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現狀分析

時間:2022-07-08 04:13:31

導語: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現狀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現狀分析

1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魯西北(主要包括德州、濱州、聊城三地)的農村地區公共體育服務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期刊網及山東省各級政府網站查閱與山東省全民健身及公共體育服務相關政策信息、文獻資料、報紙資料、地方年鑒等,為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論基礎。

1.2.2問卷調查法

采用分層分級隨機抽樣和簡單隨機抽樣法,對魯西北部地區(重點德州、濱州、聊城三市)發送農民問卷220份,收回212份,回收率96.4%,剔除8份無效問卷,剩余有效問卷204份,有效率96.2%;發送村委會、體育工作者問卷55份,收回50份,回收率90.9%,有效率100%。

1.2.3實地考察法

深入魯西北農村地區,對其公共體育服務場地設施、活動內容以及后續保障反饋工作等方面進行考察,實地調研、了解魯西北地區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現狀,進一步夯實研究基礎。

1.2.4邏輯分析法

對所搜集所有數據進行邏輯分析。

1.2.5專家訪談法

通過電話、面談等方式與山東省公共體育服務部門的相關人員、研究人員交談并做記錄,針對魯西北農村地區公共體育服務目標、管理與組織、保障、運行機制、供給等方面重點探討。

1.2.6數理統計法

對調查的所有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2結果與分析

2.1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現狀

2.1.1農村體育場地設施現狀

魯西北地區大部分農民選擇體育鍛煉場所依次為村委會公共體育場所、自家庭院、公園、學校體育場地、企業或公司體育場地,所占比例依次為:29.9%、19.6%、17.6%、12.3%、9.8%。此外,1.0%選擇政府部門體育場地,2.0%選擇收費俱樂部,1.0%選擇收費運動場館,1.0%選擇文體中心。首先,當地公共體育服務的場地場館和設施主要是通過政府供給實現,政府絕對壟斷的地位并未發生根本性轉變,傳統意義上的政府單一供給模式還未被打破。其次,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尚未得到有效激發,作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中三方部門中非常重要的社會營利性機構,組織在表1中只占3%的比例,這一微不足道的比重顯然與其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中的地位是不相符的。第三,NGO對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硬件提供的貢獻率為零。NGO作為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第三方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NGO本身的天然屬性決定了自身不可能成為硬件設施提供的主要方面,但是應該可以看到其自身所具備的優勢依然能為本地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設施建設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加強與社會營利性機構和組織的互動、聯動作用,一方面能發揮其作用,另一方面帶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拓寬了硬件設施的供給渠道。

2.1.2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知識、信息供給途徑現狀

在調查的鎮(村)中,7.8%的鎮(村)健身指導員或者體育工作者會經常宣傳有關全民健身知識,62.8%的鎮(村)健身指導員或者體育工作者會有少量宣傳有關全民健身知識,29.4%的鎮(村)健身指導員或者體育工作者從來沒有宣傳有關全民健身知識。在本地區農民獲取體育鍛煉知識、信息途徑的調查中,有超過半數(78.5%)的被調查人群通過電視、互聯網等媒體獲取體育服務信息,僅9.3%的調查人群通過體育信息宣傳員獲取有效服務信息,8.3%的人從文化站處獲得的信息,3.9%的人通過其他渠道獲取體育服務的信息。

