以更為簡單,在短時間內迅速完成,這樣便能夠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節省所需要耗費的時間,同時還能夠全面加快節目的整個制作流程,由于擁有計算機平臺的支撐,因此電視節目的傳輸工作將會更為簡單,其傳遞范圍也將會顯著擴大。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人們對各種各樣的信息都能夠有效接受,所以對電視節目的質量需求正在不斷提升,在制作電視節目的過程中,相關人員需要切實有效地拓寬現有制作規模和素材范圍,全面增強對現代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實現圖像和視頻資源的拓展處理,豐富優化節目內容和節目形態,保證制作出的節目具有更為顯著的吸引力,以此來滿足受眾群體的信息閱覽需求。和現階段的各種電影相比,電視節目的制作仍舊存在巨大的可上升空間,科技感能夠切實有效地滿足人們的好奇欲望,激發人們的觀看意識,收獲受眾的良好正向評價,與此同時,通過對網絡技術的有效應用,攝像設備完全可以實現自動轉化的功能,此舉能夠有效增強節目的視覺效果,帶來更多的積極影響,因而在融媒體時代不斷推進的情況下,電視節目制作單位有必要全面增強對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使其融合到節目制作流程中,這具有極為重要的實踐意義。3.2強化對數字技術的應用。在融媒體時代下,電視節目制作單位僅僅完成和計算機網絡的接軌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實現電視節目制作技術和數字化應用技術的融合。[5]數字傳輸系統的好處是能夠實現電視節目的實時播放以及快速傳播,能夠切實有效地推進電視節目的制作發展進程,最終打造出更多高質量的優秀節目。此舉將會使得電視節目的傳播速度顯著提升、傳播范圍顯著擴大,這與當前擴大受眾群體的需求是相互契合的。從傳統的電視節目傳播角度來看,整體資源的分布非常的分散,通過數字化技術傳輸,可以實現網絡化共享,對后期傳輸工作來講,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全方位地強化對數字技術的應用將會為受眾呈現出更為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3.3強化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在制作電視節目的實踐過程中,可以明確的是數字化技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階段的大量信息技術成果均被投入到廣泛應用中。通過對多媒體技術的有效運用,電視節目制作單位可以極為有效地提升節目的制作效率,同時節目的質量也會因此而獲得顯著提升,多媒體技術在編輯過程中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保證高質量地完成電視節目制作工作。在融媒體時代下,受眾群體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電視媒體在傳統媒介時代下的獨占性正在受到不斷削弱,在此種情況下,電視節目制作單位需要充分把握機會,全方位地強化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加大現有投入力度,從互聯網中尋求各種節目素材,將其轉化為適應電視節目需求的資源,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利用融媒體時代下的多樣資源,從而滿足不同年齡階段、不同人群的需求,為電視節目的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支撐作用。3.4強化對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虛擬現實技術是高度集成技術,用戶在使用此項技術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調動自己的視覺能力、觸覺能力和聽覺能力,用于實現和虛擬世界的交互溝通,交換出自己的意見。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完善,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越發加快,就目前來看,在電視節目制作技術領域中,應用最為廣泛的虛擬現實技術主要為虛擬演播室。[6]其從屬于近幾年衍生的嶄新產物,是虛擬現實技術和色鍵摳像技術的有效融合,是將真實攝像機所拍攝下的畫面做實時地跟蹤處理,同時實現其與計算機圖形工作站所展示的三維虛擬場景的有效融合,可以說是極為新穎的電視節目制作系統。部分發達國家已經將虛擬現實技術融合到各個行業中,其可以將醫學、自然學、工業、農業、人文科學等通過具象化的形式呈現給觀眾,與國外虛擬技術的應用模式相比,我國對虛擬技術的應用尚且處于探索階段,目前應用頻次較高的是虛擬演播室。從我國電視發展歷史角度來講,現階段,電視節目制作過程中仍舊有許多能夠應用到虛擬現實技術的部分,如,紀錄片。由于紀錄片自身具備強烈的紀實性特征,因此無論是電視特效還是背景音樂的選擇都需要非常謹慎。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紀錄片的創作手法需要獲得大量優化革新,通過對虛擬現實技術的深度應用,可以有效擺脫傳統紀錄片枯燥乏味的問題,同時帶給觀眾更為逼真直觀的感受,促使其深刻地感悟到節目的優點。3.5強化對運動追蹤技術的應用。運動追蹤技術也是現階段電視制作技術的關鍵支撐,但是由于處于研究初始階段,因而并不成熟,相信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運動追蹤技術的瑕疵會大幅減少,切實有效地滿足受眾的電視節目感官需求。從現階段來看,運動追蹤技術是數字合成技術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其被廣泛地應用在MTV、電視節目的制作過程中,但是在進行實際的三維追蹤工作過程中,由于前景物體堵塞或者運動模糊,最終導致動作追蹤后的畫面質量并不好。[7]所以,為有效實現運動追蹤目標,提升整體質量,電視節目制作人員從最初的導入環節開始便需要進行詳盡的觀察,結合此類參數,設定視頻導入的基本信息,在進行運動追蹤的過程中,結合圖像的實際情況來采取與其相對應的追蹤方法。例如,如果在圖像中的特征點分布非常明確并且整體布局較為均衡,此時則可以采取自動追蹤的方式,而后手動調整,反之,如果在圖像中的特征點分布并不明確,并且整體布局較為混亂,此時則需要采取手動追蹤為主的運動追蹤模式。3.6強化對后期制作軟件的應用。在整個電視節目的制作過程中,前期設計與拍攝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而后期制作也是如此,在融媒體時代的深度影響下,后期制作技術的應用越發重要,收視率高的節目其后期制作更要求具備良好的后期制作軟件來支撐。[8]在整個制作流程中,片頭、片尾和中間的廣告均需要良好的后期制作技術的支撐,而這個過程要求相關人員直接將拍攝素材記錄下來,而后通過三維動畫的方式做剪輯處理,再和特效、聲音進行有效融合,最終打造出完整的節目,可以說后期制作軟件的合理應用是電視節目質量提升的前提要素,其能夠為受眾群體呈現出更為客觀的感官享受。

