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大學體育教育理念的定位與思考

時間:2022-10-11 03:24:48

導語:淺析大學體育教育理念的定位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大學體育教育理念的定位與思考

一、終身體育教育概述

我國早在西周就形成了較為科學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教育,其中,射是射箭,御是駕車,是當時的軍事技能,作為教學內容具有體育的性質。偉大的政治學家、教育家孔子極其重視對其學生進行射和御的訓練,認為這是修身養性、從軍、從政的重要基礎;漢代的華佗也創造了五禽戲,傳授給人們以強身健體。1995年我國制定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已經把培養人們終身體育的興趣、習慣及能力作為推動全民健身向深層次發展的重要內容。

二、終身體育理念與現有大學體育教育

大學生們可以結合個人的條件諸如體質與體育能力基礎、接受能力、家庭及個人興趣習慣、經濟水平及大學中相對完善的體育基礎設施和較多的閑暇時間等情況,精心培養自己對某一或幾項體育運動項目的興趣,將身心投入一、兩項終身體育項目,在大學階段確實地奠定終身體育的能力和興趣;因此,所指的終身體育教育主要是指大學體育教育。但對照終身體育的教育目的,目前大學體育教育體系的設立及教學觀念還存在諸多弊端。

(一)現有大學體育教育體系先天不足

新中國建立之初,大學體育教育在當時的特殊歷史條件下,全盤否定了美國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及其教學理論方法體系,全盤學習并接受了前蘇聯體育教育理論,當時的大學體育教育主要是突出學校體育的階級性、工具性,在教材內容上則多以競技運動技術為主,重視運動技能教學。在實踐中忽視了學生個體的需要及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缺乏激發學生對體育活動興趣的手段,更未能在理論上將體育與生活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未能意識到體育鍛煉觀念的淡漠對自己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二)大學體育的教學方法陳舊落后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大學體育教育雖然也有了長足的進步,但仍然存在較大的不足。從學校體育課程實施的組織和參與主體來看,存在一定程度的自由性、松散性;從學校體育課程實施的內容和形式來看存在一定程度的地方性、守舊性;從學校體育課程實施主體的潛意識來看,存在一定程度的單一休閑性、應付性。體育教育從育人降為傳授技能甚至與其他課程一起淪為應試教育,未能有意識地從規范化技術教育提升到終身體育和育人的境界。

三、大學體育教育的終身體育教育模式對策

隨著社會的進步,終身體育的理念也日漸深入人心。社會發展必然改變現有的學校體育教育背景,而在高校中這種終身體育相對舊的體育教育而言是新的體育理念,它已經明確地提出了改革現有體育教育的要求。在現階段的探索中,大學體育教育已經在逐漸與素質體育、終身體育接軌,2002年教育部以教體藝[2002]13號文件向各高校下發了教育部關于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通知,綱要根據社會需要、中央精神、教改經驗,提出了大學體育課程的五個領域的基本目標和發展目標,即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目標和社會適應目標;綱要第5、6條對大學體育課程設置做了如下基本規定:普通高等學校的一、二年級必須開設體育課程(四個學期共計144學時)。修滿規定學分、達到基本要求是學生畢業、獲得學位的必要條件之一,這正是國家在總結以往大學體育教育基礎上,適應新的形勢,對大學體育教育提出的帶有創新性的要求,也是我們進行大學體育改革所需要遵守的規范性文件。在這個基礎上,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未來高校體育的整體戰略思想應當是:首先,以身心和諧為前提,以終身體育為方向,以快樂體育為主體進行健康教育,從而達到人的全面發展的目的。具體到課程的設置上,在高等學校的頭兩年必修課中應該只開設兩個項目,但必須適用選修的形式,后兩年是選修課只選一個項目,作為自己的終身體育來掌握。這樣就解決了專項技術不夠系統的弊端,激發大學生的運動熱情,培養大學生的運動技能,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得到解決。其次,我們應該看到,要做到切實提高大學生的運動熱情,讓學生熱愛體育運動,并使之融入其今后的生活中并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貫徹終身體育理念所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這就涉及如何激發大學生的運動熱情,培養大學生運動技能的問題。因此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在大學校園中配置較為完善的體育硬件設施,大力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體育鍛煉氛圍,推行開展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的體育活動。具體包括:全民體育、競技體育、快樂體育、健康體育。因此,建立一支適應大學體育教育要求并能提升大學體育教育整體水平的高素質體育教師隊伍,是在大學體育教育中實施終身體育理念的一項重要的前提性任務。終身體育理念的提出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這應當是面對未來社會時我們無法回避的現實。廣大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已經認識到了改革的重要性,并且已經投入到了改革的實踐之中;然而,必須注意的是,改革是一件嚴肅而慎重的事,在實踐中,要小心求證,克服操之過急的心理。只有這樣,我們的終身體育事業才會在全民的努力下得以形成并健康發展。

本文作者:王欣工作單位:三亞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