2.1.3農村居民參與體育活動內容現狀

在調查的鎮(村)中,農村居民鍛煉項目選擇廣播操的79人占38.7%,選擇徒手操的193人占94.6%,選擇氣功、太極的34人占16.7%,自編健身項目的67人占32.8%,選擇具有地方特色體育項目的108人占52.9%,選擇爬山、跑步的145人占71.7%。,選擇其他的67人占32.8%(見表4)。表中可以看出,由于農村公共體育活動內容單一,軟硬件條件差等方面因素的限制,魯西北地區農村居民大部分喜歡簡單易學的徒手操、廣播操、氣功、太極等徒手進行鍛煉的運動項目。魯西北部地區有12%農民經常參與體育法規的宣傳,58%的農民偶爾參與,30%的農民從來沒有參加??梢?,法律法規作為農村居民獲取合法權利的最重要保障,相關職能部門并未在當前背景下將其作為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建設的重要工作來抓,故當地政府部門應該轉變正確思想,重視農村居民公共體育服務需求的法律權益的宣傳,這也是農村居民對其合理的公共體育服務訴求表達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政府部門對于開啟農村居民體育鍛煉權利意識,落實農村各項體育事務開展的重要舉措和根本途徑。

2.1.4農村體育活動組織與管理

在調查的鎮(村)中,農村居民對政府公共體育服務組織與管理工作滿意度為:滿意的占4%、比較滿意的占39.2%、有點不滿意的占23.5%、完全不滿意的占19.6%、棄權票占13.7%;對體育社團協會公共體育服務的組織與管理工作滿意度依次為2%、33.3%、29.4%、25.5%、9.8%;對企事業單位公共體育服務組織與管理工作滿意度依次為2%、31.4%、33.3%、23.5%、9.8%(表6)。數據顯示:有一半多的農村居民對政府公共體育服務組織與管理、體育社團協會公共體育服務的組織與本企事業單位公共體育服務的組織與管理工作滿意度普遍較低。

2.2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存在的問題

2.2.1體育場地設施缺乏及技術保障不足

場所是公共體育服務得以順利實施的物質基礎條件設施,體育場地設施實效性、安全性的保障直接影響鍛煉者參與體育鍛煉的質量。2011年以來,魯西北部地區公共體育服務場地設施建設取得一定進展,但呈現場地設施技術保障環節缺失,健身器材損壞嚴重;廣大農村居民對于體育健身消費意識低;公共體育服務設施覆蓋嚴重地區不均衡,特別是被調查的魯西北二、三線地區;公共體育服務設施配置差;場地設施覆蓋率、技術保障效績評估體系建設不健全,使得地區場地設施雖出現了問題,卻找不到問題源頭及解決辦法。

2.2.2地方特色體育項目發展不充分

2011年以來我省持續深入開展了全民健身活動,各單項體育運動協會、行業體協、人群體育協會、各項目管理中心以及其他體育社團,要加強本項目的文化建設和傳播,打造本項目的品牌賽事、品牌活動。通過對魯西北地區鍛煉項目數據顯示,山東省二三線地區特色項目開展緩慢,沒有把地方特色項目作為自己主要參加項目,甚至有些地方沒有地方特色體育項目,也沒有舉行特色體育項目比賽等;對有些地方特色體育文化、體育項目沒有很好的開發利用。

2.2.3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與組織運行

真正能反應管理與組織機制的有效性關鍵在于受益群體對其的滿意效果。通過調查農村居民對體育服務組織與管理滿意度說明了,不管是政府管理與組織機構、盈利性和非營利性管理與組織機構均沒有對調查地區農村居民實施有效的行動;政府傾向的單一的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原則服務對象有限,不能滿足大部分農村居民的需求,導致了農村居民對其滿意度較低;體育工作者職能缺失,不能真實有效的指導、教授農村居民參與體育鍛煉活動;公共體育服務相關管理與組織部門或個人,對其效績評估指標沒有切實做到督促各組織與管理部門或個人做出切實有效的行動。

2.2.4現實困難阻礙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工作開展

通過調查,50名村委會干部及體育工作者認為阻礙本地區開展農村體育存在的困難度依次為缺乏資金—缺乏場地設施—缺乏統一管理—缺乏技術指導—缺乏健身器材—其他。說明:山東省政府對于公共體育服務的資金投入、場地設施建設、管理與組織缺乏針對性,特別是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后的二三線地區;據統計山東省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總數已經突破16萬人,但體育指導員及體育工作者分布不均衡,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技術指導服務不能滿足需求;地方村委會干部缺乏必要的科學健身方法的知識儲備及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3對策

