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文化與漢語國際教育的融合構建
時間:2022-08-29 02:51:49
導語:體育文化與漢語國際教育的融合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認為目前漢語國際教育中的體育文化處于相對不足的狀態,主要表現在中國文化教育中體育文化內容單調重復、綜合漢語教學中體育元素在大部分教材中缺失、以及“中文+體育”專業學歷教育趨勢下體育漢語教材的陳舊與欠缺,提出應從傳統體育文化、現代體育精神、專業體育科學等多個層面進行中國體育文化與漢語國際教育的融合構建。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體育文化;體育精神;體育科學
傳統體育作為民眾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健身民俗,與民間舞蹈、民間戲曲、民間音樂、民間宗教、民間文學等交織在一起,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是維系民族生存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民族體育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但是,隨著城市化的加劇,以及西方現代體育文化的沖擊,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賡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文化推廣是漢語國際教育的目標之一,目前的漢語國際教育“有漢字大綱、詞匯大綱、語法大綱、功能大綱,唯獨沒有文化大綱。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文化大綱的研制、文化教學體系的構建、中國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互動態勢的重構,已是當務之急”。同時,與其他文化形式相比,作為中華文化組成部分的中國體育文化,在漢語國際教育過程中更是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一、中國文化教育中的體育文化
筆者考察了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幾種中國文化教材,包括《中國文化欣賞讀本》《中國文化常識》《中國的故事(藝術篇)》《感知中國——中國文化百題》等,只發現《中國文化欣賞讀本》中列有專門的“民間運動”一章,介紹了毽子、風箏、武術和秧歌這四種傳統體育項目,其他教材涉及的與體育文化相關的內容都編排在藝術或民俗類別之下,如《中國文化常識》在“中國工藝美術”一章介紹了“風箏”,在“中國民俗”一章介紹了“舞獅”;《感知中國——中國文化百題》第1輯中沒有體育文化相關內容,第2輯、第3輯、第4輯中的“中國文明與藝術”一章分別介紹了“中國功夫、太極拳、雜技、氣功”等內容。可見,這些文化類教材中體育文化的內容是相對缺失的,已有的一些與體育文化相關內容的編排,其重點也并非都在這些文化的體育特質上。例如,將“風箏”編排在“中國工藝美術”一章介紹,其重點在于“風箏”的藝術性,而非運動性;將“舞獅”編排在“民俗”一章介紹,也值得商榷。瑞士的霍夫曼-克萊耶(Hoffmann-Krayer)在《民俗學文獻目錄》中把民俗分為18類:鄉村、建筑物(房屋、禮拜堂及其他)用具、象征物(如福祿壽象征及其他)、技藝與一般藝術(如染織、雕刻等)、人民心理現象、慣習及其原物(如首飾等)、飲料及食物、慣性(如儀式過程、會社、游戲等)、民族法律、信仰(神話、崇拜等)、家庭醫藥、民間詩歌(如民歌、敘事詩等)、民間故事(幻想故事、笑話、傳說等)、民間戲劇、歷法歷書、民間語言(如謎語、諺語、俗語等)、名號(如地名、人名、神名、動植物名等)。根據這一分類,“舞獅”可以歸入“慣性”一類,即一種在節慶時的儀式,“舞獅”盛行于唐代,中國民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因此在民俗一章介紹“舞獅”,重點在于這項活動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并非其中的體育文化精神。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傳統體育項目沒有在文化類教材中出現。2015年,經韓國、菲律賓、柬埔、越南四國共同申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拔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屬于全世界各國人民,但是“拔河”無疑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群眾基礎,這項體育項目被鄰國搶注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反映出我國對自身傳統文化的忽視,在介紹中國文化的漢語教材中,也沒有出現過這項運動,反而是“氣功”這類具有爭議性,曾風靡一時,但如今并沒有被大眾廣泛接受的體育形式被專門介紹。截至2018年底,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已達40個,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但是名錄里卻沒有傳統體育項目的蹤影。
