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分析

時間:2022-05-29 10:32:14

導語: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分析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行為進行了廣泛而深入地探討,為了對這些學術成果進行研究,本文以“大學生”“體育鍛煉”為關鍵詞,查閱2008-2018年間收錄在中國知網的文獻資料,收集了與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研究有關的文獻共162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125篇,博碩學位論文37篇。在此基礎上,本文圍繞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現狀、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影響因素、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干預措施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綜述。

1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現狀綜述

1.1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和頻率。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有不同的分類標準,根據每周鍛煉次數、每次鍛煉的時間可以把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分成習慣運動者、經常運動者、很少運動者。龐敏慧,王海清(2016)等人對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的1038名學生進行調查,發現養成體育鍛煉習慣的大學生占比很少,習慣運動者僅有34人,占比3.3%,經常運動的大學生為275人,占比26.5%,而大部分學生是很少運動者,人數為729人,占比70.2%。吳瓊先(2015)以川渝地區6所本科院校3446名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結果顯示,有1637人(占比47.5%)每周參與體育活動的次數達到3次及以上,有1585人(占比46.0%)每周參與體育活動次數為1-2次,每周鍛煉不到1次的大學生為224人(占比6.5%)。這些數據說明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和頻率有很大差別。1.2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項目分析。吳瓊先(2015)在調查中發現在大學生參加的體育鍛煉項目中,根據選擇人數的多少依次為:慢跑或散步(人數占比56.1%)、羽毛球(人數占比48.4%)、籃球(人數占比40.1%)、游泳(人數占比30.9%)、乒乓球(人數占比25.5%)、網球(人數占比22.6%)、武術(人數占比8.3%)、足球(人數占比8.3%)、跳繩(人數占比7.5%)、其它(人數占比7.0%)、排球(人數占比4.4%)。廖生波(2012)對北京市8所普通高校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項目進行調查并排序,排在第一位的項目是跑步,第二位項目是羽毛球,第三位是籃球,第四位和第五位分別是乒乓球和體操類項目,足球項目、跳繩、體育舞蹈分別排在第六位、第七位和第八位。由此可見,跑步、羽毛球、籃球、乒乓球等項目普遍受到大學生喜歡,這與鍛煉方法簡單實效、場地器材普遍、群體氛圍較好有很大關系。另外,徐恒勇(2008)調查發現,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對體育項目的選擇有很大差異,男生普遍喜歡籃球、足球等競爭性強、對抗激烈的體育項目,女生則傾向于羽毛球、健美操、乒乓球等運動強度小、節奏感強的運動項目。1.3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特點。在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段和鍛煉形式方面,大學生的選擇也有較大差別。龐敏慧等人(2016)研究發現,有51.4%大學生選擇在晚上參與體育鍛煉,有26.1%和9.2%的大學生分別在下午和早上參加體育鍛煉;在鍛煉形式方面,50.4%的大學生是和同學室友一起鍛煉,有39.5%的大學生室獨自進行體育鍛煉,還有5.8%的同學是參加體育社團等群體活動。廖生波(2012)的調查數據顯示,約43.8%的大學生選擇下午時間段進行體育鍛煉,35.2%的大學生是在晚上進行鍛煉,約有29.4%大學生選擇早上鍛煉,還有有4.5%的大學生是在其它時間段參與鍛煉。

