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生態文明與科技創新的聯系
時間:2022-01-14 03:40:39
導語:淺議生態文明與科技創新的聯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12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論述:“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比欢?,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具體的國情決定了在相當長時期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還將十分突出,經濟發展仍處于需要大量消耗自然資源和傳統能源的高速發展階段,發展不足和保護不夠的問題同時存在。一方面,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和生態有著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國和當今世界的自然承載力已面臨著重要的極限,不僅傳統經濟發展模式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非常嚴重,而且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所導致的生態環境利益沖突也時有發生。這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必需跨越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發展中的某些階段。因此,各級政府在建設生態文明過程勢必面臨著既要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又要結合自身實際不斷建立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的雙重壓力。如何針對當前我國傳統工業文明追求與自然資源供給能力、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矛盾日益尖銳的問題,從創新驅動戰略的視角認識生態文明理念,理清生態文明與科技創新之間的關系,創新發展模式,幫助地方和企業解決結構調整和發展中的問題,從而快速跨越“生態改革”的陣痛期,步入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軌道,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環境的五位一體生態文明道路,已經成為今后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當務之急。
2、生態文明建設與科技創新之間的相互關系
由于我國自然環境先天脆弱和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空氣中的PM2.5嚴重超標、食品安全和飲用水安全、土壤重金屬污染等生態環境災難頻繁發生,已成為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不和諧因素。而生態環境的根本改善,迫切需要科技花更大的力量來解決產業發展和民生問題,為此我國的生態創新活動應緊緊把握環境友好、生態和諧的基本特征,深入研究和準確掌握我國自然環境重大問題和科學規律,積極推進水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的實施,重點突破水環境、大氣環境、固體廢物治理等關系民生的環境問題的科技瓶頸,加快生態治理科技產業化發展,提升科技進步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能力。第四,生態文明建設以維護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為基本前提,要求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觀念,促進生態創新與經濟社會的密切結合,各地應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生物產業、生態旅游業和生態文化建設,加快推進城鄉低碳化進程,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逐步形成低碳化生產、經營、消費新格局,使人民群眾自覺踐行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更多地享受到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從而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發展的和諧共存。
3、依靠科技創新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
通過對當前生態文明建設面臨挑戰的分析,我們認為制定依靠科技創新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應當重點解決以下4方面的問題:
3.1、不斷提高全社會對依靠科技創新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水平
盡管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但目前人們仍然對生態文明建設尤其是依靠科技創新促進生態文明的認識存在很大的差距,如一些地方缺乏自覺的生態文明發展觀念,還就單純環保論環保,就污染談污染,甚至重蹈“先污染后治理”覆轍,付出了很大的環境代價。因此,要充分發揮各種政策工具的作用,從思想上和行動上牢固樹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觀念,既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拉動經濟增長重要途徑。因此,我們應當,把節約環保與調整產業結構、污染防治與企業節約增效、發展節能環保產業與擴大內需、生態保護與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等結合起來考慮,不斷提高全社會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
3.2、鼓勵支持依靠科技進步實現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的產業發展
各級地方政府應結合自身發展實際,充分發揮科技政策杠桿作用,通過有針對性地制定出臺相關產業的技術政策,科學制定生態標準的門檻,鼓勵支持依靠科技進步實現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的產業發展,從嚴控制“兩高一資(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性)”、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項目,限制產生環境污染、消耗能源較大的產業發展,有效克服生態創新過程中雙重外部效應帶來的不利影響,并集中力量優先解決重金屬、化學品、危險廢物、細顆粒物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關系民生的環境問題,從根本上杜絕水、大氣、重金屬污染等損害人民群眾健康的環境污染突發事件發生。
3.3、加快構建和完善我國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
資源環境問題,究其本質是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和消費模式問題。在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各個領域,都不同程度地利用資源、影響環境,所以單獨在某一個或幾個方面推行節約環保,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資源環境問題,必須根據自然環境承載力規劃經濟社會發展,把節約環保的要求全面體現到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和每個環節中。因此需要從環境和創新政策2個方面推動各地生態綠色發展,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和低碳技術,廣泛推行清潔生產,對傳統產業進行生態化改造,加快形成節約環保的技術和生產體系,完善促進資源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建設而建立起來的創新組織與制度規范,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我國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良性循環。
3.4、盡快制定出臺鼓勵生態環境科技創新國際合作的優惠政策
在全球化時代,建設生態文明,單靠某一個國家是解決不了實質問題,它涉及到氣候變化、環境污染、能源安全等問題,只有聯合世界上其他國家才能共同做好這些事情。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種政策工具,加快建立生態創新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支持國內外的企業、研究機構和大學積極參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科技創新,不斷完善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環境保護、污染防治、環境質量標準評價和執法監督等法規政策體系。
本文作者:鄒凡彭靖里譚海霞工作單位:云南省科學技術廳科技宣傳教育中心
- 上一篇:特殊兒童教育問題淺析
- 下一篇:科技創新對畢業生就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