二、綜合漢語教學中的體育元素
漢語國際教育的主題是漢語作為二語教學,是否能在二語教學中適量融入目的語的文化特征,也是二語教學的主要課題。為了掌握目前漢語國際教學中體育文化的融合度,筆者選取了北京語言大學《發展漢語》、北京大學《博雅漢語》、高等教育出版社《體驗漢語》以及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本科系列教材《漢語教程》這四種被廣泛使用的漢語教材,考察其中的體育元素及分布情況。由于這四類教材均屬于系列教材,有綜合課教材,也有分課型的言語技能課教材,綜合課教材的主旨和等級劃分比較統一,而技能課教材的種類和教學目標各有不同,因此,筆者的考察只針對四類教材初、中、高三個等級的綜合課教材展開,其中《博雅漢語》還有準中級教材,但因為其他三類教材都只分初、中、高三級,因此不對《博雅漢語》準中級教材進行平行對比。同時還需要說明的是,各類教材不同級別的名稱不同,比如《體驗漢語》的初級教程叫作“基礎教程”,在調查表格中統一稱為“初級”。在考察時將各本教材中出現的體育文化內容進行歸類,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通過考察可以看出,第一,四類教材中包含的體育文化內容都非常少。其中《體驗漢語》有4課的內容與體育有關,《博雅漢語》有3課,《漢語教程》有2課,而《發展漢語》僅有1課涉及體育內容,如果按照《發展漢語》一冊15課左右的課文數量,從初級到高級6冊大概有90篇課文,體育內容的比重僅為1∶90。在考察中還發現,有的教材在修訂的過程中,不但沒有增加體育內容,反而刪減了部分內容,比如2006年版《體驗漢語》初級教程2中本來有一課是《你喜歡什么運動》,但是在2020年的修訂版中已刪減該內容。教材中對體育文化的忽視,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到今天,體育休閑文化已經成為人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社會現實不符,也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體育競技事業在國際范圍內蒸蒸日上的局面不符。第二,教材中的體育文化內容在各等級分布不均。《博雅漢語》初級上下兩冊及中級上冊有體育文化內容,但中級下冊、高級上下冊沒有相關內容;《體驗漢語》中高級都有健身等內容,但初級沒有;《漢語教程》中級下到高級階段也沒有相關內容。這就導致學習者在進行與體育文化相關內容的語言學習時,不能從初級到高級全面系統地掌握。第三,教材中的體育文化內容重復單調。對比四類教材,對于現代社會人們的健身運動都有所關注,但多有重復,如《博雅漢語》在初中級兩次涉及健身內容,《體驗漢語》有三次都選擇了健身或瘦身內容;在運動方式上,《發展漢語》《博雅漢語》《漢語教程》均選擇了登山這種方式,這樣的重復導致漢語教材中本來就為數不多的體育文化內容涉及面十分狹窄,沒有展現出中國體育文化豐富多彩的特色,也沒有體現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多姿多彩的運動休閑方式。《博雅漢語》中級教程的編寫說明指出:“全書的選文視角獨特,由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出發,圍繞人情、人生、環境、社會、文化等話題展開,視野開闊,見解深刻,內容涉及中國古今的不同,也討論中西文化的差異。”這是非常好的出發點,而體育文化本身就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體育事業的變遷,更能體現出國家政治經濟水平的發展,中西方體育精神的異同,也是反映文化差異的切入點,遺憾的是這些內容不但沒有在《博雅漢語》綜合教材中得到很好體現,在其他幾類教材中也同樣缺失。
三、體育專業漢語教材分析
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快速提升,漢語國際教育已經有了質的變化,從最初的語言培訓到中文專業學歷教育,再到目前“中文+X”學歷教育,經歷了理念的更新。北京語言大學李宇明教授指出:“掌握語言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掌握語言的目的是要運用語言來獲取信息、知識、技能等。”“中文+X”的理念正是基于這一觀點,根據不同國度、不同學習者的實際情況,確定所加的內容。X可分為職業內容和專業內容兩類,發展“職業中文”,就是要培養學生利用中文從事各種職業的能力;設置“專業中文”,就是培養學生利用中文掌握各科知識,具有從事相關科研、教育及從業的專業能力。目前漢語國際教育與醫學、建筑工程、信息技術、電子商務、人文歷史等學科的融合均卓有成效,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合作的時代背景下,中國高校為“一帶一路”國家培養出許多專業人才,這些國際學生畢業后在本國醫療、建筑、信息、商務、文化等各個方面發揮作用。