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體育教學科技意識培養

時間:2022-12-20 03:54:42

導語:中學體育教學科技意識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體育教學科技意識培養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日益進步,人類早已進入了知識經濟的時代,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各種科技產品隨處可見,科學技術正在慢慢地滲透到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建設現代文明、提高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而在我國普通中學階段的體育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融入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不僅僅可以豐富體育課程的鍛煉項目和方法,還能夠讓學生了解到科學技術對于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于體育科技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本文闡述了中學體育教學中融于科技意識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我國普通中學體育教學中學生科技意識培養的現狀,進而提出在中學體育教育中培養學生科技意識的策略。

關鍵詞:中學體育教學;科技意識;培養

在知識經濟時代,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現代科學技術已經普及到了人們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對各個領域的發展都具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在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過程中,科學技術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學體育教育教學中融入科學技術,讓學生在體育活動的過程中了解科學技術,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掌握一些體育相關的科技知識,培養他們的科技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推動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

1中學體育教學的重要性

在中學階段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體育教學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時,它也是我國青少年體育教育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現代的中學生由于長期以來過重的學習壓力,使得他們在身心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身體素質較差,開展中學體育教學,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1.1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中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快速成長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開展體育教育,加強體育鍛煉,有助于幫助學生的身體得到更好的發育和成長,有助于學生的身體塑形。此外,中學階段的體育教育能夠讓學生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養成堅持不懈的意志,拼搏向上、敢于挑戰的精神,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意識,團結合作的意識,對學生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長具有很大的幫助。1.2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提高學習效率。中學體育課程的開設還可以調節學生在學習中的壓力,能夠讓學生做到勞逸結合,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通過體育運動進行身心的放松,調節學生的身體機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生活中保持思維的活躍,更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2]。

2中學體育教學中學生科技意識的培養現狀

體育事業的振興需要依靠現代科學技術,我國是一個體育大國,“科技興體”戰略目標的提出使我國的體育事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在中學體育的教育過程中,也要融入科學技術,提高體育教育教學的質量,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3]。但是,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青少年在體育鍛煉方面還存在很大的問題。根據有關中學生參與體育學習的動機調查顯示,有將近30%的學生是為了鍛煉身體,在被調查學生總數中所占比例較大,有17%的學生是為了學習基礎的體育知識,而其中有15%的中學生是為了升學需要而進行的體育課程學習,還有25%的學生則是由于學校安排,僅僅有13%的學生參與體育課程的學習是為了放松身心,由于中學生參與體育課程學習的動機各不相同,就使得中學體育課程的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科技意識的培養更加無從談起,并且,根據全國中學生體質健康調查表顯示(見表1),我國中學生的身體素質較低,應試教育使得學生的學習負擔越來越重,很多“文明病”都開始呈現出小齡化的趨勢,青少年學生的體質容易下降,這就使得中學生的科技體育運動勢在必行。因此,在中學階段加強學生的科技體育鍛煉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開展科技體育運動,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向學生灌輸一些簡單的科技知識,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將科技知識運用到體育運動項目中,提高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創造和發明一些體育運動器具,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科技意識。