3.1實施針對性的公共體育服務有效供給模式與保障機制

針對性的實施公共體育服務供給與保障機制是在多元化、分區域的基礎上,針對公共體育服務建設落后地區實行特殊的供給與保障方式。目前,山東省公共服務開展好的地區大都是經濟發展水平較快的地區,這說明山東省公共服務開展的好壞與地區經濟的發展水平呈正比例關系。1)針對性的資金投入。由于魯西北地區為魯經濟發展較落后的地區,農村更落后,地區市場與各種非政府機構應加大對其公共體育服務建設資金投入的投入力度。2)完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模式和保障機制。進一步加快“市縣鎮村”四級健身工程建設,增加健身活動中心數量及健身活動中心技術、維護、管理人員;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加強有關部門的橫向聯合,大力推進特色工程建設。3)加大健身指導、體育信息供給力度與重視服務保障。按區域劃分,增加體育健身指導培訓機構、網絡電視信息服務平臺及文化站數量,定期對村委會干部進行科學的體育鍛煉知識培訓,以確保應對不同情況的突發事件,切實發揮“全民健身宣講團”的作用;加大區域內體育工作者與技術人員投入,實行區域內體育信息供給與保障責任制,加強后期保障質量;提高村委會干部及體育工作者工作效率,使科學的體育信息及時傳達到農村居民手中并及表6農村居民對體育服務組織與管理滿意度調查表(N=204)時得到所需求的幫助。

3.2建立與完善公共體育服務評價體系

完善的、可操作的、持續的公共體育服務評價體系是行使公共體育服務權利的后期保障,是評價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對于公共體育服務的標準。1)完善法律法規及宣傳評價標準。完善公共體育服務相關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把宣傳法律法規次數及宣傳質量作為評價標準。2)建立公共體育服務問責制。明確各級政府、體育工作者、村委骨干的服務職責,實現農村居民行使公共體育服務的權利;要建立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基層干部績效考核制度,把農村居民對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滿意度作為干部績效考核的重要因素[1]。3)建立基層干部績效考核制度。建立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基層干部績效考核制度,把農村居民對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滿意度作為干部績效考核的重要因素[1]。

3.3完善城鄉公共體育服務一體化模式

實行城鄉公共體育服務一體化模式,重點在于統籌城鄉,綜合考慮,縮小城市與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差距,實現城市與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首先,在魯西北地區建設城鄉公共體育服務一體化模式試點村,且試點村之間定期舉行小型體育賽事,“以點及面”進而擴展到周圍各村莊,逐漸形成以試點村為中心的、比較完整的、覆蓋其余各村莊、可持續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其次,農民的體育意識的高低至關重要。通過利用電視、鎮鄉教育網點及現代遠程教育網絡,積極構建了集科普教育、體育娛樂、信息服務于一體的農民學習平臺,引導廣大農民緊跟時代步伐,追求新知識、掌握新方法、增強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緊迫感,初步營造出了愛健康、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風尚;繼續增加體育文化站在魯西北地區中的數量,加大宣傳力度,定期安排體育工作者及骨干人員指導廣大農村居民科學健身,以提高其科學體育鍛煉意識與方式。再次,綜合考慮本村經濟狀況、公共體育服務發展現狀、居民生活水平、居民體育鍛煉意識與需求等特點,建設適合本村的公共體育服務資金與設施供給方式、運行機制、保障體系、效績與評價體系。綜上所述,對魯西北部地區農村進行針對性的策略、城鄉一體化的方式,完善其供給體系、組織活動內容體系、保障體系、運行機制、激勵與評價體系是必要的,也是實現覆蓋全省公共體育服務這一目標的必經之路。

作者:石金龍石婷婷趙元吉楊偉工作單位:成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