與此同時,漢語國際教育與體育專業的融合也已經開展,目前國內體育類高校接收國際學生,或者與國外高校合作交流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類。一是中國政府獎學金委托培養院校的體育專業學歷生培養。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首都體院、南京體院、武漢體院等,具備培養本碩博體育專業留學生的招生資質。各院校學歷生培養的教學語言都以漢語為主,個別學校在本科學歷培養的前兩年會輔助以英語教學,之后均為漢語培養,這就形成了從學漢語到用漢語學的轉變。二是國內外高校合作辦學。采取“1+3”“2+2”“3+1”及本碩連讀等方式,讓兩國高校學生相繼在本國高校及國外合作高校完成本科或者研究生階段的學習,開展師資互派研修、學生學歷教育認證、科研合作、運動技能課程培訓等合作。三是國內外高校合作交流。開展融合了漢語學習、文化推廣、體育交流等多種元素的國際交流,如國內高校“走出去”,以講座、文藝演出、學術報告的形式向國外介紹中國體育文化;國外高?!白哌M來”,以夏冬令營、嘉年華、文化考察、比賽交流等形式,讓國際體育專業學生在短期內沉浸式體驗漢語教育。2019年9月,西安體育學院主辦了“‘一帶一路’中外體育院校校長高峰論壇”。來自北京體育大學、武漢體育學院等15所國內體育院校和來自日本、韓國、西班牙、烏克蘭、德國體育院校的數十位校長、專家學者應邀參加論壇。此次論壇上,由西安體育學院提出的成立“絲綢之路體育教育聯盟”的倡議得到了與會各方的積極響應,該聯盟的成立順應了各國體育教育及文化交流的需要,勢必會對聯盟國之間校際交流、人才培養、科研合作、訓練競賽、文化溝通等起到促進作用。在這種融合與交流的大趨勢下,“中文+體育”的專業漢語國際教育模式就顯得尤為必要,國際間體育文化交流媒介用語的漢語化也是漢語國際教育努力的目標。但是與這種交融趨勢形成反差的,是體育漢語專業教材建設的不足。目前為體育專業國際學生編寫的漢語教材包括:《體驗漢語體育篇》(2007),為準備學習體育專業的外國留學生編寫的零起點體育方向漢語教材。該教材借著北京奧運會即將開幕的契機編寫而成,彌補了體育方向漢語教材的空白。教材以漢語水平語法等級大綱的甲級語法點為編寫依據,主要注重漢語聽說能力的學習?!扼w育漢語》(2011),根據中央電視臺同名電視欄目整理而成,借助奧運會的舉辦,在教授日常生活用語的同時,側重體育方面的語言學習。主要向來華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教練以及旅游者教授相關的基礎生活用語,教授與奧運會比賽項目相關的體育用語,讀者不僅可以學習漢語,更可以從場景中感受比賽實景。《體育漢語會話》(2014),上海體育學院國際文化交流學院主編的體育專業漢語教材,用漢語、英語、日語、韓語四種語言,概要介紹了中國文化的發展、源流,并設定了諸如運動訓練、體育比賽、體育教學、日常生活等多個模塊,幫助來自各國的體育專業留學生了解中國,適應中國的生活?!扼w育漢語800句》(2017),上海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編寫的“漢語800句”系列叢書中的一本,教材緊扣“體育”主題,設計了“看比賽”“體育迷”“購買體育用品”“加入健身俱樂部”“體育新聞”“運動休閑”“運動安全”“運動與飲食”以及各類運動項目專題,在主題之下設置場景及對話,無論是話題的選擇、句子的編寫、詞語的篩選、附錄的設計,都圍繞“體育”話題,在此基礎上組織語句,可以幫助漢語學習者掌握更多的相關詞語和表達方式,同時了解與體育相關的文化知識。書后有“中國各大城市體育場館名稱地址”“中國傳統民間體育項目”等附錄,可作為“文化鏈接”為使用者提供更豐富的信息和實用指南。該教材既可以作為外國人在中國的生存會話指導手冊之一,也可以作為體育界從業人士的專項漢語教材使用,還可為具備一定漢語水平的外國體育愛好者提供體育相關的閱讀素材。體育類漢語教材,應符合普通漢語教材編寫的基本原則,同時要兼顧體育類教材的特點。以上體育專業漢語教材具有鮮明的體育文化內容,適合體育專業國際學生的漢語學習,但《體驗漢語體育篇》《體育漢語》出版已近十年,內容需要更新。《體育漢語會話》《體育漢語800句》均為上海高校組織編寫,無法體現區域體育特色,比如西部體育院校的“一帶一路”體育教育合作、東北部體育院校冰上體育項目的國際合作交流。已有教材的層級性也不夠鮮明,難以滿足目前“中文+體育”本碩博學歷教育的需要。
四、體育文化與漢語國際教育進一步融合構建