總之,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新媒體技術占據的傳媒市場地位不斷提升,傳統媒體在此種情況下受到擠壓,但由于二者擁有各自的優勢,因而媒介融合的趨勢不斷加快。在此種情況下,我國正在逐漸邁入嶄新的融媒體時代中。融媒體使得人們的日常生活更為豐富多彩,電視節目也是如此,只有積極地實現和融媒體技術的融合才能夠有效提升節目質量和收視率。這就要求相關電視節目制作人員能夠增強對計算機網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后期制作技術等的應用,以此來實現電視藝術和制作技術的有效結合,打造出更多優秀的電視節目作品,給予受眾群體更好的視覺享受,為行業發展奠定下堅實的支撐作用,長此以往勢必可以為電視節目制作單位提供堅實的支撐作用,從而達到更高的高度。

參考文獻

[1]張虎.新媒體時代下傳統電視媒體的變革及VR技術的應用[J].黑河學院學報,2020,11(04):142-144.

[2]周梅.融媒體時代虛擬演播技術在電視節目制作中的應用[J].科技傳播,2020,12(03):80-82.

[3]鄭強.數字化環境下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技術的發展趨勢分析[J].傳播力研究,2020,4(03):182+184.

[4]張攀雪.網絡多媒體技術在電視新聞制作中的運用方法[J].電視技術,2019,43(18):42-43.

[5]高璿.非線性編輯技術在電視節目后期制作中的應用研究[J].電視技術,2019,43(09):35-36+49.

[6]曾超.非線性編輯技術在電視節目后期制作中的實踐與應用[J].西部廣播電視,2019(01):112-113.

[7]符林森.數字化環境下的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技術應用初探[J].中國傳媒科技,2018(12):59-60.

[8]費超.計算機技術在廣播電視節目制作中的運用分析[J].電視指南,2018(10):276.

作者:安淑艷 單位:江蘇省徐州市沛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