2影響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因素綜述

影響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因素有很多,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些因素進行了闡述,總的來說,影響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因素主要分為自身主觀因素和外界客觀因素兩個方面。2.1影響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觀因素分析。自身主觀因素包括大學生對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態度、認知,以及主觀感受等方面。李丹(2009)認為,“惰性”“沒興趣”這兩項因素是影響河北省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王一民(2016)對湖北3823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統計結果也說明“沒有鍛煉興趣”是大學生不愿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占調查人數的27.2%。心理學研究表明,價值觀和認知因素對某一行為的形成與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廖生波(2012)研究認為多元化的體育價值觀是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直接動力,這一點也得到了其他學者的認同,例如龐敏慧通過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發現,體育鍛煉重要性認知得分大于平均分的學生更容易養成體育鍛煉習慣(P<0.05)。當然,大學生對體育鍛煉重要性的心理認同并不等于他們在行動上會主動參與體育鍛煉,邵君等人通過調查認為,大學生體育鍛煉目的是為了健康,但主觀能動性較差。這一點值得引起關注,這種缺乏主動性的外部動機的效應短暫且不穩定,不但容易造成體育鍛煉行為的中斷,而且也不利于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養成。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態度與其參與體育鍛煉行為關系密切,劉正國(2011)等人采用《體育鍛煉態度量表》調查了黑龍江省891名在校大學生,他發現大學生的鍛煉態度越是積極,其鍛煉的頻率越大,每周鍛煉的次數越多,鍛煉行為越好,而且通過大學生的鍛煉態度可以有效預測其鍛煉行為;周偉等人(2009)運用結構方程模型驗證了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與鍛煉態度之間的關系,認為大學生鍛煉的態度可對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行為產生直接影響,同時鍛煉態度作為中介變量又受到阻礙因素的制約對大學生鍛煉行為產生間接效應。2.2影響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客觀因素分析。綜述專家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可知,影響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客觀因素主要是參與體育鍛煉的氛圍、課余時間、體育社團組織、以及鍛煉所需的場地器材等因素。徐恒勇(2008)對1142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其中有29.81%的大學生認為課程壓力大,忙于考研、考證,沒有時間參加鍛煉,有20.97%的大學生認為體育場地器材的不足對他們參加體育鍛煉有很大影響,這與王一民等人的調查結果相吻合,王一民(2016)調查結果顯示,選擇“沒有時間”和“沒有場地”的大學生分別為350人(占比19%)和68人(占比3.7%)。除了體育設施和課余時間之外,體育氛圍(包含自然氛圍、運動友誼、重要他人支持等)也是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形成的主要制約因素。張貴婷等人在《影響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因素體系的研究》一文中指出,“體育鍛煉氛圍”是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外部因素,程韻楓,董寶林等人(2018)研究認為鍛煉氛圍既可直接影響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還可通過在體育運動中個人感受到的心理愉悅程度而間接影響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體育社團、體育教學是大學生獲得運動技能的主要途徑,對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潘秀剛,陳善平等人(2010)對192名體育社團大學生和1860名非體育社團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調查數據進行對比,結果表明:與非體育社團大學生相比,參與體育社團大學生每次鍛煉的時間長,鍛煉強度大,鍛煉頻率高,鍛煉堅持較好。究其原因,張戈,吳潔等人(2014)通過研究發現,體育社團組織對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行為的影響,主要是通過鍛煉氛圍、同伴激勵、學校支持等因素的作用,體育社團的規章制度,也是促進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有力因素。這說明大學生通過參與體育社團可以結交朋友,增強友誼,更容易感受到體育鍛煉帶來的滿足感和愉悅感。

3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干預措施及效果分析

從相關的文獻資料中可以發現,近年來高校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情況不盡如意,部分大學生身體素質較差,如何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進行干預,從而促使更多的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這一問題引起很多學者的關注和探討。趙磊等人(2018)認為可以通過體育課堂等形式對學生體育鍛煉進行干預,在他的研究中,以HAPA理論為基礎,為767名大學生制定具有針對性的鍛煉計劃以及實施路徑,干預分為意向階段和行為階段,研究結果顯示,不論是意向階段或是行為階段,干預后學生的鍛煉行為和鍛煉效果均比干預前明顯提高,而且行動階段的鍛煉行為和效果均高于意向階段。張貴婷等人(2008)認為,在體育教學干預中,必須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自身需要,改革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是促使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針對影響大學生體育鍛煉的不同因素,周偉、李靖文(2017)提出與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個體自身因素、人際交往因素、結構制約因素相對應的干預策略,開拓傳播體育知識的途徑,提高大學生對體育鍛煉重要性的主觀認知水平;增加班級體育活動、倡導體育教學改革,提高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創新高校運動場館管理模式,滿足的學生體育鍛煉的客觀需要。潘秀剛(2010)、張戈(2014)、徐恒勇(2008)等學者認為,注重高校體育社團和體育俱樂部建設,充分發揮體育社團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加強高校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提高硬件設施的質量,是吸引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龐敏慧,王海清,等.廣州市大學生體育鍛煉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6,37(12):1791-1793.

[2]吳瓊先.川渝地區大學生參與課余體育鍛煉的調查與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15,40(02):128-132.

[3]周偉,李靖文,周靜.大學生鍛煉行為的制約因素及干預策略[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17,42(08):123-127.

[4]廖生波.北京市普通高校大學生課余體育活動的調查與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2,34(01):85-87.

[5]趙磊,陳文婧,高旭.大學生鍛煉行為與鍛煉效果的干預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18,39(11):1652-1655.

[6]程韻楓,董寶林.鍛煉氛圍、主觀體驗對大學生余暇體育鍛煉的影響[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8,33(02):177-184.

作者:程維峰 單位:長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