通過以上從體育文化、漢語教育中的體育元素、體育類漢語專業教材等方面的分析,筆者認為中國體育文化與漢語國際教育的融合,還需要從傳統體育文化、現代體育精神、專業體育科學等多個層面去構建。首先,補充漢語文化課中的體育文化知識,將傳統體育文化單獨作為一個文化項,列入中國文化課的課程大綱,并在漢語文化教材中增設體育文化的單獨章節,介紹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精華。如唐代詩人路德延在《小兒詩五十韻》中提到的騎竹馬、斗草、打泥彈、踢球等兒童體育游戲,還有深受大家喜愛的放風箏、蕩秋千、捉迷藏、踢毽子、打陀螺、抖空竹、拔河等活動,這些體育形式廣泛存在于群眾之中。在介紹具體傳統體育項目的同時,還要突出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與現代西方體育文化的不同,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淡化體育參與者之間的競爭,而是更具自然性、民族性、哲學性、養生性的“特質”,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體現多民族的文化集結,重視倫理與道德,追求養生和保健?,F代體育是以西方社會文化為基礎的體育文化,“更快、更高、更強”是其主要發展理念,提倡在與自然的對抗中不斷突破人體極限。中國古代體育文化相對于現代體育而言,仍有許多可以借鑒的地方,以幫助現代體育持續健康發展。其次,增加漢語語言課中的體育精神元素,在初、中、高各級漢語教材中,可適度增加體育詞語的數量和廣泛度,同時增列能體現中國現代體育精神的內容。比如,現代中國年輕人對健身、徒步、騎行等休閑運動的熱愛,廣場舞等露天體育活動在中老年人中的普及,他們有的邁出了國門,跳到了紐約時代廣場,還有的跳到了肺炎疫情期間武漢的方艙醫院,傳遞出中國人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在視聽說等漢語分技能課上,可以充分利用體育電影中的場景進行言語練習。2017年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國上映,影片講述了曾經的摔跤冠軍培養兩個女兒成為女子摔跤冠軍的故事,打破印度傳統的勵志故事,影片在中國引起強烈共鳴,說明拼搏奮進、積極進取的體育精神不分國界,它可以跨越語言和文化,是能在跨文化交際和二語學習時被廣泛接受的價值觀。同樣,《奪冠》等一大批展現中國體育精神的影視作品應該被漢語課堂挖掘,女排精神、乒乓精神、跳水精神,都值得去向國際學生展示。漢語國際教育是語言文化教育,但同時也承擔著育人的責任,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有的剛剛成年,筆者所教過的留學生中,就不乏在心理上還不夠成熟,因身處異國他鄉而情緒消沉的學生,需要教師特別地關心和引導,向他們傳遞健康向上的體育精神也有利于國際學生的身心成長。最后,進一步促進“中文+體育”專業教育、學歷教育,擴大招收體育專業學生的院校范圍,除了專門的體育大學,師范類院校的體育學院也可以與本校國際交流學院合作,嘗試給學生提供中文及體育雙學位的機會,爭取國家及(下轉第160頁)業亞馬遜、敦煌網的銷售戶外產品的店鋪,短短半年時間為合作企業創造了超10萬元的營業額,借助企業導師經驗和企業平臺店鋪培養了專業內2位教師和8名學生的跨境店鋪平臺實戰經驗。這些成效吸引了更多的企業參與到學校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中,更多的企業導師帶著項目入駐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收益翻倍增長、學生項目實戰時間更長,經驗更加豐富,學生找實習單位更加容易,在企業中轉正時間更快,更容易成為企業中的優秀員工。總之,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跨境電商專業開展基于學徒制下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學實踐改革,積極尋找有潛力有代表性的跨境電商企業合作教學,根據現代學徒制“師帶徒”“工學結合”的基本特征開展新的教學方式,深入探索高度體現“產教融合、工學一體”的跨境電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進一步提升跨境電商行業人員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為跨境電商貿易的發展輸送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函.跨境電商新型“師傅、伙計、徒弟”實戰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經貿實踐,2017(3).
[2]黃莎莉.現代學徒制背景下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9(7).
[3]朱橋艷,鐘飛燕.跨境電商背景下職業院?,F代學徒制人才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9(22).
[4]徐文瑞,廖敏慧,秦法萍.融合現代學徒制關鍵要素的高職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22).
[5]彭治,羅燕君.高職電子商務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4).
[6]楊芷靜.跨境電子商務小額貿易發展問題及對策[J].電子商務,2017(5).
作者:張喆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 上一篇:高校與社會體育資源共享模式分析
- 下一篇:大學公共體育課程思政開展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