3中學體育教育中培養學生科技意識的策略

3.1提高中學體育教學的科學技術水平。在中學體育教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教學用的體育設施方面入手,以提高教育教學活動的科學技術水平,現代體育設施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地進行更新換代,科技含量也在逐漸提高,通過改變體育設施的客觀條件來提高體育教育的水平,提高學生的體育成績[4]。在體育運動發展的過程中,現代科學技術逐漸將體育運動場地、運動的設備和器械等進行不斷完善和改進,使其能夠逐漸向著高技術、高質量的標準發展。在中學體育教學的實際工作中,學生同樣能夠接觸到各種類型的高端體育運動裝備或者器械,例如,學生在上體育課的時候所要穿的運動服裝,現在很多運動服在設計和制作過程中都在逐漸向高科技技術水平靠攏,服裝采用的材料質地比較輕盈,具有較強的透氣性,保溫能力較強,這種類型的運動服慢慢地將傳統厚重、笨拙、功能性差的服裝取而代之。此外,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進行繩類運動所用到的跳繩,將跳繩的制作材料從傳統的橡膠繩改進為在橡膠繩內貫穿鋼絲的形式,使得跳繩不容易出現打絞的現象,讓學生能夠在進行跳繩練習的時候更加輕松,進而取得更好的成績。這些體育科學技術都是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親身感受到的,通過體驗科技體育的優質感受,讓學生認識到體育運動中科學技術的重要性,以此培養學生的體育科技意識。3.2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灌輸體育科技知識。在中學體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上課時間向學生灌輸一些有關于體育運動的科技知識,或者向學生宣講一些優秀運動員利用高科技技術提高運動技能而最終在大型競技比賽中取得好成績的故事等,利用這些故事或者研究報告等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科學技術對于體育運動的作用,以便激發學生對于體育科技的學習興趣,可以組織開展科技體育比賽等活動,讓學生能夠明白科技體育的真正內涵??萍俭w育就是指一些在體育運動項目中科學技術水平要求較高的運動,例如跳傘、滑翔機、航天航空模型、飛艇、輕型飛機、運動傘等競技項目,這類運動項目具有一定的競技性、觀賞性,要求參賽者不僅僅要有好的體能,還要掌握充足的科學技術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夠取得優異的成績?;蛟S目前中學生還不具備參與這些比賽項目的條件,但是,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向學生講解每一種運動的詳細情況,讓學生能夠了解運動項目中需要掌握哪些科學知識,引導和鼓勵學生利用科學的方法對他們感興趣的體育科技進行研究和思考,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能夠在探究和思考的過程中收獲更多的體育相關的科技知識,激發出學生們對體育科技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5]。3.3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動手創造能力。在中學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和科學技術結合在一起,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對教學內容進行探究和思考,使學生能夠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發現其中的問題,并且集思廣益,對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最終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其中所蘊含的科技知識,并掌握科技知識[6]。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來自己親手制作簡單實用的運動器械,先讓學生對該種器械的制作原理以及其中的科技知識進行研究與探討,然后再開始動手制作,真正體會該器械中的科技知識。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實心球,先給學生講解實心球的結構特征,然后讓學生自己去做,這時候,學生就會發現,他們做出來的實心球不規則,投擲會出現散落的情況,實心球的體積和重量都存在問題,這就需要教師來進行引導,為學生的作品提一些改進的建議,讓他們再次進行思考,查找資料進行探究,使他們自己的制作具有科學價值,最終做出合格的實心球。在這個動手制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僅能夠體會到制作體育器材的樂趣,還可以培養學生對于科學技術的探究精神,讓學生了解到體育教育教學中的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體育科技意識。3.4學校加強對體育科技的宣傳工作。想要在中學體育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不僅僅要在體育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教育工作,還要在學校為學生營造出“科技體育”的氛圍,學校要大力宣傳“科技體育”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營造出一種有利于進行科技體育教育活動的教學氛圍,便于開展素質教育,要制定周密、詳細的宣傳計劃,借助校園文化中的傳播媒介,如黑板報、學校廣播站、公示欄等對科技體育運動進行宣傳,使全校師生都能夠意識到科學知識的重要性,進一步推動中學科技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達到培養中學生科技體育意識的目的。

4結語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任何一個領域的發展和進步都不能離開科學技術的支持,同樣,體育事業的發展也需要科學技術的指導和幫助,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體育事業也在向著更高、更快、更強的目標發展,體育競技水平的高低和國家科學技術水平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在中學體育教育教學中融入科學技術,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教學活動,提高中學體育教育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思維能力和體育科技意識,讓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對于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性,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華.中學體育教學作用分析[J].大東方,2016(4):183.

[2]管玉法.淺談新課改下中學體育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4):322.

[3]邱花芳.在體育教學中學生的科技意識培養[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6(6):116.

[4]陳建芳.科學技術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當代體育科技,2014(17):51.

[5]王岳飛.中學體育教育與體育科技的結合實踐[J].快樂閱讀旬刊,2012(7):25.

[6]王志勇.淺談體育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當代體育科技,2017(4):252-253.

作者:陽桂秋 單位:常德芷蘭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